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智能化,解不了协同办公“旧疾”,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自象限,作者 | 蒋瑶,编辑 | 程心
整个 4 月,沉寂已久的协同办公赛道,就像过年了一样热闹。
一轮轮新产品发布像接力赛。飞书展示了 "My AI" 写作 Demo、钉钉抢占 "/" 魔法棒、金山办公、腾讯文档、Xmind 紧跟步伐,打出了 " 类 Notion"" 类 Copilot" 的口号,几乎主流的协同办公厂商,都向智能化迈进了一步。
国外 all in one 协同办公軟體 Notion 官方宣布,自从去年底发布 Notion AI alpha 后,几个月之内 Notion AI 的用户已经突破了 400 万。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Notion 在 2B 方向又撕开一口。官方宣布,现已有超 8 万家创业公司使用 Notion,较 2021 年增长了 30 倍。
Copilot 本尊微软继续深挖协同提效场景,整合 Copilot 与 Microsoft Viva,推出 Viva Glint 功能,帮助老板了解员工能力,帮助员工分析不足。
在扎堆发布的背后,可以看到 " 钉钉们 " 的急迫。一方面,在此之前,协同办公就一直有产品同质化、头部客户难争取、商业变现难的困境,这让他们急需紧紧抓住智能化这个突破口。另一方面,一个新时代开启,谁都不愿做被落下的 " 诺基亚 "。
自象限综合对比了国内外已知的智能化协同办公产品,探究智能化究竟能否是协同办公的 " 第二春 "。
" 蒙眼狂奔 "
「自象限」通过测试体验、信息梳理,从文档能力、办公能力、协同能力、场景应用能力、生态联动能力五个维度来评析近期发布 AI 新产品的国内外七家公司,最终形成了 " 国内外主要协同办公軟體能力图鉴 "。
总体来看,国内外协同办公企业集体卷向了 " 文档能力 ",在更新的众多产品功能中,文档场景的功能是最丰富的,基本涵盖了从想法构思到润色成稿的全过程,国外的 Notion、微软 Copilot 几乎为如今所有的协同办公智能化軟體 " 打了个样 "。
现在,除了纯做工具的 Xmind,国内企业在智能文档功能这一方面与国外差距不大。并且,钉钉、飞书、金山办公这类企业还要更加理解中文的写作场景,例如针对国内打工人的常用场景,提供了招聘、策划文案、直播营销、会议心得、入党申请书等写作模板。
盘点过后,「自象限」发现,办公能力和协同能力是当下能力版图的缺口。在这两方面的智能化,国外的反应速度要快于国内,当国内还在小范围内测文档能力或先将文档产品线接入 AI 的时候,国外微软、SlacK 已经在尝试将文档写作、智能助手嵌入到办公、团队协作场景中。
不过,「自象限」认为,这也只是时间问题,国内钉钉、飞书已经开始动了起来,在会议纪要总结、提取报告重点、会议发起管理等功能正在来的路上。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纵观国内外,协同办公智能化只要是 "AIGC+协同 " 的捏合,在某些人作为生产力的节点的上,通过 AIGC 进行替代,更多属于 " 锦上添花 " 的功能,还未下探到深水区。
办公协同智能化程度的深浅,很大程度上仍然要取决于之前企业对办公场景的理解和数字化程度。一如 Notion 强项在于文档写作,其文档的智能化就比别人要早一截;Slack 在 ChatGPT 出现前,对办公协作场景的拓展已经延伸至新人入职到离职,企业内外部、企业与企业间,正是这种优势让 Slack 在刚刚接入 ChatGPT 时,就发展出即时对话摘要、简历筛选、知识问询等超前功能。智能化,于别人而言是跨台阶,而对 Notion、Slack 来说只是拥抱时代的结果。
国内钉钉、金山办公軟體在发布新产品时,都有提到 " 类 Copilot" 概念,如同微软办公全家桶打包接入 ChatGPT,这其实在强调打通生态的重要性。毕竟技术拉齐是早晚的事情,当大家又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下一个竞争的赛点又是什么。从国外当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很可能是生态的联动能力,这其中包括了企业自身产品的打通能力、接入应用插件的能力以及接纳自身生态之外产品的能力。
Notion 近期更新了一批接入产品应用,可支持的 API 调取数量提升至 200 多个。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大公司所打造的壁垒在此刻派上了关键作用,比如腾讯文档优先支持腾讯视频、QQ 音乐等腾讯系产品接入,飞书优先支持西瓜视频、抖音等字节系产品接入,但仅就数量来说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Notion 部分应用截图(左);腾讯文档、飞书全部应用截图(右)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Slack 或许是一个更好的参考,Slack 的母公司 Salesforce 与 OpenAI 达成了合作,其引入 ChatGPT 理所应当。但 Slack 用户不仅可以调用 ChatGPT 助手 "Q",还可以通过安装应用接入 ChatGPT 最大的竞争对手 Claude。接入应用程式对协同办公軟體独家授权,继而将应用程式与协同办公生态深度绑定,这或许也是一种市场博弈的新策略。
综合以上对于国内外协同办公赛道的观察,「自象限」认为在企业共同卷向文档写作产品,办公协同提效不明显,以及场景应用暂时无法分出差异化的情况下,智能化正在加剧协同办公行业的同质化问题。
" 智能化不会让协同办公这个饼摊得更大,只是熟的更快了而已。" 同质化情况愈严重,企业的可替代性就越强,协同办公赛道的厮杀也就更激烈。
AI 技术让产品变得更好看了起来,但这只是 " 看上去 " 而已,这好比一个腿短的人穿上了一条拉高腰线的裤子,视觉上的增高并不意味着真的长高。本质上还是对上一波老产品的改造更新。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协同办公智能化阶段才刚开始,对企业而言,抓住新机会的时间視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总的来说,协同办公智能化潮水来势汹汹,热闹外表之下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讨论,例如企业办公是否真的需要花式文档,智能化提效效果究竟几何等等。
更为紧迫的是,即使一只脚已经迈进智能化,企业的旧疾仍旧很痛。" 商业化 ",这个数字化时代遗留的 " 大山 ",到现在依旧无法撼动。如果改造更新后的产品无法为企业带来明显的增效,那么行业整体的付费意愿依旧不强,智能化时代也无法解决协同办公赛道的商业化困境。
向上做 Notion?还是向下做微软?
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B 站、小红书等平台有一批博主在教普通人怎么使用 Notion,却很少有人专门录制视频告诉你如何用 Word。
至少大家在一件事情上有了共识,那就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Notion 有使用门槛,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琢磨才能上手 Notion。而微软办公全家桶则是没有高门槛的,毕竟谁还不会打开 Word 写上两句,顺便做两张 PPT。
这背后其实折射出 Notion 和微软不同的产品逻辑。Notion 的 all in one 要把门槛升上去,让专业的生产变得更加专业,只有通过摸索才能把一些功能运用起来;微软站在其对立面,要把门槛打下来,产品做得越无腦越好。
Notion 和微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Notion 向上走专业化路线,微软向下走普世化路线。在智能化时代的产品更新依然遵循着这样的路线。
现在各类智能文档产品功能多多少少能看到 Notion 的影子,其原因就在于 Notion AI 在文档创作方面再次做到了极致。据有关博主测评,仅写作这一环节,Notion AI 简单的唤起键就涵盖了十多种功能。
Notion 只做最基础的设施搭建,如何把这些功能像积木一样搭建起来,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那就需要用户去发现。就在智能化战事胶着的时间点,Notion 最新推出了 " 按钮 " 功能,再次强化了这一属性,用户可以自定义条件生成快捷按钮,实现一键勾选,完成待办事项。
微软 Copilot 的角色更像是 " 保姆 ",只要下达写文档、发邮件、开会等指令,Copilot 就把剩下来的活儿全干了。微软的智能化就相当于给每个用户都配了个专职 " 保姆 ",重点不在于思考怎么用,而在于如何将 " 保姆 " 训练得更理解人,更好地执行人的命令。
Copilot 与微软生态的关系,不是相加而是嵌入。因为如果是 "Copilot+" 的关系,完全可以用插件来替代,例如旗下 PPT 已经在尝试接入 ChatGPT 插件,让一部分用户提前体验到智能化的功能。可以横跨不同軟體,打通軟體间的数据、盘活整个应用生态,才是 Copilot 或类 Copilot 的真正含义。
正是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路径,决定了不同的商业化路径。
Notion 门槛高、专业性强,注定就只能走小而美的道路,争取高付费能力客户,在质上下功夫。据 Notion 官网显示,上线 Notion AI 功能后,其每月企业付费客户最高客单价从 8 美元上涨至 15 美元。
微软产品门槛低、易操作,更具有通用性,因而要在量上拿下用户市场。据微软透露,目前,Office 365 付费用户数量超过了 2.14 亿。有媒体预测,Copilot 功能正式开放后,微软的付费用户数量或将会进一步扩大。
回望国内,一大波新智能化协同办公产品正在路上。站在这个节点上,企业在产品形式上是否类 Notion、类 Copilot 或许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想清楚,是要向上做专做精,还是向下做大做广。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