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當地產巨頭押注新能源:綠地出海能否改命?,歡迎閲讀。
作者:翟菜花
綠地集團最近剛獲得了一份來自中東的訂單,5000 輛新能源汽車,總額 7000 萬美元。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對于這家近年業績低迷、負債沉重的綠地集團來説,這個訂單會是 " 翻身仗 " 的開始嗎?
地產老炮跨界賣車
當恒大忙着保交樓,萬達急着甩包袱時,曾經的房地產行業巨頭之一綠地集團,官宣成立新能源汽車出口公司,試圖用新能源汽車的鑰匙打開第二增長曲線。綠地沒有選擇死守地產老路,而是選擇了跨界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并且直接鎖定了出口目标。目标清晰:在三年内,打造一個年出口 10 萬輛、銷售額破百億的新能源汽車平台。
據悉,綠地首個出口訂單将包括 5000 輛中國產新能源汽車,主要銷往西亞、中東等市場,而預計單車利潤較國内銷售提高 15%~20%,總金額約 7000 萬元。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 128.4,同比增長 6.7% ,而中東市場電動車滲透率只有 3%,簡直是塊沒開封的蛋糕。綠地這波操作堪稱精準卡位,左手攥着在中東深耕十餘年的基建人脈,右手握着國内過剩的新能源產能,這筆生意無疑是一個 " 量大且利潤客觀 " 的機會。
在這個全球經濟和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新能源汽車已經不再是 " 新鮮事物 ",而是逐步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方向。綠地選擇在此時進軍汽車出口業務,可以説是搶占了一個重要的戰略制高點。特别是在 " 一帶一路 " 倡議和國内新能源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綠地的跨界決策顯得尤為具有前瞻性,同時也是未來幾年内眾多房企轉型的 " 試金石 "。
從去年年初開始,綠地就已經在新能源汽車的領網域有所布局。通過合肥綠地中央廣場 GX360 項目,綠地嘗試将地產與新能源汽車深度結合,打造一個集展銷、體驗、文化為一體的全新商業綜合體。此舉無疑是綠地想在產業融合、資源整合方面證明自己的長遠眼光。目前已有特斯拉、理想、蔚來、華為、小米等知名品牌的籤約入駐,可以看出,綠地并不是簡單的 " 外行 " 進入,而是希望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來形成更強的市場競争力。
房企跨界造車的事兒并不少見,恒大和寶能的失敗經歷仍然歷歷在目。恒大曾揚言要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龍頭,但最終以巨額債務和經營困境告終;寶能則在觀致汽車的收購上栽了跟頭,至今未能走出陰影。
與恒大和寶能的造車夢不同,綠地選擇了一條 " 相對低風險 " 的輕資產出海路線:不直接制造汽車,而是專注于 " 國貨外貿 ",通過将中國產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到海外市場賺取差價。這條路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充滿了不可預見的風險。當比亞迪、蔚來們都在中東建廠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的遊戲還能玩多久?
2、沒錢了,得找活路
綠地集團突然決定轉型賣車,背後的原因并不復雜。其看似 " 激進 " 的跨界舉動,其實是一種 " 被迫轉型 " 的必然選擇。沒錢了,得找活路。
要知道,綠地近幾年的業績并不太好看,甚至可以説是 " 深陷泥潭 "。綠地 2024 年銷售額暴跌了 42.7%,僅為 639.26 億元,這意味着昔日輝煌的房地產帝國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更加糟糕的是,虧損幅度不斷擴大,預計 2024 年歸屬于母公司淨利潤将達到 -130 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 -95.6 億元。看來,綠地不只是 " 有點困難 ",而是 " 困難重重 "。
如果深挖原因,綠地的困境并不意外。房地產市場的低迷,資產價格的下行,以及過度依賴 " 去化 " 的促銷手段,幾乎把綠地的财務狀況推向了深淵。而更糟的是,由于項目周期的延長,公司不得不計提減值準備,這導致業績進一步承壓。
那麼,在如此重壓之下,綠地為什麼選擇跨界進入競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呢?答案其實相當直接,需要一條新的利潤增長線。
張玉良明确表示,面對外部環境的壓力,綠地将通過 " 二次創業 " 來實現公司轉型更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房地產的黃金時代早已遠去,綠地顯然已經意識到,單靠地產的老路走不通,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來填補空白。
而新能源汽車,恰好是當下市場最火的領網域之一。随着全球環保政策的推動、消費者對綠色出行的需求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潛力可謂巨大。尤其是中國在新能源領網域的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更讓這一行業充滿了誘人的 " 蛋糕 "。綠地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軍,顯然是想通過抓住這個未來增長空間來 " 解渴 "。
張玉良高喊的 " 二次創業 ",在明眼人看來更像是 " 二次逃亡 "。當傳統開發模式遭遇人口結構拐點,當 " 三條紅線 " 鎖住融資命門,地產商們集體患上轉型焦慮症。新能源汽車賽道看似光鮮,實則暗藏殺機:2024 年前三季度,國内新能源車企平均利潤率不足 5%,淘汰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此時入局的綠地,像極了牌桌上 All in 的賭徒,只不過籌碼是所剩無幾的信用額度。
資本市場已經在用腳投票,據數據顯示,綠地 2025 年到期美元債最新報價已跌至面值的 32%。與 2015 年巅峰時期 3500 億的市值相比,綠地市值如今已蒸發超 90%。這讓我想起彼得 · 林奇的忠告:" 當多元化轉型成為主業衰落的遮羞布,投資者就該系好安全帶了。" 畢竟,造車救不了許家印,賣車大概率也救不了張玉良。
3、房企跨界新能源,真能改命嗎?
房企跨界造新能源,似乎成了一種頗為時髦的趨勢,然而,這條路走得不容易,甚至可以説充滿了 " 雷區 "。綠地并不是首個嘗試的房地產巨頭,恒大和寶能曾經走在前面,但他們的經歷,無一例外,都充滿了波折和坎坷。
以恒大為例,許家印在 2018 年聲勢浩大地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豪擲 3000 億元、雄心勃勃地計劃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的領軍者。然而,恒大低估了造車的復雜性和資金的消耗速度。到 2022 年,恒大汽車終于交付了首款量產車型 " 恒馳 ",但随之而來的卻是資金鏈斷裂、債務危機和不斷的裁員停工。恒大顯然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房地產行業的低迷加劇了這一局面的惡化。如今,恒大汽車陷入困境,仍未找到能夠解決資金問題的戰略投資者,形勢堪憂。
寶能的經歷也并不順利。早在 2017 年,寶能便通過 66.3 億元收購了觀致汽車 51% 的股權,意圖從中擠入汽車行業。然而,事實卻與他們的預期大相徑庭。觀致汽車不僅在知名度和銷量上未能達到預期,在新能源車市場的競争中更是漸漸被邊緣化,幾乎成為了一個 " 炮灰 "。不僅如此,寶能汽車的股權被凍結、面臨多重法律風險,公司的财務狀況也令人堪憂。
那麼,綠地為何在這些 " 前車之鑑 " 前仍然決定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綠地似乎并沒有選擇完全復制恒大和寶能的路線,而是更為謹慎地采用了 " 出口模式 "。簡單來説國内低價囤貨海外高價抛售。但是,這套在三四線樓市玩轉的 " 農村包圍城市 " 策略,碰上汽車產業的 CE 認證、售後體系、品牌認知三重門,恐怕會演變成 " 邯鄲學步 " 的跨國喜劇。
更大的挑戰在于,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高度内卷的階段。特斯拉、比亞迪等行業巨頭已經占據了大量市場份額,創新和競争的門檻變得越來越高。任何一個新的玩家,想要從中分得一杯羹,都得付出巨大成本。對于綠地而言,短期内的市場切入恐怕并不容易。
汽車行業并非地產的 " 翻版 ",單靠地產資金和資源優勢,并不足以迅速在汽車市場立足。再加上新能源車市場的激烈競争和政策環境的復雜性,綠地的跨界之路無疑充滿了挑戰。
在康波周期的凜冬裏,房企造車的集體撲街恰似一面照妖鏡。它照見的不僅是跨界者的傲慢與短視,更是中國產業轉型的深層陣痛。當 " 高周轉 " 基因遭遇 " 長期主義 " 的造車邏輯,當土地财政思維碰撞硬核科技創新,這場價值萬億的轉型學費或許能買來最珍貴的啓示:有些賽道,注定不屬于戴着鐐铐跳舞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