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中企出海如何从制造到创造?,欢迎阅读。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柴旭晨
近两年,国内众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出海成了不少企业探索新增量的一门必修课。然而,对刚开始致力于出海的企业而言,出海的方式、注意事项、当地法规等都是需要其积极学习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如今不断有中国企业走出去,他们为出海路上的后来者提供了一些经验。
10 月 30 日,在新浪财经主办的 " 领航者征途 " —— 2024 中国企业高质量出海论坛上,就有不少企业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其中,创立 40 年的联想,就是第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代表。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了新书《出海:联想全球化 20 年实战方法论》,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联想在出海方面的经验。
而当下,对于不少中国企业来说,出海面临重要的命题不只是将低价小商品卖到世界;而是将智能 " 智造 " 的新产品卖到海外,同时带领着供应链一起出海,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这一命题也是当下比亚迪等企业所考虑的问题。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也来到现场,分享了其对出海的看法。
李云飞介绍,比亚迪早在 1996 年就开始涉足国际化业务,起初主要面向诺基亚、摩托罗拉等 B 端客户,比亚迪也自此构建了国际化的班底。第二轮是 2011 年电动大巴、商用车业务的出海,在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比亚迪的大巴。在伦敦其电动大巴市占率高达 80%。
而现在,比亚迪面临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浪潮。这是一项直面消费者的 C 端业务,尽管此前积累了国际化的业务,但比亚迪所遇到的都是新问题。
起初,进入各国市场的比亚迪也经受了一些偏见。几年下来,李云飞发掘,出海主要取决于产品力和本地化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要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
" 好技术、好产品会说话 "。中国消费者深有体会,体验过电动车之后,就回不去燃油车了。消费者是相通的,对于国外的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元就被很多消费者认可,并获得不错的销量。
另一个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到海外陌生的市场,不仅要了解当地法规,产品相关标准等,还要了解当地市场的真实需求。
李云飞举例,北欧、挪威等国家因为是山地,在冬天要求产品必须得是四驱。而在有些国家的座椅加热就是鸡肋,增加了配置、增加了费用,用户反而对空调需求更多。
所以,在针对设计出海的产品时,要有国际化的设计、国际化的标准、国际化的产品定义团队,在符合安全标准、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需求,能够有个性化的需求,能够以恰当的价格买到自己体验最好的产品。
可见,想要从制造到创造,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仅是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在 ATM Capital 创始人屈田看来,想要走进去,最大的困难是在于人,最重要的是能否建立一个海外本地化的团队。其中很多失败的案例,最后问题往往是出在人身上。
屈田建议,一个团队起初要由核心骨干去搭建,后期中国人在团队里比例不能高,要以本地人为主;要从本地去筛选培养认同自家企业文化、价值观的人。配合下来才能做到协同,可以更好地管理团队。
屈田也举例,极兔快遞印尼的 CEO 就是一位印尼人,他从极兔创业一开始就加入了,因为表现出色而官至 CEO,他在极兔的印尼本地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创造还需要探讨更多中国企业擅长,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大机会的市场。
华泰证券研究所科技与电子首席分析师黄乐平分享到,当前如果是一个智能化的产品,往往还需要軟體方面的能力。如果在智能化方面,把几个能力叠加在一起,比如智能化 + 机械 + 电子,叠加的能力越多,实际做出来的国家则会更少一些;未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智能化叠加硬體技术可能会是成功的一个方程式。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走进去往往和走出去一样难。
在这条路上,这些玩家们既要保持创业精神,还要打造本地化的团队,既要推出本地化的产品,又要逐步形成供应链的本地化,才能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进而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