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資治通鑑:一個人能不能成大事,就看這一點!,歡迎閱讀。
成大事者,必先能忍,如果都不能做到忍一時之氣,又怎麼能難成大事呢?
為什麼這麼說呢?
《資治通鑑》中有一段故事,可以說是流血的歷史教訓。
公元前 184 年,漢少帝劉恭(漢朝的第三位皇帝),被廢黜後幽禁并殺害,在位僅僅四年(公元前 188 年到公元前 184 年)。
那麼,為什麼漢少帝劉恭在位僅四年就遭遇不測呢?原因在于他招惹了呂雉。
劉恭并不是漢惠帝劉盈的皇後張嫣所生,而是漢惠帝的一位小老婆生的,張嫣将這孩子奪來,并殺害了他的生母。
随着漢少帝逐漸長大,他得知了這些事,便口出狂言:" 怎能殺害我的母親,讓我當她的兒子?等我長大了,一定要給她點顏色看看。"
這番話自然傳到了呂雉耳中。
呂雉聽後,立即将劉恭囚禁,并對外宣稱漢少帝病重,禁止任何人觐見。
一段時間後,呂雉又向朝堂高官宣布,皇上患了一種重病,病情一直未見好轉,甚至出現了言語混亂、精神恍惚的症狀。顯然,他已經無法繼續勝任皇帝的重任,治理天下。
呂雉告訴朝中大臣們:咱們應該重新選立一位皇帝。
然而,面對這一重大決策,大臣們卻如同驚弓之鳥,無人敢提出反對意見。
利益場上,沒有人會為不能帶來回報的人說話!這個小皇帝,只能被大家默認換掉!
最終,他們異口同聲地附和太皇太後呂雉的意見,表示:" 太皇太後所言極是,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為了宗廟的安定,您的決策非常周全。我們一致擁護您的領導,支持您的任何決定。"
就這樣,漢少帝劉恭在位僅四年,便被呂雉處死。
那麼,漢少帝劉恭為何會招致如此禍端呢?這無疑是一個血淋淋的歷史教訓,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三點啟示。
1,禍從口出。
劉恭沒有認清自己的處境和實力,口出狂言,最終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在那個時期,他身邊幾乎無人支持,卻還敢如此放肆,簡直是自尋死路。
所以說,管住嘴巴,少惹禍端,絕對是沒錯的。
2,審時度勢,隐忍成事。
在自身實力弱小、一無所有時,應該學會隐忍,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而非強行出頭,逆勢而為。
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千萬不要強出頭,硬出頭,實力弱小的時候,學會隐忍,這是一種自保智慧,也是一種成事的必然修煉。
3,做人要有城府。
不要輕信他人,做人做事要有城府。
劉恭之所以會說出那番狂言,正是因為他缺乏城府,不知道人心之險,人性之惡。
或許劉恭覺得,自己身邊的人,是值得信任的,自己是皇帝,他們一定會支持自己。
但是,他沒有意識到,人們往往更傾向于追求眼前的利益,而非長遠的利益。
不管大義,只要利益!這才是人們心中的想法!
只要向呂雉告發,他們就能立刻獲得好處,又怎麼可能繼續追随一個沒有實權、沒有話語權的小皇帝呢?
小皇帝能帶來的利益太遙遠了,遙不可及,哪有眼前的利益來得直接?
更何況,他的身邊,有自己的人嗎?恐怕都是呂雉安排的,用來監督他的吧!他這就是典型的沒城府,缺心眼。
可以說,成大事者必須懂得隐忍,要有城府,絕不能輕易相信他人。在利益面前,别人很可能,會将你的把柄作為換取利益的籌碼,甚至拿你的人頭作為投名狀。
因此,要想成就大事,必須學會隐忍,懂得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如果不懂隐忍,一味強出頭、逆勢而為,只會讓自己頭破血流,甚至功虧一篑。
這就是漢少帝劉恭,給我們帶來的歷史教訓:成大事,光有名頭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實力。實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沒有實力,名頭再響亮也無濟于事。
劉恭以為自己是皇帝,振臂一呼,眾人就會響應,但是,他錯了。他的振臂一呼,只會成為别人往上爬的籌碼和台階。
說到底,在權力博弈中,我們往往只是别人交易的籌碼罷了。
所以啊,做人還是得有點城府,做事更要懂得隐忍,做一個不聲不吭的狠人,這才是成大事的樣子。
你覺得是這樣嗎?
這是專欄第 67 節,觀看更多專欄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為你解讀《資治通鑑》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
前段時間整理了一下我的視頻專欄,全部搬到視頻号上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