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太平洋坦克战(33):日军的履带式炮兵牵引车——装甲作业机SŌKŌ SAGYŌ KI和工兵战车,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371 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 6295 字,配图 39 幅,阅读需要 16 分钟,2025 年 2 月 25 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 " 坦克战史 " 专辑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参考了众多中外资料,如 " 缅甸 1942"、" 缅甸 1944"、" 洛阳 1944" 等篇章的坦克战资料大量参考了徐帆、甄锐所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吕宋 1945" 等篇章参考了王法所著《木诺兹之战——日军第 6 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1 年第 12 期,以及王法所著《困兽之斗:日军第 7 战车联队的覆灭》(原载于《现代兵器》杂志 2016 年第 4 期);在中国抗日战场和太平洋岛屿作战中的许多坦克战细节参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战争》(1-10 册),与中国军队装甲部队相关的部分内容参考了甄锐所著《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坦克装甲图鉴》。以上书籍均为国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许多平台购买。
在此一并感谢原著作者和许多无法列明的原始资料提供者!
接上期(第 1369 篇)
八、装甲作业机(多功能装甲工程车)
1930 年代初,日本陆军因应对苏作战的战场形式发展提出一款装甲工程车的需求,要求能够承担包括摧毁地堡、清理雷区、挖掘战壕、清理铁丝网、吊车等多种战场工程任务,并具备运载和发射化学战武器、投掷烟雾弹制造屏障等等作战任务。1931 年的首个原型车制造出来后,又增加了包括架设临时桥梁和挖掘反坦克堑壕,以及发射喷火器等等新任务。日本人将其称为 " 装甲作业机 "(S Ō K Ō SAGY Ō KI,简称 SS-Ki)。
图 1. 日军的野战工程车——装甲作业机,车体前部带有两个四爪的挖掘手,连杆圆盘用于托举移动浮桥,车体前部左侧带有一处前射机枪射口,右侧是火焰喷射器射口,在车体侧面前方也有火焰喷射器射口。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未知,但从热带风格的背景推测拍摄于 1945 年被美军缴获的那 8 台车辆
图 2. 日军野战工程车的 CG 作品,本作品几乎是上一张照片的翻版
图 3. 可能同样拍摄于在菲律宾被缴获后的一辆装甲作业机侧视图,可以看到低矮的车体上方没有其他的上层构造,除了车体前部的一对挖掘手(主要考虑用于挖掘地雷),车体上方的浮桥托举轮外,还可以看到车体后方的铰链轮,以便帮助受困车辆脱困
图 4. 可能拍摄于日本投降后的一张照片,车体侧面出现了两个类似火焰喷射器燃料筒的圆筒状物品,被捆绑固定在侧后方,而车体侧面前方的火焰喷射器射口处于封闭状态,从车辆的清洁程度来看保养状态还不错
日军的这款 " 装甲作业机 "(装甲工程车)的底盘设计参考了八九式中战车的底盘,悬挂系统由两组各四个车轮组成,没有独立的前转向架,转向轮在前,驱动轮在后。车重 13 吨,乘员 5 名。后续随着不断的增加新任务,这款装甲作业机一共拥有 5 款改型,全系列共建造 119 台,其中大部分是 1940 年生产的戊型。
甲型(SS Kou Gata):基本型,使用四对小型负重轮组成的悬挂系统,1931 年生产 13 台,曾编入第 1 混成旅团用于 1932 年入侵中国华北热河的战斗,是日军最早的机械化混成部队。
乙型(SS Otsu Gata):改进了驱动铰链系统,传动滚轮修改为 3 对,1937 年生产 8 台,曾用于入侵中国华北的北平 - 天津战斗。
丙型(SS Hei Gata):增加了额外的装甲板,1937 年生产 1 台,很可能仅用于测试。
丁型(SS Tei Gata):工程车,1939 年生产 20 台。
戊型(SS Bo Gata):架桥车,增加了火焰喷火器数量,1940 年生产 77 台。
图 5. 搭乘装甲作业机行进中的日军士兵,为了便于驾驶员出入而不影响上层设备的使用,进出舱口被移动到车身前部中央
图 6. 正在演练中的一辆装甲作业机,车身左侧的日军士兵似乎正在拿着长杆爆雷之类的反坦克武器练习如何实施自杀式攻击
图 7. 拍摄时间地点不明的一辆装甲作业机残骸
图 8. 装甲作业机的模型作品
图 9. 九四式轻装甲车的模型作品,日本人声称装甲工程车的车身设计参考了九四式,但实际上更接近八九式中战车的车身
车身设计参考了九四式轻装甲车,但对驾驶员舱口进行了修改将其移动到车身前中部进出,车身增加了火焰喷射器。原来的炮塔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装有观测装置的小型指挥塔;两个用于扫雷的爪子放在前面,一个用于拉动重物的绞车放在车身后面,直接由发动机提供动力。
由于无需参加高烈度的前线作战,装甲作业机的装甲厚度仅为车体前部 25 毫米,侧面 13 毫米,顶部和底部 6 毫米,动力系统为三菱 I6 柴油发动机,在 1800 转 / 分时可提供 145 马力,使车辆能够以每小时 37 公里的最高速度行驶。装甲作业机的标准武器包括车体前部的一挺九一式 6.5 毫米机关枪,以及安装在车体上的 2-3 个火焰喷射器(最终的戊型更新为 5 个),每个火焰喷射器指向不同的方向。
1931 年,首批建造的四辆即被分配给第一混成旅团送往中国,在北平 - 天津战役中被用作喷火坦克。1937 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也在华北战场使用了装甲工程车。从 1941 年底开始,大约 20 台装甲作业机被作为战车第 2 联队的一部分派往菲律宾直到战争结束。1945 年夏天,美国海军陆战队缴获了其中的 8 辆并其归类为喷火坦克。
车辆类型:多功能装甲工程坦克服役年份:1931 ( 甲型 ) 、1937 ( 乙型、丙型 ) 、1939 ( 丁型 ) 、1940 ( 戊型 )
建造数量:13 ( 甲型 ) 、8 ( 乙型 ) 、1 ( 丙型 ) 、20 ( 丁型 ) 、77 ( 戊型 )
搭乘人员:5 名
主要武器:2-3 火焰喷射器
辅助武器:九一式 6.5 毫米机关枪 1 挺
尺寸:长 4.86 米、宽 2.52 米、高 2.08 米
战斗全重:13 吨
装甲厚度:前部 25 毫米、侧部 13 毫米、后部 13 毫米、顶部 6 毫米、底部 6 毫米
动力:三菱柴油发动机,145 马力
传动系统:4 个前进挡,1 个倒挡
最大公路行程:400 公里
最大公路速度:37 公里 / 小时
最大越野速度:27 公里 / 小时
图 10. 日军的九一式 6.5 毫米车载机关枪,大正十一式 " 歪把子 " 机关枪也使用弹斗供弹
九一式车载机枪是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关枪(即 " 歪把子 ")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也使用弹斗供弹,不过容量更大。作为计划在装甲车等狭窄空间内使用的武器,九一式取消了枪托,在枪身上面加装了一个长筒瞄准镜,以便可以在车内精准射击。值得一提的是,九一式车载机枪的双脚支架没有被拆除,必要时也可以拆下来给步兵用。
九一式车载机枪的口径 6.5 毫米,发射 6.5x50 毫米有坂子弹,主要安装在了九二式轻装甲车(骑兵装甲车)、九二式装甲车、以及九一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上。
图 11. 同样因为车内空间狭窄而需要使用特种机关枪的日军装甲车
图 12. 一张模糊的照片,拍摄时间点不明,但看得出是一辆装甲作业机正在喷射火焰
日本在一战结束后开始引进国外火焰喷射器,大正末期开始自行研制生产,大致包括一号、二号(九五式)、九三式、一〇〇式等型号,但尚不清楚装甲作业机上装备的是哪一种,也可能在不同改款上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火焰喷射器型号:
1、一号火焰喷射器(一号火焔発射機)
一号火焰喷射器可容纳 14 千克燃烧油,最大射程 28 米,可连续喷射 10 秒。
图 13. 一号火焰喷射器
图 14. 一号喷火器在中国东北参加实战
2、二号火焰喷射器(二号火焔発射機、九五式火焰发射机)
二号火焰喷射器为一战风格的大型火焰喷射器,需 4 人小组方可搬运使用。燃烧油量为 40 千克,最大射程 45 米,可持续喷射 12 秒。
图 15. 二号火焰喷射器(九五式重火焰喷射器)
3、九三式小火焔発射機
九三式火焰喷射器于 1933 年定型,1934 年正式装备,替代一号火焰喷射器。两个油瓶容量约 12.3 升,中间为压缩空气瓶。
早期九三式喷火器采用电热丝点火,在中国东北冬季寒冷天气下经常失效,出现冷喷。后来改为 11.1 毫米点火弹点火,在喷口处設定了类似左轮枪的 10 发旋转弹舱,打开阀门后转动喷火管中部的套筒即可击发。
九三式喷火器总重 26 千克,最大射程 23 至 27 米,可持续喷射 10 至 12 秒。
图 16. 九三式火焰喷射器
图 17. 日军宣传画中的九三式喷火器
图 18. 九三式喷火器实射
4. 百式火焰喷射器(一〇〇式火焔発射機)
一〇〇式喷火器于 1940 年定型,结构与原理同九三式并无区别。喷火管长度为 90 厘米,缩短了 30 厘米,点火弹改为 12.3 毫米。喷嘴改为可更换式,使用甲型喷嘴时射程 25 米,持续 10 秒;使用乙型喷嘴时射程 20 米,持续 15 秒。
图 19. 一〇〇式喷火器 1:4 实体模型
图 20. 博物馆中的日军小型火焰喷射器,可能是九三式 / 百式之类的小型单兵喷火器
图 21. 1942 年巴丹半岛战役中正在攻击美菲军工事的一〇〇式喷火器
图 22. 美军测试从瓜岛缴获的一〇〇式喷火器,日本兵器的特点就是因应人种的矮小进行减重,并尽可能保持甚至提升被山寨兵器的性能
九、百式侦察观测车(一〇〇式侦察观察挺进车)
图 23. 一〇〇式侦察观测装甲车,车身上的四名乘员中分别是驾驶员,车长兼指挥员手持双筒望远镜在观察目标,车身前部右侧的测距员,以及后座的一名无线电通讯员
炮兵部队用于前线侦察目标观测弹着点,为远程炮击提供弹着点修正指挥的装甲车,车上有完备的通讯器材以及各种光学观测设备,装备大队以上部門的炮兵部队。从车身底盘判断可能也是改造自九四式轻装甲车的底盘。
一〇〇式侦察观测装甲车资料:
服役年份:1940 年
标准重量:4.9 吨
装甲厚度:6 毫米
装甲类型:陆军第一种装甲板
装甲结构:焊接
最大速度:40 公里 / 小时
发动机:65 马力 柴油发动机
车载武器:无
乘员:6 ~ 8 名
十、其他特种作战车辆
1、九四式瓦斯作业车和九四式消毒作业车
这两款都是九四式轻装甲车(骑兵装甲车)的化学作业变型车,主要用于在战场上布洒毒剂和实施消毒清洗作业。
图 24. 九四式瓦斯作业车
图 25. 九四式消毒作业车
2、架桥车(日军称 " 超壕机 ")
架设可通行中战车移动桥梁的架桥战车。
图 26. 日军架桥车,从底盘上判断可能采用了九七式中战车的底盘改造
3. 清障车(日军称 " 伐归机 ")
用于清除障碍开辟空地的工兵战车
图 27. 日军的清障车,从底盘判断可能是以九七式中战车改造
4. 伐开机
清除丛林开辟空地用途的工兵战车
图 28. 日军的伐开机
5、试制掘地战车
开挖壕沟坑道的专用工兵战车。
图 29. 日军的试制掘地战车
6. 高压电流发射战车
用于破坏敌军有线无线通讯线路的特殊工兵战车,可以向发现的敌人通讯线路放射 10000 伏高压电流,破坏通讯设备杀死正在操作通讯设备的人员,战车内携带有高压电装置以及大功率微波发射装置,炮塔上的炮管不是真正的火炮,而是伪装成炮管的定向发射天线。
图 30. 日军的高压电流发射战车
7. 试制遥控爆破作业车
这种遥控车可以实施爆炸物投放与用火力排除爆炸物的工作。
图 31. 日军的试制遥控爆破作业车
8. 九七式迷你遥控工兵作业车
这种迷你型遥控工兵作业车,主要用于携带大型炸弹由人员通过有线或无线电遥控控制,穿越敌火力封锁,进入敌控制区安放炸弹,执行扫雷,破坏障碍,爆破敌人要塞火力点与坦克等任务。
图 32. 九七式迷你遥控工兵作业车
9. 九七式电杆电缆設定车
日军用于架设或拆除通讯或电力线路的工兵战车。
图 33. 日军的九七式电杆电缆設定车
10. 九七式移动架桥战车
使用九七式中战车底盘改造的工兵架桥战车。
图 34. 九七式移动架桥战车
11. 九七式链锤扫雷战车
锤击式扫雷战车,工兵与战车兵装备。
图 35. 九七式链锤扫雷战车
12. 九七式发电作业车
图 36. 九七式发电作业车
13. 三式火箭扫雷战车
工兵和战车兵都装备的扫雷战车,用火箭发射串列炸药包开辟雷场通道。
图 37. 三式火箭扫雷战车
14. 四式工兵作业车
新型多用途工兵作业车,主要用于筑垒构筑施工。
图 38. 四式工兵作业车
15. 四式工兵战车
工兵和战车兵用于扫雷和构筑野战工事的战车。
图 39. 四式工兵战车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 " 投稿 "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 " 加群 "-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