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日本四一式75毫米山炮,中日双方都在用的主力,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钢铁 75 炮 ,作者钢铁枪炮与细菌
它曾经是抗日战场上中日双方都批量装备过的山炮,作为日本的第一代管退式火炮,四一式山炮的生产与服役从第一世界大战前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四一式山炮
它也是抗战前中国生产最多的山炮。为支持军阀混战,从中获取利益,日本人向中国输出了四一式山炮的大量成品和生产技术。
对英、法、德、俄这些老牌欧洲强国来说,山炮是一种边缘产品,其陆军的主力装备是使用重型挽马拖曳的野炮。相比于山炮,野炮具有更大的威力和更远的射程。在欧洲,只有意大利和奥地利这样的多山国家才更重视山炮的装备。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先后师从法国和德国,学习炮兵战术和火炮制造技术。外国军事顾问认为,受限于日本本土的道路交通状况和骡马体型条件,日本应该着重发展重量轻便的山炮,而不是使用挽马拖曳的野炮。
喜欢大威力的小日子们自然难以接受这个观点,但由于战马缺乏,日本早期的野战炮兵发展一直都很不顺利。以至于在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期间,真正能参与作战的都是些山炮。
尽管野炮的早期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为了征服大陆,日本还是决定在火炮开发上坚持同时推进野炮和山炮两条路线。
甲午战争后的 1898 年,拿着从大清获得的大笔赔款,小日子们的军费更加阔绰,日本陆军装备了两种新式火炮,分别是三一式 75 毫米山炮和三一式 75 毫米野炮。这两种火炮都是由日本著名的火炮设计师有坂成章设计的。
三一式山炮
三一式野炮的重量为 908 公斤,射程 7000 米左右。三一式山炮的射程只有 4600 米,但重量也非常轻便,只有 327 公斤。拆开后可以由 4 匹马驮运,不过由于缺乏强壮的驮马,通常情况下,都是使用一门挽马拖曳。相比之下,三一式野炮需要 6 匹挽马才能拉得动。
两种三一式都是传统的架退炮,而在 1900 年代,陆军火炮正经历一场由法国 "75 小姐 " 引领的技术革命。配备驻退复进机的管退炮正在全面取代架退炮。
M1897 的结构
日俄战争后,日军觉得三一式山炮的性能已经全面落后,它不仅有架退炮射速慢的问题,射程上也无法满足需求,日军急需研发一种射程更远、射速更快的新式山炮。
陆军技术审查部委派大佐岛川文八郎负责设计新型山炮。日本陆军对这款新火炮的要求是,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保持火炮的轻便。重量控制的关键是确保拆卸后,每个部件都不能超过日本马的负重能力。
岛川文八郎在详细研究了欧洲山炮的最新技术之后,于明治四十一年(1908 年)推出第一门样炮,次年又开发出甲、乙两种口径 75 毫米的样炮用于测试。
岛川文八郎
此时,上代三一式山炮的设计者有坂成章已经升任为陆军技术审查部部长,由其负责领导试验委员会对两种试制火炮的性能评估。
两门火炮的性能十分接近,都是战斗全重 530 公斤左右,最大射程 6000 米左右,稍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乙型山炮的俯仰角范围更大,为 -10 度到正 30 度。甲型为 -8 度到 25 度。
甲型样炮
在试验中,两门样炮都暴露出射击时炮架稳定性不足的问题。经过再三修正,甲型样炮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基本满足了陆军的要求,最终被采用。
乙型样炮
1911 年,甲型样炮被正式定型为四一式 75 毫米山炮。四一式山炮放列全重 540 公斤,身管长 17.3 倍口径,发射 6.47 公斤的炮弹时,炮口初速 343 米每秒,最大射程 6500 米。
四一式山炮的炮架为单脚 "Y" 型炮架,这种炮架的好处在于,大架中间为身管后坐预留了空间,有利于提高火炮仰角。这一设计使得四一式的最大仰角有 25 度,相比较而言,同样采用单脚式炮架的三八式野炮,最大仰角只有 16.5 度。
四一式山炮的左右射界是单脚式炮架的传统水平,只有 6 度。火炮为控制重量,采用了简单轻便的螺纹炮闩,最大射速约为 10 发每分钟。
全炮可以拆成 6 个部分,由骡马驮运,其中最重的炮身重量约为 100 公斤。如果不分解,采用拖曳方式机动,只需要两匹日本马就可以拉得动。
四一式山炮的口径与三八式野炮一致,两种火炮可以通用弹丸。因为山炮的药室比野炮小,发射炮弹所用的药筒要短不少。
四一式山炮首次用于实战是在 1914 年攻击青岛的德军要塞。当时,日军山炮兵的主要装备还是三一式架退炮,四一式刚刚列装不久。日军仅派出一个中队,共有 6 门四一式。
一战后,日本陆军开始逐步淘汰三一式,换装四一式山炮,不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还有少量三一式在役。
换装下来的三一式山炮,许多都卖给了处于混战时期的中国各路军阀。三一式虽然是个架退炮,但是当时国内大部分军阀势力都不具备生产火炮的能力,能有炮用就不错了,根本没资格挑挑拣拣。
日本陆军在更新装备的同时,也调整了山炮中队的编制,把原来的 6 门制山炮中队缩减为 4 门。
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一共装备了 4 个山炮兵联队,其中包括两个师属炮兵联队和两个独立山炮兵联队。师属山炮兵联队下辖两个山炮兵大队,每个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共 6 个山炮兵中队。独立山炮兵联队只有 4 个山炮兵中队。就装备总数而言,还不到 100 门。
为何装备数量如此之少,是因为当时日军师团的主力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野炮,在 17 个常设师团中,有 15 个都是装备野炮的挽马师团。只有两个是装备山炮的驮马师团。
进入 1930 年代后,日军还面临着步兵炮的换代问题,此时日本人开发出了九二式 70 毫米步兵炮作为大队炮使用。
但在联队炮的选择上,日军陷入了纠结,摆在他们面前的共有三种选择:九二式步兵炮、开发中的新式重步兵炮以及四一式山炮。
新式重步兵炮因为重量较大,而且性能不出众,高不成,低不就,首先就被排除。
如果联队步兵炮也选择九二式,好处在于可以和大队炮共用炮弹,简化后勤。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如果真这么选择,联队炮相比于大队炮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加,无法做到火力上的梯次配置。
在 1933 年的长城抗战期间,日本关东军遭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经历过战争的小日子们,一致认为,应该在步兵联队中装备射程和威力都比九二式步兵炮强的四一式山炮。
为了适应步兵使用,四一式山炮做了一些改动,主要是火炮高度降低了 10 厘米,修改了防盾的外形,火炮重量也进一步减轻到了 512 公斤。
日军联队步兵炮中队下辖 4 门四一式山炮,四门山炮编成两个炮兵小队,每个小队下辖两个炮兵分队,每个分队由一门炮、10 名士兵和 6 匹驮马组成。
这六匹马主要用来驮运火炮部件,10 名士兵包括 6 名炮手,外加 4 名弹药手。每个弹药手需要背负 3 发炮弹。这 3 发炮弹,加上弹药箱的重量为 31 公斤。
人力弹药手
除了四门火炮之外,还有一个 77 人的弹药小队,弹药小队下辖 5 个分队,每个分队由 13 名士兵、2 匹马和一辆马车组成,联队炮中队还有一个 64 人的中队部,全中队有 191 人外加 38 匹马。
从编制上看,联队炮中队严重缺乏马匹,非常依赖使用人力运输炮弹。
到了 1930 年代后期,日本人研发出性能更加优秀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与四一式相比,九四式山炮的重量差不多,但射程增加了 1000 多米。
随后,九四式山炮逐渐取代了四一式山炮,成为了驮马师团的主要装备。而四一式山炮则主要被当作联队步兵炮使用。
九四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不仅仅是日军的主力装备,旧中国也曾大量装备生产。小日子作为在 20 世纪上半叶,给中华民族带来最多伤痛的国家,为什么会把主力装备卖给我们呢?
其实在 1928 年的济南惨案之前,中日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后来那么差。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灭亡后的军阀混战时期。各大列强都试图在中国寻求代理人,剥削贫苦的中国人民。
为了能够攫取更多利益,帝国主义们纷纷向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军阀兜售军火。四一式山炮因为重量轻便,两匹马就能拉着跑,很受缺乏重火力但又运力不足的军阀们的青睐。
最早引进四一式山炮的是北洋政府的段祺瑞。1917 年至 1918 年间,北洋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借款協定,以获取资金,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西原借款。
为了获得这笔钱,段祺瑞政府将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作为抵押,出卖给日本,并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钱一到手,北洋政府转手就又还给了日本,换回了大批军火,这些武器中就包括四一式山炮和三八式野炮各 156 门。
进口山炮准确的型号应该是叫大正六年式山炮,是日本人在四一式的基础上,搞出来的出口型号,性能参数和四一式基本相同。所以后来国内很多时候都称四一式为大正六年式。
当时国内炮兵战术水平非常低下,即使在炮兵这样的高技术兵种中,也充斥着大量文盲。
军阀们根本不懂什么是隐蔽阵地,什么是间接射击。只会把火炮拉上一线,对着目标直接开轰。
相比于一吨来重的三八式野炮,轻便的四一式山炮在战场上的运用更加灵活,能在步兵需要的时候及时发扬火力。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利后,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投入巨资从日本购买了大量火炮原料,在奉天兵工厂自行生产火炮。
奉造 14 年式 75 毫米山炮
1925 年,他们仿制成功了四一式山炮,命名为奉造 14 年式 75 毫米山炮,总产量约为 72 门。
可是好大喜功的老张看不上相对落后的四一式山炮,第一批火炮完工之后,便转向生产更加重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
尽管如此,凭借奉天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日本人在背后的支持,张家父子在 1920 年代末,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军阀。
不过上面两位相比于阎老西的大手笔而言,都是小孩子过家家。1920 年代,阎锡山在掌握了山西政权以后,投入资金将原有的山西陆军修械所逐步扩建成了下辖 17 个分厂的太原兵工厂。
太原兵工厂在 1923 年,利用克虏伯山炮的炮管、三一式山炮的炮闩以及四一式山炮的炮架,搞出了个四不像的晋造 12 式 75 毫米山炮。第二年,又彻底仿造出了日本四一式山炮,命名为 " 晋造 13 式 75 毫米山炮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从 1924 年到 1930 年,累计生产了 700 余门。
晋造 12 式 75 毫米山炮
甚至到了抗日战争结束以后,阎锡山在山西重建太原兵工厂,还利用四一式山炮的炮架和九四式山炮的身管技术,造出了晋造 36 年式 75 毫米山炮。
除了晋造和奉造 75 毫米山炮之外,汉阳兵工厂最早于 1921 年便仿制成功过四一式山炮,不过产量没有太原兵工厂多,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 1937 年,累计产量只有 200 多门。
遗憾的是,上述这些火炮的生产绝大部分干的都是来料加工,生产火炮所需要的原料基本都需要从日本进口。
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加紧了军火出口控制,这些靠来料加工生产火炮的工厂纷纷失去了自产能力。尽管如此,四一式山炮及其仿制型号也是国内抗战前生产与装备最多的火炮。
1935 年,国府在整理全国炮兵实力时,统计出的山炮数量为 1068 门,野炮为 481 门。单一型号数量最大的就是四一式山炮(大正六年式),数量占了将近一半。第二名的克虏伯山炮只有 300 门,国府斥巨资购买的博福斯山炮只有 117 门。
很难想象,国内几百万人的军队只有区区一千多门火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国府的不作为脱不了干系。能有这些火炮,很大程度上靠的还是地方军阀为提升自身实力购买和生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