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对话何小鹏:我们为什么做增程车,欢迎阅读。
增程赛道又迎来新选手。
11 月 6 日,在小鹏汽车 AI 科技日上,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宣布将推出增程式电动车。这是自公司成立起,做了 10 年纯电动车后正式加入增程阵营,此后小鹏将纯电、增程两条腿走路。
为什么是现在入局?小鹏的增程车有何不同?
" 再做一辆普通的增程车已经没有意义 ",何小鹏坦言,市面上的增程汽车产品已足够丰富。而何小鹏口中「有意义」的增程汽车的承载体,就是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
为什么要做鲲鹏超级电动,小鹏汽车在这一点上思考了多年,最终的考量是基于两点,一是一定要有技术差异化,取得不同客户的价值;二是小鹏的纯电已经做到最高了 800km 续航,要想实现 1000km 乃至更高,需要换一种能源模式。
小鹏汽车曾多次调研,增程和纯电解决的是两种用户需求,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 90%,尤其是在全球其他市场。相较于中国,海外市场的补能体系尚未成熟。相关数据显示,截止 2023 年年底,海外公共充电桩数量仅有 280 万根,不足中国公共充电桩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要进入全球市场,就要提供更方便更通用的补能方案。
" 企业如果要走向全球市场,还需要一个新的补能方式,其中就包括增程式混动。另外,一辆车的续航要做到 1000 公里以上,需要换纯电之外的动力形式来实现。" 何小鹏如此解释。
何小鹏对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的期望就是让用户续航焦虑成为过去式。其中," 鲲 " 代表超级增程系统,采用下一代增程技术," 鹏 " 代表着小鹏的纯电体系。
业界有一种声音,纯电是戴着镣铐跳舞,增程是放开镣铐跳舞。纯电做增程比增程做纯电更容易。
何小鹏也认为从纯电做增程更容易,不过难易只是在比较中,其实两者都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和难度。
目前看来,小鹏跨过了高门槛。
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基于全網域 800V 高压碳化硅平台,搭载了 5C 超充 AI 电池、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静音增程器(运行噪音仅为 1dB),以及 AI 电池医生和 AI 动力功能。
在充电方面,小鹏的 5C 超充 AI 电池可实现 "1 秒充电 1 公里 ",只需 12 分钟即可将 10% 电量充到 80%,效率堪比手机充电。
小鹏还为每块电池配备了专属的 "AI 电池医生 ",即电池管理芯片,监测电池状态以及优化电池性能,延缓电池性能衰减,可将电池寿命有效提升 30%。
小鹏汽车还发布了新电机技术,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电驱 CLTC 效率高达 93.5%,并且体积仅为上一代电驱的三分之一,为车内腾出更多空间,让 " 得房率 " 更高。
以上技术构成了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的续航壁垒。在新电机以及全平台 800V 技术加持下,纯电续航达 430km,是普通增程车型的 2 倍,综合续航里程超 1400km,让用户能够一周充电 1-2 次。
此外,在 AI 动力加持下,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能实现 " 一车双能 ",逐步将电动变成 " 电动 + 增程 ",实现纯电、增程丝滑切换。
而要把 " 一车双能 " 这两种化学能源组合使用,并不容易,需要在 AI 和能耗上都做到行业领先,无论是对小鹏汽车在中国还是全球市场都将是 " 差异化 "。
补能体系方面,截止目前小鹏汽车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 1641 座自营站,其中超充站为 1307 座。小鹏汽车计划在 2025 年面向中国和全球加速建设 S5 超级充电站,最快充电功率可达 960kW,相当于 "1 秒钟充电不止 1 公里 "。
近年来,增程车型销量是在争议中 " 狂飙 ",加入增程赛道的车企越来越多,雷峰网《新智驾》后续将推出车企增程车型专题,欢迎添加微信 Yukuaikuaier 交流。
发布会结束后,小鹏汽车董事长 CEO 何小鹏、小鹏汽车副总裁 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博士、小鹏动力总成负责人顾捷接受了媒体采访。以下为会后群访对话实录,雷峰网《新智驾》做了不改变原意编辑和整理。
入局增程赛道的战略考量
问:鲲鹏超级电动背后的战略考量是什么,对产品出海有什么特殊意义?
何小鹏:我们在这上面思考了很多年,首先一定要做到技术的不同,取得不同的客户价值。纯电动汽车有几个不足,第一是有的国家没有足够电能的情况下,他们的基础建设会比我们想象得慢。
第二点,像小鹏汽车这样能够把续航做得很扎实的公司,纯电做到最高 800km 续航就够了。要想做到 1000km 续航以上,就要换一种能源的方式。可能用油 + 电,可能用氢 + 电,不管哪种方式,在基建较为落后的区網域都是很大的机会。
未来,小鹏汽车会用 " 一车双能 " 的方式,逐步将电动变成 " 电动 + 超级电动 "。我们也有信心未来把 AI 和能耗管理都做到行业领先,把 " 一车双能 " 这两种化学能源做到很好的组合使用,这对将来小鹏汽车在中国、在全球的市场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问:从纯电车型开始做增程,和从做增程车型到开始做纯电的优势?
何小鹏:我觉得超级电动跟纯电是两种用户群,90% 的特性都不一样。在我们的多次调研中,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结论,并且在全球化上体现得更明显。从我的角度,纯电做超级电动更容易,因为从纯电到超级电动,原来那些东西都是传统的合作伙伴可以做到的,但两者都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和难度。
问:蔚来在布局的萤火虫增程车专为海外市场打造,小鹏汽车的增程车在海外有没有特别的规划?
何小鹏:我们不会有独立的品牌专门面向全球,我们会用中国的部分车型投放到全球市场,比如小鹏 G9、G6,X9 在亚洲国家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只投放到亚洲的国家,不同的产品投放规划,是因为我以前在创业做全球化业务时发现,做当地做服务,满足当地的用户,做成本都很难打赢。他们实际最看重的是你能不能做成不一样的事,最好是科技不一样。这也是小鹏在海外一直做科技差异化的原因。
现在我每半年都去海外两三次。在海外,虽然他们觉得小鹏是技术很好的公司,但我觉得小鹏还做得不够好。在法国、德国当地用户对科技的需求,我们真没做到。所以我在海外会建更多的研发团队,把中国平台化做好。在平台化的基础上做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做到全球市场,而不是做定向的开发。
问:4 万欧元以上的车型今年做到了欧洲销量第一,欧盟反补贴税将产生的影响?你认为中国品牌如何更好的走向欧洲市场?
何小鹏:这个问题不敢回答,马克龙总统参观了小鹏的展台,其他人都问你们是不是偷偷谈话了。当然没有,但是我们被冤屈了。首先,中国商务部一直都在组织中国所有整车厂展开应对,我们肯定会等待政府的统一规划。所有厂商都在等待商务部和欧盟统一谈判的结果,我们肯定会跟随并执行。
所有中国厂商都应该看到,最终中国汽车一定会走向全球,并且会和当地共赢。无论是大众还是丰田都在全球卖得不错,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端到端智驾,纯视觉方案一定会超过激光雷达方案
问:目前行业里既有端到端 +VLM 的视觉语言模型方案,也有更注重车端模型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方案(VLA)。小鹏对车端模型能力的思考?如何去建立更强的场景理解能力?
李力耘:在 1024 科技日和今天的 AI 科技日里,我们都展示了我们未来真正自动驾驶的 " 端到端的四部曲 ",以及我们将如何从极致的辅助驾驶走向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我们的逻辑和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 AI 科技公司 OpenAI 是一样的,我们把它叫做英雄所见略同。当前车端算力是有限的,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云端,我们只有在云端先去探究更强的能力,然后在车端实现降维的过程,这是我们觉得能够持续保持领先的逻辑和方法论。
何小鹏:Scaling Law 其实在自动驾驶中也是成立的,它提高了技术的上限,某种程度也补充了一定的下限。但是规则其实也能控制好智驾的下限,也就是说端到端和规则方案都能做好智驾。
目前,小鹏自动驾驶端到端的 foundation model(云端大模型)是在机器人上也会用的,技术上同源。因为机器人要思考的事情远高于自动驾驶的小腦,所以端到端和基于规则的道路都可能是对的。最后看谁在长周期里走得最顺利、最稳健并达到最好的结果。只要走到终点,条条道路都通罗马。
问:我们实测过纯视觉方案的智驾车型,发现摄像头会有很大概率出现误判,就比如迎着夕阳开,系统会一直判断为黄灯。这种误判情况该如何解决?小鹏未来是否会拿掉激光雷达?
李力耘:用技术语言来解释的话,您说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人眼会被光差或者逆光、眩光影响。我们 LOFIC 架构的原理很简单,等于用像素下的电容沟槽来做动态调整。摄像头看到的场景和人眼是不一样的,人面对大光差和逆光环境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还有可能很长时间不适应。但我们的 AI 鹰眼智驾方案可以在面对这些对人眼构成挑战的复杂光感场景中,实现更安全、更舒适的行驶。
在 AI 大模型加持下,我们实现了轻地图、轻雷达、重算力的智驾方案,但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主动传感器,其实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也属于主动传感器。只是因为我们 AI 的能力很强,我们原来对激光雷达的使用也并不重,所以能够让辅助驾驶很容易地利用好视觉信息,未来我们并不是完全放弃主动传感器。
问:您提到希望在实现无人驾驶时拿掉激光雷达,为什么不是在高溢价车型和高配车型上保留激光雷达,而是直接 all in 去激光雷达?在 Robotaxi 上小鹏投入了多少研发人员和资源?
何小鹏:实际上选择太多对客户、企业、行业都不是很好的事情,因为选择多了意味着更新慢。被力耘和婷婷教育我才知道,原来摄像头更强大。因为首先一台车有十几个摄像头,人开车只能看前方,但是摄像头可以观察到 360 度的环境。其次摄像头的进步太可怕了,现在的高清摄像头在低光情况下表现很好。第三,以前基于规则代码的汽车只拿摄像头很少的像素能力去做行驶判断,现在是用 360 度视角采集到的视频流来混合训练。现在的方法论和以前不一样了。激光雷达可以认为是某一种主动发光设备,是通过波的反射来工作。低精度激光雷达际上远远比不上高精度摄像头的数据规模,两者的数据规模差别太大了。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在端到端智能驾驶领網域,持之以恒地使用摄像头方案,不用很久一定能够远超激光雷达方案。但是到了高等级无人驾驶汽车,在没有人接管的情况下,从备份冗余角度我认为还是需要激光雷达。比如车灯坏了,外面没有路也没有灯,这种情况下肯定不敢开车,但是无人驾驶车在那个时候敢不敢开车,这个问题可以讨论。所以无人驾驶技术在这种场景里,是不是应该有一些设备可以去解决完全无光环境下且还在开。我们要跳开这个逻辑,从技术的远度和场景的复杂度来看问题。
我补充一个很有趣的数据,我们今天的自动驾驶接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没有下降到我们预期的程度。但是我们小鹏 XOS 5.3.0 版本的覆盖率有了巨大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以前认为每条路都可以开,但实际有很多路用户不敢开,现在用户敢开了,所以覆盖率有巨大的提高。总之,这种接管率没有巨大的提高、覆盖率明显提高的现象,技术变化导致场景产生下一代逻辑。
无人驾驶投入方面,投入问题是机密,只要说了就会引来大量猎头挖角。我想说的是会坚持稳定地长期投入,我们 Ultra 版本的 Robotaxi 早就在做了。在无人驾驶领網域,我们会做蛮多的创新,而不仅仅是 L3 简单更新。
问:纯视觉和人开车的时候都会有误差或者误判的情况,怎么确保安全?小鹏怎么和特斯拉进行长期竞争?
李力耘:第一个问题,端到端大模型主要是把摄像头的视觉能力开发到极致,我们仍然有主动的传感器。人开车也有误刹跟急刹,现阶段 AI 开车也仍然不可避免完全没有误刹或者急刹。AI 和人不一样,它不太可能有分神或者受到情绪影响,我们有更好的数据和工程体系,能够把 AI 训练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有工程伦理和规则同时能够做很好的兜底和补充。虽然可能零误刹、零急刹不太可能完全实现的,确实有的时候环境会有激烈的变化,比如说忽然什么东西冲出来,但是相信在大模型的这个支撑下,AI 的智驾能力会持续的提升。
我觉得非常骄傲的一个点,小鹏和特斯拉是全球唯二轻地图、轻雷达,全球都可以开的企业。
问:能否分享一下小鹏汽车在 AI 汽车上的布局,比如说将来会不会有 6 到 7 座的 AI 豪华大型 SUV?
何小鹏:实际上我们的 AI 能力很多都是跨车型、跨平台。当然高端车型和大众车型用到的能力会有可能会稍微有一些不同,但是小鹏所有的 AI 最基线的能力,即高阶自动驾驶全部车型都会有。
我们想不想让每个车的底盘舒适度比现在提高 1 倍到 2 倍,能不能让安静度比现在提高 1 倍 2 倍。现在耳机都有主动降噪,车为什么不能主动抗噪。以前的技术逻辑实现不了,新的技术逻辑能不能实现,这全是 AI 将来的想象力。
换一个角度,我认为自动驾驶能力的巨大提升,一定会导致从极客用户到先锋用户,到大众用户到传统用户的快速的变化,这个变化从明年下半年开始会非常的明显,而且会快速进入到 20 万以内的车。尤其是 2025-2027 年这三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会是巨大的。而且欧洲会从 2026 年或者 2027 年放开自动驾驶,欧洲有欧标。
问:在智能汽车时代小鹏关于安全的新的含义是有什么?此前 MONA 已经爆单了对产能的压力非常大,P7+ 的产能爬坡计划?
何小鹏:首先我永远都认为安全是基础,因为我们也在做飞行汽车,飞行汽车的安全更加重要。但是如何用合适的成本做到更好的安全,是我们经常思考的事。比如说 AI 汽车,除了在原来的基础做被动安全,我们还做了更多的主动安全。明天上市 P7+ 有一项主动安全,倒车后视镜是流媒体倒后镜,在夜晚雨天和特殊的环境下能够比人眼看得更清晰。我觉得安全一定是需要的,不管是什么级别的车,当然越好的车越应该重视安全。第二个问题,我们对 P7+ 做了很多的产能的布局,开了无数的会,具体的数据和情况我们在之后会分享。
问:图灵芯片的出现是替代英伟达的 Orin 和 Thor 吗?Pro 更新到 Max 后的能力?
何小鹏:图灵芯片和 Orin 是共存的,我们不对新的、没出来的芯片给出任何表态。如果你认为现在小鹏 AI 天玑 5.3.0 版本的能力是 100,我认为随着现在 Max 版本不断更新,到后年可以做到 1000。而 Pro 升到 Max 可能能够升到 900,肯定比 5.3.0 的能力提高很多倍,但是离 Max 还是有一点点差距。
能耗管理:「墙里开花墙外香」
问:过去大家对小鹏的关注点在智驾层面,今年从 MONA 开始,小鹏总开始频繁提到小鹏是纯电能耗管控的第一梯队,能否分享小鹏能耗管理的技术理念?这些理念是如何在产品上体现的?
顾捷:小鹏的能耗表现在市场上有目共睹,不但内部测试数据非常好,用户真正的使用反馈也非常优秀。在定义产品能耗和续航能力之前,我们明确知道我们的目标。纯电能耗管理最好的品牌是特斯拉,我们一直把特斯拉作为追赶目标。
在设计一款车能耗时,我们要考虑风阻、滚阻、动力系统效率、电池能量密度等很多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把能耗做到最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从 2022 年的 G9,到 2023 年的 G6、X9,还有现在的 P7+,我们不断用平台化方案及 SEPA2.0 扶摇架构不断优化各种子系统的效率和能耗,把整车的能耗、电耗做的非常低。
大师兄(何小鹏)在 G6 装电测试时挑战了我们,为什么要对续航反向虚标这么多,因为我们想为用户做出最扎实、最实际的续航里程,这就要考虑到季节、温度以及高速等各种影响功耗的因素,让所有用户都能拥有相同的里程体验。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做到了我们说的 " 墙里开花墙外香 "。
问:上周 P7+ 的光电测试实现 688.2 公里续航和 101.21% 的续航达成率。P7+ 除了在热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之外,在三电策略上有什么高效的管理方法?
顾捷:P7+ 是可以被叫做能耗管理之王的一款车,综合性能耗管控做的很好,在造型、滚阻、热管理还有三电系统都做了极致的优化。一个是人驾,一个是智驾。在人驾层面,主要优化了基础的硬體能力,包括刚才提到的造型、能量管理、底盘以及动力的效率层面都做得非常好。今天小鹏提到的 93.5 能耗,在现有技术上我们能做到近 92 的能耗,这是一个关键指标。另外我们在整车调校层面、包括底盘调校、动力调校、能量调校方面都做了很多的优化,即使是人驾开也可以开得非常好。
问:小鹏 MONA M03 卖爆了,爆单是否在预料之内?MONA 是抓住了消费者哪些需求?
何小鹏:销售成绩肯定超我的期望,这来自客户的喜爱和同学们的努力。所以我们努力拉产能,希望比友商提高产能的速度还要快一点点。后面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把每一款车都打造成爆品,明天的 P7+ 我们会全力以赴。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小鹏 P7+ 的市场反馈还不错,我期待小鹏 P7+ 超过 MONA M03。
问:小鹏车型将不分 Pro 和 Max 标配智驾,还不需要订阅也不需要缴费,成本压力大不大?背后做了哪些工作来支持?
李力耘:小鹏汽车能够做到全系标配智驾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小鹏的车型很丰富,从相对小一点的轿车、轿跑到 SUV,再到大的 MPV,车型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谱系。我觉得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好处,全系标配的背后是小鹏有一个非常强的工程能力、平台化能力,无论是什么样的车型,我们都能够高效利用数据,让数据可以转起来。在整个工程体系能力加持下,AI 能力会迭代的越来越快。小鹏转向端到端大模型之后,未来每个版本都会让用户更快感受到能力的进化。在整个大平台思路下,小鹏将把高阶智驾搭载到全部的车型,在科技平权、科技普惠愿景下,未来小鹏会做到不分 Pro 跟 Max,全系标配智驾。
何小鹏:以前我们认为高阶智驾是增值服务是要收费的。如果把高阶智驾做成标准服务,你会发现未来会有新的增值服务产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是新的增值服务的基础。所以 AI 汽车的标准是要标配高算力,标配高阶智驾,这都是基础,要不然很多能力做不到。
问:小鹏在五大领網域齐头并进,但小鹏目前还是亏损状态,未来公司如何努力去提升产品毛利率?
何小鹏:首先所有想把 AI 做好的公司,都需要很多的子弹,要不然是绝对打不过的。第二,把希望寄托于只把规模做好就有更高的利润的逻辑,在以前可能成立,但现阶段不成立,规模越大不代表你的毛利就很好。所以过去的两年我们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不该花的钱不花,该花的钱要多花,比如哪些钱要做成平台化,比如超级电动、一车双能,有大量的平台化的事情。如果要把全国、全球所有的区網域都做好,用以前的逻辑,测试费、数据费、认证费都很高,所以一定要从规划层、计划层、架构层、平台层去思考。所以提高毛利率我还是蛮有信心。
没有 500 亿造不了 AI 机器人
问:科技日为什么不安排机器人上来走两步?
何小鹏:机器人今天没有亮相,是因为我不想让团队有太大的挑战。机器人出来走两步很容易,但是要把很多能力做到很好,需要不同的团队来支持。小鹏机器人一部分是动力团队在做,一部分团队是力耘下面的同学在做。这些能力要合围,我觉得在明年的某个时候大合围会做得更好。
今天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机器人基本可以原地转弯,其它机器人做不到原地转弯。仅仅是简单地靠规则走是一种能力,但是像人一样走,那是两种能力。我们的机器人有很多种能力,这种能力组合导致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还不够好,明年某个时候它的表现会非常好。因为我们是以量产为反推,并导向所有的事情。所以到时候我们机器人出来,会是综合的全能的、高质量的且成本可控,这是我们的目标。后面大家会看到,智能汽车的大厂做的 AI 机器人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因为它们拥有全栈的研发能力。
问:有没有想利用小鹏在资本市场的号召力,再给鹏行推一波融资?如何评价市场上的通用机器人初创公司?
何小鹏:鹏行这个公司已经没有了,现在是小鹏自己全力以赴在做机器人,小鹏的投入也非常大。所以小鹏现在很多技术都是同源开发,在 2025、2026 年,你会看到很多技术的成长将非常大。我们现在在机器人上训练卡的集群,既跟海外的著名公司展开巨大型的合作,也会自己部署。我相信中国其他的机器人公司基本没有用到的训练集群,都还没开始做。
我今天为什么说到没有 500 亿造不了 AI 机器人,小鹏汽车对机器人研发投入的强度太高了。我的建议是多融钱,因为以前融的钱太少了,都是按人民币来算,根本承受不起机器人全局性的研发。可能在单点、双点研发是足够的,多点研发是不可承受的。所以到最后,这是一个比耐心、比实力、比财力、比运气的综合竞争,是马拉松规格的比赛。
问:第一台飞行器的产品节奏?目前小鹏的整体效率提高了,小鹏的产品结构变化是否结束了?小鹏整体的状态跟前两年相比如何?
何小鹏:产品节奏等产品 ready 的时候再说,第一台飞行器首先面向国内市场。第二个问题谈到变化,今年二三月份我跟我们高管团队说,我认为四季度小鹏会向上坡走,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年底我认为是上到高度后的平稳巩固,为下一阶段的上升打基础。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要打好基础做好体系,做质量以及人才的管理。今天来看,可能 2026、2027 年才是看到淘汰赛的基础,淘汰赛还不代表晋级赛,淘汰的时候还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排序。中国汽车科技竞争以及全球化的竞争还有很多年,远远还没有到可以松懈的时候。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