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车企半年报:蔚来卖一台车亏20万,欢迎阅读。
近日,国内汽车公司陆续发布 2023 年 H1 财报,在《汽车行业关注》统计的 20 家 A/H 股上市整车企业年报中,比亚迪成为上半年最赚钱车企,净利润达 109.54 亿元,小鹏汽车和力帆科技出现营收利润双降,特别是小鹏汽车,其净亏损超 50 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内市值最大的车企,比亚迪的表现同样也是最亮眼的,2023 年半年比亚迪营业收入 2601.24 亿元,同比增长 72.72%;净利润 109.54 亿元,同比增长 204.68%;从数据来看,虽然比亚迪的营业收入远不及上汽集团,但其却是国内最赚钱的车企,以超 30 亿元的优势超越上汽集团 70.85 亿元的净利润。
比亚迪利润大幅增长,与其强劲的汽车市场表现相关。官方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比亚迪销量为 125.56 万辆,同比增长 94.25%,其中纯电动车销量为 61.68 万辆,同比增 90.66%,插电混动车型销量为 63.14 万辆,同比增长 100.66%。
数据显示,比亚迪上半年汽车及相关产品毛利率为 20.67%,高于特斯拉的 17.9%。2023 年伊始,特斯拉率先开启降价,国产 Model 3 在大幅降价后创下历史价格新低,由此带动销量增长,但降价促销也导致特斯拉的毛利率一直下降,其毛利率跌至 18.2%,而比亚迪在此过程中通过推出冠军版带动销量增长,随着规模效应、供应链管理的大幅提升,汽车毛利率增至 20.67%。
上汽集团仍然国内体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其最赚钱。2023 年上半年,上汽集团营业收入 3265.55 亿元,同比增长 3.34%%;净利润 70.85 亿元,同比增长 2.54%;
在残酷的行业淘汰赛之下,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正在失去定价权。上汽集团坐拥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两大合资公司,但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乏力,其中上汽大众净利润为 5.34 亿元,同比下滑 14.30%,上汽通用营净利润 5.28 亿元,同比下滑 76.84%。
除了上汽集团外,合资品牌表现羸弱的还包括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汽车集团股份,例如广汽集团。报告期内广汽集团投资收益约为 54.48 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约 30.50 亿元,主要是日系合资企业盈利减少等综合所致。数据显示,上半年广汽本田销量同比下滑 18.89%,而广汽丰田同比下滑 9.48%,广汽三菱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从盈利能力来看,长城汽车表现不佳。财报显示,上半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为 699.71 亿元,同比增长 12.61%;归母净利润为 13.61 亿元,同比下滑 75.69%;长城汽车表示,公司深化向新能源及智能化转型,产品结构调整,基于 2023 年新产品上市,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设投入,同时坚持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领網域的研发投入以及汇率收益减少所致。
在头部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包括蔚来、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北汽蓝谷、赛力斯在内的新能源企业仍然难以逃离亏损的 " 魔咒 ",而理想汽车成为首家盈利的新势力公司。
自 2022 年第四季度开始,理想汽车实现扭亏为盈,在 " 蔚小理 " 中率先摆脱亏损。2023 上半年,理想汽车净利润 32.44 亿元,已经超过国内大部分车企,例如广汽集团的 29.66 亿元、长城汽车的 13.61 亿元、吉利汽车的 15.71 亿元。
蔚来是所有汽车公司中亏损最严重的,净亏损达 109.26 亿元,同比增长 139.08%,上半年,蔚来累计交付量同比增长 7.35% 至 5.46 万辆,平均卖一辆车亏损 20 万元。财报显示,上半年蔚来主要的 " 烧钱 " 项目有生产成本、研发费用、营销及行政费用,三项合计达 309 亿元,同比增长 20.67%。
相比于理想汽车和蔚来,小鹏汽车的表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要知道,小鹏汽车在 2022 年上半年可是新势力销冠,碾压理想汽车和蔚来,但曾一度高光的小鹏汽车却在上半年深陷泥潭,成为唯一毛利率为负的企业。上半年,小鹏汽车总营收仅 90.96 亿元,同比下滑 38.92%。净亏损 51.42 亿元,同比增长 16.81%。最出乎意料的是毛利率,上半年小鹏汽车毛利率为 -1.43%,是 " 蔚小理 " 中唯一出现负毛利率的公司,更可怕的是其汽车毛利率,已经跌至 -5.90%。据了解,自 2022 Q1 以来,小鹏汽车的毛利率就不断下滑。
尽管整体汽车行业依然存在挑战,但上市车企财报中也隐藏着多重行业增长的新动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推动汽车企业业绩快速增长;研发投入增加,智能化水平提升带动单车毛利增加;自研芯片、电池等加速垂直整合,化解零部件供应压力;汽车出口成为上市车企新增量等。
进入第三季度后,国内新车密集上市与价格战此起彼伏,合资燃油车品牌价格不断下探,自主新能源品牌则以加量不加价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导致合资品牌车型丧失竞争优势。整体来看,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火短期内难以熄灭,这是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竞争、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竞争、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竞争的结果。" 金九银十 " 已经到来,各大车企的销量之争将会更加激烈,降价销售、增量不增价、推出更入门级别车型降低门槛等举措,在 9 月或将成为新常态,而车企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将增加。
为了完成季度销量目标,经销商的销售节奏会加快,促销力度也会加大。短期而言,价格战的确是提升销量的致胜法宝,但长期看对于厂商的品牌溢价、成本摊薄以及体系维持等都提出新考验,未来车企要赢得竞争,核心创新能力才是制胜的关键。
汽车行业关注 人气汽车新传媒
每天分享有价值的汽车新闻
汽车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