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知识付费是割韭菜吗?,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王智远
这两天,某博主火了。
事情是这样:
一张图片在网上传播,照片有点讽刺,里面两个人:一个人是 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 · 奥特曼(Sam Altman),一位是自称清华博士的网络大 V 李先生,他们被并称为 "AI 界两大巨头 "。
不过贡献不同,一个技术领網域为社会贡献,一个卖知识付费来赚钱。
随后,大家对李先生 AI 课提出质疑,认为用 AI 热潮包装自己,觉得课程没有宣传的有价值,虚高;还有的说,利用 AI 名义进行商业活动,没有实际性贡献,在割韭菜。
我对别人赚多少钱并不来电,毕竟没到我兜里。我更关心的,一提到卖课,大家似乎都默认是一种割韭菜行为。
但卖课本质真是这样吗?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01
什么是卖课?通过线上课程、工作坊、讲座、研讨会形式输出专业知识,给别人提供具体、实质性内容,赚取劳动成本。
知识付费不一样。
属于内容消费商业模式,与卖课相比,范围更广,不仅包括系统课,还包括碎片化内容,主要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和个人能力提升的愿望。
所以,二者最大区别是:专业性与宽泛之间的关系。
割韭菜呢?
我不会,也不太懂,也知道该名词什么时候植入的腦中。于是,查了一下:
它是金融领網域俚语,比喻,频繁通过「炒作无实质性价值的产品或者资产,以获取短期利益的行为,将不明真相的散户比作待割的韭菜。
随着时间发展,大家有了更广泛应用,特别在营销领網域,消费者开始认为:拿一些别人懂得的营销概念,包装一下,提供东西和价值不成正比,就是割韭菜。
嗯,这样啊。
大白话来说,假设课程内容浅尝辄止、缺乏实质性帮助、定价虚高、夸大其词,用户付钱后没有得到等价的情况,就是割韭菜。
搞清楚三者关系,就明朗一些;那么,问题来了,在人们心中,为什么知识付费会等于割韭菜?
首先,我要重塑一个立场,知识付费本身并非割韭菜。
本质利用有价值的知识帮助别人,产生收益的一种方法,如果付费的东西,能真正帮学员提供自己的能力、能力,则非常值得投入。
问题在于行业有两个乱象:
其一,低质量知识付费,并没有给别人提供能力。
我朋友圈经常看到一些机构,导师挂着一长串 title,一节课算下来才 8.8 元、6.6 元;你想想看,去 KTV 喝瓶啤酒都 15 元起了,他几年的经验怎么还没一瓶啤酒贵呢?
几块钱的东西中,也不可能提供上千元真干货,这种价格,很难让人相信能从中获得什么实质性东西。
其二,一些不怀好意的机构、个人变得狡猾了,担心课程质量与内容货不对版,会被识破,采取高额收费策略,在市场大肆炒作。
振振有词的说:" 老师很贵,原来是联合创始人,什么有过创业经历 ",但给的内容却空洞无物,我把它称作「空气课程」。
这些无价值内容,轻松可以从学员身上收取高额利润,不仅是欺骗,也是对于学习者的不负责任。
年前去线下听过一场创业课,嘉宾中有不少大佬,谈创业、搞产品、做流量,还探讨哲学,我听完后觉得没什么大用。
可能我认知水平还没到,但我真想去学东西。
嘉宾能把心得拿来卖钱是本事,从学员角度来看,跑那么远肯定不是为了看一张嘉宾的老脸,更要听一些,结合实际验证的认知加方法,才能推到出自己怎么干。
还有一种情况不太明显,算割韭次的高级版。以一些投资课程为例,学员想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额外掏钱。
比如:
掏钱后买资料包,想跟专家一对一提问,得加入付费社群,这种隐形收费容易让人感觉自己被坑了,很难从中得到好处。
所以,到底是不是割韭菜,要搞清楚存在哪些骗局,虽然市场有不少骗子,但依然有不少高质量课程存在。
02
换个角度说:一下拍死知识付费对所有人都没好处。
为什么?
从使用角度看,一方面阻碍了高速成长。
付费课程提供一种快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特别在某些细分领網域,优质内容,反而帮助一个人(公司)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同理,否定同等拒绝了一个加速成长的机会。
拿特斯拉来说,埃隆 · 马斯克(Elon Reeve Musk)把自己图纸公开,看似没有从中收钱,然而,举措却加快了新能源整个领網域的发展。
他在多次采访中提到,希望通过分析特斯拉技术,推进整体电车行业创新,帮助世界向使用更可持续的能力推进。
还有比较火的 Sora。如果 open AI 未来将 Sora 技术开放给国内,不管是否收费,理论上都能让国内 AI 快速前进。
不过,想象一下,如果 open AI 宣传的天花乱坠,最后开放半吊子、货不对板的技术,那岂不是把大家带跑偏了?这跟知识付费里,提供高质量内容一样的道理。
另一方面,透露出多样选择的好处。
判断是否存在割韭菜行为,每个人都有套逻辑所在。这套逻辑哪来?答案是:「比较」。课程章节、老师颜值高、说话方式都能比。
这些细节为大家提供依据,完全否定那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多样性带来的好处,会被我们忽略掉。
人的认知不同,你让我听百亿企业怎么操盘的,我能睡着,反之,听普通人怎么搞钱的,我不但带着电腦,还会把老师的内容录下来反复听几次。
因此,知识付费多样化,在一步步提到大家甄别能力。
从知识产出者角度,益处更多。
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你应该听过这句话,人的一生不卖货,就卖课(服务),除非你有技术在身开发产品,另外一条路则是公务员,不做展开。
现在 AI 时代,产品少了,好多从大公司、突然失业的人,面临职业第二曲线焦虑,说做点什么?
直接创立品牌卖货吗?不现实。每个人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房贷,万一冒个大风险,投几十万啥都没捞着怎么办?
这时,知识付费显得重要了,能给那些专业的人,提供过度,再就业机会。
假设把自己多年在市场营销、运营增长等垂直领網域打螺丝的经验,全部梳理下,完全可以帮助后起之秀减少一些压力。
另一方面,知识付费也是顾问服务的一种。很多公司要外腦,特别在他们不懂的领網域,即便懂,找人咨询、问问看也很常见。
就像: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抱怨,国内某些营销公司搞的项目,我们自家市场部完全也能做到,为啥还要外面找人呢?关键在于 " 话语权 "。
你想想看,老板花 3 万招聘的设计师,设计东西可以改来改去;外腦不同,300 万的不讲价,还不修改,分量都不 一样。
因此,公司找到专家得到需要的答案,懂行的人,通过分享知识赚点外快,是双赢作用,我们自然不能排斥知识付费。
03
可是,AI 时代人聪明了,还要花钱买知识吗?当然。
知识大致可抽成两种类型:
一种偏向传道解惑,或人文社科类,需要「主理人」自带光环,有一套特别的心法去吸引一批愿意随心而从的人。
另一种则是理工科思维,是明确的、经过验证的、毋庸置疑的、那么,买这些知识就相对比较明确。
通常知识付费,大家掏钱的理由有两个:
其一,为知识本身,这种情况下谁教不那么重要。比如,说学英语、材料工程、市场营销,偏底层原理被纳入书籍教材的东西,只要有个专业证书,人人会讲,其二,买讲知识的人的认知、文化、经验,这种偏知识 IP 付费逻辑。
为什么大家知道老师的体系不全,还会买呢?
因为这个时代,知识往往带有老师个人独特色彩,用户愿意付费认同那个人后,再去买他的知识体系。这样做节省了找信息的时间,还能给心灵带来一种直接的快乐。
很多知识付费,是介于咨询和知识之间。说白了,听了后有启发,不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产品却有一定帮助,那么,自然付费原因对粉丝属性偏多,普世教育偏少。
在我看来,导师型 IP 做知识,主要有三种:
1. 有独特犀利观点
2. 剑走偏锋的话题
3. 给予的能量滋养
比较三种情况,你会发现有好多类似的 IP,赚的盆满钵满,外界不感兴趣的人,根本看不懂。不过,对于只要有热点就蹭一下,然后,有流量赶紧弄个课出来老师,我们怎么能判断真实水平呢?
我有一句话经常用在写作选题上,知识付费领網域同样受用,即:选题不能代表一个人专业,专业是看一个人的细节。
一个老师课到底专不专业,光看课程大纲看不出什么,如果过程中,能深入到每一个小细节,把原理讲清楚,确保不仅能听懂,还能跟着做到,那确实有一定专业水平。
举个例子:
市面讲 AI 课程并不少,有的老师充其量告诉你「怎么提问、思维方式、AI 能做什么」,当你问它一些技术问题,类似大模型都有哪些类型、注意力机制,他们就答不上来了。
所以,理论老师、实操专家,前者关注通识教育,后者关注技能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分的出来,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愿意去区分。
二者并没有对错之分,大家研究东西不同。
就像,我妹搞材料工程学,天天在学校做实验,却很少做学术汇总,他们分工很清晰,有人负责用已经统计好的数据来做理论研究。
因此,如果你清楚自己要什么,对付费这件事,看的会更加清晰。
04
通识知识搜索能得到,我更喜欢技能教育,对于我这种即买,又卖知识付费的人,买课有三个原则:
1)我不理解的领網域
比如,我想学人工智能,但又不想啃专业书,我会找一个能把复杂知识讲明白的老师,或买一个很便宜的通识课扫一圈。
2)我要深入的领網域
类似于市场营销,我虽然做了七年,但各平台每家都在更新算法,用更科学的方式讲营销,所以,更垂直、关于数据归因的一套东西,我会找专业老师。
3)我想掌握的技能
技能和上述二者不同,更注重实操。例如写作、商业分析;想一想,怎么把语法词汇搭配得恰到好处,怎么清晰表达观点,怎么改掉小毛病,光凭摸索很难搞定。
所以,明白这些,你也能看懂未来知识付费的趋势。
以前知识付费盈利靠线上卖一些视频课程,核心把知识变成商品卖钱,现在,情况变了,越来越多课程开始注重品牌(IP)和提供深入服务体验。
这意味着:
买课的人不仅要学点知识,还要得到点不一样的体验,所以,那些能钻得特别深的领網域,能提供更牛服务的人的课,价格也就高。
根本原因是,这种深度服务,学习效果会更好。
话说回来,如果你刚被裁,急着找个副业,或者你有不少工作经验,还没机会帮到更多人,这个建议可能正合你意:
制作知识内容时,有个简单法则:按照黄金圈法则 ( The Golden Circle ) 把一个问题说明白,然后,加上自己实际操作经验,这样别人听完一节课知道里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落地,属于闭环。
为什么这么做?
我不排斥观点很稀缺。但知识产品的核心卖的不是观点,是如何行动,仅有的观点不能直接帮助别人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国内,哪个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大家手头上的课程已经够多了,所以,注重课程质量反而会赢得一些口碑,实在不行把质量做好,把价格提上去,也是不错选择。
再来说说清华一哥李先生,卖课算割韭菜吗?
从生意角度,买卖是双方自愿交易行为,买课的人肯定觉得需要,其实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所以,顶多在营销宣传时吹过头而已。
总结而言:
内卷背后是进化。
希望大家不被盲目收割,希望你能清楚每一次付费,到底在买什么?也希望提供内容的老师,能认真对待每个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