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比起问界M7,华为销售更爱智界S7?,欢迎阅读。
与华为车 BU 业务的风生水起相比,线下门店却呈现为两极分化的局面。
商场买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手机门店卖车,目前仅有华为一家,随着华为智选车业务的开通,数千家门店扩张了规模,开启了汽车业务。
但是随着上半年问界销量持续走低,此前疯狂扩张的门店面临困境,销量下滑导致多数门店都在亏本运行,BC 在 6 月走访时认识的一位问界门店的销售人员在一个月后就跳槽到了另一家新势力品牌。
回想当时,这位销售人员对刚上市的问界 M5 智驾版的热情还历历在目,虽然官方已经不在称问界是华为造车,但在销售口中,这款车含华量 99.99%,仅差的一点就是尾标的赛力斯问界。
这位销售没能等到问界的浴火重生,随着新 M7 上市,问界销量出现明显回升,按照余承东在朋友圈所讲,问界算是起死回生。
随着奇瑞加入华为朋友圈之后,智选车业务也正式更名为鸿蒙智行,于广州车展上亮相,华为与奇瑞合作的品牌智界与此前的问界同台出场。此外,与江淮汽车和北汽合作的另外两个 " 界 " 也将很快与公众见面。
改名后的鸿蒙智行声势浩大,根据网上信息称在智界 S7 进入华为门店后,顾客络绎不绝,盲订订单增长迅速,但是在 BC 实地走访了几家门店后却发现火热的场景之中却藏着一丝凄凉。
在智界 S7 上市之后,听闻这款车型已经陆续进驻华为门店后,笔者就近前往了一家华为门店探访。
没有智界 S7 的站台,远远就看见门店只有一款问界 M5 的展车,与网上宣传的不同,这家店表现得出奇的冷清。
带着多种疑惑,笔者走进店内与销售人员沟通起来。当听到是前来咨询汽车,接待人员也是直接表示,目前已经不卖车,而且相关销售人员已经全部离职。
在与这位数码销售继续沟通后,我们了解到,这家门店的销售人员是归属不同管理的,数码和汽车业务分属不同的公司,他所知道的是这家门店的汽车业务已经停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于何时重启目前也不太清楚。
据了解,目前能够展示和销售智界 S7 车型的门店多数是鸿蒙智行下属直营的门店,在官网上查询到能够提供试驾的门店全上海只有 16 家,这与问界的 32 家门店相差了整整一倍。
暂停营业的这家门店大概率就是所谓的经销商,在没有官方支持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暂时撤离。
根据直营店店员所讲,想要销售智界 S7 和将要上市的问界 M9 是需要扩张展台的,在符合规定后才能销售这两款车型,这对于经销商来说又是一笔支出,在经历过谷底之后,部分经销商选择了谨慎观望。
在这次扑空之后,笔者根据华为商城官方给出的信息来到了位于五角场万达的华为授权体验店。
很明显可以感受到直营店与经销商门店的不同,足够大的门店中展示着鸿蒙智行旗下全部的三款车型,同时门店中的顾客也是不少,仅有的几位销售人员全部在接待着咨询的顾客,场面十分热闹。
在等待几分钟后,终于有销售人员有空能够接。据销售人员介绍,在展车进店后多数顾客都是冲着智界 S7 来的,这款展车更是摆在面向马路的黄金位置。
提到智界 S7 这款车,销售人员也充满了热情,讲到这款与奇瑞合作开发的车型采用了华为最新的底盘和三电技术,整体架构都要优于问界 M5,同时车机端更是搭载了最新的鸿蒙 4.0 系统,流畅度要优于问界的鸿蒙 3.0。
谈到驾驶感受时,这位销售人员更是强调智界 S7 搭载的途灵底盘技术更是问界所没有的,全新的途灵底盘能够给驾驶操控带来更好的体验。
字里行间都透着对 " 嫡长子 " 的不屑。关于同堂竞争、手足倾轧的戏码,奇瑞是再熟悉不过了。
销售人员甚至表示智界是由奇瑞生产,与问界背后的赛力斯在汽车生产上就不同,奇瑞的产品相比赛力斯更有保证。
当谈起店内的销量时,这名销售人员也非常自豪,表示智界 S7 仅上午就已经定出去了三台,自从展车到店后,订单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关于之前华为门店扑空的情况,这位销售人员自豪地解释道," 我们是直营店,全部销售人员都是华为下属慧通公司的员工,是华为的员工。和经销店的人不同,在官方的支持下,门店的展车和试驾车都是最快配置到位。"
从今年 6 月份开始,华为就联合赛力斯成立 "AITO 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 ",开始规范化智选车业务的门店管理,特别是在慧通管理的直营门店中,更加注重提升用户的购车体验而将订单转化率放在了后面。
但是经销商门店则是更重视订单转化率,在目前的营销模式下,经销商门店和直营门店的售价全部都是公开的。
同时根据销售人员所讲,华为门店的销售模式是按照车价的 10% 进行抽成,其中华为再拿走 20% 左右,其余 80% 归渠道所有,算下来一辆车给销售人员的提成仅几百元,看上去经销商更像是在帮华为打工。
随着华为汽车业务朋友圈的扩大,加入鸿蒙智行的产品也将增多。目前仅仅问界和智界两个系列就已经开始出现明争暗斗,甚至经销商门店与直营门店的区别对待都是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经销商门店如果不愿意加大投入扩张,入驻智界品牌,未来连问界 M9 都没有资格销售。
而加大投入选择跟进,就势必进入到 " 踩一贬一 " 的恶性循环里。或许在汽车产品层面,华为有了不小的突破,但在终端渠道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