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当地产巨头押注新能源:绿地出海能否改命?,欢迎阅读。
作者:翟菜花
绿地集团最近刚获得了一份来自中东的订单,5000 辆新能源汽车,总额 7000 万美元。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对于这家近年业绩低迷、负债沉重的绿地集团来说,这个订单会是 " 翻身仗 " 的开始吗?
地产老炮跨界卖车
当恒大忙着保交楼,万达急着甩包袱时,曾经的房地产行业巨头之一绿地集团,官宣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试图用新能源汽车的钥匙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绿地没有选择死守地产老路,而是选择了跨界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且直接锁定了出口目标。目标清晰:在三年内,打造一个年出口 10 万辆、销售额破百亿的新能源汽车平台。
据悉,绿地首个出口订单将包括 5000 辆中国产新能源汽车,主要销往西亚、中东等市场,而预计单车利润较国内销售提高 15%~20%,总金额约 7000 万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 128.4,同比增长 6.7% ,而中东市场电动车渗透率只有 3%,简直是块没开封的蛋糕。绿地这波操作堪称精准卡位,左手攥着在中东深耕十余年的基建人脉,右手握着国内过剩的新能源产能,这笔生意无疑是一个 " 量大且利润客观 " 的机会。
在这个全球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 " 新鲜事物 ",而是逐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绿地选择在此时进军汽车出口业务,可以说是抢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制高点。特别是在 " 一带一路 " 倡议和国内新能源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绿地的跨界决策显得尤为具有前瞻性,同时也是未来几年内众多房企转型的 " 试金石 "。
从去年年初开始,绿地就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的领網域有所布局。通过合肥绿地中央广场 GX360 项目,绿地尝试将地产与新能源汽车深度结合,打造一个集展销、体验、文化为一体的全新商业综合体。此举无疑是绿地想在产业融合、资源整合方面证明自己的长远眼光。目前已有特斯拉、理想、蔚来、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的签约入驻,可以看出,绿地并不是简单的 " 外行 " 进入,而是希望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房企跨界造车的事儿并不少见,恒大和宝能的失败经历仍然历历在目。恒大曾扬言要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但最终以巨额债务和经营困境告终;宝能则在观致汽车的收购上栽了跟头,至今未能走出阴影。
与恒大和宝能的造车梦不同,绿地选择了一条 " 相对低风险 " 的轻资产出海路线:不直接制造汽车,而是专注于 " 国货外贸 ",通过将中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赚取差价。这条路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充满了不可预见的风险。当比亚迪、蔚来们都在中东建厂时,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的游戏还能玩多久?
2、没钱了,得找活路
绿地集团突然决定转型卖车,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其看似 " 激进 " 的跨界举动,其实是一种 " 被迫转型 " 的必然选择。没钱了,得找活路。
要知道,绿地近几年的业绩并不太好看,甚至可以说是 " 深陷泥潭 "。绿地 2024 年销售额暴跌了 42.7%,仅为 639.26 亿元,这意味着昔日辉煌的房地产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加糟糕的是,亏损幅度不断扩大,预计 2024 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将达到 -130 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 -95.6 亿元。看来,绿地不只是 " 有点困难 ",而是 " 困难重重 "。
如果深挖原因,绿地的困境并不意外。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资产价格的下行,以及过度依赖 " 去化 " 的促销手段,几乎把绿地的财务状况推向了深渊。而更糟的是,由于项目周期的延长,公司不得不计提减值准备,这导致业绩进一步承压。
那么,在如此重压之下,绿地为什么选择跨界进入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呢?答案其实相当直接,需要一条新的利润增长线。
张玉良明确表示,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绿地将通过 " 二次创业 " 来实现公司转型更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早已远去,绿地显然已经意识到,单靠地产的老路走不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填补空白。
而新能源汽车,恰好是当下市场最火的领網域之一。随着全球环保政策的推动、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需求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可谓巨大。尤其是中国在新能源领網域的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更让这一行业充满了诱人的 " 蛋糕 "。绿地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军,显然是想通过抓住这个未来增长空间来 " 解渴 "。
张玉良高喊的 " 二次创业 ",在明眼人看来更像是 " 二次逃亡 "。当传统开发模式遭遇人口结构拐点,当 " 三条红线 " 锁住融资命门,地产商们集体患上转型焦虑症。新能源汽车赛道看似光鲜,实则暗藏杀机:2024 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车企平均利润率不足 5%,淘汰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入局的绿地,像极了牌桌上 All in 的赌徒,只不过筹码是所剩无几的信用额度。
资本市场已经在用脚投票,据数据显示,绿地 2025 年到期美元债最新报价已跌至面值的 32%。与 2015 年巅峰时期 3500 亿的市值相比,绿地市值如今已蒸发超 90%。这让我想起彼得 · 林奇的忠告:" 当多元化转型成为主业衰落的遮羞布,投资者就该系好安全带了。" 毕竟,造车救不了许家印,卖车大概率也救不了张玉良。
3、房企跨界新能源,真能改命吗?
房企跨界造新能源,似乎成了一种颇为时髦的趋势,然而,这条路走得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充满了 " 雷区 "。绿地并不是首个尝试的房地产巨头,恒大和宝能曾经走在前面,但他们的经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以恒大为例,许家印在 2018 年声势浩大地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豪掷 3000 亿元、雄心勃勃地计划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领军者。然而,恒大低估了造车的复杂性和资金的消耗速度。到 2022 年,恒大汽车终于交付了首款量产车型 " 恒驰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资金链断裂、债务危机和不断的裁员停工。恒大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房地产行业的低迷加剧了这一局面的恶化。如今,恒大汽车陷入困境,仍未找到能够解决资金问题的战略投资者,形势堪忧。
宝能的经历也并不顺利。早在 2017 年,宝能便通过 66.3 亿元收购了观致汽车 51% 的股权,意图从中挤入汽车行业。然而,事实却与他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观致汽车不仅在知名度和销量上未能达到预期,在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中更是渐渐被边缘化,几乎成为了一个 " 炮灰 "。不仅如此,宝能汽车的股权被冻结、面临多重法律风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也令人堪忧。
那么,绿地为何在这些 " 前车之鉴 " 前仍然决定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绿地似乎并没有选择完全复制恒大和宝能的路线,而是更为谨慎地采用了 " 出口模式 "。简单来说国内低价囤货海外高价抛售。但是,这套在三四线楼市玩转的 " 农村包围城市 " 策略,碰上汽车产业的 CE 认证、售后体系、品牌认知三重门,恐怕会演变成 " 邯郸学步 " 的跨国喜剧。
更大的挑战在于,当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高度内卷的阶段。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巨头已经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创新和竞争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任何一个新的玩家,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都得付出巨大成本。对于绿地而言,短期内的市场切入恐怕并不容易。
汽车行业并非地产的 " 翻版 ",单靠地产资金和资源优势,并不足以迅速在汽车市场立足。再加上新能源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政策环境的复杂性,绿地的跨界之路无疑充满了挑战。
在康波周期的凛冬里,房企造车的集体扑街恰似一面照妖镜。它照见的不仅是跨界者的傲慢与短视,更是中国产业转型的深层阵痛。当 " 高周转 " 基因遭遇 " 长期主义 " 的造车逻辑,当土地财政思维碰撞硬核科技创新,这场价值万亿的转型学费或许能买来最珍贵的启示:有些赛道,注定不属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