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一批出海创业的00后,年入百万了,欢迎阅读。
文 | 表外表里 ,作者 | 余俐伶、陈梓洁,编辑 | 曹宾玲、付晓玲
如果不创业,杰森或许也会困在 " 百万留学,回国月薪 3000" 的幻灭故事里。
在国内求职市场,他这种澳洲 " 水本 " 的学历一文不值,5 年横跳 6 个行业的行为,也会被贴上 " 不稳定 " 的标签,恐怕连面试机会都难求一个。
如今,他端坐在会议室里,有理有据地说服五十岁的上市公司总监和二十岁出头的自己合作,眼看着对方的目光从质疑变成欣赏。
那些被视为 " 折腾 " 的经历,也变成勇闯海外的养分,他成立的国际市场开发和贸易公司半年就盈利,在悉尼和日本拥有近 20 人的团队,员工年龄横跨 70-90 后,而身为老板的他只是一位 00 后。
这两年,和杰森一样兼职留学生和 CEO 的 00 后不在少数,Terry、李李、瑞瑞、乔安都是出海弄潮儿。
他们的创业之路和无数前辈一样,看似风光满面,实则各有起伏,有的人未出校园就拿到了 500 万天使轮融资,也有的人至今都没有回本。
但他们都是命运的宠儿,因为生长于高度繁荣的黄金年代,天生拥有灵敏的商业嗅觉,懂得利用身后发达的工业体系,也擅于玩转海外世界的规则。
在波涛汹涌的大航海时代,这股 " 新势力 " 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撬起一个个财富故事。
Terry:利用信息差 " 投机倒把 ",年入百万
跨国卖货跟 " 捡钱 " 一样,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跨境电商时的印象。
那是 2020 年,我还在纽约读大学,因为养的狗子隔三差五要洗澡,而宠物店一次 80 刀的收费让人吃不消,就从国内带了个宠物烘干箱。
没想到买回来之后,经常有朋友上门借机器,还找我要链接。听得多了,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商机,赶紧联系国内厂家拿了 100 台烘干箱,挂上亚马逊,不到三天就被抢光,净赚近 2 万刀。
我本想赚一波就收手了,不曾想亚马逊找了过来,希望四折从我这采购烘干箱,他们作为一个品来卖,且上来就要订 2000 台。
这虽然挤压了一些利润,但不用自己卖,我就答应了下来。然而想象的躺赢没有来,反而跌了个大跟头。
按亚马逊的规定,要交货后三个月才结钱,这意味着我要先垫资,我当然没这么多钱,只得回国拉投资。
亚马逊的名头还是挺好使的,拿着那份合作书,我差不多融到了 500 多万,一切就绪就马不停蹄找工厂、下单,坐等银子入袋。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亚马逊那边要求两个月内交货,然而工厂产能跟不上,验收时还差了四五百台,亚马逊就退单了。
无奈之下,我只能自己卖货,但亚马逊、独立站、TikTok 做了一圈,发现卖不出去了。
回头复盘才发现,那些抢着买的顾客都是海外华人,本地人因为平常接触的少,对智能产品不太放心;同时,美国线下宠物门店非常多,相比网购,大家更喜欢逛线下。
吃了这一波亏,我深刻理解了那句 "人很难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即便靠运气赚到了,往往又会凭实力亏掉",从此学会凡事以客户的需求出发。
之后我转向宠物玩具线,靠这个避了不少坑。
去年这边一家老牌宠物店看中了我们一款智能逗猫球,想贴他们的牌卖。我们按国内流行的科技风设计了外包装,但被驳了,让按他们的标准做。
那是一个很土味的配色,很像我小时候的玩具包装,但想着客户肯定更了解当地人,就按要求供货了。事实确如预期,一上架就被抢爆了。
现在,他们每三个月从我这拿 10 万个球,不夸张的说,TikTok 北美大部分宠物球都来自我这里,光这一个品类,我每年都能入账 20 万美金。
当然,我也没将宝全押在北美,毕竟近两年这边物价上涨,大家日子没那么好过了。
借着一个中东土豪同学的关系,我又开了中东线,按那里人的喜好,倒卖尾货真皮包,50 迪拉姆 1 个。
先 Facebook 投流直播,再把人引到 WhatsApp 上卖货,公私網域一套组合拳下来,中东 " 贵妇 " 们根本招架不住,货往往还在途中就被抢购一空。
看到我赚钱了,我海外的同学现在都有点跃跃欲试。
李李:两轮 " 暴富 " 洗礼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了
在做生意上,我可能就是别人说的那种 " 天赋型选手 "。
我一开始搞钱,纯粹是憋疯了,想找个出口。刚入学半年就赶上疫情,不能出门,每天对着教授的脸上网课,对爱出去玩、爱拍照的我简直是折磨。
为了避免发疯,我就在网上研究穿搭望梅止渴,逛着逛着发现了一个 bug,这边没什么很出圈的潮流穿搭服装店,普遍都是简约风,不少留学生都在抱怨淘不到合心的衣服。
正好那时咱们那边国潮比较火,我就想加拿大这么多华人,把国内潮服弄过来应该很有市场。
事实证明,留学生们不仅改不了中国胃,也扭不了穿衣习惯。我仔细比对选了国内几个很火的潮牌像已三兽等 PO 在朋友圈,往往一挂上来就被抢空。
做了不到两个月的 " 服装搬运工 ",我的月盈利就达到了 4000 多加元,合人民币 2 万多,覆盖生活费绰绰有余。
但这个活很琐碎,我课业又很繁重,无奈只能放弃了。直到大三暑假前后,学业问题告一段落,我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
我自己是椰子爱好者,但整个 GTA 地区(相当于国内京津冀这种地区合称)只有一家卖椰子冻的,每次要坐一个多小时车、排很久队不说,还越卖价格越贵,一个就要近 100 元。
不爽之余,我又觉得这是个机会,决定自己做。因为这次是线下生意,我没有照搬上次的经验,而是找了从事餐饮行业的朋友,认真取了一番经。
在他们的指点下,确定了口味、品类、包装问题,伴着一大波小红书探店博主的爆款推荐,赶在暑假初热热闹闹地开业。
不得不说,国内的流量平台真的都很给力,一波波的人慕名而来,每天都能进账 300 加元左右,一个暑假下来赚了将近 20 万人民币。
当然,赚钱很开心,但也真心又忙又累,再加上看我生意好,一时间冒出了不少椰子冻店,生意变得不好做,开学没多久后,我就关门跑路了。
然而经过这两波 " 暴富 " 洗礼,打工是不可能再打工了,大四下半年我开始物色长期的创业项目,最后确立了我的另一大爱好——美甲。
相比国内卷成白菜价的美甲,在加拿大做一个简陋的单色就要 80 加元,还得加 10%-15% 的小费;要想贴钻,没个大一千人民币下不来。
被背刺过几次后,我渐渐悟了:若是用国内的产业链,配上加拿大的价格,岂不是比椰子冻还暴利?
想到就行动,我专门报课学了美甲,之后又想方设法搭上国内胶、钻这些美甲材料的厂商,以比市场价低一半的价格,在圣诞节的时候杀了进去,打了个好采頭。
现在,我每天做 10 个,就能赚 4000 多元。每隔一段时间我还会回国进修,更新最新技术和设计款式,保持独一份的竞争力。
瑞瑞:短短一年多,从垄断市场到散伙撤退
我的创业经历就像一闪而过的流星,短暂又辉煌。
疫情爆发后,加拿大也经历了封城岁月,生鲜配送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我和 3 位合伙人扑了进去,想做一家 " 小美团 " 或 " 小顺丰 " 出来。
当时 Uber 外卖已经非常流行,但配送费折合人民币高达 50-150 元,我们想走平价配送路线,不过调研后发现这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行不通,遂果断转头做 ToB。
为了追求效率,我们还缩小了品类范围,不做蛋糕、花卉等冷藏品类,只运冷冻类,仓库营业时间也拉长到晚上 11 点,确保运不完的货物能及时回到冷柜。
公司投入运营后,我们的订单很快从最开始的几十单,飙升至上百单,到后来几乎整个市区的生鲜店都找我们合作,一些大型超市的生意也被我们收入囊中,差不多垄断了多伦多 ToB 生鲜配送。
那时候,生意红火到连退款都非常爽快。
犹记得那年夏天有个客户要运雪糕,我在接单前就已经明确告知雪糕有融化的风险,并给出了价格稍贵的解决方案,那个客户满嘴不在意,让我们尽快送就行。
但怕什么来什么,当天司机碰巧状态不佳,单效较低,尽管已经把这单排在了较前面,雪糕送到时还是化成了一滩滩水液。
收到货的客户开始翻脸不认人,要求赔偿损失。我们对他的无赖行为很生气,但 00 后做生意主打能用钱解决的事就绝不扯皮,最后花钱消灾了。且退单每隔几天才有一笔,根本无法影响我们赚钱的速度。
巅峰时期,我们每天开门就有做不完的生意,近 600 份订单像雪花一样飘落,流水一度超过了 5 位数,部門是加元,差不多 10 万元人民币。
但有句老话叫 " 乐极生悲 ",疫情给我们送来了创业机遇,也给我们埋下了痛苦的种子。
风口敞开在那里,我们创业一年之后,不少华人团队也卷了进来,原来这个领網域只有一两家公司,后来多到一个巴掌都数不过来。
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我们创业期间,加拿大油价从最开始的 98 分 / 升涨到了 200 分 / 升,直接翻了一番。
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把每单 80% 的利润给到司机,剩下 20% 平摊运营成本,油价飙升之后,公司的利润空间保不住了。
那段时间,我又回到创业初期的状态,不是在熬夜做海报,就是在去拜访客户的车里上网课,只不过这次不是为了抢先机,而是怕被淘汰。
然而人很难战胜不可抗力,司机不乐意降薪、商家不接受涨价的两难下,我们挣扎了几个月,最后亏到成本线上时,不得不忍痛关闭了公司。
但我没有气馁,把原来的仓库租了下来,兼职做海外拼邮。毕业后,我又进了一家海外仓打工,偷学大老板们的生意经,等日后羽翼丰满再战。
乔安:出师未捷,但我可以逆天改命
" 乔安,项目最近进展顺利吗?" 对着同学的这条问候,我输入又删除地纠结了半天,还是将出师不利的情况隐瞒了下来。
毕竟,把当初 " 小打小闹 " 的课程作业变成真创业项目,是我的 " 一意孤行 "。
大四上学期选修创业课时,我和 5 位同学选的婴儿毛绒玩偶创业课题,因为我们线下调研充分、分析详尽,拿了小组第一。
课题结束后,大家本来想就此解散的,毕竟即将毕业、求职迫在眉睫,但我觉得这个项目很有可行性,极力想推动落地。
我以一个毛绒玩具深度玩家的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向他们游说在一水大品牌的加拿大毛绒玩具市场,面向婴儿、定价在大牌和白牌之间的玩具,空间可观。
在我的坚持下,大家最终都妥协了。
而搞定小伙伴的我,火力全开投入了进来。先是参考 Jellycat 标志性的笑脸,比照 00 后 " 活又活不好,死又死不掉 " 的精神状态,设计了一个既丧又慵懒的表情,让人一眼就能记得我们。
之后亲自回广东代工厂选足够柔软的布料,改了四版打样方案,近乎执拗地抓细节。其他小伙伴也忙着拍照片、做海报,上线独立站。
万事俱备后,我信心膨胀,大手一挥砸了几百加元在 TikTok 和脸书上做广告,坐等好采頭。
没想到等着等着,发现自己竟是小丑:本以为浏览量能上百破千的视频,最终曝光只有个位数,成交直接封零。
我开始变得焦虑,要知道 500 件起步的大货已经掏空了我近半的积蓄,现在营销费也打了水漂,创业很可能起步就崩殂。想到同学们还免费帮忙张罗,我更没脸面对他们的关心。
但遇上困难就投降也不是我的风格,消沉了一两天后,我振作起来,开始一家家给线下母婴实体店发拜访邮件,准备拿着玩偶上门毛遂自荐。
事实证明," 不要脸 " 的人真的能活得很好,我刚走进一家本地连锁店,两位店员就被玩偶可爱的外型吸引住了,不等我开口介绍,她们就上手抚摸,对产品赞不绝口,最后还主动把采购经理介绍给我进一步聊合作。
就这样,首批 50 个玩偶以入驻实体店的形式卖了出去,虽然量不大,对一个初创品牌却是不错的开端。
线上渠道方面,我也花了大半个月,不断拆解其他卖家发布的内容,从最基础的构图,到后期剪辑,都四处翻找教程学习了一番。
比如,许多店都有 KOL 露脸,我就克服 " 出镜恐惧 " 做自己的品牌代言人,反复练习话术,把原本枯燥的图片切换视频,做成绘声绘色的产品分享。
现在,我的视频流量已经稳定上千,也顺利卖出了线上第一单。
经历了大落大起,我的心态也变稳了许多,我相信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和不断尝试,自己一定能成功。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特别感谢博主 "J 的创业笔记 "" 格温达 Gwenda"" 迟鱼无刺 "" 李十八發發發 " 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