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魅族“造车”,仍是吉利布局一颗棋子,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极点商业,作者|Cindy,编辑|杨铭
" 星纪魅族(魅族)已在招聘产品经理、PMO、产品企划等和汽车相关的职位,工作地点在上海。"12 月 6 日,一位在安徽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资深从业人士说。
从薪水来看,魅族可能对高级人才缺乏吸引力。比如 PMO 职位,也就是项目管理办公室,要求汽车行业工作经验不少于 3 年,参与 Digital 团队建设工作,推动公司数字化流程,月薪 3 万至 4 万。
"相比其他造车势力,魅族各方面优势并不大,至少我周围很少有同行会为魅族心动,甚至讨论、关注的都很少。" 上述人士称。
不止智能汽车行业,外界对 " 魅族造车 " 讨论更少——以知乎为例,某知名财经媒体建立的 " 如何看待魅族官宣造车 " 话题下,只有区区几个回答,与华为、小米热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冷遇,可能出乎魅族意料。要知道,星纪魅族董事长、CEO 沈子瑜在 11 月最后一天意气风发,站在台前借用史蒂夫 · 乔布斯 "One more thing" 名言,宣布为魅友们打造一款专属的 DreamCar MX 时,高喊的口号是:
" 魅族造车不会输给华为。"
魅族 " 抄华为作业 "
当下,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化 3.0 时代,成为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
手机企业也看到了机会,纷纷跨界争抢新能源汽车,形成泾渭分明的三条赛道:一是华为,通过零部件 Tier 1 模式、HI 模式、鸿蒙智行模式与车企合作,与车企合作由浅入深;二是小米,创立小米汽车品牌,全栈自研、自建工厂;三是荣耀、OPPO 等,与车企联手研发车机系统。
目前最成功的,是 " 不亲自造车 " 的华为,在 " 三种模式 " 下,朋友圈越来越大。
例如,在华为汽车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鸿蒙智行——其模式是华为深度与车企联合研发、提供零部件、管理造车流程,并帮车企把车卖出去,除了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奇瑞合作的智界系列,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一席之地外,和北汽、江淮合作产品亦在开发之中。
根据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自 9 月 12 日上市,问界新 M7 大定已突破 10 万单;智界 S7 在 11 月底时预订量就已突破 2 万,看到成为头部梯队一员的可能。
显而易见,魅族也受此影响,因此选择类似华为的智选车模式。按照沈子瑜的说法,其既会搭载 Flyme Auto 系统,也会从軟體、设计、内饰等各个方面融合魅族过往的经验,只在星纪魅族集团渠道进行销售。
事实上,从版图生态到终端设计,甚至组织结构,魅族都被外界普遍视为 " 抄华为作业 ",甚至是直接模仿华为终端 BG。
比如,在魅族的汽车版图中,最重要的就是刚发布的 " 无界智行 " 开放平台,据称可以给车企提供车机作業系統 Flyme Auto,以及基于作業系統的系统应用、框架服务、生态应用等,甚至渠道能力。
从命名、能力来看,可以视为华为 " 鸿蒙智行 " 的高度对标版。两者区别是,与魅族的合作车企不需要统一汽车品牌。
终端产品主要业务板块,魅族也和华为非常相似——都是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设备三条线路并行。众所周知华为早已完成智能终端的完整布局,魅族为了追上华为,也在最近发布了 AR 眼镜品牌 "MYVU"。
甚至,有媒体认为,就连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 CEO 沈子瑜的身份,还集掌舵芯擎科技和亿咖通一体,也有点模仿余承东的意思。
外界由此疑问,魅族是否能成功复制华为智选车模式路线?是否如沈子瑜所言,魅族已和华为、小米一起引领行业?
智选路魅族不好走
" 华为想打造的是智选车生态品牌联盟。" 一位新能源汽车观察人士说,通过鸿蒙智行与车企合作时,不仅是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驾控研发的成果落地,还承载着华为全场景战略在智慧出行领網域的推进。
鸿蒙智行之所以朋友圈越来越广,最重要的是在华为品牌、技术力加持下,为车企在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带来了全新价值,实现了商业闭环。
在这个生态品牌联盟中,华为占据着很强主导权—— " 含华量 " 的高低,也被用户视作购买车型重要参考因素。背后,是数十年沉淀后,华为在品牌力、鸿蒙自主研发技术、手机等终端销量的领先,这是华为能跨行业融合汽车资源的关键。
尽管如此,华为鸿蒙智选也历经坎坷,以及与车企的多方博弈,才探索出了一条属于华为的模式。
就魅族来说,华为鸿蒙智选模式路径其实难以复制。
从品牌力来看,成立 20 年的魅族在逐渐边缘化后,只剩情怀,难以被大众接受。在智能汽车技术上,如果没有吉利背书,魅族本身缺乏沉淀——尽管魅族在 2021 年注册过汽车相关商标,以及与星纪时代合并后推出了专门适配车机系统的 Flyme Auto,并搭载于领克 08,但 " 上车 " 与 " 造车 " 显然是两回事。
智能终端销量上,魅族手机早就被统一划入 others 行列,迄今不见起色,和小米、华为相比实在太弱。华为手机前两年虽然也在 others 行列,其特殊情况众所周知,Mate60 系列发布之后,成为手机市场最闪耀的明星,整个 10 月华为手机增长率超过 90%。
因此有多方人士认为,问界 M7、智界 S7 的大爆,归根结底在于华为手机 " 王者归来的成功带货 "。相比之下,魅族孱弱的手机销量,基本上不会有直接带货能力。
魅族也会像华为那样,为开放平台合作伙伴开放包括营销策略、销售等渠道能力。线下渠道对智选车销售、体验至关重要,华为智选车就进入线下 5500 多家体验店。
魅族一度拥有 2700 余家线下门店,如今这一数字大幅缩水——魅族官网显示,在北京,授权体验店只在昌平区龙德广场有一家。广州有两家体验店,深圳则一家没有。魅族官方旗舰店目前全国只在武汉有一家。
新能源深层次是供应链能力的比拼。有业内人士称,相比华为,魅族在供应链上缺少话语权、主导权。比如,在华为把控下,问界新 M7、智界 S7 生产链条各个环节可以快速反馈、解决问题,保证效率。
但对魅族来说,由于缺乏技术积累,领克 08 座舱都是亿咖通负责——尽管两家公司掌舵人都是沈子瑜,这几家子公司此前被曝各自问题不小,未来对魅族是拖累还是助力,尚未可知。
魅族朋友圈显然也无法和华为比——从华为体系分拆出来后,车 BU 正迫不及待向车企示好,基于新合资公司的股权投资,可以打消车企顾虑,让华为、车企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家主流车企,愿意把有 " 未来灵魂 " 之称的座舱,交给主要竞争对手——吉利旗下的一家子公司。除了吉利系,短时间内恐怕很难看到其他玩家入圈魅族 " 无界智行 " 平台。
吉利布局重要棋子
新能源汽车和当年手机发展路径极其相似,早已杀成红海。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盲目进军 " 内卷 " 日益严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并非明智之举。
毕竟,百度、小米亲自下场造车后,以两者实力地位,迄今尚未能正式将汽车推向市场。魅族这样一家在主业生存上都有问题的企业,去 " 跨界造车 ",未来前景并不算美妙。
对魅族来说,不可能不知道上述种种劣势。甚至很大程度上,魅族内部或许也考虑过," 造车 " 也会和手机业务一样,被行业彻底边缘化,甚至彻底失败。
让外界惊讶之处是,被吉利收购后,魅族从未掩饰,自己在汽车业务上的野心。
今年 3 月,星纪魅族集团成立时,便已确立手机 +XR+ 智能汽车业务路线。今年 6 月,极星汽车总部宣布极星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拍着沈子瑜的肩膀,说 :" 现在你可以造车了。"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或许是:对吉利来说,魅族智选车卖出多少销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极星汽车 " 失败 " ——或者说从中国区主体业务拆分后,魅族需要打通手机和车机的互联,补齐吉利系在智能驾驶 + 人机互動上的缺席。
" 车海战术 " 下,吉利控股拥有帝豪、银河、几何、领克、极氪、极越等多个子品牌,以及收购了沃尔沃、Smart、路特斯等外资品牌,燃油车外,插混、纯电、增程、换电各种新能源技术路线,轿车、SUV、微型车、MPV 到百万级豪华纯电跑车,吉利都有所布局。
手机都没玩明白的魅族,还有必要下场 " 造车 " 吗?对吉利来说,还真的有必要。
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汽车加速与消费电子融合。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汽车人机互動产业报告》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汽车需求层次的提升,人车关系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其中人车智能互動系统承担着重要作用,主机厂及系统集成商也从消费者应用场景、情感需求角度出发,构建有效的人机互動体系。
这意味着,未来汽车体验将出现革命性变化。但包括吉利在内,看上去布局众多,且拥有众多技术,实际上对车机互联、移动互联生态等领網域并不擅长。
车机互联、移动互联生态重要入口,就是手机——比如智能座舱,需要一整套软硬體生态。手机,就是其中重要的互動工具。
尽管魅族已经没落,但此前深耕智能手机多年,在硬體智能化、軟體作業系統和应用上,在国内仍不可小觑,可以帮助吉利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生态上探路。对吉利来说,这才是当初收购魅族的根本原因。
沈子瑜也明白自己的重任。这位 1984 年出生,年仅 32 岁时就任职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又创立亿咖通等的 " 汽车人 ",今年来已多次喊出 " 让手机成为智能汽车一部分 " 口号。
资本市场来看,魅族 " 造车 " 成败,其实关系着 " 大吉利 " 资本版图。11 月 10 日,极氪汽车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提交了 IPO 招股书。在未来," 移动生态 + 智能汽车生态 " 的连接,在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更大。
当然,背靠 " 吉利大树 ",魅族 " 造车 " 依然有着小米、华为等没有的优势。
业内人士就认为,吉利很可能将自己的一系列平台能力——比如某个成熟的新能源生产平台,浩瀚架构或者 ECMA 架构,帮助魅族快速攒出一辆汽车,上市速度甚至可以超过小米。
另外从管理层看,曾担任长城汽车魏品牌 CEO 兼坦克品牌营销总经理的陈思英,以及原沃尔沃汽车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和沈子瑜组成了 " 魅族铁三角 ",这或许是沈子瑜所说的," 比华为更懂汽车 " 的底气。
但比人才更重要的底气,是钱。" 造车 " 等于烧钱众所周知。小米雷军称要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十年内投入 100 亿美元造车;蔚来本季度亏损 45 亿,近 5 年半时间累计亏损了 764 亿;余承东也在发布会上表示,智界 S7 是在 " 亏本卖 "。
手机业务 " 自我造血 " 遥遥无期情况下,吉利准备给魅族多少现金流,去 " 输血造车 "?一旦首款智选车市场表现不佳,吉利又能坚持 " 输血 " 多久?这事关魅族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