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学校要求家长同意“鞭罚”犯错学生,别混淆了教育惩戒和体罚的边界,欢迎阅读。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 就读龙源实验学校须知 " 帖文截图。
近日,有网友曝光了广东阳江龙源实验学校的学生就读须知,其中明确 " 对犯错的学生适当使用鞭罚和罚站思过的惩戒方式,要求学生和家长签字同意,否则另择他校 ",相关规定引发热议。
21 世纪的当下,竟然还有学校公然宣称要对学生实施 " 鞭罚 "?消息甫一传出,舆论为之哗然。该校对这项校规进行了备注,表示 " 鞭罚 " 主要是打手掌,一次不超过 10 下," 罚站思过 " 不超过 2 小时。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为了规范惩戒权,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 试行 ) 》,明确规定," 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 ( 一 ) 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 二 ) 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 ……"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教育惩戒为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该校须知中罚站每次不超过两小时,明显 " 拔高 " 了标准,存在变相体罚的嫌疑。而 " 鞭罚 " 更是以一种击打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即使家长同意也不能改变体罚行为的违法性,学校哪来的底气?现在的老师,基本上已经没有教鞭了,倘若真的要 " 鞭罚 ",是学校统一采购还是老师 " 私人定制 "?即便统一了规格," 鞭罚 " 的力度该如何控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难道学校就不怕惹出事端?
该校 " 就读须知 " 称,现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学生难教难管的现象,从而导致老师不敢也不想管教学生。为了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就必须从严治校,严格管理。学校出发点或许可以理解,但这种明显违规的 " 土政策 " 是 " 规范管理 " 吗?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还有不少网友以 " 过来人 " 的身份支持学校的做法,说什么 " 老师打手心,天经地义 ",认为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的力度。这种混淆教育惩戒和体罚的言论,在很多体罚事件被曝光后,都会有人以类似的论调为滥施惩罚的老师辩护,令人啼笑皆非。
毋庸否认,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教师用戒尺打学生都是天经地义的,很多 " 熊孩子 " 能够改邪归正,戒尺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世易时移,在现代文明社会,教育惩戒绝不是 " 棍棒底下出孝子 "" 严师出高徒 " 之类以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责罚。
据媒体报道,该校在当地办学规模较大、学业表现较为突出。看来,该校应该是当地的 " 名校 ",这或许就是其敢于要求家长签字的底气所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当下,身为 " 名校 " 本应该做出表率,何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其道而行之?这算哪门子 " 名校 "?值得警惕的是,现实中不乏有类似的学校,常常打着 " 为了孩子好 " 的旗号混淆视听,忽悠乃至胁迫家长在某些 " 承诺书 " 上签字,以此作为打压学生的 " 尚方宝剑 "。教书育人的学校如此蛮干,令人不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能改变学校要求家长同意 " 鞭罚 " 犯错学生的违法事实。落实教育惩戒权,重拾 " 戒尺 " 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学校应该探索科学合理的惩戒方式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及时纠偏,引导学校在法规限定的范围内正确使用教育惩戒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