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好團圓》柴進的“六人定律”太荒唐,為了向前,他都成“神”了,歡迎閲讀。
相信沒有人在看到高平因為網紅而锒铛入獄後,心中會抑制不住的升起一股滿足感。
也沒有人會懷疑當高平從向前的生活中徹底消失後,柴進極有可能從幹爹華麗變身為親爹。
可對于筆者來説,對于集六大影帝于一身的夏雨來説,他所飾演的柴進雖然在演繹上并無破綻,卻在劇情上是一個 " 先射箭後畫靶 " 式的蹩腳角色。
一個為了能讓向前在面對高平不斷精神控制下,有機會絕地反擊的角色,甚至還能讓向前最終擁有大團圓式的結局。
為何我會在眾人都将目光集中在高平身上時,将目光轉向了柴進這樣一個給足向前安全感的角色呢?
這一切都源自柴進那句 " 你沒聽過六人定律嗎 ",而對于所謂的 " 六人定律 ",我已經記不清在多少部電視劇中聽到并解讀過了。
或許很多人會對筆者這樣的解讀文章不以為然,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鑽牛角尖式的無病呻吟。
可對于筆者來説,這些無非只是在吐槽電視劇中那些荒唐劇情的文字,更多還是希望有機會影響到以後類似的電視劇,希望編劇在故事設定上能更加嚴謹與貼合實際。
作為一個發想于 1967 年并在之後超過 40 年的時間裏,依舊存在争議的理論。
卻在今天這樣一個将 " 六人定律 " 廣泛應用到保險與直銷等行業的時代,幾乎找不到真正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與反對聲音。
所謂的 " 六人定律 ",準确一點的叫法應該是 " 六度分隔理論 ",也叫作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該理論認為在世界上任何互相不認識的兩個人,只需要很少數的中間人便能使其建立起聯系。
于是便有了柴進口中的 " 六人定律 ",也有了無論向前想要找誰,柴進都可以在短時間内幫她找到。
在 " 六人定律 " 被大量高科技公司、大數據平台、保險業和直銷行業廣泛宣傳與應用的時代,柴進和他的 " 六人定律 " 為《好團圓》省掉了很多 " 不必要 " 的劇情和麻煩。
可這樣一個用來解釋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紐帶的理論,實際上在筆者眼中存在着很多問題甚至是華而不實。
當高科技公司、大數據平台可以用扎實的數據向我們證明 " 六度分隔理論 " 時,當這個關鍵字 " 六 " 被不斷刷新紀錄時,沒有人會質疑這種證明是站在公司或平台角度得來的。
也沒有人會在需要 " 六人定律 " 是正确的情況下,從 " 博弈論 " 的角度來解釋建立這些紐帶與關系時,所需要花費的成本與激勵這種聯系往下延展的問題。
比如説《好團圓》中柴進幫向前找到陸老師這件事,這不是一種簡單的人與人之間有聯系而已,而是一種需要花費相當多 " 資源 " 的行為。
這裏的 " 資源 " 并不局限于金錢,更多的還是一種人情或與大人物之間的稀缺式關系。
用比較接地氣的話來説,就是無論怎樣的人情債,最終都是要還的。
而對于這個能幫柴進與陸老師建立起聯系的人,是否真能将自己手中稀有的人際關系用在柴進身上嗎?
説到這裏相信大多數人都應該明白我在説什麼了,因為比起為何 " 六度分隔理論 " 中的前提條件是 " 每個人平均認識 260 人 ",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确保每個人都能有這樣 260 個建立聯系的人,實際上已經被很多相關文章完全忽略掉了。
因為比起嚴謹的學術理論證明," 六人定律 " 實實在在幫很多人、很多電視劇創造了機會與價值。
我并不否認在網絡與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柴進或者説如你我這般的普通人,确實存在可能通過 " 六人定律 " 與陸老師建立起聯系。
可這種聯系,真能在如你我這種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中重新復現嗎?
現實是,當你決定開啓 " 六人定律 " 時,你準備建立的這條人際關系鏈上,每個人都會詢問自己的上家 " 這樣做我能得到什麼好處 "。
如果這個問題繼續下去,當有人向你提出 " 這樣做我能得到什麼好處 " 時," 六度分隔理論 " 便會在 " 博弈論 " 的逼問下出現破綻。
而作為利用 " 六人定律 " 讓柴進這個角色合理化的《好團圓》,也就有了開頭讓我產生懷疑和不以為然的理由與動力。
即便是對于我自己來説,寫出這樣一篇解讀式的文章,也是晦澀難懂且不想重看一遍的。
可對于《好團圓》或以後的更多電視劇來説,或許更應該是一種警醒或善意的提醒。
藝術創作固然可以天馬行空,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客觀看待 " 純屬虛構 " 四個字呢?
關于《好團圓》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裏,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