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日本四一式75毫米山炮,中日雙方都在用的主力,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鋼鐵 75 炮 ,作者鋼鐵槍炮與細菌
它曾經是抗日戰場上中日雙方都批量裝備過的山炮,作為日本的第一代管退式火炮,四一式山炮的生產與服役從第一世界大戰前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
四一式山炮
它也是抗戰前中國生產最多的山炮。為支持軍閥混戰,從中獲取利益,日本人向中國輸出了四一式山炮的大量成品和生產技術。
對英、法、德、俄這些老牌歐洲強國來說,山炮是一種邊緣產品,其陸軍的主力裝備是使用重型挽馬拖曳的野炮。相比于山炮,野炮具有更大的威力和更遠的射程。在歐洲,只有意大利和奧地利這樣的多山國家才更重視山炮的裝備。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先後師從法國和德國,學習炮兵戰術和火炮制造技術。外國軍事顧問認為,受限于日本本土的道路交通狀況和騾馬體型條件,日本應該着重發展重量輕便的山炮,而不是使用挽馬拖曳的野炮。
喜歡大威力的小日子們自然難以接受這個觀點,但由于戰馬缺乏,日本早期的野戰炮兵發展一直都很不順利。以至于在戊辰戰争和西南戰争期間,真正能參與作戰的都是些山炮。
盡管野炮的早期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不過為了征服大陸,日本還是決定在火炮開發上堅持同時推進野炮和山炮兩條路線。
甲午戰争後的 1898 年,拿着從大清獲得的大筆賠款,小日子們的軍費更加闊綽,日本陸軍裝備了兩種新式火炮,分别是三一式 75 毫米山炮和三一式 75 毫米野炮。這兩種火炮都是由日本著名的火炮設計師有坂成章設計的。
三一式山炮
三一式野炮的重量為 908 公斤,射程 7000 米左右。三一式山炮的射程只有 4600 米,但重量也非常輕便,只有 327 公斤。拆開後可以由 4 匹馬馱運,不過由于缺乏強壯的馱馬,通常情況下,都是使用一門挽馬拖曳。相比之下,三一式野炮需要 6 匹挽馬才能拉得動。
兩種三一式都是傳統的架退炮,而在 1900 年代,陸軍火炮正經歷一場由法國 "75 小姐 " 引領的技術革命。配備駐退復進機的管退炮正在全面取代架退炮。
M1897 的結構
日俄戰争後,日軍覺得三一式山炮的性能已經全面落後,它不僅有架退炮射速慢的問題,射程上也無法滿足需求,日軍急需研發一種射程更遠、射速更快的新式山炮。
陸軍技術審查部委派大佐島川文八郎負責設計新型山炮。日本陸軍對這款新火炮的要求是,在提升性能的同時,保持火炮的輕便。重量控制的關鍵是确保拆卸後,每個部件都不能超過日本馬的負重能力。
島川文八郎在詳細研究了歐洲山炮的最新技術之後,于明治四十一年(1908 年)推出第一門樣炮,次年又開發出甲、乙兩種口徑 75 毫米的樣炮用于測試。
島川文八郎
此時,上代三一式山炮的設計者有坂成章已經升任為陸軍技術審查部部長,由其負責領導試驗委員會對兩種試制火炮的性能評估。
兩門火炮的性能十分接近,都是戰鬥全重 530 公斤左右,最大射程 6000 米左右,稍有區别的地方在于,乙型山炮的俯仰角範圍更大,為 -10 度到正 30 度。甲型為 -8 度到 25 度。
甲型樣炮
在試驗中,兩門樣炮都暴露出射擊時炮架穩定性不足的問題。經過再三修正,甲型樣炮的穩定性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基本滿足了陸軍的要求,最終被采用。
乙型樣炮
1911 年,甲型樣炮被正式定型為四一式 75 毫米山炮。四一式山炮放列全重 540 公斤,身管長 17.3 倍口徑,發射 6.47 公斤的炮彈時,炮口初速 343 米每秒,最大射程 6500 米。
四一式山炮的炮架為單腳 "Y" 型炮架,這種炮架的好處在于,大架中間為身管後坐預留了空間,有利于提高火炮仰角。這一設計使得四一式的最大仰角有 25 度,相比較而言,同樣采用單腳式炮架的三八式野炮,最大仰角只有 16.5 度。
四一式山炮的左右射界是單腳式炮架的傳統水平,只有 6 度。火炮為控制重量,采用了簡單輕便的螺紋炮闩,最大射速約為 10 發每分鍾。
全炮可以拆成 6 個部分,由騾馬馱運,其中最重的炮身重量約為 100 公斤。如果不分解,采用拖曳方式機動,只需要兩匹日本馬就可以拉得動。
四一式山炮的口徑與三八式野炮一致,兩種火炮可以通用彈丸。因為山炮的藥室比野炮小,發射炮彈所用的藥筒要短不少。
四一式山炮首次用于實戰是在 1914 年攻擊青島的德軍要塞。當時,日軍山炮兵的主要裝備還是三一式架退炮,四一式剛剛列裝不久。日軍僅派出一個中隊,共有 6 門四一式。
一戰後,日本陸軍開始逐步淘汰三一式,換裝四一式山炮,不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還有少量三一式在役。
換裝下來的三一式山炮,許多都賣給了處于混戰時期的中國各路軍閥。三一式雖然是個架退炮,但是當時國内大部分軍閥勢力都不具備生產火炮的能力,能有炮用就不錯了,根本沒資格挑挑揀揀。
日本陸軍在更新裝備的同時,也調整了山炮中隊的編制,把原來的 6 門制山炮中隊縮減為 4 門。
到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一共裝備了 4 個山炮兵聯隊,其中包括兩個師屬炮兵聯隊和兩個獨立山炮兵聯隊。師屬山炮兵聯隊下轄兩個山炮兵大隊,每個大隊下轄三個中隊,共 6 個山炮兵中隊。獨立山炮兵聯隊只有 4 個山炮兵中隊。就裝備總數而言,還不到 100 門。
為何裝備數量如此之少,是因為當時日軍師團的主力是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野炮,在 17 個常設師團中,有 15 個都是裝備野炮的挽馬師團。只有兩個是裝備山炮的馱馬師團。
進入 1930 年代後,日軍還面臨着步兵炮的換代問題,此時日本人開發出了九二式 70 毫米步兵炮作為大隊炮使用。
但在聯隊炮的選擇上,日軍陷入了糾結,擺在他們面前的共有三種選擇:九二式步兵炮、開發中的新式重步兵炮以及四一式山炮。
新式重步兵炮因為重量較大,而且性能不出眾,高不成,低不就,首先就被排除。
如果聯隊步兵炮也選擇九二式,好處在于可以和大隊炮共用炮彈,簡化後勤。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如果真這麼選擇,聯隊炮相比于大隊炮只是數量上的簡單增加,無法做到火力上的梯次配置。
在 1933 年的長城抗戰期間,日本關東軍遭到了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經歷過戰争的小日子們,一致認為,應該在步兵聯隊中裝備射程和威力都比九二式步兵炮強的四一式山炮。
為了适應步兵使用,四一式山炮做了一些改動,主要是火炮高度降低了 10 厘米,修改了防盾的外形,火炮重量也進一步減輕到了 512 公斤。
日軍聯隊步兵炮中隊下轄 4 門四一式山炮,四門山炮編成兩個炮兵小隊,每個小隊下轄兩個炮兵分隊,每個分隊由一門炮、10 名士兵和 6 匹馱馬組成。
這六匹馬主要用來馱運火炮部件,10 名士兵包括 6 名炮手,外加 4 名彈藥手。每個彈藥手需要背負 3 發炮彈。這 3 發炮彈,加上彈藥箱的重量為 31 公斤。
人力彈藥手
除了四門火炮之外,還有一個 77 人的彈藥小隊,彈藥小隊下轄 5 個分隊,每個分隊由 13 名士兵、2 匹馬和一輛馬車組成,聯隊炮中隊還有一個 64 人的中隊部,全中隊有 191 人外加 38 匹馬。
從編制上看,聯隊炮中隊嚴重缺乏馬匹,非常依賴使用人力運輸炮彈。
到了 1930 年代後期,日本人研發出性能更加優秀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與四一式相比,九四式山炮的重量差不多,但射程增加了 1000 多米。
随後,九四式山炮逐漸取代了四一式山炮,成為了馱馬師團的主要裝備。而四一式山炮則主要被當作聯隊步兵炮使用。
九四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不僅僅是日軍的主力裝備,舊中國也曾大量裝備生產。小日子作為在 20 世紀上半葉,給中華民族帶來最多傷痛的國家,為什麼會把主力裝備賣給我們呢?
其實在 1928 年的濟南慘案之前,中日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後來那麼差。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清政府滅亡後的軍閥混戰時期。各大列強都試圖在中國尋求代理人,剝削貧苦的中國人民。
為了能夠攫取更多利益,帝國主義們紛紛向能代表自己利益的軍閥兜售軍火。四一式山炮因為重量輕便,兩匹馬就能拉着跑,很受缺乏重火力但又運力不足的軍閥們的青睐。
最早引進四一式山炮的是北洋政府的段祺瑞。1917 年至 1918 年間,北洋政府與日本政府籤訂了一系列借款協定,以獲取資金,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西原借款。
為了獲得這筆錢,段祺瑞政府将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作為抵押,出賣給日本,并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
錢一到手,北洋政府轉手就又還給了日本,換回了大批軍火,這些武器中就包括四一式山炮和三八式野炮各 156 門。
進口山炮準确的型号應該是叫大正六年式山炮,是日本人在四一式的基礎上,搞出來的出口型号,性能參數和四一式基本相同。所以後來國内很多時候都稱四一式為大正六年式。
當時國内炮兵戰術水平非常低下,即使在炮兵這樣的高技術兵種中,也充斥着大量文盲。
軍閥們根本不懂什麼是隐蔽陣地,什麼是間接射擊。只會把火炮拉上一線,對着目标直接開轟。
相比于一噸來重的三八式野炮,輕便的四一式山炮在戰場上的運用更加靈活,能在步兵需要的時候及時發揚火力。
奉系軍閥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争失利後,為了增強軍事實力,投入巨資從日本購買了大量火炮原料,在奉天兵工廠自行生產火炮。
奉造 14 年式 75 毫米山炮
1925 年,他們仿制成功了四一式山炮,命名為奉造 14 年式 75 毫米山炮,總產量約為 72 門。
可是好大喜功的老張看不上相對落後的四一式山炮,第一批火炮完工之後,便轉向生產更加重型的加農炮和榴彈炮。
盡管如此,憑借奉天兵工廠的生產能力,和日本人在背後的支持,張家父子在 1920 年代末,一舉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軍閥。
不過上面兩位相比于閻老西的大手筆而言,都是小孩子過家家。1920 年代,閻錫山在掌握了山西政權以後,投入資金将原有的山西陸軍修械所逐步擴建成了下轄 17 個分廠的太原兵工廠。
太原兵工廠在 1923 年,利用克虜伯山炮的炮管、三一式山炮的炮闩以及四一式山炮的炮架,搞出了個四不像的晉造 12 式 75 毫米山炮。第二年,又徹底仿造出了日本四一式山炮,命名為 " 晉造 13 式 75 毫米山炮 ",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從 1924 年到 1930 年,累計生產了 700 餘門。
晉造 12 式 75 毫米山炮
甚至到了抗日戰争結束以後,閻錫山在山西重建太原兵工廠,還利用四一式山炮的炮架和九四式山炮的身管技術,造出了晉造 36 年式 75 毫米山炮。
除了晉造和奉造 75 毫米山炮之外,漢陽兵工廠最早于 1921 年便仿制成功過四一式山炮,不過產量沒有太原兵工廠多,到全面抗戰爆發前的 1937 年,累計產量只有 200 多門。
遺憾的是,上述這些火炮的生產絕大部分幹的都是來料加工,生產火炮所需要的原料基本都需要從日本進口。
在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加緊了軍火出口控制,這些靠來料加工生產火炮的工廠紛紛失去了自產能力。盡管如此,四一式山炮及其仿制型号也是國内抗戰前生產與裝備最多的火炮。
1935 年,國府在整理全國炮兵實力時,統計出的山炮數量為 1068 門,野炮為 481 門。單一型号數量最大的就是四一式山炮(大正六年式),數量占了将近一半。第二名的克虜伯山炮只有 300 門,國府斥巨資購買的博福斯山炮只有 117 門。
很難想象,國内幾百萬人的軍隊只有區區一千多門火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國府的不作為脫不了幹系。能有這些火炮,很大程度上靠的還是地方軍閥為提升自身實力購買和生產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