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美國發家史!從大農村到基建狂魔,将貪婪轉化為“下餃子”能力?,歡迎閲讀。
作者:CRAZY262
很多粉絲朋友問262為什麼不更新?其實一直在更新着哦~
1945 年 4 月 7 日,大艦巨炮主義的最後象征——"參數拉滿、噸位空前"的海上巨獸"大和号",在九州以南、衝繩外海,接受最後的審判。裁決它的,是由美軍 11 艘航母組成的第 58 特混艦隊。
上午 10 時許,從 8 艘航母上起飛的 400 餘架各型飛機,組成第一攻擊波次的戰鬥編隊,撲向這艘日本海軍最後的驕傲。面對黑雲壓境的機群,"大和号"的 460mm 主炮率先開火,射出的三式彈在空中炸出絢麗的焰火。然而,很快美軍機群就飛過了"大和号"主炮的最大仰角射界。
"大和号"上的其他中小防空炮開始發出嘶吼,但面對從四面八方撲來的美軍飛機,這樣的防空火力依然無法招架。美軍戰機還特别使用機槍和火箭彈,對"大和号"上的防空火力進行壓制。
這些"輕火力"雖然對裝甲厚重的戰艦本體造成不了傷害,但卻讓近乎"裸奔"的防空炮組傷亡慘重。很快,"大和号"上的防空火力就歸于沉寂,而美軍飛機的屠戮才剛剛開始。
首先是俯衝轟炸機的"拆樓",讓"大和号"的上層建築、副炮以及各種維修設備進一步損壞。然後是慢悠悠的魚雷機,可以放心大膽地瞄準戰艦的"下三路"攻擊。
盡管"大和号"的滿載排水量高達 72800 噸,有着相當充足的儲備浮力,但機智的美軍飛行員商量好專打巨艦的一側。這樣,當"大和号"被命中 10 枚魚雷之後,側傾趨勢便無可挽回,最終全船翻覆。
對于這種大船巨艦來説,裏面的彈藥艙有幾層樓那麼高,一旦翻船,裏面的炮彈就如同跳樓一般。
由于保密措施做得好,"大和号"這件"終極決戰兵器"從出生到死亡,美國人都沒有搞清楚它的真實性能參數。以至于無論是已造出的"衣阿華級",還是建造中的"蒙大拿級"戰列艦,都還在使用 406mm 的主炮,比"大和号"的 460mm 小了一圈。
然而,這并不影響美國在二戰後期工業產能全開,實現恐怖的暴兵效果。美國在二戰中建造了大小航母 151 艘、各類型作戰及軍用飛機 30 萬架、各種中小型護航艦艇 1000 餘艘。
就算比拼大艦巨炮,美國二戰新入役的 3 個級别 10 艘戰列艦,也能"群毆"死日本的 2 艘"大和級"。即使在相對不擅長的坦克領網域,美國也制造了 8.8 萬輛,其中生產最多的 M4"謝爾曼"坦克達到了 49234 輛。
這些坦克以及其他海量的軍事裝備,不僅美國自己使用,還大量支援給盟友,成為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的重要物質保障。那麼,當時的美國是如何擁有如此強大的生產力呢?今天就讓我們從頭捋起。
立國之本
美國 1776 年建國時是個純粹的農業國,準确地説是大英帝國全球化殖民地體系中的一塊農產品輸出地。得益于大英與歐洲另一強國法蘭西的争霸,初生的美利堅幸運地獨立成功,同時與法國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并在之後以"友情價"購入了北美中部的更大片土地。有了這麼多地,就可以更好地種地了,但種地真的就是出路嗎?于是乎,美國内部的精英們展開了一場大讨論,這便是著名的傑斐遜與漢密爾頓的路線之争。
傑斐遜主張種地為王,農業立國,而漢密爾頓主張學習英國,搞工商業。前一種方案比較符合美國一開始獨立的初衷,也就是打完獨立戰争之後,各州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圈地自萌,各自過自己的小日子。而作為北美各州統一出來的中央"聯邦政府",那當然是越小越好,越沒有存在感越好,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好不容易争取來的自由。要不然,就相當于換了個主子,這獨立戰争不是白打了嘛?!
但是,事情仿佛并沒有那麼簡單。大英的殖民政府和殖民軍雖然被打跑了,但對大英的依賴卻并沒有結束。當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在英國爆發,以紡織為代表的制造業在英國本土蓬勃發展,而英國在海外的各個殖民地,就變成了英國工業的原材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美國當然也是其中之一,還是大頭。特别是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業,由于大規模使用黑人奴隸勞動力,能夠提供大量廉價的棉花原料,其出口量一度占英國全球總進口量的 80%。所以英國十分希望美國保持這種農業國的狀态。在之後 19 世紀中葉爆發的南北戰争中,也堅決地站到了南方一邊。
那回到美國内部的路線之争,後一種方案,漢密爾頓的工商業派,并不是完全放棄農業,而是要将農產品内需化,建立完整的内部加工生產以及消費的產業鏈。這個相比于前一種躺在糧倉上就能賺錢的方案,當然難度就大了很多。比如這些生產設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得從英國人那裏買。不過在當時,這些紡紗機、織布機、播種機之類的設備,遠非現在的光刻機之復雜程度能比的,英國難以築起很高的壁壘去卡美國脖子。美國通過一系列包括對人才的挖角行為,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初代工業。
然而,在廣袤的北美大陸上,将中部的農產品運往東部的工商業城市,卻需要高昂的成本。比如一噸面粉本身 40 美元,運費卻高達 120 美元,運輸時間更是長達 20 天。這還是在充分利用密西西比河進行水路運輸的情況下。由于大宗物流水運天然的便捷性,早期美國内部的這種農產品運輸,實際上是要出海的,這樣不僅路程上繞了遠,還有被英國海軍斷糧的風險。所以,建設大陸内部的運輸通道,打通國内原料產地與產銷市場的聯系就成了剛需。
基建狂魔
美國大陸聯通計劃的首項大工程便是伊利運河。然而,由于美國立國初衷的影響,在 19 世紀初,美國并沒有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修伊利運河這樣的大工程,實際上是由紐約州自己提出來的。但由于前期預算高達聯邦政府一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聯邦政府并不同意撥款。紐約便只能自籌資金。好在紐約是一座繼承了荷蘭和英國金融技能的城市,最後,修建伊利運河所需的資金以工程債券的方式向民眾募集。購買債券的不僅有紐約的居民,甚至還有大西洋彼岸的倫敦居民。因為當時的英國已經開創了金融全球化,雖已獨立的美國卻依然融入并享受其紅利。
就這樣,一條聯通美國五大湖等眾多自然水系的運河被打通。很快,聯通物產豐饒中部所造就的物流成本大大下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紅利,美國的内需產業鏈開始初步運轉起來。之前每一個買了運河債券的人也都賺得盆滿缽滿,美國金融業的信心開始暴漲。
接下來還有什麼大工程需要投資?還有什麼東西能讓交通物流更加便捷?火車與鐵路應運而生。相比于運河和船這種人類幾千年前就開始用的東西,火車與鐵路的技術難度要高得多,不僅前期投入大,早期不成熟階段事故風險也很高。不過這一切在賺錢的狂熱面前都不算啥。至 19 世紀中葉,鐵路的股票與債券已占據了全美可流通證券的半壁江山。而技術含量更高的火車與鐵路的制造,又帶來了產業鏈的縱向延伸。
這些縱向產業鏈上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同時物流發達後帶來的產品豐饒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消費,一套完整的經濟内循環開始形成。這當然是像紐約這樣的北部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包括首都華盛頓方向的聯邦政府希望看到的。但南方的種植園主們還在大量使用黑人奴隸勞工,并且產出大多出口到英國,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這樣南北矛盾就產生了,并最終演化成南北戰争。
在南北戰争中,英國當然是支持南方的。不過,工商業發達的北方在海軍上占據了絕對優勢,把南方整個封鎖了起來。這樣,以出口為導向的南方經濟一下子就垮了。而北方卻可以通過自己強大的融資手段,不斷發放戰争債券,讓戰争的成本通過金融的毛細血管讓全民買單,而且是高高興興的買單。最終,北方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戰争的勝利。
其實,這種利用債券為戰争助力的手段,之前英法争霸時,英國就在用,效果杠杠的!而法國這招就沒學好,最終不得不加征税款,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美國在獨立戰争時也大量發行了戰争債券,并在戰争之後進行了賴賬,哦不,債務重組。時任财政部長漢密爾頓創新性地施行了發新債還舊債的方法,這樣美國政府就可以永遠保持有債必還的信用,當然前提是新債可以賣得更多。
當南北戰争打完之後,工商業發展的障礙被進一步掃除,美國的發展開始狂飙突進。伴随着宏大的西進運動,鐵路網開始在整個北美大陸鋪就開來。1865 年,美國鐵路總裏程數為 56327 公裏,到 1900 年已達 310603 公裏,翻了 5.51 倍!這一波基建狂魔不僅打通了整個國内供需大市場,還進一步拉動深化了縱向產業鏈的發展。同時,不斷的正向收益也進一步刺激了美國金融業對新技術的投資信心,為了賺錢,他們可以"英雄不問出處"地進行各種冒險投資,各種出身寒微的人也由此被激勵進行更多的發明創造。這最終點燃了電力技術的革命,使得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走入了引領者的地位。
貨币大戰
通過以上講述不難發現,繼承自荷蘭、英國的金融能力,是美國在 19 世紀取得大發展的重要條件。那既然提到金融,就不得不提到錢。诶,這個時候美國用的什麼錢?
早在 1792 年,美國就通過《鑄币法案》,确立了美元為美國的貨币部門。然而,此時的美元是實打實的金銀鑄币,小額的還有銅,被稱為"金銀復本位制"。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印紙币,也要與金銀嚴格綁定兑換币值。
由于立國初衷的原則,美國人防中央如防賊。在 19 世紀上半葉,雖然先後建立過兩次中央銀行,但都是臨時性的,20 年到期就關閉。啊,怎麼能讓你中央一直掌握錢袋子,這不是搞獨裁嘛!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私有銀行财團。
當 1861 年南北戰争爆發,林肯總統向紐約銀行财團借錢時,這些銀行家們看北軍初期打的不順,便趁機哄抬利率。于是乎,林肯決定另尋它策。通過制定《法币法案》,讓财政部直接發行紙币,并且不與銀行家們掌控的金銀貨币綁定,被稱為"綠背紙币"。啊,特殊時期的軍費嘛,不能打白條,但可以打綠條。
與此同時,林肯政府還繞過銀行家們,向民眾發放了大量戰争債券。這一切都讓被動奶酪的銀行家們氣得牙癢癢。
随着戰争的結束,林肯也被做掉。恢復"金銀復本位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不過,随着 19 世紀 60 年代後期,綠背紙币逐步被回收,廣大農場主們發現,自己的農產品價格開始下降,通貨緊縮發生了!于是乎,支持重啓綠背紙币發行的"綠背黨"誕生。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著名的"美國學派"經濟學家亨利·凱裏認為,發行政府主導的主權信用法币,可以有效避免少數人,尤其是大銀行家們對市場的操縱和對大眾的收割,同時還可以有效對抗英國主導的金本位國際貨币體系,可以"不戰而屈英國"。
而反對綠背紙币的這一派的觀點也很簡單,濫發不和金銀綁定的紙币就是透支信用!包括美國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信用。啊,事實上,此時的美國内部,已經形成了金融保守派和金融改革派兩大陣營,他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
經過反復的拉扯,最終保守派占據了上風。《恢復鑄币支付法案》于 1879 年正式施行。不過,綠背紙币此後還是流通了很長一段時間。
其實,以當時美國的情況,适度的通貨膨脹也并非壞事。因為當時美國迎來了新一輪的大發展時期,不僅領土空間上大大向西擴張,人口規模也在迅速膨脹。此時,如果貨币供給不足,會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
不過,由于西部新開發的領土中金礦的大量發現,使得這個時候美國即便重新用回金本位制,也可以保證勉強算充足的貨币供應。诶,等等,準确的説,此時美國恢復的是"金銀復本位制",也就是按前面提到過的 1792 年《鑄币法案》所規定,1 美元金币含純金 1.604 克,1 美元銀币含純銀 24.057 克,金銀按照 1∶15 的固定比例進行兑換。
不過,之後由于銀的開采量偏少,造成實際比價高于 1∶15,最終造成銀币退出了流通。美國的市場實際上變成了金本位貨币體系。不過,金畢竟還是稀缺,只用金難免貨币不足,通貨緊縮。所以,後來的綠被紙币才那麼受歡迎。
不過,到了 19 世紀末,綠被時代結束之後,由于新的銀礦被大量發現以及開采技術的進步,白銀產量大幅增加,補足了貨币缺口。同時,對金的實際比價降低。由于"劣币驅逐良币"原理,人們開始不斷用綠背紙币、銀币來兑換黃金,然後藏到自家床底下。這導致美國政府的黃金儲備越來越少,金本位無法為繼。最終導致了 1893 年的金融危機。
事實上,整個 19 世紀,美國已經經歷了多次金融危機,分别是 1837 年、1857 年、1873 年和 1893 年,差不多每 20 年就會發生一次。原因除了貨币體系的波動之外,前一小節講到的投資與債務杠杆也是重要原因。這玩意本身就是冒險嘛,玩崩了屬于日常。只不過,在這個時代,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正向收益巨大,而且廣袤的北美大陸讓美國在地理和自然資源上有着巨大的擴張和試錯空間。所以,整體上,表現出的是一路高歌猛進的發展。
到了 1900 年,伴随着《金本位制法案》的通過,美國明确地放棄了金銀復本位,轉向了單一的金本位。19 世紀美國内部的貨币大戰,最終還是以樸實無華的黃金獲勝而結束。
對外擴張
在整個 19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以現代的領土範圍來看,美國在國際上實行的是相對防御性的戰略。政治上奉行"門羅主義",只抓美洲勢力範圍;經濟上實施貿易保護,大力發展本國工商業。其最大的威脅英國自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前殖民地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強大。但除了 1812 年的英美戰争之外,在其它絕大部分時候,英國面對美國的崛起,幹涉力度都不夠。即便在南北戰争這樣決定美國命運的内戰中,英國也只是派了觀察團,并未親自下場參戰。
現在看來,這似乎沒什麼,但在當時,日不落帝國全球開團、四處征戰,從非洲打到克裏米亞,從印度打到大清。然而,面對自己西邊這個最有潛力的對手,卻沒有下死手扼殺,着實令人驚訝。當時,英國雖對美國南方的棉花進口有相當大的依賴,但印度、埃及等其它殖民地的產量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替代。況且,英國早在 1833 年就廢除了奴隸制,支持美國南方奴隸主在英國國内道義上也説不過去。最重要的當然是美國自身實力的增強讓英國不敢小觑。當時的美國即便在 1861 年時還沒有超過英國,但至少和歐洲列強是一個級别,絕不是印度、大清這樣的軟柿子。英國想起了前幾年在克裏米亞與俄國死磕的慘烈場景,自然也就得謹慎行事了。
美國成功吓阻住當時的世界首強英國,其實就已經掃清了新手期發展的一大半障礙。從美國建國時的實控領土來看,整個 19 世紀美國實行的又是一種擴張性戰略,與俄國向東擴張類似,只不過方向換成了向西。當然,面對廣袤的無主之地,美國的擴張更為輕松。這一過程與俄國的消化過程大不相同,使美國在之後成功轉型。
19 世紀末,北美大陸的温帶土地已基本被美國吞并殆盡,美國人意識到繼續擴張就得出海,這将是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和玩法。
至于玩法,美國無需費腦筋原創,直接抄英國人的作業即可。首先是建立強大的海軍,然後暴打西班牙人。與 300 年前英國人的螞蟻戰大象不同,1898 年美國人完全是拳打南山敬老院。這一下子就将自己的勢力投射到了太平洋。
不過,至此,美國并沒有将這些海外搶來的土地直接劃為自己的領土,即便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也是在 1959 年才正式成為美國的州。實際上,從 20 世紀伊始,美國已經停止了領土層面的擴張,因為北美大陸已經夠美國人折騰了。
内需構建
19 世紀美國和歐洲都經歷了蓬勃的工業化過程。然而,美國工人的工資卻普遍比歐洲高很多。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美國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工業發展迅速,勞動力缺口大;而歐洲地狹人稠,勞動力議價力就明顯不足。用我們現在熟悉的詞就是"卷"。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到 20 世紀初。
這樣,美國不光在國内建立起規模化的產業集群,還建立起了全國統一大市場來消化這些產能。例如 1908 年開始投產的福特 T 型車,不僅車輛的生產創新性地使用了流水線化生產,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其工廠給工人開出的工資也很高,大概兩個月的工資就能買一輛自己生產的車。這樣自產自銷形成良性閉環,使得美國很快就發展成了"車輪上的國度"。
當然,這裏也不得不提,美國這種地廣人稀、平原廣袤的地形,也确實适合開汽車通勤,一旦擁有就是剛需了。
幾乎差不多同時,新發明的飛機也很快被用于在廣袤的國土上寄送郵件信件,以及在一望無際的大農場上撒農藥的工作。
那説到這裏,很多人肯定又會發出羨慕嫉妒恨的吐槽:美國這片地真是天湖開局,上帝的恩賜,占了大便宜了真是!
然而,代價是什麼呢?
大家有沒有覺得奇怪,早期人類一萬多年前就到達美洲了,有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建立過瑪雅、阿茲特克、印加這樣的古文明,卻沒有在我們現在看起來富饒的北美大平原上建立起什麼成規模的像樣的文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接着我們美國故事的講述,很快,大自然給出了答案。1927 年,美國爆發了其史上最大規模的洪災,其中部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出現了大泛濫,無數農田、房屋、基礎設施被衝毀,受災人數接近百萬。官方統計有 313 人溺亡,實際數字可能上千。
不過危機危機,既是危,也是機。自古以來,治水都是人類族群建立中央政權的重要契機。這次在北美大地上充當大禹角色的,是時任商務部長的赫伯特·胡佛。他憑借着在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積極形象,最終赢得了 1928 年的總統大選。
在此之後,通過國家行政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修建惠及全民的重要基礎設施,在美國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其中的代表之作便是胡佛水壩。
▲b站網友評價:"竟能如此相像"?
建造這種大壩不僅能防洪,還能發電,同時修建水壩還可以雇傭大批的勞動力,增加了就業,發放出的工資再通過消費回流入市場,進一步刺激經濟。這在随後發生的大蕭條時期尤為重要。
那既然説到大蕭條,還得往前捋一捋美國自由市場裏的"洪水"是怎麼發生的。
在 19 世紀下半葉美國的工業化經濟突飛猛進之時,相應的監管約束制度卻沒有跟上,市場處于無序的自由發展狀态,被稱為"鍍金時代"。經過一番激烈的競争厮殺,各種行業巨頭開始誕生。為了防止壟斷,保持市場的良性競争環境,美國官方開始頒布一系列反托拉斯法案。
不過,美國官方還是缺乏對市場的有效調控手段,到 1907 年再一次金融危機爆發時,只能依靠私營的銀行巨頭摩根來救市。直到 1913 年美聯儲成立,美國的中央,也就是聯邦層面的官方,終于有對金融洪水的調控工具了。
不過,接下來美國迎來的一波大發展,可就不只是内需驅動了。
海外需求
前面咱就講過,19 世紀上半葉,美國為了發展自己的工業,想盡辦法從英國進口各種設備,如紡紗機、織布機、播種機等。不過随後,美國通過自己國内的規模化優勢,用标準化制造的方法吸收并發展了這些技術。
在倫敦 1851 年舉行的水晶宮世界博覽會上,美國的柯爾特左輪手槍、勝家縫紉機和麥克科米克收割機等產品大出風頭,它們所表現出的機械零件的标準化、可互換性,以及高效率大批量生產的特征,給英國這個當時的世界工業霸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美國被冠以了"世界車間"的稱号。
當然,相比于縫紉機和收割機,大家還是對美國人制造的武器更感興趣。畢竟此時世界并不太平,南北戰争之後,加特林醫生打造的初代機槍,決定出海尋找訂單,首先便去參加了日本内戰,收割武士們的人頭;馬克沁更是帶着自己的機槍移民英國,還受封為爵士。可見,在這一時期,武器市場方面,海外需求更為廣闊。
1903 年,美國的萊特兄弟首先發明了飛機,然而這個東西在很長時間裏都只是極客和冒險家們的玩具,這簡陋的東西飛在天上還是過于危險,你不可能像福特 T 型車那樣,讓飛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找到需求。然而,當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一切都改變了。
打仗本來就是腦袋别在褲腰帶上的事情,飛行的風險也就不再是阻礙了,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天上。當然,面對這樣一場烈度空前的全面戰争,歐洲各國兵工廠馬力全開,軍火數量也供不應求。美國作為一個產能足夠,且之前已經證明了自己產品口碑的海外供應商,那軍火自然是不賣白不賣,遂從槍械子彈到大炮炸彈,再到飛機和零件,甚至後勤卡車、軍糧藥品,無所不賣。
這大把大把的海外訂單可就不是以往的小打小鬧了,一下子給本來内需導向型的美國市場注入了一劑外需興奮劑,造就了之後"咆哮的二十年代"的經濟大繁榮。然而,當這樣的外需沒有繼續一直持續,而美國内部的經濟生產還繼續過熱加料,供需失衡就開始了,產能無法消化,生產部門無法賺錢,工人大批失業,經濟循環無以為繼。最終,在 1929 年,危機徹底爆發。
面對危機,羅斯福總統啓動新政,通過政府大量投資、大搞基建,人為創造新的就業和需求,一步步将美國從大蕭條的泥沼中拉了出來。不過,由于此時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了全球金融中心,這一危機迅速傳導到了其它國家,導致法西斯主義在軸心國崛起,最終爆發了二戰。不過,二戰的爆發又給美國帶來了新的需求,倒不如説,這個時候的美國需要一場戰争,而且是一場全球的、全面的世界大戰。
賺錢有理
讓我們再将視線拉到大西洋對岸的歐洲。出生于德國的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的名字,想必今天螢幕前的諸位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不過差不多同時代,準确的説是稍晚一些時代的德國,還有一位"Max",馬克斯·韋伯,在西方也同樣名譽四方。
如果説前一個馬克思的主義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一句話:造反有理!那麼後一個馬克斯的主義千頭萬緒,歸根結底也是一句話:賺錢有理!其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生動地诠釋了這套理論。
比他這本書更生動诠釋這套理論的,其實就是美國在崛起發家過程中的整個奮鬥歷程。相比于卡爾·馬克思建構式的主義不同,馬克斯·韋伯更多的是對已有現象的解釋和總結。也就是説,共產主義是卡爾·馬克思這樣的導師級人物創立的,而資本主義并不是亞當·斯密或馬克斯·韋伯,亦或任何一個發現這一現象的理論家單獨創立建構起來的,而是人類社會在相對無意識的情況下,自由生長發育出來的一種運轉方式。
而所謂的新教倫理,則是為了适應這種運轉方式,而演化出的軟體。"我賺錢,我光榮,努力工作為上帝"類似種種的道德觀。所謂的新教,是 16 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從基督教中誕生的分支,在英國和德國均有發生。後來在此基礎上又誕生了更新的分支——清教,并成為去往北美的歐洲移民的主要信仰。經過多次迭代演化,成為了美國誕生後國民驅動軟體的初始設定。
在之後的運轉過程中,一邊使用,一邊測試,一邊修 bug,搖搖晃晃、跌跌撞撞發展到 20 世紀初,竟然還不錯,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反觀歐洲,不僅各國國内陷入激烈的階層對立,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也不可調和,最終外部大戰與内部革命連環爆。
再回看美國,在 19 世紀的發展中遵循的是所謂的"美國學派",其代表人物亨利·凱裏的代表作就叫做《利益的和諧》。啊,從這個書名就可以猜出他想講什麼了。凱裏認為,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環境中,生產工具的改進帶來了生產成果幾何級數式的增長,工人能夠使用不斷改進的工具發揮其最大效用,"工人手裏的資料多起來,使自己逐漸成為資本家"。
這顯然與馬克思認為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無產階級必須以暴力形式推翻資產階級的想法有着根本的對立!究其原因啊,确實就是當時美歐環境的差異造就的思想的差異,也就是咱前文講過的,當時的歐洲要比美國"卷"的多,勞資矛盾超過了一定的阈值,底層造反的動力才足夠強。
另一方面,由于歐洲普遍王公貴族這樣偏集權的體制,讓底層的仇恨和矛盾更容易集中向上發泄,而美國相對分權的聯邦制則更容易讓矛盾底層消化。當然了,這一點只是在早期是這樣的。到了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各種壟斷級的托拉斯巨頭企業誕生後,勞資矛盾也開始激化,并頻頻爆發衝突。
另一方面,美國的階級矛盾很大程度上被以種族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南北戰争之後,南方造反的各州重新加入聯邦,黑人奴隸雖然名義上得到了解放,但其身處底層的地位并沒有一夜之間改變,反而以另一種形式融入了美國的資本主義體系當中。這顆大雷,使得美國社會在之後的内鬥中反超歐洲,遙遙領先!
那回到 20 世紀初,美國人秉持着"自由資本主義"理念,在同樣空曠自由的北美大陸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功之後,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還是放任資本無序發展嗎?顯然不行!因為地盤已經分完了,再放任下去就要開始内卷,甚至要"封邦建國"了。
好在歐洲人恰當時機的自己掐了起來,美國成功從内需經濟轉為出口經濟。不過這種國際格局比重上升的轉變,一下子就讓中央政府——美國叫聯邦政府,它的存在感瞬間拉滿。再加上歐洲卷出來的終極集權形态——蘇聯計劃經濟的成功示範,趁着外需波動所引發的經濟危機,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開始飛速擴張。
當波及全球的戰火再次燃起,美國有了徹底的将自己的經濟實力變現為軍事能力的機會。于是乎,海量的坦克、戰艦、飛機從這個"世界車間"中開了出來。這篇文章的開頭一幕才得以實現。
如果要寫一首以"國家"這個虛拟形象為主體的叙事史詩,"美國"此時似乎已經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他就如同爽文的主角一樣,完成了屌絲逆襲,走上了國生巅峰。但如果你要回顧他的建國初心,到此時似乎已經開始漸行漸遠。
既然帝國已經建成,霸權已經确立,發展前進的步伐就不可能停下。"美國學派"口中《利益的和諧》,已經不可能再只靠北美大陸内循環來維持了。
新的世界規則,在新的更開闊的地圖上要怎麼玩?讓我們下篇文章再繼續分解吧!
不知不覺文章的篇幅就失控了
長度可能要創262專欄最長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