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想不通,这片子能在春节亏到撤档跑路?,欢迎阅读。
2024 的春节档,《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红毯先生》这两位末位选手纷纷选择撤档出局。
《我们一起摇太阳》是死亡绝症题材,片方直言是在档期选择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可 " 宁浩+刘德华 " 的王炸组合,沦落到春节档的评分和票房双双垫底,简直匪夷所思。
是电影质量真不行,还是成了个大冤案?今天就来一探究竟— —
《红毯先生》
刘德华和宁浩的缘分,始于 2006。
当年正是刘德华发起的 " 亚洲新星导计划 ",宁浩才得以拍出《疯狂的石头》惊艳四座。
如今刘德华在整个亚洲娱乐圈仍堪称顶流,宁浩也成为了继冯小刚之后华语电影界难得的讽刺喜剧导演。
两人的作品虽都充斥着大量的荒诞、黑色幽默元素,但早年冯小刚的镜头还是以现代都市的普通人为主,
宁浩则不然,他用强烈癫狂的、游走在灰色犯罪地带的底层小人物来向社会发出质疑和呐喊。
《红毯先生》是宁浩继《疯狂的外星人》后,时隔 4 年的作品。
电影一开始最大的卖点为" 改编自娱乐圈 999 件真实事件 "。
像网红蹭红毯,在知名人物身边强行合照。
颁奖典礼前,有人把自家艺人的姓名牌换到了靠前的位置——某年微博之夜彭于晏与李冰冰的换座位风波。
刘德华本色出演的大明星" 刘伟驰 ",等于他自己+梁朝伟+周星驰,代表了上世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缩影。
刘伟驰在金像奖被主持人戏耍,让他误以为本届最佳男主是自己的一幕,来自 40 届金马奖上蔡康永和刘德华之间的真实经历。
那年《无间道》上映创造了奇迹,梁朝伟和刘德华双双提名了金马影帝,在颁奖典礼当晚梁朝伟又缺席,
大家都以为影帝非刘德华莫属,身为主持人的蔡康永也炒足了气氛,结果影帝最后花落梁朝伟。
《红毯先生》中把金像影帝给到了陈龙(即成龙)。
然而现实中成龙连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都得了,身为香港人的他提名了数十次金像影帝,却一次都没得过。
这也是观众最想看到,208W 们内部勾心斗角抢 C 位互撕,对外还高高在上瞧不起咱们普通人。
终于有导演指着 208W 的鼻子狠狠地骂一顿了。
比如刘伟驰不懂当下的网络流行语的梗。
他不明白" 老铁輕按兩下 666"" 奥利给 "是什么意思。
又比如能从刘伟驰身上看到,明星既享受红毯上的闪光灯时刻,又害怕私底下被曝光隐私从而事业被毁。
刘伟驰的团队,在酒店里里外外搜查是否安装了窃听器。
以及最大胆的,是宁浩对投资方的疯狂冒犯。
在预告片中,能看到宁浩借投资方之口毫不客气地骂:你们电影圈什么德性,你当导演的不知道吗?
投资方压根不在乎一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他们满腦子只想着植入广告。
当三个投资方非要乱改剧本台词,戏中戏的宁浩自嘲丢下一句:
你能比资方还专业吗?按资方说的来。
这与《红毯先生》原本定档去年的 11 月,又宣布改档时宁浩通知刘德华的那一句" 改档是资方的意思 "形成了完美的里外呼应。
上面的每一段情节,单拎出来都很有意思,但观感上却令观众 " 不舒服 "。
" 不舒服 " 的原因在于,宁浩并没有用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消解尴尬,而是用了一种极其认真的态度来批判娱乐圈众生怪相。
《红毯先生》并不是一部让观众看了后有 " 解气、过瘾 " 的电影,相反,全片透露出一股近乎冷场的尴尬氛围。
其尴尬程度,就像过年聚餐面对撒谎吹牛的亲戚,你一本正经地说出实话,使得原本热闹的酒席突然沉默。
尤其是宁浩用了一头猪、一匹马来隐喻全片的核心主题,同时也是他想对观众说的心里话:沟通。
但在只想图一乐的观众眼里,他们搞不明白一头猪为何会发疯摔死。
换句话说,宁浩明明有更 " 接地气 " 的笑料制造手法,可他不妥协,仍坚持按照自己的私人化想法来拍。
" 不妥协 " 的后果,是票房垫底的惨败。
有网友在春节档提到了一个社会心理现象的名词,叫 " 马太效应 "。
即票房高的越高,票房低的排片越少,最终会陷入两极分化现象。
逢年过节,观众走进电影院选择看这部电影的理由,一为国民度高的喜剧演员。
如多次打着 " 含腾量 " 实则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心麻花。就算《超能一家人》烂到只有 3.7 分,沈腾在观众眼里依旧是香饽饽。
二为轻松幽默愉快的合家欢结局。
《熊出没》系列在每年的春节档固定上映,成为了亲子家庭的第一选择。
三为有足够刺激的感官体验和大场面,能一直挑动观众的情绪。
这也是《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能成为爆款的重要原因。
可《红毯先生》从一开始走的就是" 不玩爆笑梗、非大众化,不走合家欢 "的宣发。
" 打不过就跑 " 这一举动的确有些丢脸。
但就目前这个票房走向,连基本宣发成本达不到,那宁浩势必面临巨额亏损。
就像 " 口罩 " 那年春节档七部电影集体撤档,宣发费无异于打水漂,择档期上映另需大量宣发费用。
《红毯先生》在票房上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春节档最 " 另类 " 的一部电影,让小妹想到了一位业内人士说过的话:
在宣发上,片方将所有类型的影片都推向同一种情绪性的发泄、推向直白廉价的营销方式,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方面,
因为宣发手法的单一化将挤压不同类型影片的生存空间。
这段话一针见血指出了如今电影市场的弊端:台下的戏,比银幕上的还多。
于是观众看到了 " 张艺谋 " 式震惊、" 路人观众 " 的大笑、受惊吓,流泪的画面,这里面又有几分真?
偏偏没有看到电影本身。
所以,《红毯先生》不仅揭开了娱乐圈的遮羞布,更是电影市场的一面照妖镜。
希望它下次上映,能赢一次。
把选择和思考的权利,留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