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11月新能源销量:当零售渗透率超过40%……,欢迎阅读。
23/12/11
导语
2023 年中国车市新能源浪潮的席卷程度远远超乎想象。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别 致
两年前的 NIO Day 上,李斌在发布会结束后的专访中,说出了那句著名的:" 我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在买燃油车。"
瞬间,遭到了许多人的口诛笔伐。
客观公正的说,他的观点是有相关语境作为支撑的,便是在补能非常便利的环境下,电动车的使用体验确实超越了燃油车。
可站在彼时那个节点,中国车市的新能源转型虽然已经展现出希望的曙光,但绝没有迎来彻彻底底绚烂的绽放,所以李斌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所吐槽甚至抨击,并不令人意外。
顺势,转换视角,身为一名坚定不移的 " 电动吹 ",11 月下旬位于上海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体验某款售价超过 25 万元的燃油车两周时间。
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成本过高,智能化相对拉胯,驾驶质感一般,尤其是急加速会有顿挫,完全不如同价位区间电动车带来的感受。"
两年之后,文章开篇李斌的那句话,俨然成为我心中油然而生的感受,即便同样会引发巨大的争议。
不同的是,这一次能够搬出较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更简单来说,2023 年中国车市新能源浪潮的席卷程度远远超乎想象。
0
1
创造历史的 40%
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
刚刚过去的 11 月,根据乘联会发布的终端成绩单,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 98.9 万辆,同比增长 37.3%,环比增长 7.2%。今年以来累计生产 783.5 万辆,同比增长 32.4%。
11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96.2 万辆,同比增长 31.5%,环比增长 8.2%。今年以来累计批发 777.7 万辆,同比增长 35.2%。
11 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 84.1 万辆,同比增长 39.8%,环比增长 8.9%。今年以来累计零售 680.9 万辆,同比增长 35.2%。
与此同时,11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渗透率达到 37.7%,较 2022 年 11 月 36% 的渗透率提升 1.7 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 52.6%。
相比之下,11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创造历史的达到 40.4%,较去年同期 36% 的渗透率提升 4 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更是达到十分恐怖的 62.1%。
毫无疑问,明晃晃的数字不会说谎,大盘真的变天了。
而将视线进一步聚焦,11 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过 2 万辆的车型共有 26 款,前 10 名分别为:比亚迪宋 61,694 辆、特斯拉 Model Y 58,433 辆、比亚迪海鸥 44,603 辆、比亚迪秦 42,440 辆、比亚迪元 42,323 辆、日产轩逸 38,554 辆、比亚迪海豚 35,246 辆、大众速腾 33,142 辆、五菱缤果 31,844 辆、大众朗逸 30,494 辆。
第 10 至第 20 名分别为:哈弗 H6 30,065 辆、本田 CR-V 28,232 辆、奇瑞瑞虎 7 25,924 辆、吉利星越 25,198 辆、吉利博越 24,679 辆、五菱宏光 MINI 24,027 辆、特斯拉 Model 3 23,999 辆、奇瑞瑞虎 8 23,982 辆、吉利帝豪 23,426 辆、名爵 ZS 23,313 辆。
最后 6 名分别为:丰田锋兰达 23,063 辆、埃安 Y 22,640 辆、长安 CS75 22,278 辆、丰田凯美瑞 20,853 辆、大众帕萨特 20,485 辆、比亚迪汉 20,392 辆。
从中可以发现,新能源车已经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成功包揽了前几名,尤其是比亚迪与特斯拉两位 " 大魔王 " 的拼命狂奔,二者分别将各自所处细分市场曾经的燃油车霸主纷纷斩落马下。
另外,值得分享的是,11 月纯电动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65.3 万辆,同比增长 15.2%,环比增长 10.4%。插电混动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30.9 万辆,同比增长 86.9%,环比增长 3.8%。
换言之,纯电板块继续的稳中有升,充当了整个大盘 " 根基 " 的角色。插混板块的迅速绽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 催化剂 "。
不得不承认,2023 年大有一副 " 插电混动抢了纯电动风头 " 的架势。当然,这也与大多潜在消费者的认知与用车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好在,俗话说:" 黑猫、白猫,抓得住耗子就是好猫。" 眼下,大家最主要的任务并不是内斗,而是将燃油车用户全部抢夺过来。
别犹豫,干就完了。
2
机遇与挑战并存
看到这里,相信一定还会有读者觉得:" 新能源车之所以崛起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相关政策的扶持。"
在我眼中," 新能源车已经顺利完成了从蹒跚学步到小步快跑,所以政策扶持不再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反,今天文章主角自身产品力的愈发强大,才是让越来越多消费者决定买单愈发关键的要素。
而接下来的篇幅,更想聊聊对于即将到来 2024 年的一些预测,汇总下来如本段小标题所言:" 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望向利好的方面:没有太大意外,整个中国车市的新能源渗透率还会继续攀升,突破 50% 应该难度不大。按照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维持基本维持在 2000 万辆的规模换算,那就是令人振奋的 1000 万辆。
并且参考目前的发展趋势,1000 万辆新能源车中,插混所占的份额还会进一步攀升,甚至做到与纯电 " 平分秋色 "。
与此同时,如果说早几年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结构一直都是呈现 " 哑铃状 " 分布,10 万元以下与 30 万元以上电动化的攻势更为猛烈,那么自 2024 年开始 " 腰部 " 必定将会变得愈发丰满。
传统燃油车固守的 10-30 万元腹地,将会遭到更加彻底的毁灭性打击。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与发力,前者的溃败只会越来越大。
当然,始终无法忽略的挑战还是 " 价格战 "。
就拿最近几周为例:上市不到 30 天,极越 01 全系降价 3 万元;月交付量突破 4 万辆的理想,部分车型降幅超过 3 万元;深蓝全系降价,最高下调 1.6 万元;欧拉好猫降价 2.2 万元、闪电猫降 3 万元;哪吒 S 推出 2024 款后直降 3 万元;小鹏 P7i 全系最高优惠 2.6 万元;就连比亚迪旗下的海洋网与王朝网,所有车型都接连祭出不同幅度的官降……
汇总下来,怎一个 " 惨 " 字了得。
而大家除了纷纷想要年末冲刺,杀得这般头破血流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想要在玩法与规则都在改变的赛道中保留自己的位置。换言之,如果选择置身事外,甚至连活下来的机会都没有,无论你是谁。
那么,肯定会有读者产生质疑:" 价格战越打中国车市就会变得越不健康,每一家主机厂都没好日子过。"
作为反驳,更想说:" 道理都懂,可当关乎重塑产业格局的汹涌浪潮扑面而来,真的管不了健康不健康了。眼下,拼的就是谁手中握有的粮草更多,谁的家底更厚,谁的执行能力更强,能够抵挡住价格战一波又一波的消耗。"
最终,中国车市一定会变得赢者通吃。在此过程中,弱者会接连不断的被淘汰,脱颖而出的强者将会分得可口的 " 蛋糕 "。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2024 年的价格战只会更加猛烈……
崔力文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汽车的小编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