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对话阿里云吴结生:AI时代,云上高性能计算的创新发展,欢迎阅读。
Hyperion Research 预计,云端 HPC 市场的增长速度将是本地伺服器市场的两倍多,到 2027 年,云端 HPC 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 140 亿美元。
原先 HP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高性能计算)" 高高在上 ",几乎只应用在高精尖科研领網域,但随着以 AI 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HPC 也在更多行业有了 " 大展拳脚 " 的机会,在企业侧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
从 HPC 到 Cloud HPC
在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弹性计算产品线负责人、存储产品线负责人 吴结生看来,如今已经有很多行业应用了高性能计算,且高性能计算的负载正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当下,很多基础模型的预训练、自动驾驶、生命科学,以及工业制造、半导体芯片等行业和领網域都应用了高性能计算。" 吴结生指出。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弹性计算产品线负责人、存储产品线负责人 吴结生
传统模式下,HPC 因其独有的定位、复杂的架构,以及极高的运维难度,造成了成本高昂,且适配业务发展特性较差,这也让很多企业 " 望而却步 "。
而当企业对于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不断增加时,如何让更多企业 " 用得起 " 和 " 用得好 " 高性能计算成为行业面临的难题。
这时候,云计算就承担起了让 HPC 被更多企业,更便捷应用的重任。谈及 Cloud HPC 的优势时,吴结生告诉钛媒体 APP,以云计算的模式应用高性能计算,具备了四个显著的优势:首先,是弹性的能力,通过云的方式,具有高度的弹性,可以弹性地分配、调用大规模资源,让企业获得的算力更高;其次,Cloud HPC 具备异构计算的兼容性能力,以云的方式,可以对异构芯片之间的算力进行整合,兼容性更强;第三,Cloud HPC 让用户具备了快速部署的能力;第四,与本地化的 HPC 相比,Cloud HPC 具备了平台化的数据处理生态。
就数据处理能力,吴结生向钛媒体 APP 举例详细介绍到,以汽车研发为例,汽车研发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仿真计算,仿真计算在预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数据,计算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数据,如何将处于不同位置的数据 " 挪动 ",整合到一起,就成为了传统 HPC 时代的难题。
Cloud HPC 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吴结生告诉钛媒体 APP,通过弹性高性能计算集群,加上并行檔案存储系统,可以免除数据的挪动,提升整个系统的能力,从而提升效率,缩短产品研发进程。因此可以看出,云上的高性能计算,具备借助整个云平台,将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和一些安全方面的能力叠加起来的优势。
" 按需制宜 "
从目前应用趋势上来看,用户对于算力的需求的多样化的。这种情况下,显然单一的计算架构已经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 算力目前遇见的核心问题就是:计算架构的单一性与算力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曾在 2024 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上公开表示," 算力需求是多样性的,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计算环境、不同的任务类型、不同的性能需求,需要不同的算力架构。可是计算架构是单一的,目前的情况走下去,会有两种发展结果:一个是‘削足适履’,一个是各自为政,都不是好的发展结果。"
这样的算力困境同样发生在高性能计算领網域,吴结生告诉钛媒体 APP,多元化的负载需求,也对高性能计算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吴结生认为,企业需要通过多样化的产品、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来满足不同负载对计算能力、存储性能、网络带宽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
从需求侧出发,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以及场景下算力的耦合度和数据的密集度可以大致划分为松耦合、紧耦合,吴结生告诉钛媒体 APP,算力越耦合,就越需要高性能的网络连接能力,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用户应该选择相对应的产品架构,这样才能在确保计算效率的同时,降低使用算力的成本。
在松耦合场景下,用户对于延迟的要求不是很高,对算力的类型也没有要求(比如对 CPU 代系没有强要求)。但是,该场景下,用户对性价比的要求更高,他们需要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弹性,实现算力的全局调度," 阿里云借助自身积累的云资源规模,加之创新性的 CIPU(云基础设施处理器)架构,提供 E-HPC Instant 来服务‘松耦合’的高性能计算负载," 吴结生指出," 通过 E-HPC Instant 对云上所有可用区的资源进行不同代系的算力抽象,并实现全局的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满足用户对于弹性的需求。"
吴结生以制药行业为例分享了具体松耦合场景中的架构经验,他表示,在该场景下,客户有高吞吐量的弹性计算需求—随时需要大规模的 CPU、GPU 计算资源,计算峰值大、任务并发度高。阿里云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了弹性按需的海量资源:智能调度底层大规模基础设施,任意时刻提供 10 万核以上的资源保障,优化大并发下计算和存储性能,显著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只需原来 1/3 的成本。
在紧耦合场景下,大多业务场景都存在计算任务多、规模大、计算时间紧张等特点,这种场景更为适合 Cloud HPC,利用云资源的规模大、并行计算能力强等特点,满足企业对于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针对此,阿里云推出了高性能计算平台— E-HPC 平台,可以同时提交 AI 作业和传统 HPC 的作业,在资源管理层,同时管理了 HPC 的 Slurm 集群和 AI 的 ACK ( K8s ) 集群,作业管理层根据作业类型将 AI 作业和 HPC 作业分别投递到相应的集群上运行。
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的研发周期需要效率非常高,本地 HPC 集群硬體资源老化,严重影响业务进度,并且业务流程割裂:线下前后处理与线上求解计算的流程割裂,数据挪动频繁。" 如果建一个 1000 台机器这样的一个超算集群,传统方式肯定是几个月。那么今天在云上 10 万核的需求我们可以在不超过一天之内建好。并且客户可以利用云的资源规模去做弹性的资源分配。在云上可以获取丰富的以及最新代际的算力形态,满足各种不同工作任务的这种负载的需求。"
在吴结生看来,E-HPC 高性能计算服务落地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任务的计算实例之间需要紧耦合的通信。面对这个痛点,阿里云首先以 CIPU 作为所有底层物理资源的连接器,将底层物理资源统一纳管,提高计算效率,进而加速 IO 效率,通过 eRMDA 网络大幅提升紧耦合的 HPC 工作负载性能,最终实现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的交付能力。
除此之外,吴结生告诉钛媒体 APP,E-HPC 还通过多层次的网络拓补感知与弹性扩容的能力,快速弹出网络拓扑上靠近的 ECS 计算集群,适应紧耦合 HPC 作业极致性能要求。
AI 时代,云上HPC 如何更好用?
ChatGPT 的横空出世让 AI 又一次成为了科技圈关注的焦点。这一轮的 AI 的火爆在吴结生看来,也将彻底改变所有行业," 当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龙头公司都已经是数据公司了,未来都将会是数据 +AI 的公司。" 吴结生告诉钛媒体 APP。
" 大模型的训练场景是比较传统的高性能计算在云上的一种重新复兴,我们称之为极致紧耦合的场景。" 吴结生将大模型厂商的算力需求总结为:这些企业需要稳定大规模高性能的训练算力,并需要弹性拓展的推理算力,还需要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弹性能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成本。
当前大模型的预训练需要集群化,构建万卡甚至更大的集群,且整个集群需要是一个庞大的 " 整体 ",若其中一台机器出问题,都会造成训练中断。" 大模型的训练就像是一排人两个、两个的将腿绑在一起,共同前进,这种并行的方式,一旦有一个人反应慢了或者倒了以后,可能整个队伍的前进速度就被拖累了。" 吴结生以一个生动的比喻比拟了大模型的训练过程。" 让每张 GPU 卡,每台机器都以相同的‘步伐’前进,才能提升整体的模型训练效率。" 吴结生如是说。
为了实现上述所描述的 " 相同步伐 ",阿里云灵骏集群采用 HPN 7.0 的网络架构,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来支持更大的规模、更优的效率和更高的稳定性:一方面,阿里云为每台机器 3.2T 的 RDMA 的计算连接,让每台伺服器之间的通讯更顺畅;另一方面,后端 GPU 互联网络和前端网络分离,减少存储的访问对算力通信的干扰,进而提升了整体 GPU 集群的计算效率。
这样的 " 相同步伐 " 也对存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大规模的模型训练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原因而被迫中断。" 我们的头部大模型客户提出了连续的、分钟级的 Checkpoint 的读写要求,这对存储的吞吐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是为什么在阿里云灵骏智算服务里面,提供了高性能的并行檔案系统 CPFS,满足训练和推理的超高性能和成本优化要求。通过 CPFS,网络的双上联、系统监控、自定位和自愈等优化,降低中断次数和时间,使得我们训练时长的有效率高达 99%," 吴结生指出。
无论是松耦合、紧耦合,还是极致紧耦合,面对多元化算力需求,CIPU 是阿里云基础设施的基石,是差异化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 CIPU 架构,可以实现 0 虚拟化开销,让企业能更充分的利用 CPU、GPU 资源,从而减少开销。除此之外,CIPU 架构还通过硬體加速的方式,进一步提升 IO 和存储性能," 目前,阿里云已经推出了 2.0 版本的 CIPU 架构,整机稳定性提升 20%,带宽性能可达 400Gbps,VPC 可达 6000 万 pps,弹性 RDMA 可达 5000 万 message/s,存储性能可达 360 万 IOPS,50GB/s,这些性能都达到了业内领先水平。" 吴结生指出。
当下,每一家公司都是一个数据公司,很快每一家公司都会是一家数据 +AI 的公司,云计算一直在践行 Scaling Law,高性能计算也将焕发新的动能,云计算提供的规模化、高性能、可扩展的算力与存力,会帮助企业在进行业务规模的扩展的同时,应对好数据规模的扩展,充分使用好 AI 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的各类应用。我们也期待看到,云计算厂商可以不断创新,提供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帮助企业在不同负载场景中落地应用,实现智能化创新。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张申宇,编辑丨盖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