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资治通鉴: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就看这一点!,欢迎阅读。
成大事者,必先能忍,如果都不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又怎么能难成大事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故事,可以说是流血的历史教训。
公元前 184 年,汉少帝刘恭(汉朝的第三位皇帝),被废黜后幽禁并杀害,在位仅仅四年(公元前 188 年到公元前 184 年)。
那么,为什么汉少帝刘恭在位仅四年就遭遇不测呢?原因在于他招惹了吕雉。
刘恭并不是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张嫣所生,而是汉惠帝的一位小老婆生的,张嫣将这孩子夺来,并杀害了他的生母。
随着汉少帝逐渐长大,他得知了这些事,便口出狂言:" 怎能杀害我的母亲,让我当她的儿子?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给她点颜色看看。"
这番话自然传到了吕雉耳中。
吕雉听后,立即将刘恭囚禁,并对外宣称汉少帝病重,禁止任何人觐见。
一段时间后,吕雉又向朝堂高官宣布,皇上患了一种重病,病情一直未见好转,甚至出现了言语混乱、精神恍惚的症状。显然,他已经无法继续胜任皇帝的重任,治理天下。
吕雉告诉朝中大臣们:咱们应该重新选立一位皇帝。
然而,面对这一重大决策,大臣们却如同惊弓之鸟,无人敢提出反对意见。
利益场上,没有人会为不能带来回报的人说话!这个小皇帝,只能被大家默认换掉!
最终,他们异口同声地附和太皇太后吕雉的意见,表示:" 太皇太后所言极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为了宗庙的安定,您的决策非常周全。我们一致拥护您的领导,支持您的任何决定。"
就这样,汉少帝刘恭在位仅四年,便被吕雉处死。
那么,汉少帝刘恭为何会招致如此祸端呢?这无疑是一个血淋淋的历史教训,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三点启示。
1,祸从口出。
刘恭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和实力,口出狂言,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那个时期,他身边几乎无人支持,却还敢如此放肆,简直是自寻死路。
所以说,管住嘴巴,少惹祸端,绝对是没错的。
2,审时度势,隐忍成事。
在自身实力弱小、一无所有时,应该学会隐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非强行出头,逆势而为。
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千万不要强出头,硬出头,实力弱小的时候,学会隐忍,这是一种自保智慧,也是一种成事的必然修炼。
3,做人要有城府。
不要轻信他人,做人做事要有城府。
刘恭之所以会说出那番狂言,正是因为他缺乏城府,不知道人心之险,人性之恶。
或许刘恭觉得,自己身边的人,是值得信任的,自己是皇帝,他们一定会支持自己。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利益,而非长远的利益。
不管大义,只要利益!这才是人们心中的想法!
只要向吕雉告发,他们就能立刻获得好处,又怎么可能继续追随一个没有实权、没有话语权的小皇帝呢?
小皇帝能带来的利益太遥远了,遥不可及,哪有眼前的利益来得直接?
更何况,他的身边,有自己的人吗?恐怕都是吕雉安排的,用来监督他的吧!他这就是典型的没城府,缺心眼。
可以说,成大事者必须懂得隐忍,要有城府,绝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在利益面前,别人很可能,会将你的把柄作为换取利益的筹码,甚至拿你的人头作为投名状。
因此,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学会隐忍,懂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如果不懂隐忍,一味强出头、逆势而为,只会让自己头破血流,甚至功亏一篑。
这就是汉少帝刘恭,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教训:成大事,光有名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力。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实力,名头再响亮也无济于事。
刘恭以为自己是皇帝,振臂一呼,众人就会响应,但是,他错了。他的振臂一呼,只会成为别人往上爬的筹码和台阶。
说到底,在权力博弈中,我们往往只是别人交易的筹码罢了。
所以啊,做人还是得有点城府,做事更要懂得隐忍,做一个不声不吭的狠人,这才是成大事的样子。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 67 节,观看更多专栏的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前段时间整理了一下我的视频专栏,全部搬到视频号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