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最懂中國職場的男人:未來3年,見到這些不要意外!,歡迎閲讀。
"三年内,基層白領将先于藍領被人工智能替代。不遠的未來,80%白領的工作将被替代。"
"未來的職場屬于95%的通才和5%的專才,管理崗的能力模型将會重組,專家崗唯有卓越才能生存。"
"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極具颠覆性的生產力變革。"林凡説。
AI當頭,職場人的最大困境是什麼?知道職場會被颠覆,但不知如何颠覆,更不知道用什麼策略适應和調整。
林凡,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畢業,後赴馬裏蘭大學攻讀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方向博士;脈脈創始人兼CEO,打造了中國最大的職場社區,1.2億職場人平台;非典型海澱學生家長。
如何理解技術,洞察職場,成為有競争力的三類人?如何思考下一代教育與職業未來?今天,林凡老師做客混沌,分享一套适合絕大多數職場人的應對策略。
以下為課程筆記:
授課老師 | 林凡 脈脈創始人兼CEO
編輯丨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丨混沌前沿課
講在前面,我對這場變革的認知
我對GPT的認知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認為GPT是新一代搜索技術,可以成為一家幾千億美金的公司;第二階段認為GPT是新一代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可以締造一個完整的行業;第三階段認為GPT的誕生,最後會上升為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兩個物種之間的對抗和平衡。
為什麼我對它的理解在不斷變化?
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叫湧現。湧現是什麼?開始投入的時候,好像沒什麼效果,到某個臨近奇點,突然強爆發。
科學家最早在研究湧現,觀察的是螞蟻、蜜蜂。當一群低智生物聚集在一起,莫名地具備了作為個體無法展現出的能力,比如覓食、避險等等。
2000年我在微軟研究院工作。Office有一個功能叫智能助手,軟體形象是小狗或曲别針,我們當時就在設計它的算法,做的事情就是用機器學習,特别是人工神經元網絡的學習,去解決問題。
我們寫了四層神經元網絡,大概幾千個參數。雖然也發布了頂級論文,但私下都覺得它簡直就是人工智障。那個時代的人工神經元網絡,确實模拟了人腦的思維方式,但又慢又笨。
從幾千、幾萬維參數到幾億維的參數,不斷有科學家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實驗。你會發現這是邊際收益遞減的。GPT研究的基礎,是谷歌發布的一篇論文,但谷歌自己都放棄了這個方向。因為它不相信,人工智能會變得更加聰明。
但因為OpenAI的科學家,玩命地在這條路上堆參數,堆機器。于是,在600億到800億左右的參數規模上,發生了一次湧現和跳變。沒人能解釋原因,但我們都觀察到了這樣一個現象。
GPT3.5表現的能力、水準,就是一個創新性的搜索引擎。但它具備初步的語義理解能力,所以強于基于關鍵詞的搜索技術。而GPT4的實質性能力發生了巨變,它能解決很多人機互動過程中的問題。
下一個湧現的拐點在哪?可能是5000億,1萬億參數。可怕的是,這個參數規模是當下人類的計算能力就可以達到的高度。
GPT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核心在于,它在某些節點上會完成大的湧現和跳變,使一切成為可能。所以,最後連OpenAI的創始人也在呼籲全球共同努力,降低人工智能導致的滅絕風險的聯名信上籤名。他們都清楚AI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會是什麼。未來有好有壞,有可能是好的,但必須讓人知曉存在壞的可能。
在我看來,GPT帶來的是生產力革命。我們公司已經出現了AI技術能夠取代的工種,标注。很多大廠雇了上萬名标注員,AI完成标注的準确率是99.5%到99.8%之間,人工标注的準确率大概在98.5%到98.8%之間。
在一些大廠,非精确性產品設計中,AI表現出的想象力和工作速度,對設計師這個工種也產生了影響。
在未來10年,它幾乎會對所有工種產生相近的影響,衝擊将遠超想象。所以對每個人來説,AI的崛起對世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我所在的行業,對我個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該怎麼去面對這些問題?了解這些非常有意義的。
······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掃描海報二維碼,聽完整課程!
2.1 它對世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人工智能革命跟前三次科技革命不同,甚至不可以類比
農業革命,農耕技術的普及和完善,讓人們能夠吃飽喝足。16世紀、17世紀我們迎來了工業革命,衣用住行等等需求開始被滿足。發達國家70%-80%的勞動力人口集中在工業。信息革命後,發達國家70%的勞動力人口基本上集中服務業,滿足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
如果每一次變革,都滿足了一部分人類需求,形成某種產業。這一次變革,在人類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後,還有什麼主流的需求存在?
有人説是"自我實現",我們一定要想清楚,"自我實現"是不能形成一個產業的,找到人類接下來的需求,這可能是最本質的問題。
2)GPT帶來的生產力衝擊
GPT4基本上擁有了優秀大學畢業生,在18-22歲的智力,再疊加上全世界的知識,它具備的能力是很可怕的。今天它是以語言模型為基礎,在數理邏輯上有欠缺。但當你把語言模型調整為針對數理邏輯的模型,做一次算法上的調整,大概3-6個月,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GPT的智商堪比人類優秀大學畢業生,但它的使用成本卻低很多。
我們最早用它做标注時,一個人工标注的成本是月薪7000-8000元,用GPT4成本大概在4000元。但我們堅定地使用了GPT,因為确信還有降低的空間,結果一個月後,成本就從4000降至400元。生產力革命帶來的衝擊就是如此。
3)從科幻小説想象人與AI的終局
那人類自身命運會是什麼?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科幻電影結局,來發現決定結局差異的關鍵變量。我把這些關鍵變量抽成資源的有限、無限和人性的善、惡四個維度。
《三體》,講述人類和三體人之間的一系列對抗,最後發現整個宇宙存在一個法則,黑暗森林。
《終結者》,講述人類和機器人的對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90%的工作能夠被機器人取代了,問題是機器人為什麼要服務你?阿西莫夫提出過機器人三定律。但對不起,在湧現的情況下,規則會全部失效,我們沒有辦法把規則硬塞進機器中。
《黑客帝國》,講述了人和機器畸形共生。人完全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裏。在它的設定裏,機器人需要人類來提供電能。
《銀河帝國》的世界觀設定比較樂觀,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共存,像歐洲聯邦一樣,各自地存在着,不會互相傷害,有貿易、有合作、有協作。大家是彼此為善,且資源無限。
我個人角度,單純從概率上講,最後一種更具可能性。如果我們可以解決資源問題,結局無非是在惡和善之間豪賭。縱觀人類的文明史,人類善的基因還是多一些,用人類語料訓練出來的硅基生命,善的概率可能還是大一點點的。總之,如果放到一個大的格局來看,這可能就是AI最終給世界帶來的影響。
2.2 它對于行業有什麼樣的影響
與其説AI對行業有影響,不如説它對工種會有影響。所有行業都是對應人類需求的,本身不會發生變遷,但你在行業裏面做什麼樣的事兒,起到什麼樣的貢獻,是會發生很大變化的。
什麼樣的工種是不會被取代的?
我們把工種拆成四象限,閉環周期短,閉環周期長,正常水平,卓越水平。
閉環周期短:你做事情,決策、判斷,跟一個月前、一年前有沒有關系?比如客服、設計師、低端程式員,今天做的工作,只是獨立地在處理這件事情。用不到太多迭代和改進,這就是閉環周期短。
閉環周期長:做大的項目,可能要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你敢忘掉一年前自己做的判斷和決策嗎?需要不斷復盤,什麼舉動影響了現在,如何去影響未來,這是機器無法勝任的。
卓越水平:在某一方面比90%人好,就可以定義為卓越水平。卓越水平的人往往能更好地操縱機器。這個層面上的人,敢對經驗説No。比如,歷史上橋都是按某種經驗制造的,但有一個很卓越的設計師説,這一次我們不要這麼造。機器很難做出這樣判斷和決策,它會從概率角度給出答案。所以批判和創新,可能是人類優于機器的關鍵節點。
看起來樂觀,實際悲觀。因為80%的人在左下那個象限。
殘酷的現實是,三年内,基層白領将先于藍領被取代。在未來,80%的白領工作将被取代,中高端職場人将和AI大模型建立合作關系。接下來,人與AI協同打磨的機器人技術,最終替代白領。
CEO面臨的衝擊是一樣的,我現在都會直接把問題交給GPT。舉個例子,上次做完一次戰略讨論,我把文檔輸給GPT,問它我今年的OKR應該怎麼寫?寫好拿給别人評價,他們説挺好的。我最後在它的基礎上改動了不過30%。
很多人認為GPT不行,是因為帶着一個天然假設,把GPT當搜索來用。先把問題做一層拆解,拆解成很多知識點去問,再把結果拼起來,這是以前我們跟搜索引擎協同工作的模式。但今天,應該直接把問題抛給GPT。你會發現,排除一些雜訊,它已經能夠解決你50%的問題了。
現在很多產品還沒有發布,到微軟的Copilot等等工具真正能夠運用的時候,我們需要适應、或者完全颠覆掉之前的一些工作方式。
未來的職場屬于95%的通才和5%的專才。管理崗的能力模型需要重組,要具備跨學科、跨領網域,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專家剛對產出水平要求将不斷提升。唯有卓越才能生存。
2.3它會對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聊完世界和行業,個體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個體感受由一切社會關系加總決定。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本質上也是經濟學。人際關系的本質依然是價值交換,情緒價值也是價值。
總之,人際關系在GPT出現後會發生很多微妙變化。大家可能有點難想象GPT會對關系產生什麼影響,先舉一個例子。
你會發現,互聯網和"手機"們對人際溝通的部分價值替代,已經初步解構了人類的社會關系。與親友交流觀影體驗的樂趣被社交網絡取代,聚會交流的樂趣被手機取代。
回到GPT時代,科幻電影《Her》中描述了一個場景,你會感覺到有一個這樣的愛人,還不如機器人伴侶更懂你。所以,即使是最親密的關系,也很容易被替代。
AIGC将重構"我對周圍人的影響"和"周圍人對我的影響"。
真正可能不會被替代的是高價值的,高頻度互動的關系。在線下面對面,甚至有肢體接觸的親密關系可能才是不容易被替代和改變的。
我們如何應對以上情況?終生學習在今天還是高要求,但很快會成為一個人的生存底線。
3.1教育的适配
首先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孩子們,怎麼去适應?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過去在職場,大家都遵循一個"從基層到高層"的路徑成長。但未來,基層白領和藍領将被AI取代,職業上升路徑被完全重構。那麼大學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什麼呢?在沒有基層崗位開放的情況底下,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一套現在尚未出現,但注定完全不同的考核體系已經在醖釀了。我們家小姑娘現在讀高一,我一直跟她講,不會用GPT,到時候你都不知道該怎麼去找工作。
1)1萬小時定律被打破
以前很多人笃信1萬小時定律,相信在一個領網域裏做了1萬個小時以後,就能夠成為一個比較優秀的人,就會有人願意雇傭你。但對不起,可能AI在很短的時間内,會讓知識和技能的商業價值不斷降低。
大家可以看這幅畫,在過去想創作出這樣的一幅場面宏大,又具備想象力的作品,沒有多年的積累和功底,是做不到的。但這幅畫是由Midjourney創作的。
中國的整個教育體系,是以培養工程師為核心的。什麼是工程師?掌握足夠多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以後,就能從事很多工作。但是在西方的教育裏,比較注重培養創造力,想象力,批判力,這是培養科學家的教育機制。工程師能做的事情可能AI都能做,但科學家能做的事情,AI暫時還不能做。
2)Learn how to learn
教育的關注點應該轉向Learn how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
我去清華之前,覺得競争會很激烈,所以把自己最沒把握的高等數學的整套書,用一個暑假看了一遍,信心滿滿地去清華上學。結果上第一節微積分課,老師講了一句話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説大家打開教材,翻到76頁。前面的第1頁到75頁,知識都太簡單了,大家自己學吧。我翻了一下,清華的教材裏,第1頁到第75頁等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整本書。
我第一反應就是自己學了一個暑假的事情就被跳過了,但幸好我赢在了起跑線上,回到宿舍,我發現大家都一臉懵。能上清華的學生大學之前都恨不得自己考100分,但在入學第一次期中考試,有1/3的人不及格,很多人就當時就崩掉了。
這個故事想説教别人學習,有很多種教法,一種教法是循循善誘,給你一些方法,框架,讓你去學習。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你放在懸崖邊上,一推,自己飛吧。但Learn how to learn,在國外已經成為了比較體系化的學習方式,這很重要。
3)學習能力結構圖
這是我給我們家小朋友定制的學習能力結構圖。
第一件事,培養學習的自信
在七八歲之前,所有的小朋友都願意接受學習。行為上不愛學習的原因,是沒找到學習的樂趣,不覺得自己能學好。真心實意的誇他,誇得越好,越容易幫他建立自信。
提前學,打有準備的仗也能建立學習自信。在幼兒園階段,教授她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很多海澱的家長跟我説,我們幼兒園都教到四年級了。我説不重要,把一年級的教透一點點,在上一年級的時候,覺得能聽懂老師在講什麼,感受到跟同學們沒有差距,就有了學習的自信。
我們成年人也要終身學習,取巧的方式就是提前學,比如現在提前學AI的内容。
第二件事,一整套的方法論去建立學習的能力
即發現更大世界的能力,提出正确問題的能力,自己尋找答案的能力和復盤反思的能力。
什麼叫發現更大世界的能力?我問她,學生每天在家、學校往返,但世界比兩點一線要大很多。你怎麼知道世界發生着什麼?應該了解什麼呢?
她被我問住了。然後回答説,上網。我説上網肯定是,比如微博幫你了解各種的熱門話題。知乎,具備各種各樣的知識。B站也有些很有趣的内容,這是在線上。
那在線下,我們必須學會觀察,然後提出正确問題。
怎麼引導她呢?有一條馬路,以前送她去上學的時候,我問她,馬路很堵,這件事情你觀察到沒有?她説你提到,我當然就觀察到了。我説那好,對這件事你能問出什麼問題嗎?她被我問住了。
我想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條路有時早上堵,有時早上不堵?
那麼,就會發現幾個關鍵問題:第一個關鍵,寒暑假不堵,接送小朋友的早高峰會堵。第二個關鍵是紅綠燈的設計有點問題,如果設計的是左轉綠燈先亮,這條路就沒那麼堵。
這就是提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和反思復盤。
除此之外,培養堅韌的性格很重要,學習總是很苦的。我的方式是堅持一項體育鍛煉訓練培養她的韌性。
最後一件事,在大學要學會社交,也就是跟别人協同協作,要學會交朋友,學會通過别人解決問題。我説你爸最大的問題就是當了CEO三五年以後才意識到,社交很重要,我以前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
這一整個過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How to learn,應該怎麼去學習。讓孩子關注到這件事,讓他掌握這些能力,是最本源的事情。
3.2職場的适配
前面我們講了兩個核心概念,一個是我們面臨巨大變化,一個是我們該用何種學習方法來應對變化。
1)未來職場預測
回到了我們自己身上,作為這個職場人,我們面臨着怎樣的變化?
對職場環境的四個預測:
第一點,人的優勢,其實是批判和創新。就算一件事情99%的人都這樣去做,你仍然要問一句,真的要這麼做嗎?有更好的做法嗎?
第二點,人才類型,從T型到π型到雪花型。以前只要專注某個領網域,對别的地方有一點點了解,叫T型人才。現在我們經常提到π型人才,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你既知道汽車的一些設計構造,又了解一些技術可能性,就變成了π型人才。未來,雪花型人才,可能各領網域都需要有所了解。
第三點,組織能力,企業小型化趨勢不可逆轉,百億美元估值的企業可能只需要20個員工,每一個都要獨當一面,都要成為領導AI的CEO。
第四點,招聘模式,45度仰視找工作的模式可能發生變化。我們現在不管求職者還是招聘者,都在45度仰望。求職者想找一個比自己好一點的公司,能夠有發展的空間和前景。對招聘者來講,也想招一些比公司更強的人,幫公司變得更好。
但未來,能力高度匹配的U盤模式、即插即用的項目制工作模式将會興起。
2)什麼決定了你薪水的高低
你在多大程度上能與AI适配,可能決定了你薪水的高低。所以對職場人來説也需要做到這兩點:
建立學習的自信:面對颠覆過去經驗的新技能,勇敢去學,積極去學,先人一步去學。
培養堅毅的性格:30歲學的40歲推倒重來,40歲學的50歲可能又要重來。
過去二三十年,我們進行的都是知識型學習,掌握一門知識、一門技能,但接下去10年,你要去發現更大的世界 ,要有敏感性,好奇心,要打破一些既有規則。提出正确的問題,将會是中高端人才與其他人才最大的區别。
3)如何提出正确的問題?
2010年,我跟雷軍説,咱倆以前都是搞軟體的,你咋突然間去搞硬體了,不會有巨大的門檻嗎?
他説,如果你跟行業裏最頂尖的100個人聊過,其實就了解了行業裏90%的問題。這90%的問題怎麼解,也都很清楚。我問他,那怎麼跟100個最頂尖的人聊天呢?
他説,我就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在做手機時,覺得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
諾基亞的人講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説手機跟電腦不一樣,電腦都擺在桌上,使用環境總體來講比較好。手機有時候會放在一個比較惡劣的環境下,比如夏天的汽車裏,經過暴曬,温度能達到70度,CPU就跑飛了,需要有一些加強糾錯機制把它校正回來。那解決方法是什麼呢?再繼續溝通。
跟第二個人聊,同樣問你在做手機時,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最後,再追問一下之前得到的答案。比如,我聽有人説硬體在温度高的時候容易跑飛,你們覺得不夠難嗎?他可能就會説,确實是個難題,但我覺得它沒進到我的前三的原因是什麼。聊了一圈,最主要的幾十個關鍵都問到了。為什麼大家的觀點不一樣,也問到了,這就是好的問題。
學到之後,我也叫同事出去問,你發現他們會直接問,摩托羅拉是怎麼做手機的?美團的架構是怎麼設計的?對方馬上就180度警覺,説這是來套取機密呀。
問題的差異性,決定了是否有好的答案。
能夠問問題的員工已經是好員工了,80%的人是不問問題的,就是去執行。
《喬布斯傳》曾經提到,他問了一個問題,手機能不能沒有鍵盤,我們能不能只用手指,不用觸摸筆。問完了以後,團隊要解決其實是工程問題,蘋果的工程團隊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解決掉這個問題。這就是個很好的問題,直接指明方向。
下面這個領導者的問題就低了一個段位,叫做我們的手機跟别的手機有什麼差異化的功能?當你問了一個粗糙點的問題,團隊的方向就變得分散開來,很多人開始進入腦爆階段。越有遠見的人,對這個事情的判斷是越準确的。
再差一點的,連問題都不問了,直接講目标,咱們要幹3000萬,具體怎麼幹不知道。
我在做脈脈,發現大家經常會談到PUA。當你沒有給員工指明方向,只是加了一個要求的時候,這就是PUA。
這幾個故事,是幫助大家理解如何在職場上提出正确的問題,幫助你更好地去學習,幫助你更好的去引領團隊去往前去走。無論對人,還是對AI,提出正确的問題,是很有水平的一件事情。
4)自己尋找答案
以前在職場上也是需要自己尋找答案的,大家用搜索引擎、看書、問朋友,都在尋找答案。
在未來的10年到20年時間裏,你可以去問GPT,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像它脾氣這麼好的員工。
總之,職場人如何尋找答案?可以理解為"找到别人是怎麼做的"能力。職場99%的工作别人都做過,找到會做的人問一下,搜索一下,你可能就找到了答案。
5)如何復盤反思?
優秀的復盤反思能力體現為:
第一點,立長志而不是常立志,有個銷售朋友説要掙人生的第一個1000萬。但如果你問他,最近這幾天,關于這個目标,你做了什麼事兒嗎?拆解成哪幾步驟去做?沒想過。那目标本身就不夠堅定。
拿脈脈舉例子,2022年經濟環境不好,但在年初,我們并沒有預見到,所以定了一個目标,叫完成100%的年度增長。
年底復盤為什麼2022年我們沒有做到百分百的增長?很多同學説,因為環境,我們能活着就已經不錯了。
後來我想了想,為什麼我們沒有做到?最本源的事情是大家覺得活着就不錯了,那目标就改變了,這挺微妙的。
第二點,就是直面殘酷現實,實事求是。很多時候人很容易給自己找理由。因為某個原因,我做不到這件事,公司做不到這件事。真正殘酷的是,我們有些事情沒做好,所以沒做到。
我問大家,2022年有沒有百分百增長的公司?他們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我們沒有像他們一樣做到?問題很殘酷。大家跟着你幹事情,誰不想舒心一點呢?但你要清楚地告訴大家,既然定了百分百的目标,就要直面原因。思考怎麼樣才能朝着新目标堅定地,有勇氣地走下去。
4.1 奇點臨近的迭代挑戰
在AI時代,企業會如何變化?前段時間我在奇績創壇分享,很多同學也都是創業者,大家認為這又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時代,起碼出現了像移動互聯網這樣可以改變很多行業的技術。但企業的經營也會發生很多變化。
我特别喜歡這張圖,源自集智俱樂部,數字上可能為了整齊好看不夠準确,但它把時代的變化量化了。
以前企業如何做戰略?花一年時間研究一個戰略,執行5到10年時間。
曾鳴教授提出的新智能戰略,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每年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改變兩次,才有可能适應這個時代的要求。
那面對變化,創始人要相信自己的直覺,還是方法論?
0-1階段 依靠創始人過往經驗的積累和直覺判斷
如果創業有方法論,那創業就變成批量的、可復制的流水線了。在創業階段,每一個創始人自己的思考、勇氣、決心,才是非常寶貴的,也是我們這個群體存在的核心價值。
因為你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在跟世界作對。當全世界都在線下貿易時,馬雲説我們要做電子商務,很多人連電腦都沒有,誰能明白電子商務呢?在2010年、2011年我和張一鳴聊天,他當時已經非常明确地跟我説,智能推薦是決定性的東西。這就是對抗世界的初心和勇氣。
我們脈脈也在做一件特别難的事,叫希望每一個員工跟企業平等對話。在沒有脈脈之前,公司説什麼就是什麼,讓你加班996就996,直到2021年最高法明确996非法,才給了員工對996説不的勇氣。
創始人内心深處的願景,在世界上還沒有形迹的時候,是靠直覺去推動的,沒有辦法靠一套方法解決。所以0到1的階段是沒有方法論的。
1-10階段 依靠直覺和經驗的效率會顯得太低
我自己遇到的最大的一個坑,就在于在公司已經很大的規模的時候,還在用直覺推動公司往前走。
脈脈前面走的比較順,從2013年創業到2018年成為獨角獸規模,就花了5年多時間。
但正因為,在後續的戰略組織運營層面,太依靠過去的直覺,沒有辦法駕馭一個幾百人的公司,使脈脈在過去的5年時間裏,成長速度緩慢。
我自己總結,跟一鳴也好,王興也好,最大差别就是人家還是快速地創業失敗了幾家公司以後,快速完成了復盤反思迭代。
因為追求安全感,以及不想失敗,盡管我做搜狗、脈脈做的好像還可以,但因為沒有經歷過生死,在那個節點的復盤和反思速度不夠快。
但凡我有今天對方法論的理解,回到2018年,脈脈到今天可能也會成為幾百億美金的公司。時間還是有的,我們還可以借着新的一波機會再來。
4.2戰略規劃的選擇實踐
2018年,我們覺得自己發展的很好,沒有重視戰略、組織、運營這三件事情。當時有人勸我們出去多交流。我説,有啥好交流的,中國沒有什麼公司比我們更了解職場,我服務的就是職場人。
今天但凡有人跟我講,我是這個領網域最懂的人,我都會覺得這個人有問題。
1)發現更大的世界
現在我們自身得到了一個結論,是可以到外面去找答案。阿裏的戰略方法論,當時源自于GE;華為的戰略的方法論當時其實源自于IBM,他們也是在外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之前的脈脈是,中國職場唯有我懂。現在的脈脈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提出正确的問題
是什麼決定了不同公司之間戰略選擇的差異?
3)自己尋找答案
找答案的思路依舊是比較核心差異點。我們發現:
第一點,公司所處市場環境不同
華為和美團的特點是什麼?
華為一開始做交換機,3COM、思科,都是全球著名的產品了,在國内市場也有非常好的反饋。美團是第一個做團購的嗎?不是,他是覺得團購、外賣做着不錯。
這就叫做确定性市場環境。這個市場已經被證明了是個好的市場,已經有人做得很好了。我們靠組織力,執行力,或者系統化的IT能力,把效率做到極致,這是一種戰略的模式。
還有一種戰略的模式是像IBM、像阿裏、像GE。比如淘寶開始在中國做電商,市場還沒有證明這個需求是對的。探索難度要大的多。
兩種市場環境,導致了一些關鍵節點上的差别,比如對競争對手無比重視的公司,一定是在确定性市場上進入的公司。
第二點:公司能投入的資源不同
舉個例子,騰訊做微信,張小龍團隊只是個十幾個人的小團隊,只是他剛好跑得快,能力強。阿裏做淘寶,能用十幾個人的團隊做淘寶嗎?打法是不一樣的。
回到脈脈的選擇:
第一,中國到底需不需要職場社區、社交?一直有很多人在争論。我們顯然處在一個不确定性的市場環境中。
第二,我們也缺乏大廠的超配資源。脈脈的很多戰略項目,可能投5個、10個人都得精打細算,對于戰略的容錯空間就會比較小,對資源的有效利用要求非常高。
4.3 組織策略的選擇實踐
脈脈在組織上也吃過大虧,大家都知道成功等于戰略乘組織,組織方法論又有很多流派。
阿裏有一套心腦體的方法論,我當時覺得太牛了,但就是怎麼都學不會。
心力、腦力、體力,阿裏的組織策略我們學不會的原因是什麼?
研究了很久以後才發現,脈脈和阿裏的業務的特質、以及高管團隊的特質有很大差别。
我是一個正統的工科生,這些話我自己講不出來,團隊也覺得不太适合我們公司,沒辦法因地制宜。
直到我看到寶潔的組織方法論,所有東西全部公式化,都可量化、可評估。那太适合我了,我絕對能用,還能優化。這是管理團隊的特質,導致了組織方法論的差别。
另外一方面,業務的特質差别也很大。Netflix,騰訊、字節,從來不強調執行力,只強調創新力。這叫全局規模效應。《復仇者聯盟》大賣,一部片子能賺50%的票房,一家通吃?《王者榮耀》的收益可能等于其他所有遊戲加起來的總和。
當你是一個赢家通吃的產品形态的時候,組織不強調執行力,強調的是創新力,要營造一個組織的氛圍,讓大家能夠有主人翁精神,有特别強的創造力,不需要太多的束縛和限制。
有個朋友從互聯網公司去做新零售,發現組織太落後了,員工都沒有自己的想法。上來先花半年教育一下組織,保證組織的活力,聽起來特别對。半年以後他發現,這個公司物流都調不動了,店都開不起來了。所以,又再花了一年時間,改了回去。低毛利的業務往往強調執行力文化。很多傳統企業,就需要這樣的模式,因為傳統企業競争很激烈,毛利不高。
反過頭來思考,作為候選人、人才,你也可以去挑選适合自己的公司文化。如果你是一個很有創造力,有激情的人,就應該去找以創新為核心的組織。如果你希望有秩序、有規則,有穩定性的預期產出,就應該選擇像Amazon這樣以執行為核心的公司和平台。
脈脈整個組織是相對有創新氛圍和文化的,搭建社區的過程中,需要發揮創造性。
那麼,一方面,我們擅長數理邏輯的,需要有一個有能夠轉換成公式,可以量化邏輯的組織設計。
另一方面,信息的溝通對創新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當你具備了信息權以後,你就具備了創新權。
此外,決策機制的設計對于創新的影響也非常大。你允許一線的員工,聽見炮火聲音的人去做決策嗎?還是只有高層領導能做決策?這些都決定了創新的走向。
所以,脈脈走了一整圈後,學習了寶潔的人力六要素,架構、獎勵、人員、決策、信息、任務。
4.4運營模式的選擇實踐
1)發現更大世界與提出正确的問題
有了戰略和組織設計,在我們學習業務運營模式時,走訪了非常多企業,已經非常清晰地知道不要拘泥于某一兩種方法論。
那運營這件事,最本源的東西是全局規模效應和局部規模效應。
什麼是全局規模效應?每一個環節都是乘法。比如阿裏的運營方法論,拼命把商家拉到淘寶上來,商家多一倍,阿裏的GMV多一倍。再拉一個團隊,專門搞用户側增長,用户多一倍,GMV多一倍。兩邊團隊一起努力,2乘2等于4。
什麼局部規模效應?每一個環節是加法。拿美團舉例,全國商家翻一倍,GMV會不會翻一倍呢?答案是否。美團需要把每一個小單元的商家、用户和配送玩轉,才玩轉了一個商圈。
2)復盤反思
脈脈很不幸沒有那麼強的全局規模效應,金融行業的人不會跳槽到互聯網行業,互聯網行業的人暫時也不會跳槽到農業或地產行業,行業間的流動性是不強的。招聘業務,同行業廣州的人也不會經常跳到北京去。大部分人5年、10年有一次地網域上的跳變就不錯了。
不僅如此,我們落地的時候,比美團還難。美團如果商家、騎手和用户脱節,問題一天就能被發現。脈脈整個社區從供給到消費到職位,整體的周期閉環,大概要半年以後才知道到底有沒有咬合好。
所以,在大時代到來的時候,大家除了更要理解清楚自己的業務,還要留意因為AI的到來,我們會再疊加一個變量,也就是時代本身的變數,這個會特别重要。
篇幅所限,本文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更多具體戰略落地方法論,
尾聲 當下是關鍵節點需要我們特别重視
總結下今天的分享,今天AI崛起,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節點。
講到最後,應混沌課程組的要求,走心地暴露一下自我。我在想,其實我周圍有很多朋友們,都有一種家國情懷,都希望自己能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也經常自問,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想法。追溯到非常久之前,你會發現自己很小的時候,看金庸的小説《射雕英雄傳》,當時郭靖在襄陽守城,最後城破的時候,他跟其他人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回過頭來,你會想少年時看到的文學作品,好像給了你一種力量,讓你希望長大的時候,能改變這個世界。
今天來給大家分享課程,也是因為我們看到世界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會給每一個職場人帶來巨大的影響。既然看到了,就有責任、有義務告訴大家,這個變化會給職場人帶來巨大影響,每一個人都要做準備。
我們在做脈脈這個平台的時候,就希望職場人看到有價值的信息,願意分享給别人,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此之間有信息的自由,每一個人能夠有更好的選擇和更好的發展。
最後希望每一個同學,在你取得一定成績,取得一定成功的時候,也願意再去回饋和分享給這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