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太平洋坦克戰(33):日軍的履帶式炮兵牽引車——裝甲作業機SŌKŌ SAGYŌ KI和工兵戰車,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371 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 6295 字,配圖 39 幅,閱讀需要 16 分鍾,2025 年 2 月 25 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 " 坦克戰史 " 專輯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資料時參考了眾多中外資料,如 " 緬甸 1942"、" 緬甸 1944"、" 洛陽 1944" 等篇章的坦克戰資料大量參考了徐帆、甄銳所著《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呂宋 1945" 等篇章參考了王法所著《木諾茲之戰——日軍第 6 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 年第 12 期,以及王法所著《困獸之鬥:日軍第 7 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現代兵器》雜志 2016 年第 4 期);在中國抗日戰場和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許多坦克戰細節參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戰争》(1-10 冊),與中國軍隊裝甲部隊相關的部分内容參考了甄銳所著《抗日戰争中國軍隊坦克裝甲圖鑑》。以上書籍均為國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許多平台購買。
在此一并感謝原著作者和許多無法列明的原始資料提供者!
接上期(第 1369 篇)
八、裝甲作業機(多功能裝甲工程車)
1930 年代初,日本陸軍因應對蘇作戰的戰場形式發展提出一款裝甲工程車的需求,要求能夠承擔包括摧毀地堡、清理雷區、挖掘戰壕、清理鐵絲網、吊車等多種戰場工程任務,并具備運載和發射化學戰武器、投擲煙霧彈制造屏障等等作戰任務。1931 年的首個原型車制造出來後,又增加了包括架設臨時橋梁和挖掘反坦克塹壕,以及發射噴火器等等新任務。日本人将其稱為 " 裝甲作業機 "(S Ō K Ō SAGY Ō KI,簡稱 SS-Ki)。
圖 1. 日軍的野戰工程車——裝甲作業機,車體前部帶有兩個四爪的挖掘手,連杆圓盤用于托舉移動浮橋,車體前部左側帶有一處前射機槍射口,右側是火焰噴射器射口,在車體側面前方也有火焰噴射器射口。照片的拍攝時間地點未知,但從熱帶風格的背景推測拍攝于 1945 年被美軍繳獲的那 8 台車輛
圖 2. 日軍野戰工程車的 CG 作品,本作品幾乎是上一張照片的翻版
圖 3. 可能同樣拍攝于在菲律賓被繳獲後的一輛裝甲作業機側視圖,可以看到低矮的車體上方沒有其他的上層構造,除了車體前部的一對挖掘手(主要考慮用于挖掘地雷),車體上方的浮橋托舉輪外,還可以看到車體後方的鉸鏈輪,以便幫助受困車輛脫困
圖 4. 可能拍攝于日本投降後的一張照片,車體側面出現了兩個類似火焰噴射器燃料筒的圓筒狀物品,被捆綁固定在側後方,而車體側面前方的火焰噴射器射口處于封閉狀态,從車輛的清潔程度來看保養狀态還不錯
日軍的這款 " 裝甲作業機 "(裝甲工程車)的底盤設計參考了八九式中戰車的底盤,懸挂系統由兩組各四個車輪組成,沒有獨立的前轉向架,轉向輪在前,驅動輪在後。車重 13 噸,乘員 5 名。後續随着不斷的增加新任務,這款裝甲作業機一共擁有 5 款改型,全系列共建造 119 台,其中大部分是 1940 年生產的戊型。
甲型(SS Kou Gata):基本型,使用四對小型負重輪組成的懸挂系統,1931 年生產 13 台,曾編入第 1 混成旅團用于 1932 年入侵中國華北熱河的戰鬥,是日軍最早的機械化混成部隊。
乙型(SS Otsu Gata):改進了驅動鉸鏈系統,傳動滾輪修改為 3 對,1937 年生產 8 台,曾用于入侵中國華北的北平 - 天津戰鬥。
丙型(SS Hei Gata):增加了額外的裝甲板,1937 年生產 1 台,很可能僅用于測試。
丁型(SS Tei Gata):工程車,1939 年生產 20 台。
戊型(SS Bo Gata):架橋車,增加了火焰噴火器數量,1940 年生產 77 台。
圖 5. 搭乘裝甲作業機行進中的日軍士兵,為了便于駕駛員出入而不影響上層設備的使用,進出艙口被移動到車身前部中央
圖 6. 正在演練中的一輛裝甲作業機,車身左側的日軍士兵似乎正在拿着長杆爆雷之類的反坦克武器練習如何實施自殺式攻擊
圖 7. 拍攝時間地點不明的一輛裝甲作業機殘骸
圖 8. 裝甲作業機的模型作品
圖 9. 九四式輕裝甲車的模型作品,日本人聲稱裝甲工程車的車身設計參考了九四式,但實際上更接近八九式中戰車的車身
車身設計參考了九四式輕裝甲車,但對駕駛員艙口進行了修改将其移動到車身前中部進出,車身增加了火焰噴射器。原來的炮塔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裝有觀測裝置的小型指揮塔;兩個用于掃雷的爪子放在前面,一個用于拉動重物的絞車放在車身後面,直接由發動機提供動力。
由于無需參加高烈度的前線作戰,裝甲作業機的裝甲厚度僅為車體前部 25 毫米,側面 13 毫米,頂部和底部 6 毫米,動力系統為三菱 I6 柴油發動機,在 1800 轉 / 分時可提供 145 馬力,使車輛能夠以每小時 37 公裡的最高速度行駛。裝甲作業機的标準武器包括車體前部的一挺九一式 6.5 毫米機關槍,以及安裝在車體上的 2-3 個火焰噴射器(最終的戊型更新為 5 個),每個火焰噴射器指向不同的方向。
1931 年,首批建造的四輛即被分配給第一混成旅團送往中國,在北平 - 天津戰役中被用作噴火坦克。1937 年,全面侵華戰争開始後,日軍也在華北戰場使用了裝甲工程車。從 1941 年底開始,大約 20 台裝甲作業機被作為戰車第 2 聯隊的一部分派往菲律賓直到戰争結束。1945 年夏天,美國海軍陸戰隊繳獲了其中的 8 輛并其歸類為噴火坦克。
車輛類型:多功能裝甲工程坦克服役年份:1931 ( 甲型 ) 、1937 ( 乙型、丙型 ) 、1939 ( 丁型 ) 、1940 ( 戊型 )
建造數量:13 ( 甲型 ) 、8 ( 乙型 ) 、1 ( 丙型 ) 、20 ( 丁型 ) 、77 ( 戊型 )
搭乘人員:5 名
主要武器:2-3 火焰噴射器
輔助武器:九一式 6.5 毫米機關槍 1 挺
尺寸:長 4.86 米、寬 2.52 米、高 2.08 米
戰鬥全重:13 噸
裝甲厚度:前部 25 毫米、側部 13 毫米、後部 13 毫米、頂部 6 毫米、底部 6 毫米
動力:三菱柴油發動機,145 馬力
傳動系統:4 個前進擋,1 個倒擋
最大公路行程:400 公裡
最大公路速度:37 公裡 / 小時
最大越野速度:27 公裡 / 小時
圖 10. 日軍的九一式 6.5 毫米車載機關槍,大正十一式 " 歪把子 " 機關槍也使用彈鬥供彈
九一式車載機槍是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關槍(即 " 歪把子 ")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也使用彈鬥供彈,不過容量更大。作為計劃在裝甲車等狹窄空間内使用的武器,九一式取消了槍托,在槍身上面加裝了一個長筒瞄準鏡,以便可以在車内精準射擊。值得一提的是,九一式車載機槍的雙腳支架沒有被拆除,必要時也可以拆下來給步兵用。
九一式車載機槍的口徑 6.5 毫米,發射 6.5x50 毫米有坂子彈,主要安裝在了九二式輕裝甲車(騎兵裝甲車)、九二式裝甲車、以及九一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上。
圖 11. 同樣因為車内空間狹窄而需要使用特種機關槍的日軍裝甲車
圖 12. 一張模糊的照片,拍攝時間點不明,但看得出是一輛裝甲作業機正在噴射火焰
日本在一戰結束後開始引進國外火焰噴射器,大正末期開始自行研制生產,大致包括一号、二号(九五式)、九三式、一〇〇式等型号,但尚不清楚裝甲作業機上裝備的是哪一種,也可能在不同改款上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火焰噴射器型号:
1、一号火焰噴射器(一号火焔発射機)
一号火焰噴射器可容納 14 千克燃燒油,最大射程 28 米,可連續噴射 10 秒。
圖 13. 一号火焰噴射器
圖 14. 一号噴火器在中國東北參加實戰
2、二号火焰噴射器(二号火焔発射機、九五式火焰發射機)
二号火焰噴射器為一戰風格的大型火焰噴射器,需 4 人小組方可搬運使用。燃燒油量為 40 千克,最大射程 45 米,可持續噴射 12 秒。
圖 15. 二号火焰噴射器(九五式重火焰噴射器)
3、九三式小火焔発射機
九三式火焰噴射器于 1933 年定型,1934 年正式裝備,替代一号火焰噴射器。兩個油瓶容量約 12.3 升,中間為壓縮空氣瓶。
早期九三式噴火器采用電熱絲點火,在中國東北冬季寒冷天氣下經常失效,出現冷噴。後來改為 11.1 毫米點火彈點火,在噴口處設定了類似左輪槍的 10 發旋轉彈艙,打開閥門後轉動噴火管中部的套筒即可擊發。
九三式噴火器總重 26 千克,最大射程 23 至 27 米,可持續噴射 10 至 12 秒。
圖 16. 九三式火焰噴射器
圖 17. 日軍宣傳畫中的九三式噴火器
圖 18. 九三式噴火器實射
4. 百式火焰噴射器(一〇〇式火焔発射機)
一〇〇式噴火器于 1940 年定型,結構與原理同九三式并無區别。噴火管長度為 90 厘米,縮短了 30 厘米,點火彈改為 12.3 毫米。噴嘴改為可更換式,使用甲型噴嘴時射程 25 米,持續 10 秒;使用乙型噴嘴時射程 20 米,持續 15 秒。
圖 19. 一〇〇式噴火器 1:4 實體模型
圖 20. 博物館中的日軍小型火焰噴射器,可能是九三式 / 百式之類的小型單兵噴火器
圖 21. 1942 年巴丹半島戰役中正在攻擊美菲軍工事的一〇〇式噴火器
圖 22. 美軍測試從瓜島繳獲的一〇〇式噴火器,日本兵器的特點就是因應人種的矮小進行減重,并盡可能保持甚至提升被山寨兵器的性能
九、百式偵察觀測車(一〇〇式偵察觀察挺進車)
圖 23. 一〇〇式偵察觀測裝甲車,車身上的四名乘員中分别是駕駛員,車長兼指揮員手持雙筒望遠鏡在觀察目标,車身前部右側的測距員,以及後座的一名無線電通訊員
炮兵部隊用于前線偵察目标觀測彈着點,為遠程炮擊提供彈着點修正指揮的裝甲車,車上有完備的通訊器材以及各種光學觀測設備,裝備大隊以上部門的炮兵部隊。從車身底盤判斷可能也是改造自九四式輕裝甲車的底盤。
一〇〇式偵察觀測裝甲車資料:
服役年份:1940 年
标準重量:4.9 噸
裝甲厚度:6 毫米
裝甲類型:陸軍第一種裝甲板
裝甲結構:焊接
最大速度:40 公裡 / 小時
發動機:65 馬力 柴油發動機
車載武器:無
乘員:6 ~ 8 名
十、其他特種作戰車輛
1、九四式瓦斯作業車和九四式消毒作業車
這兩款都是九四式輕裝甲車(騎兵裝甲車)的化學作業變型車,主要用于在戰場上布灑毒劑和實施消毒清洗作業。
圖 24. 九四式瓦斯作業車
圖 25. 九四式消毒作業車
2、架橋車(日軍稱 " 超壕機 ")
架設可通行中戰車移動橋梁的架橋戰車。
圖 26. 日軍架橋車,從底盤上判斷可能采用了九七式中戰車的底盤改造
3. 清障車(日軍稱 " 伐歸機 ")
用于清除障礙開辟空地的工兵戰車
圖 27. 日軍的清障車,從底盤判斷可能是以九七式中戰車改造
4. 伐開機
清除叢林開辟空地用途的工兵戰車
圖 28. 日軍的伐開機
5、試制掘地戰車
開挖壕溝坑道的專用工兵戰車。
圖 29. 日軍的試制掘地戰車
6. 高壓電流發射戰車
用于破壞敵軍有線無線通訊線路的特殊工兵戰車,可以向發現的敵人通訊線路放射 10000 伏高壓電流,破壞通訊設備殺死正在操作通訊設備的人員,戰車内攜帶有高壓電裝置以及大功率微波發射裝置,炮塔上的炮管不是真正的火炮,而是偽裝成炮管的定向發射天線。
圖 30. 日軍的高壓電流發射戰車
7. 試制遙控爆破作業車
這種遙控車可以實施爆炸物投放與用火力排除爆炸物的工作。
圖 31. 日軍的試制遙控爆破作業車
8. 九七式迷你遙控工兵作業車
這種迷你型遙控工兵作業車,主要用于攜帶大型炸彈由人員通過有線或無線電遙控控制,穿越敵火力封鎖,進入敵控制區安放炸彈,執行掃雷,破壞障礙,爆破敵人要塞火力點與坦克等任務。
圖 32. 九七式迷你遙控工兵作業車
9. 九七式電杆電纜設定車
日軍用于架設或拆除通訊或電力線路的工兵戰車。
圖 33. 日軍的九七式電杆電纜設定車
10. 九七式移動架橋戰車
使用九七式中戰車底盤改造的工兵架橋戰車。
圖 34. 九七式移動架橋戰車
11. 九七式鏈錘掃雷戰車
錘擊式掃雷戰車,工兵與戰車兵裝備。
圖 35. 九七式鏈錘掃雷戰車
12. 九七式發電作業車
圖 36. 九七式發電作業車
13. 三式火箭掃雷戰車
工兵和戰車兵都裝備的掃雷戰車,用火箭發射串列炸藥包開辟雷場通道。
圖 37. 三式火箭掃雷戰車
14. 四式工兵作業車
新型多用途工兵作業車,主要用于築壘構築施工。
圖 38. 四式工兵作業車
15. 四式工兵戰車
工兵和戰車兵用于掃雷和構築野戰工事的戰車。
圖 39. 四式工兵戰車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