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最懂中国职场的男人:未来3年,见到这些不要意外!,欢迎阅读。
"三年内,基层白领将先于蓝领被人工智能替代。不远的未来,80%白领的工作将被替代。"
"未来的职场属于95%的通才和5%的专才,管理岗的能力模型将会重组,专家岗唯有卓越才能生存。"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极具颠覆性的生产力变革。"林凡说。
AI当头,职场人的最大困境是什么?知道职场会被颠覆,但不知如何颠覆,更不知道用什么策略适应和调整。
林凡,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后赴马里兰大学攻读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方向博士;脉脉创始人兼CEO,打造了中国最大的职场社区,1.2亿职场人平台;非典型海淀学生家长。
如何理解技术,洞察职场,成为有竞争力的三类人?如何思考下一代教育与职业未来?今天,林凡老师做客混沌,分享一套适合绝大多数职场人的应对策略。
以下为课程笔记:
授课老师 | 林凡 脉脉创始人兼CEO
编辑丨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丨混沌前沿课
讲在前面,我对这场变革的认知
我对GPT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GPT是新一代搜索技术,可以成为一家几千亿美金的公司;第二阶段认为GPT是新一代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缔造一个完整的行业;第三阶段认为GPT的诞生,最后会上升为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两个物种之间的对抗和平衡。
为什么我对它的理解在不断变化?
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叫涌现。涌现是什么?开始投入的时候,好像没什么效果,到某个临近奇点,突然强爆发。
科学家最早在研究涌现,观察的是蚂蚁、蜜蜂。当一群低智生物聚集在一起,莫名地具备了作为个体无法展现出的能力,比如觅食、避险等等。
2000年我在微软研究院工作。Office有一个功能叫智能助手,軟體形象是小狗或曲别针,我们当时就在设计它的算法,做的事情就是用机器学习,特别是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学习,去解决问题。
我们写了四层神经元网络,大概几千个参数。虽然也发布了顶级论文,但私下都觉得它简直就是人工智障。那个时代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确实模拟了人腦的思维方式,但又慢又笨。
从几千、几万维参数到几亿维的参数,不断有科学家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实验。你会发现这是边际收益递减的。GPT研究的基础,是谷歌发布的一篇论文,但谷歌自己都放弃了这个方向。因为它不相信,人工智能会变得更加聪明。
但因为OpenAI的科学家,玩命地在这条路上堆参数,堆机器。于是,在600亿到800亿左右的参数规模上,发生了一次涌现和跳变。没人能解释原因,但我们都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
GPT3.5表现的能力、水准,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搜索引擎。但它具备初步的语义理解能力,所以强于基于关键词的搜索技术。而GPT4的实质性能力发生了巨变,它能解决很多人机互動过程中的问题。
下一个涌现的拐点在哪?可能是5000亿,1万亿参数。可怕的是,这个参数规模是当下人类的计算能力就可以达到的高度。
GPT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核心在于,它在某些节点上会完成大的涌现和跳变,使一切成为可能。所以,最后连OpenAI的创始人也在呼吁全球共同努力,降低人工智能导致的灭绝风险的联名信上签名。他们都清楚AI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会是什么。未来有好有坏,有可能是好的,但必须让人知晓存在坏的可能。
在我看来,GPT带来的是生产力革命。我们公司已经出现了AI技术能够取代的工种,标注。很多大厂雇了上万名标注员,AI完成标注的准确率是99.5%到99.8%之间,人工标注的准确率大概在98.5%到98.8%之间。
在一些大厂,非精确性产品设计中,AI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工作速度,对设计师这个工种也产生了影响。
在未来10年,它几乎会对所有工种产生相近的影响,冲击将远超想象。所以对每个人来说,AI的崛起对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我所在的行业,对我个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这些问题?了解这些非常有意义的。
······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仅为课程十分之一。
扫描海报二维码,听完整课程!
2.1 它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人工智能革命跟前三次科技革命不同,甚至不可以类比
农业革命,农耕技术的普及和完善,让人们能够吃饱喝足。16世纪、17世纪我们迎来了工业革命,衣用住行等等需求开始被满足。发达国家70%-80%的劳动力人口集中在工业。信息革命后,发达国家70%的劳动力人口基本上集中服务业,满足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
如果每一次变革,都满足了一部分人类需求,形成某种产业。这一次变革,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后,还有什么主流的需求存在?
有人说是"自我实现",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自我实现"是不能形成一个产业的,找到人类接下来的需求,这可能是最本质的问题。
2)GPT带来的生产力冲击
GPT4基本上拥有了优秀大学毕业生,在18-22岁的智力,再叠加上全世界的知识,它具备的能力是很可怕的。今天它是以语言模型为基础,在数理逻辑上有欠缺。但当你把语言模型调整为针对数理逻辑的模型,做一次算法上的调整,大概3-6个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GPT的智商堪比人类优秀大学毕业生,但它的使用成本却低很多。
我们最早用它做标注时,一个人工标注的成本是月薪7000-8000元,用GPT4成本大概在4000元。但我们坚定地使用了GPT,因为确信还有降低的空间,结果一个月后,成本就从4000降至400元。生产力革命带来的冲击就是如此。
3)从科幻小说想象人与AI的终局
那人类自身命运会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科幻电影结局,来发现决定结局差异的关键变量。我把这些关键变量抽成资源的有限、无限和人性的善、恶四个维度。
《三体》,讲述人类和三体人之间的一系列对抗,最后发现整个宇宙存在一个法则,黑暗森林。
《终结者》,讲述人类和机器人的对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90%的工作能够被机器人取代了,问题是机器人为什么要服务你?阿西莫夫提出过机器人三定律。但对不起,在涌现的情况下,规则会全部失效,我们没有办法把规则硬塞进机器中。
《黑客帝国》,讲述了人和机器畸形共生。人完全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在它的设定里,机器人需要人类来提供电能。
《银河帝国》的世界观设定比较乐观,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共存,像欧洲联邦一样,各自地存在着,不会互相伤害,有贸易、有合作、有协作。大家是彼此为善,且资源无限。
我个人角度,单纯从概率上讲,最后一种更具可能性。如果我们可以解决资源问题,结局无非是在恶和善之间豪赌。纵观人类的文明史,人类善的基因还是多一些,用人类语料训练出来的硅基生命,善的概率可能还是大一点点的。总之,如果放到一个大的格局来看,这可能就是AI最终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2.2 它对于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与其说AI对行业有影响,不如说它对工种会有影响。所有行业都是对应人类需求的,本身不会发生变迁,但你在行业里面做什么样的事儿,起到什么样的贡献,是会发生很大变化的。
什么样的工种是不会被取代的?
我们把工种拆成四象限,闭环周期短,闭环周期长,正常水平,卓越水平。
闭环周期短:你做事情,决策、判断,跟一个月前、一年前有没有关系?比如客服、设计师、低端程式员,今天做的工作,只是独立地在处理这件事情。用不到太多迭代和改进,这就是闭环周期短。
闭环周期长:做大的项目,可能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你敢忘掉一年前自己做的判断和决策吗?需要不断复盘,什么举动影响了现在,如何去影响未来,这是机器无法胜任的。
卓越水平:在某一方面比90%人好,就可以定义为卓越水平。卓越水平的人往往能更好地操纵机器。这个层面上的人,敢对经验说No。比如,历史上桥都是按某种经验制造的,但有一个很卓越的设计师说,这一次我们不要这么造。机器很难做出这样判断和决策,它会从概率角度给出答案。所以批判和创新,可能是人类优于机器的关键节点。
看起来乐观,实际悲观。因为80%的人在左下那个象限。
残酷的现实是,三年内,基层白领将先于蓝领被取代。在未来,80%的白领工作将被取代,中高端职场人将和AI大模型建立合作关系。接下来,人与AI协同打磨的机器人技术,最终替代白领。
CEO面临的冲击是一样的,我现在都会直接把问题交给GPT。举个例子,上次做完一次战略讨论,我把文档输给GPT,问它我今年的OKR应该怎么写?写好拿给别人评价,他们说挺好的。我最后在它的基础上改动了不过30%。
很多人认为GPT不行,是因为带着一个天然假设,把GPT当搜索来用。先把问题做一层拆解,拆解成很多知识点去问,再把结果拼起来,这是以前我们跟搜索引擎协同工作的模式。但今天,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GPT。你会发现,排除一些雜訊,它已经能够解决你50%的问题了。
现在很多产品还没有发布,到微软的Copilot等等工具真正能够运用的时候,我们需要适应、或者完全颠覆掉之前的一些工作方式。
未来的职场属于95%的通才和5%的专才。管理岗的能力模型需要重组,要具备跨学科、跨领網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专家刚对产出水平要求将不断提升。唯有卓越才能生存。
2.3它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聊完世界和行业,个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个体感受由一切社会关系加总决定。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本质上也是经济学。人际关系的本质依然是价值交换,情绪价值也是价值。
总之,人际关系在GPT出现后会发生很多微妙变化。大家可能有点难想象GPT会对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先举一个例子。
你会发现,互联网和"手机"们对人际沟通的部分价值替代,已经初步解构了人类的社会关系。与亲友交流观影体验的乐趣被社交网络取代,聚会交流的乐趣被手机取代。
回到GPT时代,科幻电影《Her》中描述了一个场景,你会感觉到有一个这样的爱人,还不如机器人伴侣更懂你。所以,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很容易被替代。
AIGC将重构"我对周围人的影响"和"周围人对我的影响"。
真正可能不会被替代的是高价值的,高频度互动的关系。在线下面对面,甚至有肢体接触的亲密关系可能才是不容易被替代和改变的。
我们如何应对以上情况?终生学习在今天还是高要求,但很快会成为一个人的生存底线。
3.1教育的适配
首先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孩子们,怎么去适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过去在职场,大家都遵循一个"从基层到高层"的路径成长。但未来,基层白领和蓝领将被AI取代,职业上升路径被完全重构。那么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什么呢?在没有基层岗位开放的情况底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一套现在尚未出现,但注定完全不同的考核体系已经在酝酿了。我们家小姑娘现在读高一,我一直跟她讲,不会用GPT,到时候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找工作。
1)1万小时定律被打破
以前很多人笃信1万小时定律,相信在一个领網域里做了1万个小时以后,就能够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人,就会有人愿意雇佣你。但对不起,可能AI在很短的时间内,会让知识和技能的商业价值不断降低。
大家可以看这幅画,在过去想创作出这样的一幅场面宏大,又具备想象力的作品,没有多年的积累和功底,是做不到的。但这幅画是由Midjourney创作的。
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工程师为核心的。什么是工程师?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后,就能从事很多工作。但是在西方的教育里,比较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批判力,这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机制。工程师能做的事情可能AI都能做,但科学家能做的事情,AI暂时还不能做。
2)Learn how to learn
教育的关注点应该转向Learn how to learn,学习如何学习。
我去清华之前,觉得竞争会很激烈,所以把自己最没把握的高等数学的整套书,用一个暑假看了一遍,信心满满地去清华上学。结果上第一节微积分课,老师讲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大家打开教材,翻到76页。前面的第1页到75页,知识都太简单了,大家自己学吧。我翻了一下,清华的教材里,第1页到第75页等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整本书。
我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学了一个暑假的事情就被跳过了,但幸好我赢在了起跑线上,回到宿舍,我发现大家都一脸懵。能上清华的学生大学之前都恨不得自己考100分,但在入学第一次期中考试,有1/3的人不及格,很多人就当时就崩掉了。
这个故事想说教别人学习,有很多种教法,一种教法是循循善诱,给你一些方法,框架,让你去学习。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你放在悬崖边上,一推,自己飞吧。但Learn how to learn,在国外已经成为了比较体系化的学习方式,这很重要。
3)学习能力结构图
这是我给我们家小朋友定制的学习能力结构图。
第一件事,培养学习的自信
在七八岁之前,所有的小朋友都愿意接受学习。行为上不爱学习的原因,是没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觉得自己能学好。真心实意的夸他,夸得越好,越容易帮他建立自信。
提前学,打有准备的仗也能建立学习自信。在幼儿园阶段,教授她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很多海淀的家长跟我说,我们幼儿园都教到四年级了。我说不重要,把一年级的教透一点点,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觉得能听懂老师在讲什么,感受到跟同学们没有差距,就有了学习的自信。
我们成年人也要终身学习,取巧的方式就是提前学,比如现在提前学AI的内容。
第二件事,一整套的方法论去建立学习的能力
即发现更大世界的能力,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和复盘反思的能力。
什么叫发现更大世界的能力?我问她,学生每天在家、学校往返,但世界比两点一线要大很多。你怎么知道世界发生着什么?应该了解什么呢?
她被我问住了。然后回答说,上网。我说上网肯定是,比如微博帮你了解各种的热门话题。知乎,具备各种各样的知识。B站也有些很有趣的内容,这是在线上。
那在线下,我们必须学会观察,然后提出正确问题。
怎么引导她呢?有一条马路,以前送她去上学的时候,我问她,马路很堵,这件事情你观察到没有?她说你提到,我当然就观察到了。我说那好,对这件事你能问出什么问题吗?她被我问住了。
我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条路有时早上堵,有时早上不堵?
那么,就会发现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关键,寒暑假不堵,接送小朋友的早高峰会堵。第二个关键是红绿灯的设计有点问题,如果设计的是左转绿灯先亮,这条路就没那么堵。
这就是提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和反思复盘。
除此之外,培养坚韧的性格很重要,学习总是很苦的。我的方式是坚持一项体育锻炼训练培养她的韧性。
最后一件事,在大学要学会社交,也就是跟别人协同协作,要学会交朋友,学会通过别人解决问题。我说你爸最大的问题就是当了CEO三五年以后才意识到,社交很重要,我以前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这一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How to learn,应该怎么去学习。让孩子关注到这件事,让他掌握这些能力,是最本源的事情。
3.2职场的适配
前面我们讲了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我们面临巨大变化,一个是我们该用何种学习方法来应对变化。
1)未来职场预测
回到了我们自己身上,作为这个职场人,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变化?
对职场环境的四个预测:
第一点,人的优势,其实是批判和创新。就算一件事情99%的人都这样去做,你仍然要问一句,真的要这么做吗?有更好的做法吗?
第二点,人才类型,从T型到π型到雪花型。以前只要专注某个领網域,对别的地方有一点点了解,叫T型人才。现在我们经常提到π型人才,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你既知道汽车的一些设计构造,又了解一些技术可能性,就变成了π型人才。未来,雪花型人才,可能各领網域都需要有所了解。
第三点,组织能力,企业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百亿美元估值的企业可能只需要20个员工,每一个都要独当一面,都要成为领导AI的CEO。
第四点,招聘模式,45度仰视找工作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我们现在不管求职者还是招聘者,都在45度仰望。求职者想找一个比自己好一点的公司,能够有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对招聘者来讲,也想招一些比公司更强的人,帮公司变得更好。
但未来,能力高度匹配的U盘模式、即插即用的项目制工作模式将会兴起。
2)什么决定了你薪水的高低
你在多大程度上能与AI适配,可能决定了你薪水的高低。所以对职场人来说也需要做到这两点:
建立学习的自信:面对颠覆过去经验的新技能,勇敢去学,积极去学,先人一步去学。
培养坚毅的性格:30岁学的40岁推倒重来,40岁学的50岁可能又要重来。
过去二三十年,我们进行的都是知识型学习,掌握一门知识、一门技能,但接下去10年,你要去发现更大的世界 ,要有敏感性,好奇心,要打破一些既有规则。提出正确的问题,将会是中高端人才与其他人才最大的区别。
3)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2010年,我跟雷军说,咱俩以前都是搞軟體的,你咋突然间去搞硬體了,不会有巨大的门槛吗?
他说,如果你跟行业里最顶尖的100个人聊过,其实就了解了行业里90%的问题。这90%的问题怎么解,也都很清楚。我问他,那怎么跟100个最顶尖的人聊天呢?
他说,我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在做手机时,觉得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诺基亚的人讲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手机跟电腦不一样,电腦都摆在桌上,使用环境总体来讲比较好。手机有时候会放在一个比较恶劣的环境下,比如夏天的汽车里,经过暴晒,温度能达到70度,CPU就跑飞了,需要有一些加强纠错机制把它校正回来。那解决方法是什么呢?再继续沟通。
跟第二个人聊,同样问你在做手机时,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最后,再追问一下之前得到的答案。比如,我听有人说硬體在温度高的时候容易跑飞,你们觉得不够难吗?他可能就会说,确实是个难题,但我觉得它没进到我的前三的原因是什么。聊了一圈,最主要的几十个关键都问到了。为什么大家的观点不一样,也问到了,这就是好的问题。
学到之后,我也叫同事出去问,你发现他们会直接问,摩托罗拉是怎么做手机的?美团的架构是怎么设计的?对方马上就180度警觉,说这是来套取机密呀。
问题的差异性,决定了是否有好的答案。
能够问问题的员工已经是好员工了,80%的人是不问问题的,就是去执行。
《乔布斯传》曾经提到,他问了一个问题,手机能不能没有键盘,我们能不能只用手指,不用触摸笔。问完了以后,团队要解决其实是工程问题,苹果的工程团队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解决掉这个问题。这就是个很好的问题,直接指明方向。
下面这个领导者的问题就低了一个段位,叫做我们的手机跟别的手机有什么差异化的功能?当你问了一个粗糙点的问题,团队的方向就变得分散开来,很多人开始进入腦爆阶段。越有远见的人,对这个事情的判断是越准确的。
再差一点的,连问题都不问了,直接讲目标,咱们要干3000万,具体怎么干不知道。
我在做脉脉,发现大家经常会谈到PUA。当你没有给员工指明方向,只是加了一个要求的时候,这就是PUA。
这几个故事,是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职场上提出正确的问题,帮助你更好地去学习,帮助你更好的去引领团队去往前去走。无论对人,还是对AI,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很有水平的一件事情。
4)自己寻找答案
以前在职场上也是需要自己寻找答案的,大家用搜索引擎、看书、问朋友,都在寻找答案。
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时间里,你可以去问GPT,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像它脾气这么好的员工。
总之,职场人如何寻找答案?可以理解为"找到别人是怎么做的"能力。职场99%的工作别人都做过,找到会做的人问一下,搜索一下,你可能就找到了答案。
5)如何复盘反思?
优秀的复盘反思能力体现为:
第一点,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有个销售朋友说要挣人生的第一个1000万。但如果你问他,最近这几天,关于这个目标,你做了什么事儿吗?拆解成哪几步骤去做?没想过。那目标本身就不够坚定。
拿脉脉举例子,2022年经济环境不好,但在年初,我们并没有预见到,所以定了一个目标,叫完成100%的年度增长。
年底复盘为什么2022年我们没有做到百分百的增长?很多同学说,因为环境,我们能活着就已经不错了。
后来我想了想,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到?最本源的事情是大家觉得活着就不错了,那目标就改变了,这挺微妙的。
第二点,就是直面残酷现实,实事求是。很多时候人很容易给自己找理由。因为某个原因,我做不到这件事,公司做不到这件事。真正残酷的是,我们有些事情没做好,所以没做到。
我问大家,2022年有没有百分百增长的公司?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像他们一样做到?问题很残酷。大家跟着你干事情,谁不想舒心一点呢?但你要清楚地告诉大家,既然定了百分百的目标,就要直面原因。思考怎么样才能朝着新目标坚定地,有勇气地走下去。
4.1 奇点临近的迭代挑战
在AI时代,企业会如何变化?前段时间我在奇绩创坛分享,很多同学也都是创业者,大家认为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时代,起码出现了像移动互联网这样可以改变很多行业的技术。但企业的经营也会发生很多变化。
我特别喜欢这张图,源自集智俱乐部,数字上可能为了整齐好看不够准确,但它把时代的变化量化了。
以前企业如何做战略?花一年时间研究一个战略,执行5到10年时间。
曾鸣教授提出的新智能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每年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改变两次,才有可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那面对变化,创始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是方法论?
0-1阶段 依靠创始人过往经验的积累和直觉判断
如果创业有方法论,那创业就变成批量的、可复制的流水线了。在创业阶段,每一个创始人自己的思考、勇气、决心,才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我们这个群体存在的核心价值。
因为你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在跟世界作对。当全世界都在线下贸易时,马云说我们要做电子商务,很多人连电腦都没有,谁能明白电子商务呢?在2010年、2011年我和张一鸣聊天,他当时已经非常明确地跟我说,智能推荐是决定性的东西。这就是对抗世界的初心和勇气。
我们脉脉也在做一件特别难的事,叫希望每一个员工跟企业平等对话。在没有脉脉之前,公司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你加班996就996,直到2021年最高法明确996非法,才给了员工对996说不的勇气。
创始人内心深处的愿景,在世界上还没有形迹的时候,是靠直觉去推动的,没有办法靠一套方法解决。所以0到1的阶段是没有方法论的。
1-10阶段 依靠直觉和经验的效率会显得太低
我自己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坑,就在于在公司已经很大的规模的时候,还在用直觉推动公司往前走。
脉脉前面走的比较顺,从2013年创业到2018年成为独角兽规模,就花了5年多时间。
但正因为,在后续的战略组织运营层面,太依靠过去的直觉,没有办法驾驭一个几百人的公司,使脉脉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成长速度缓慢。
我自己总结,跟一鸣也好,王兴也好,最大差别就是人家还是快速地创业失败了几家公司以后,快速完成了复盘反思迭代。
因为追求安全感,以及不想失败,尽管我做搜狗、脉脉做的好像还可以,但因为没有经历过生死,在那个节点的复盘和反思速度不够快。
但凡我有今天对方法论的理解,回到2018年,脉脉到今天可能也会成为几百亿美金的公司。时间还是有的,我们还可以借着新的一波机会再来。
4.2战略规划的选择实践
2018年,我们觉得自己发展的很好,没有重视战略、组织、运营这三件事情。当时有人劝我们出去多交流。我说,有啥好交流的,中国没有什么公司比我们更了解职场,我服务的就是职场人。
今天但凡有人跟我讲,我是这个领網域最懂的人,我都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
1)发现更大的世界
现在我们自身得到了一个结论,是可以到外面去找答案。阿里的战略方法论,当时源自于GE;华为的战略的方法论当时其实源自于IBM,他们也是在外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之前的脉脉是,中国职场唯有我懂。现在的脉脉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提出正确的问题
是什么决定了不同公司之间战略选择的差异?
3)自己寻找答案
找答案的思路依旧是比较核心差异点。我们发现:
第一点,公司所处市场环境不同
华为和美团的特点是什么?
华为一开始做交换机,3COM、思科,都是全球著名的产品了,在国内市场也有非常好的反馈。美团是第一个做团购的吗?不是,他是觉得团购、外卖做着不错。
这就叫做确定性市场环境。这个市场已经被证明了是个好的市场,已经有人做得很好了。我们靠组织力,执行力,或者系统化的IT能力,把效率做到极致,这是一种战略的模式。
还有一种战略的模式是像IBM、像阿里、像GE。比如淘宝开始在中国做电商,市场还没有证明这个需求是对的。探索难度要大的多。
两种市场环境,导致了一些关键节点上的差别,比如对竞争对手无比重视的公司,一定是在确定性市场上进入的公司。
第二点:公司能投入的资源不同
举个例子,腾讯做微信,张小龙团队只是个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只是他刚好跑得快,能力强。阿里做淘宝,能用十几个人的团队做淘宝吗?打法是不一样的。
回到脉脉的选择:
第一,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职场社区、社交?一直有很多人在争论。我们显然处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
第二,我们也缺乏大厂的超配资源。脉脉的很多战略项目,可能投5个、10个人都得精打细算,对于战略的容错空间就会比较小,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非常高。
4.3 组织策略的选择实践
脉脉在组织上也吃过大亏,大家都知道成功等于战略乘组织,组织方法论又有很多流派。
阿里有一套心腦体的方法论,我当时觉得太牛了,但就是怎么都学不会。
心力、腦力、体力,阿里的组织策略我们学不会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了很久以后才发现,脉脉和阿里的业务的特质、以及高管团队的特质有很大差别。
我是一个正统的工科生,这些话我自己讲不出来,团队也觉得不太适合我们公司,没办法因地制宜。
直到我看到宝洁的组织方法论,所有东西全部公式化,都可量化、可评估。那太适合我了,我绝对能用,还能优化。这是管理团队的特质,导致了组织方法论的差别。
另外一方面,业务的特质差别也很大。Netflix,腾讯、字节,从来不强调执行力,只强调创新力。这叫全局规模效应。《复仇者联盟》大卖,一部片子能赚50%的票房,一家通吃?《王者荣耀》的收益可能等于其他所有游戏加起来的总和。
当你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产品形态的时候,组织不强调执行力,强调的是创新力,要营造一个组织的氛围,让大家能够有主人翁精神,有特别强的创造力,不需要太多的束缚和限制。
有个朋友从互联网公司去做新零售,发现组织太落后了,员工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上来先花半年教育一下组织,保证组织的活力,听起来特别对。半年以后他发现,这个公司物流都调不动了,店都开不起来了。所以,又再花了一年时间,改了回去。低毛利的业务往往强调执行力文化。很多传统企业,就需要这样的模式,因为传统企业竞争很激烈,毛利不高。
反过头来思考,作为候选人、人才,你也可以去挑选适合自己的公司文化。如果你是一个很有创造力,有激情的人,就应该去找以创新为核心的组织。如果你希望有秩序、有规则,有稳定性的预期产出,就应该选择像Amazon这样以执行为核心的公司和平台。
脉脉整个组织是相对有创新氛围和文化的,搭建社区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创造性。
那么,一方面,我们擅长数理逻辑的,需要有一个有能够转换成公式,可以量化逻辑的组织设计。
另一方面,信息的沟通对创新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当你具备了信息权以后,你就具备了创新权。
此外,决策机制的设计对于创新的影响也非常大。你允许一线的员工,听见炮火声音的人去做决策吗?还是只有高层领导能做决策?这些都决定了创新的走向。
所以,脉脉走了一整圈后,学习了宝洁的人力六要素,架构、奖励、人员、决策、信息、任务。
4.4运营模式的选择实践
1)发现更大世界与提出正确的问题
有了战略和组织设计,在我们学习业务运营模式时,走访了非常多企业,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不要拘泥于某一两种方法论。
那运营这件事,最本源的东西是全局规模效应和局部规模效应。
什么是全局规模效应?每一个环节都是乘法。比如阿里的运营方法论,拼命把商家拉到淘宝上来,商家多一倍,阿里的GMV多一倍。再拉一个团队,专门搞用户侧增长,用户多一倍,GMV多一倍。两边团队一起努力,2乘2等于4。
什么局部规模效应?每一个环节是加法。拿美团举例,全国商家翻一倍,GMV会不会翻一倍呢?答案是否。美团需要把每一个小单元的商家、用户和配送玩转,才玩转了一个商圈。
2)复盘反思
脉脉很不幸没有那么强的全局规模效应,金融行业的人不会跳槽到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人暂时也不会跳槽到农业或地产行业,行业间的流动性是不强的。招聘业务,同行业广州的人也不会经常跳到北京去。大部分人5年、10年有一次地網域上的跳变就不错了。
不仅如此,我们落地的时候,比美团还难。美团如果商家、骑手和用户脱节,问题一天就能被发现。脉脉整个社区从供给到消费到职位,整体的周期闭环,大概要半年以后才知道到底有没有咬合好。
所以,在大时代到来的时候,大家除了更要理解清楚自己的业务,还要留意因为AI的到来,我们会再叠加一个变量,也就是时代本身的变数,这个会特别重要。
篇幅所限,本文仅为课程十分之一
更多具体战略落地方法论,
尾声 当下是关键节点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总结下今天的分享,今天AI崛起,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
讲到最后,应混沌课程组的要求,走心地暴露一下自我。我在想,其实我周围有很多朋友们,都有一种家国情怀,都希望自己能为社会,为国家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也经常自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追溯到非常久之前,你会发现自己很小的时候,看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当时郭靖在襄阳守城,最后城破的时候,他跟其他人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回过头来,你会想少年时看到的文学作品,好像给了你一种力量,让你希望长大的时候,能改变这个世界。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课程,也是因为我们看到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给每一个职场人带来巨大的影响。既然看到了,就有责任、有义务告诉大家,这个变化会给职场人带来巨大影响,每一个人都要做准备。
我们在做脉脉这个平台的时候,就希望职场人看到有价值的信息,愿意分享给别人,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之间有信息的自由,每一个人能够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
最后希望每一个同学,在你取得一定成绩,取得一定成功的时候,也愿意再去回馈和分享给这个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