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美国发家史!从大农村到基建狂魔,将贪婪转化为“下饺子”能力?,欢迎阅读。
作者:CRAZY262
很多粉丝朋友问262为什么不更新?其实一直在更新着哦~
1945 年 4 月 7 日,大舰巨炮主义的最后象征——"参数拉满、吨位空前"的海上巨兽"大和号",在九州以南、冲绳外海,接受最后的审判。裁决它的,是由美军 11 艘航母组成的第 58 特混舰队。
上午 10 时许,从 8 艘航母上起飞的 400 余架各型飞机,组成第一攻击波次的战斗编队,扑向这艘日本海军最后的骄傲。面对黑云压境的机群,"大和号"的 460mm 主炮率先开火,射出的三式弹在空中炸出绚丽的焰火。然而,很快美军机群就飞过了"大和号"主炮的最大仰角射界。
"大和号"上的其他中小防空炮开始发出嘶吼,但面对从四面八方扑来的美军飞机,这样的防空火力依然无法招架。美军战机还特别使用机枪和火箭弹,对"大和号"上的防空火力进行压制。
这些"轻火力"虽然对装甲厚重的战舰本体造成不了伤害,但却让近乎"裸奔"的防空炮组伤亡惨重。很快,"大和号"上的防空火力就归于沉寂,而美军飞机的屠戮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俯冲轰炸机的"拆楼",让"大和号"的上层建筑、副炮以及各种维修设备进一步损坏。然后是慢悠悠的鱼雷机,可以放心大胆地瞄准战舰的"下三路"攻击。
尽管"大和号"的满载排水量高达 72800 吨,有着相当充足的储备浮力,但机智的美军飞行员商量好专打巨舰的一侧。这样,当"大和号"被命中 10 枚鱼雷之后,侧倾趋势便无可挽回,最终全船翻覆。
对于这种大船巨舰来说,里面的弹药舱有几层楼那么高,一旦翻船,里面的炮弹就如同跳楼一般。
由于保密措施做得好,"大和号"这件"终极决战兵器"从出生到死亡,美国人都没有搞清楚它的真实性能参数。以至于无论是已造出的"衣阿华级",还是建造中的"蒙大拿级"战列舰,都还在使用 406mm 的主炮,比"大和号"的 460mm 小了一圈。
然而,这并不影响美国在二战后期工业产能全开,实现恐怖的暴兵效果。美国在二战中建造了大小航母 151 艘、各类型作战及军用飞机 30 万架、各种中小型护航舰艇 1000 余艘。
就算比拼大舰巨炮,美国二战新入役的 3 个级别 10 艘战列舰,也能"群殴"死日本的 2 艘"大和级"。即使在相对不擅长的坦克领網域,美国也制造了 8.8 万辆,其中生产最多的 M4"谢尔曼"坦克达到了 49234 辆。
这些坦克以及其他海量的军事装备,不仅美国自己使用,还大量支援给盟友,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保障。那么,当时的美国是如何拥有如此强大的生产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头捋起。
立国之本
美国 1776 年建国时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准确地说是大英帝国全球化殖民地体系中的一块农产品输出地。得益于大英与欧洲另一强国法兰西的争霸,初生的美利坚幸运地独立成功,同时与法国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并在之后以"友情价"购入了北美中部的更大片土地。有了这么多地,就可以更好地种地了,但种地真的就是出路吗?于是乎,美国内部的精英们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这便是著名的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路线之争。
杰斐逊主张种地为王,农业立国,而汉密尔顿主张学习英国,搞工商业。前一种方案比较符合美国一开始独立的初衷,也就是打完独立战争之后,各州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圈地自萌,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而作为北美各州统一出来的中央"联邦政府",那当然是越小越好,越没有存在感越好,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自由。要不然,就相当于换了个主子,这独立战争不是白打了嘛?!
但是,事情仿佛并没有那么简单。大英的殖民政府和殖民军虽然被打跑了,但对大英的依赖却并没有结束。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爆发,以纺织为代表的制造业在英国本土蓬勃发展,而英国在海外的各个殖民地,就变成了英国工业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美国当然也是其中之一,还是大头。特别是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业,由于大规模使用黑人奴隶劳动力,能够提供大量廉价的棉花原料,其出口量一度占英国全球总进口量的 80%。所以英国十分希望美国保持这种农业国的状态。在之后 19 世纪中叶爆发的南北战争中,也坚决地站到了南方一边。
那回到美国内部的路线之争,后一种方案,汉密尔顿的工商业派,并不是完全放弃农业,而是要将农产品内需化,建立完整的内部加工生产以及消费的产业链。这个相比于前一种躺在粮仓上就能赚钱的方案,当然难度就大了很多。比如这些生产设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得从英国人那里买。不过在当时,这些纺纱机、织布机、播种机之类的设备,远非现在的光刻机之复杂程度能比的,英国难以筑起很高的壁垒去卡美国脖子。美国通过一系列包括对人才的挖角行为,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初代工业。
然而,在广袤的北美大陆上,将中部的农产品运往东部的工商业城市,却需要高昂的成本。比如一吨面粉本身 40 美元,运费却高达 120 美元,运输时间更是长达 20 天。这还是在充分利用密西西比河进行水路运输的情况下。由于大宗物流水运天然的便捷性,早期美国内部的这种农产品运输,实际上是要出海的,这样不仅路程上绕了远,还有被英国海军断粮的风险。所以,建设大陆内部的运输通道,打通国内原料产地与产销市场的联系就成了刚需。
基建狂魔
美国大陆联通计划的首项大工程便是伊利运河。然而,由于美国立国初衷的影响,在 19 世纪初,美国并没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修伊利运河这样的大工程,实际上是由纽约州自己提出来的。但由于前期预算高达联邦政府一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联邦政府并不同意拨款。纽约便只能自筹资金。好在纽约是一座继承了荷兰和英国金融技能的城市,最后,修建伊利运河所需的资金以工程债券的方式向民众募集。购买债券的不仅有纽约的居民,甚至还有大西洋彼岸的伦敦居民。因为当时的英国已经开创了金融全球化,虽已独立的美国却依然融入并享受其红利。
就这样,一条联通美国五大湖等众多自然水系的运河被打通。很快,联通物产丰饶中部所造就的物流成本大大下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美国的内需产业链开始初步运转起来。之前每一个买了运河债券的人也都赚得盆满钵满,美国金融业的信心开始暴涨。
接下来还有什么大工程需要投资?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交通物流更加便捷?火车与铁路应运而生。相比于运河和船这种人类几千年前就开始用的东西,火车与铁路的技术难度要高得多,不仅前期投入大,早期不成熟阶段事故风险也很高。不过这一切在赚钱的狂热面前都不算啥。至 19 世纪中叶,铁路的股票与债券已占据了全美可流通证券的半壁江山。而技术含量更高的火车与铁路的制造,又带来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这些纵向产业链上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物流发达后带来的产品丰饶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消费,一套完整的经济内循环开始形成。这当然是像纽约这样的北部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包括首都华盛顿方向的联邦政府希望看到的。但南方的种植园主们还在大量使用黑人奴隶劳工,并且产出大多出口到英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这样南北矛盾就产生了,并最终演化成南北战争。
在南北战争中,英国当然是支持南方的。不过,工商业发达的北方在海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把南方整个封锁了起来。这样,以出口为导向的南方经济一下子就垮了。而北方却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融资手段,不断发放战争债券,让战争的成本通过金融的毛细血管让全民买单,而且是高高兴兴的买单。最终,北方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其实,这种利用债券为战争助力的手段,之前英法争霸时,英国就在用,效果杠杠的!而法国这招就没学好,最终不得不加征税款,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在独立战争时也大量发行了战争债券,并在战争之后进行了赖账,哦不,债务重组。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创新性地施行了发新债还旧债的方法,这样美国政府就可以永远保持有债必还的信用,当然前提是新债可以卖得更多。
当南北战争打完之后,工商业发展的障碍被进一步扫除,美国的发展开始狂飙突进。伴随着宏大的西进运动,铁路网开始在整个北美大陆铺就开来。1865 年,美国铁路总里程数为 56327 公里,到 1900 年已达 310603 公里,翻了 5.51 倍!这一波基建狂魔不仅打通了整个国内供需大市场,还进一步拉动深化了纵向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不断的正向收益也进一步刺激了美国金融业对新技术的投资信心,为了赚钱,他们可以"英雄不问出处"地进行各种冒险投资,各种出身寒微的人也由此被激励进行更多的发明创造。这最终点燃了电力技术的革命,使得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走入了引领者的地位。
货币大战
通过以上讲述不难发现,继承自荷兰、英国的金融能力,是美国在 19 世纪取得大发展的重要条件。那既然提到金融,就不得不提到钱。诶,这个时候美国用的什么钱?
早在 1792 年,美国就通过《铸币法案》,确立了美元为美国的货币部門。然而,此时的美元是实打实的金银铸币,小额的还有铜,被称为"金银复本位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印纸币,也要与金银严格绑定兑换币值。
由于立国初衷的原则,美国人防中央如防贼。在 19 世纪上半叶,虽然先后建立过两次中央银行,但都是临时性的,20 年到期就关闭。啊,怎么能让你中央一直掌握钱袋子,这不是搞独裁嘛!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私有银行财团。
当 1861 年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向纽约银行财团借钱时,这些银行家们看北军初期打的不顺,便趁机哄抬利率。于是乎,林肯决定另寻它策。通过制定《法币法案》,让财政部直接发行纸币,并且不与银行家们掌控的金银货币绑定,被称为"绿背纸币"。啊,特殊时期的军费嘛,不能打白条,但可以打绿条。
与此同时,林肯政府还绕过银行家们,向民众发放了大量战争债券。这一切都让被动奶酪的银行家们气得牙痒痒。
随着战争的结束,林肯也被做掉。恢复"金银复本位制"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不过,随着 19 世纪 60 年代后期,绿背纸币逐步被回收,广大农场主们发现,自己的农产品价格开始下降,通货紧缩发生了!于是乎,支持重启绿背纸币发行的"绿背党"诞生。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著名的"美国学派"经济学家亨利·凯里认为,发行政府主导的主权信用法币,可以有效避免少数人,尤其是大银行家们对市场的操纵和对大众的收割,同时还可以有效对抗英国主导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可以"不战而屈英国"。
而反对绿背纸币的这一派的观点也很简单,滥发不和金银绑定的纸币就是透支信用!包括美国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信用。啊,事实上,此时的美国内部,已经形成了金融保守派和金融改革派两大阵营,他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经过反复的拉扯,最终保守派占据了上风。《恢复铸币支付法案》于 1879 年正式施行。不过,绿背纸币此后还是流通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实,以当时美国的情况,适度的通货膨胀也并非坏事。因为当时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不仅领土空间上大大向西扩张,人口规模也在迅速膨胀。此时,如果货币供给不足,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不过,由于西部新开发的领土中金矿的大量发现,使得这个时候美国即便重新用回金本位制,也可以保证勉强算充足的货币供应。诶,等等,准确的说,此时美国恢复的是"金银复本位制",也就是按前面提到过的 1792 年《铸币法案》所规定,1 美元金币含纯金 1.604 克,1 美元银币含纯银 24.057 克,金银按照 1∶15 的固定比例进行兑换。
不过,之后由于银的开采量偏少,造成实际比价高于 1∶15,最终造成银币退出了流通。美国的市场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货币体系。不过,金毕竟还是稀缺,只用金难免货币不足,通货紧缩。所以,后来的绿被纸币才那么受欢迎。
不过,到了 19 世纪末,绿被时代结束之后,由于新的银矿被大量发现以及开采技术的进步,白银产量大幅增加,补足了货币缺口。同时,对金的实际比价降低。由于"劣币驱逐良币"原理,人们开始不断用绿背纸币、银币来兑换黄金,然后藏到自家床底下。这导致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越来越少,金本位无法为继。最终导致了 1893 年的金融危机。
事实上,整个 19 世纪,美国已经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分别是 1837 年、1857 年、1873 年和 1893 年,差不多每 20 年就会发生一次。原因除了货币体系的波动之外,前一小节讲到的投资与债务杠杆也是重要原因。这玩意本身就是冒险嘛,玩崩了属于日常。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正向收益巨大,而且广袤的北美大陆让美国在地理和自然资源上有着巨大的扩张和试错空间。所以,整体上,表现出的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
到了 1900 年,伴随着《金本位制法案》的通过,美国明确地放弃了金银复本位,转向了单一的金本位。19 世纪美国内部的货币大战,最终还是以朴实无华的黄金获胜而结束。
对外扩张
在整个 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以现代的领土范围来看,美国在国际上实行的是相对防御性的战略。政治上奉行"门罗主义",只抓美洲势力范围;经济上实施贸易保护,大力发展本国工商业。其最大的威胁英国自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前殖民地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强大。但除了 1812 年的英美战争之外,在其它绝大部分时候,英国面对美国的崛起,干涉力度都不够。即便在南北战争这样决定美国命运的内战中,英国也只是派了观察团,并未亲自下场参战。
现在看来,这似乎没什么,但在当时,日不落帝国全球开团、四处征战,从非洲打到克里米亚,从印度打到大清。然而,面对自己西边这个最有潜力的对手,却没有下死手扼杀,着实令人惊讶。当时,英国虽对美国南方的棉花进口有相当大的依赖,但印度、埃及等其它殖民地的产量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替代。况且,英国早在 1833 年就废除了奴隶制,支持美国南方奴隶主在英国国内道义上也说不过去。最重要的当然是美国自身实力的增强让英国不敢小觑。当时的美国即便在 1861 年时还没有超过英国,但至少和欧洲列强是一个级别,绝不是印度、大清这样的软柿子。英国想起了前几年在克里米亚与俄国死磕的惨烈场景,自然也就得谨慎行事了。
美国成功吓阻住当时的世界首强英国,其实就已经扫清了新手期发展的一大半障碍。从美国建国时的实控领土来看,整个 19 世纪美国实行的又是一种扩张性战略,与俄国向东扩张类似,只不过方向换成了向西。当然,面对广袤的无主之地,美国的扩张更为轻松。这一过程与俄国的消化过程大不相同,使美国在之后成功转型。
19 世纪末,北美大陆的温带土地已基本被美国吞并殆尽,美国人意识到继续扩张就得出海,这将是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和玩法。
至于玩法,美国无需费腦筋原创,直接抄英国人的作业即可。首先是建立强大的海军,然后暴打西班牙人。与 300 年前英国人的蚂蚁战大象不同,1898 年美国人完全是拳打南山敬老院。这一下子就将自己的势力投射到了太平洋。
不过,至此,美国并没有将这些海外抢来的土地直接划为自己的领土,即便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也是在 1959 年才正式成为美国的州。实际上,从 20 世纪伊始,美国已经停止了领土层面的扩张,因为北美大陆已经够美国人折腾了。
内需构建
19 世纪美国和欧洲都经历了蓬勃的工业化过程。然而,美国工人的工资却普遍比欧洲高很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美国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大;而欧洲地狭人稠,劳动力议价力就明显不足。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词就是"卷"。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初。
这样,美国不光在国内建立起规模化的产业集群,还建立起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来消化这些产能。例如 1908 年开始投产的福特 T 型车,不仅车辆的生产创新性地使用了流水线化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其工厂给工人开出的工资也很高,大概两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辆自己生产的车。这样自产自销形成良性闭环,使得美国很快就发展成了"车轮上的国度"。
当然,这里也不得不提,美国这种地广人稀、平原广袤的地形,也确实适合开汽车通勤,一旦拥有就是刚需了。
几乎差不多同时,新发明的飞机也很快被用于在广袤的国土上寄送邮件信件,以及在一望无际的大农场上撒农药的工作。
那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又会发出羡慕嫉妒恨的吐槽:美国这片地真是天湖开局,上帝的恩赐,占了大便宜了真是!
然而,代价是什么呢?
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早期人类一万多年前就到达美洲了,有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建立过玛雅、阿兹特克、印加这样的古文明,却没有在我们现在看起来富饶的北美大平原上建立起什么成规模的像样的文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接着我们美国故事的讲述,很快,大自然给出了答案。1927 年,美国爆发了其史上最大规模的洪灾,其中部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出现了大泛滥,无数农田、房屋、基础设施被冲毁,受灾人数接近百万。官方统计有 313 人溺亡,实际数字可能上千。
不过危机危机,既是危,也是机。自古以来,治水都是人类族群建立中央政权的重要契机。这次在北美大地上充当大禹角色的,是时任商务部长的赫伯特·胡佛。他凭借着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积极形象,最终赢得了 1928 年的总统大选。
在此之后,通过国家行政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修建惠及全民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其中的代表之作便是胡佛水坝。
▲b站网友评价:"竟能如此相像"?
建造这种大坝不仅能防洪,还能发电,同时修建水坝还可以雇佣大批的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发放出的工资再通过消费回流入市场,进一步刺激经济。这在随后发生的大萧条时期尤为重要。
那既然说到大萧条,还得往前捋一捋美国自由市场里的"洪水"是怎么发生的。
在 19 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工业化经济突飞猛进之时,相应的监管约束制度却没有跟上,市场处于无序的自由发展状态,被称为"镀金时代"。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厮杀,各种行业巨头开始诞生。为了防止垄断,保持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美国官方开始颁布一系列反托拉斯法案。
不过,美国官方还是缺乏对市场的有效调控手段,到 1907 年再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只能依靠私营的银行巨头摩根来救市。直到 1913 年美联储成立,美国的中央,也就是联邦层面的官方,终于有对金融洪水的调控工具了。
不过,接下来美国迎来的一波大发展,可就不只是内需驱动了。
海外需求
前面咱就讲过,19 世纪上半叶,美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工业,想尽办法从英国进口各种设备,如纺纱机、织布机、播种机等。不过随后,美国通过自己国内的规模化优势,用标准化制造的方法吸收并发展了这些技术。
在伦敦 1851 年举行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上,美国的柯尔特左轮手枪、胜家缝纫机和麦克科米克收割机等产品大出风头,它们所表现出的机械零件的标准化、可互换性,以及高效率大批量生产的特征,给英国这个当时的世界工业霸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美国被冠以了"世界车间"的称号。
当然,相比于缝纫机和收割机,大家还是对美国人制造的武器更感兴趣。毕竟此时世界并不太平,南北战争之后,加特林医生打造的初代机枪,决定出海寻找订单,首先便去参加了日本内战,收割武士们的人头;马克沁更是带着自己的机枪移民英国,还受封为爵士。可见,在这一时期,武器市场方面,海外需求更为广阔。
1903 年,美国的莱特兄弟首先发明了飞机,然而这个东西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极客和冒险家们的玩具,这简陋的东西飞在天上还是过于危险,你不可能像福特 T 型车那样,让飞机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找到需求。然而,当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一切都改变了。
打仗本来就是腦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飞行的风险也就不再是阻碍了,战火很快就烧到了天上。当然,面对这样一场烈度空前的全面战争,欧洲各国兵工厂马力全开,军火数量也供不应求。美国作为一个产能足够,且之前已经证明了自己产品口碑的海外供应商,那军火自然是不卖白不卖,遂从枪械子弹到大炮炸弹,再到飞机和零件,甚至后勤卡车、军粮药品,无所不卖。
这大把大把的海外订单可就不是以往的小打小闹了,一下子给本来内需导向型的美国市场注入了一剂外需兴奋剂,造就了之后"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经济大繁荣。然而,当这样的外需没有继续一直持续,而美国内部的经济生产还继续过热加料,供需失衡就开始了,产能无法消化,生产部门无法赚钱,工人大批失业,经济循环无以为继。最终,在 1929 年,危机彻底爆发。
面对危机,罗斯福总统启动新政,通过政府大量投资、大搞基建,人为创造新的就业和需求,一步步将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沼中拉了出来。不过,由于此时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了全球金融中心,这一危机迅速传导到了其它国家,导致法西斯主义在轴心国崛起,最终爆发了二战。不过,二战的爆发又给美国带来了新的需求,倒不如说,这个时候的美国需要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全球的、全面的世界大战。
赚钱有理
让我们再将视线拉到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出生于德国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的名字,想必今天螢幕前的诸位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不过差不多同时代,准确的说是稍晚一些时代的德国,还有一位"Max",马克斯·韦伯,在西方也同样名誉四方。
如果说前一个马克思的主义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一句话:造反有理!那么后一个马克斯的主义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也是一句话:赚钱有理!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生动地诠释了这套理论。
比他这本书更生动诠释这套理论的,其实就是美国在崛起发家过程中的整个奋斗历程。相比于卡尔·马克思建构式的主义不同,马克斯·韦伯更多的是对已有现象的解释和总结。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卡尔·马克思这样的导师级人物创立的,而资本主义并不是亚当·斯密或马克斯·韦伯,亦或任何一个发现这一现象的理论家单独创立建构起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在相对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由生长发育出来的一种运转方式。
而所谓的新教伦理,则是为了适应这种运转方式,而演化出的軟體。"我赚钱,我光荣,努力工作为上帝"类似种种的道德观。所谓的新教,是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从基督教中诞生的分支,在英国和德国均有发生。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诞生了更新的分支——清教,并成为去往北美的欧洲移民的主要信仰。经过多次迭代演化,成为了美国诞生后国民驱动軟體的初始设定。
在之后的运转过程中,一边使用,一边测试,一边修 bug,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发展到 20 世纪初,竟然还不错,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反观欧洲,不仅各国国内陷入激烈的阶层对立,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调和,最终外部大战与内部革命连环爆。
再回看美国,在 19 世纪的发展中遵循的是所谓的"美国学派",其代表人物亨利·凯里的代表作就叫做《利益的和谐》。啊,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猜出他想讲什么了。凯里认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环境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带来了生产成果几何级数式的增长,工人能够使用不断改进的工具发挥其最大效用,"工人手里的资料多起来,使自己逐渐成为资本家"。
这显然与马克思认为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想法有着根本的对立!究其原因啊,确实就是当时美欧环境的差异造就的思想的差异,也就是咱前文讲过的,当时的欧洲要比美国"卷"的多,劳资矛盾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底层造反的动力才足够强。
另一方面,由于欧洲普遍王公贵族这样偏集权的体制,让底层的仇恨和矛盾更容易集中向上发泄,而美国相对分权的联邦制则更容易让矛盾底层消化。当然了,这一点只是在早期是这样的。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种垄断级的托拉斯巨头企业诞生后,劳资矛盾也开始激化,并频频爆发冲突。
另一方面,美国的阶级矛盾很大程度上被以种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南北战争之后,南方造反的各州重新加入联邦,黑人奴隶虽然名义上得到了解放,但其身处底层的地位并没有一夜之间改变,反而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体系当中。这颗大雷,使得美国社会在之后的内斗中反超欧洲,遥遥领先!
那回到 20 世纪初,美国人秉持着"自由资本主义"理念,在同样空旷自由的北美大陆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功之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还是放任资本无序发展吗?显然不行!因为地盘已经分完了,再放任下去就要开始内卷,甚至要"封邦建国"了。
好在欧洲人恰当时机的自己掐了起来,美国成功从内需经济转为出口经济。不过这种国际格局比重上升的转变,一下子就让中央政府——美国叫联邦政府,它的存在感瞬间拉满。再加上欧洲卷出来的终极集权形态——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示范,趁着外需波动所引发的经济危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开始飞速扩张。
当波及全球的战火再次燃起,美国有了彻底的将自己的经济实力变现为军事能力的机会。于是乎,海量的坦克、战舰、飞机从这个"世界车间"中开了出来。这篇文章的开头一幕才得以实现。
如果要写一首以"国家"这个虚拟形象为主体的叙事史诗,"美国"此时似乎已经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他就如同爽文的主角一样,完成了屌丝逆袭,走上了国生巅峰。但如果你要回顾他的建国初心,到此时似乎已经开始渐行渐远。
既然帝国已经建成,霸权已经确立,发展前进的步伐就不可能停下。"美国学派"口中《利益的和谐》,已经不可能再只靠北美大陆内循环来维持了。
新的世界规则,在新的更开阔的地图上要怎么玩?让我们下篇文章再继续分解吧!
不知不觉文章的篇幅就失控了
长度可能要创262专栏最长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