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好团圆》柴进的“六人定律”太荒唐,为了向前,他都成“神”了,欢迎阅读。
相信没有人在看到高平因为网红而锒铛入狱后,心中会抑制不住的升起一股满足感。
也没有人会怀疑当高平从向前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后,柴进极有可能从干爹华丽变身为亲爹。
可对于笔者来说,对于集六大影帝于一身的夏雨来说,他所饰演的柴进虽然在演绎上并无破绽,却在剧情上是一个 " 先射箭后画靶 " 式的蹩脚角色。
一个为了能让向前在面对高平不断精神控制下,有机会绝地反击的角色,甚至还能让向前最终拥有大团圆式的结局。
为何我会在众人都将目光集中在高平身上时,将目光转向了柴进这样一个给足向前安全感的角色呢?
这一切都源自柴进那句 " 你没听过六人定律吗 ",而对于所谓的 " 六人定律 ",我已经记不清在多少部电视剧中听到并解读过了。
或许很多人会对笔者这样的解读文章不以为然,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钻牛角尖式的无病呻吟。
可对于笔者来说,这些无非只是在吐槽电视剧中那些荒唐剧情的文字,更多还是希望有机会影响到以后类似的电视剧,希望编剧在故事设定上能更加严谨与贴合实际。
作为一个发想于 1967 年并在之后超过 40 年的时间里,依旧存在争议的理论。
却在今天这样一个将 " 六人定律 " 广泛应用到保险与直销等行业的时代,几乎找不到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与反对声音。
所谓的 " 六人定律 ",准确一点的叫法应该是 " 六度分隔理论 ",也叫作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该理论认为在世界上任何互相不认识的两个人,只需要很少数的中间人便能使其建立起联系。
于是便有了柴进口中的 " 六人定律 ",也有了无论向前想要找谁,柴进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她找到。
在 " 六人定律 " 被大量高科技公司、大数据平台、保险业和直销行业广泛宣传与应用的时代,柴进和他的 " 六人定律 " 为《好团圆》省掉了很多 " 不必要 " 的剧情和麻烦。
可这样一个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纽带的理论,实际上在笔者眼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是华而不实。
当高科技公司、大数据平台可以用扎实的数据向我们证明 " 六度分隔理论 " 时,当这个关键字 " 六 " 被不断刷新纪录时,没有人会质疑这种证明是站在公司或平台角度得来的。
也没有人会在需要 " 六人定律 " 是正确的情况下,从 " 博弈论 " 的角度来解释建立这些纽带与关系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与激励这种联系往下延展的问题。
比如说《好团圆》中柴进帮向前找到陆老师这件事,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人与人之间有联系而已,而是一种需要花费相当多 " 资源 " 的行为。
这里的 " 资源 " 并不局限于金钱,更多的还是一种人情或与大人物之间的稀缺式关系。
用比较接地气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怎样的人情债,最终都是要还的。
而对于这个能帮柴进与陆老师建立起联系的人,是否真能将自己手中稀有的人际关系用在柴进身上吗?
说到这里相信大多数人都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因为比起为何 " 六度分隔理论 " 中的前提条件是 " 每个人平均认识 260 人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有这样 260 个建立联系的人,实际上已经被很多相关文章完全忽略掉了。
因为比起严谨的学术理论证明," 六人定律 " 实实在在帮很多人、很多电视剧创造了机会与价值。
我并不否认在网络与社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柴进或者说如你我这般的普通人,确实存在可能通过 " 六人定律 " 与陆老师建立起联系。
可这种联系,真能在如你我这种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复现吗?
现实是,当你决定开启 " 六人定律 " 时,你准备建立的这条人际关系链上,每个人都会询问自己的上家 "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
如果这个问题继续下去,当有人向你提出 "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 时," 六度分隔理论 " 便会在 " 博弈论 " 的逼问下出现破绽。
而作为利用 " 六人定律 " 让柴进这个角色合理化的《好团圆》,也就有了开头让我产生怀疑和不以为然的理由与动力。
即便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写出这样一篇解读式的文章,也是晦涩难懂且不想重看一遍的。
可对于《好团圆》或以后的更多电视剧来说,或许更应该是一种警醒或善意的提醒。
艺术创作固然可以天马行空,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客观看待 " 纯属虚构 " 四个字呢?
关于《好团圆》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