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博世吴永桥讲大话翻车了!特斯拉断代领先?还让中国车企放弃自研,欢迎阅读。
车企自研中阶智驾居然是错的?
刚结束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博世智驾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发表了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言论。他表示,国内头部智驾企业彼此之间差距并不大,FSD 断代领先国内智驾,带给了他极度自信、极度安全、极度舒适的体验,至少领先 1-2 年。
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很离谱,那你就错了,因为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博世提出了「中阶智驾」概念,即算力在 80TOPS-150TOPS,支持高快速领航驾驶、城区记忆领航辅助驾驶等功能的智驾方案。吴永桥预测,3 年内 8 万元到 15 万元价位的车有望标配中阶智驾,但车企会放弃自研中阶智驾方案,将其交给博世这类供应商。
此言一出,素以言辞激烈著称的汽车博主 @Blood 旌旗率先开炮,吐槽博世智驾水平低下,落后华为、理想、小鹏 2 代,算法完全靠文远知行,连端到端都做不出来。
(图源:微博截图)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导致许多网友已经看不上其他外国企业的智驾技术,别说是博世这样的 " 小虾米 " 了,就连特斯拉 FSD 入华后的表现也被疯狂吐槽。抛开成见客观分析,博世劝中国企业放弃自研中阶智驾方案真的错了吗?
在 @Blood 旌旗看来,博世大吹特吹特斯拉 FSD,贬低国内企业的智驾水平,是对智驾不够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认知。
事实还真不是这样,吴永桥在论坛上强调,高阶智驾方面,供应商可能无法满足车企在用户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即将成为汽车标配的中阶智驾,没有上升到汽车灵魂的高度,供应商可以满足车企和消费者的需求。
博世对于自己的能力有明确的认知,因而没有盲目追求在高阶智驾方面与车企合作,而是强调车企可以在中阶智驾方面与供应商合作。
至于预测车企会放弃自研中阶智驾方案,吴永桥给出的理由则是研发投入太高。他表示,数据闭环和工具链的研发投入巨大,博世去年在智驾领網域投入了近 20 亿研发经费,车企维持庞大的智驾技术研发团队成本过高。在吴永桥看来,车企主攻高阶智驾,中阶智驾与供应商合作是最好的方案。
(图源:博世)
吴永桥的想法不能算错,智驾技术研发成本对于车企而言确实是不小的负担。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曾透露,比亚迪智驾团队规模超过 4000 人,每个月仅仅是工资就要发 10 亿元。
位列国内智驾第一梯队的小鹏汽车,技术实力同样是钱堆出来的。何小鹏表示,2024 年小鹏汽车在以智驾为核心的 AI 技术研发方面,投入高达 35 亿元,2025 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 45 亿元。
对于 2024 年营收 7771 亿元,归母净利润 402.54 亿元的比亚迪而言,一年上百亿元的研发经费不算多。但对于其他盈利能力较弱,甚至仍在亏损的车企而言,一年数十亿元的研发经费已是沉重的负担。
正因如此,许多车企在自研智驾技术的同时,没有拒绝与智驾解决方案供应商合作。以开启智驾平权的比亚迪为例,旗下的子品牌方程豹,豹 8 车型便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长安汽车旗下也有多款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解决方案。
(图源:方程豹)
坚持自主研发智驾方案,拒绝供应商合作的,主要是造车新势力,尤其是理想、小鹏等头部新势力品牌。传统车企则普遍一边自研智驾技术,另一边与供应商合作,加快推动高阶智驾上车,例如深蓝 S07 提供华为乾崑 ADS SE 和自研 DEEPAL AD PRO 两种智驾方案可选。
与供应链企业合作,降低中阶智驾开发成本,快速实现中阶智驾上车,提升产品竞争力,是现阶段盈利能力不足车企的可选方案。不过对于头部车企而言,却是另一种情况。
博世不建议车企自研中阶智驾的底层逻辑在于成本,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便是常被调侃「性价比研发」的小米,今年初雷军也透露 2025 年仅智驾部门研发费用就要投入 35 亿元。
而且智驾平权时代已经到来,比亚迪和奇瑞起到了带头作用,其中奇瑞汽车推出的小蚂蚁智驾版,仅售 6.59 万元,就支持包括高速领航 NOA、拨杆变道 DCLC、自适应巡航 ACC 等智驾功能。
在智驾向入门级车型普及的情况下,车企都需要尽快为产品加入智驾功能,留给车企自研技术的时间不多了。恰好,国内智驾企业极多,地平线、Momenta、元戎启行、文远知行、卓驭、科大讯飞等一系列智驾解决方案提供商,都可以成为车企普及智驾功能的助力。
(图源:卓驭)
但决心在汽车行业做大做强的企业,不能因供应商提供智驾解决方案,就放弃自研智驾技术,无论是高阶智驾还是中阶智驾。
本质上说,降低智驾技术研发成本最好的方案,就是增加销量,通过庞大的销量规模平摊研发成本。在这方面,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销量巨头最有发言权,并积极研发智驾技术。
博世建议厂商自研高阶智驾,放弃自研中阶智驾,从技术角度来看有一些奇怪。以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 和 ADS SE 为例,ADS 3.0 属于高阶智驾,可实现全国无图智驾,目前已被问界、智界、阿维塔等品牌 20 万元以上的车型广泛搭载,ADS SE 则属于中阶智驾,可实现高快速领航辅助驾驶和城区 LCC+。
ADS 3.0 和 ADS SE 在功能方面虽有差距,但技术和技术同源、数据和算力共享,均基于 GOD 网络(通用障碍物检测)和 PDP 网络(预测决策规控)架构。只要华为持续推进高阶智驾研发工作,那么中阶智驾一定也会同步得到提升。
(图源:华为)
高阶智驾与中阶智驾并非独立存在,技术方面存在共通性,既然要研发高阶智驾,为何不顺带多付出一定的成本用于中阶智驾研发工作呢。
从成本和技术两方面考虑,当前头部老牌车企有必要自研 + 合作两条腿走路,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快速推进智驾平权,同步自研智驾解决方案,让智驾技术更加自主可控。
造车新势力中,财力雄厚或智驾技术领先的车企,仍然可以坚持自研路线,财力较弱且智驾技术不足的车企,则可以考虑放弃自研智驾技术,全盘与供应商合作,快速赋予产品中阶和高阶智驾,对于他们而言活着更加重要,提升产品力大于技术自研。
博世预测车企会逐渐放弃自研中阶智驾,是站在供应商的角度上考虑,认为车企将中阶智驾研发工作交由博世,可以大幅减少技术研发成本。
另外,博世 2024 财年财报数据显示,全年销售额为 905 亿欧元,同比下降 1.2%,息税前利润(EBIT)仅为 32 亿欧元,同比下降约 30%,息税前利润率降至 3.5%。销售额不增反降、利润暴跌的博世,需要开拓市场以增加营收和利润,自然不希望其他车企走技术自研路线。
然而博世注定要失望了,新能源汽车时代本就是技术自研的时代,尤其是国内车企,不但智驾、座舱、零部件自研,就连智驾芯片也要自主研发,如小鹏汽车发布的图灵芯片、蔚来研发的神玑 NX9031 芯片等。吉利、蔚来等车企还在自研电池技术,提高议价能力和降低汽车生产成本。
诚然,车企在一些零部件领網域的技术实力不如供应商,甚至在生产规模没有铺开前,成本未必比采购更低。但任何一家车企都有做大做强的心,现在的所有研发项目,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当成为头部车企,年销量超百万台车后,自研的軟體技术和零部件,将能够大幅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