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上汽“缴械”印度?,欢迎阅读。
印度汽车市场这块骨头向来难啃,却仍挡不住各大车企热情,上汽也不例外。
不久前,外媒报道,印度最大的钢铁巨头 JSW 集团宣布,与上汽 MG 达成合作,共同成立一家价值 15 亿美元的合资企业,以便于在印度生产、销售名爵 MG 品牌的电动车。合资企业中,JSW 和其他印度合作伙伴持股 51%,上汽集团持股则为 49%。
消息发出后,引发网友热议,许多人认为上汽此举无异于 " 丧权求生 "。毕竟印度市场这块 " 大蛋糕 ",看似美味却一直被戏称为 " 外资坟场 ",让不少中外投资者望而却步。
紧接着,有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对外透露,虽然上汽集团不再 100% 控股,但并不意味着已出让绝对控制权。
印度主动张开怀抱拥抱外资企业,这背后究竟是否暗藏陷阱?
49% 股权背后,是过半的投票权
一直以来,印度的投资环境都 " 高深莫测 ",尤其在给外商投资設定门槛上,向来 " 一视同仁 ",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来自欧美日韩的企业,都在劫难逃,相似案例比比皆是。
2020 年 1 月,长城汽车就曾与通用汽车达成協定,计划以 3 亿美元的对价收购通用汽车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工厂,但最终这项協定因未能获得印度监管部门的批准,导致協定在 2022 年 6 月 30 日到期后合作终止。
再比如,比亚迪本打算在印度搭建投资 10 亿美元建厂,但在项目规划时,印度政府颁布了新政策——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惩罚性关税,比亚迪因为被处罚,之后果断放弃了该建厂项目。
从以往案例来看,上汽在印度的发展也面临来自政府或者政策方面的层层阻碍。
2023 年网络上就有传闻,印度政府强制要求上汽转让股权,将中资 100% 持股的独资企业,转变为中印股比 51%:49% 的合资车企。印度 JSW 集团就是拿走 51% 控股权的主体。
经历了一年的持久战,上汽终究做出妥协。紧随其后的则是外界的不解:为何执拗,冒着让出 "51% 话语权 " 的风险,也要留在印度?
这其中或许掺杂了太多的无可奈何。早在 2019 年,MG 品牌就在印度设立了工厂,从市场表现来看,MG2023 年在印度售出新车 56902 辆,同比增长 18%。其中,电动汽车占总销量的 25% 左右,成为印度第二大电动汽车生产商。
换言之,上汽如果不同意本次股权让步,就会重蹈覆辙,如前面列数的企业一样,在印度政府层面多重施压下,数年来积累的基业打水漂。
不过,针对外界有关 " 灵魂论 " 的议论,该知情人士也给出了解释:根据持股比例,5% 的员工持股和 3% 的经销商持股都没有投票权,也就是说,刨除这 8% 无投票权的股比,余下的 92% 股权所有者享有 100% 投票权,这意味着,上汽通过 49% 的股权占比获得了超过 50% 的投票权。
上汽甘愿交出 MG 股权给印度政府做嫁衣的背后,是企业面对这块 " 肥肉 " 该不该啃下来的问题。
印度招商:降低门槛 " 钓大鱼 "?
一直以来,印度对发展汽车产业都野心勃勃。早前,印度政府下定决心到 2030 年电动汽车占汽车总销量 30%,达到 100 万辆。
2021 年起,印度公路交通和运输部部长尼廷 · 加德卡里(Nitin Gadkari)多次公开强调:" 印度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中心 "。
今年 3 月 19 日,印度商业和工业代表戈亚尔(Piyush Goyal)再次发起号召,邀请全球企业来印度投资建厂,并且有信心让印度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领網域的 " 制造中心 "。
不过,针对印度市场,中外投资者可谓又爱又恨,爱的是它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恨的是其背后掺杂了太多不可控因素。
自莫迪政府上台以后,印度一边对进口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加收关税,一边又以 " 市场换技术 " 策略引诱外商投资。莫迪一再强调发展本国电动汽车产业,但结合当地汽车市场发展情况,想要达成目标,离不开外资汽车厂商的加入。
3 月 15 日,印度政府出台优惠法案,将降低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以吸引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国际车企来印建厂。
在新政推出之前,印度根据进口电动汽车的价值对其征收的税很高,大概在 70% 或 100% 之间。而根据最新政策,外资企业只要承诺投资至少 5 亿美元,3 年内开始在印度本地工厂生产电动汽车,就可获得税收优惠,定价 3.5 万美元或以上的进口电动汽车,企业只需缴纳 15% 的关税,时间期限为 5 年,每年额度为 8000 辆。
按照戈亚尔的话说,该国邀请全球各地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到印度设厂," 这将创造就业机会,改善贸易。"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印度在 2023 年电动汽车销量仅 86870 辆,虽然相比 2022 年翻了一番,但发展速度仍然很慢,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仅为 2.3%。这也给其他车企提供了市场机会。
不过,虽然印度政府现阶段给出了示好,但透过此前一系列 " 不厚道 " 行为,外资厂商很难和印度政府建立起信任关系。对于印度政府而言,与其喊口号讨好外商投资,不如先把 " 法律权益 " 得到落实,再去开始谈 " 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