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车企打架,韭菜遭殃,欢迎阅读。
评一周车股,察百态车市。
本周汽车市场称得上 " 神仙打架 ",除了新车、财报、举报应有尽有,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散户为汽车股买单了。
毕竟没有人会想到,两大龙头车企竟然相互开 " 撕 " 了。
5 月 25 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4 月 11 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随后,比亚迪汽车官方发布声明称,"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
不仅如此,比亚迪官方公告最后还写上这么一句," 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一家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企业,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
吃瓜网友也不嫌事儿大,但股民们却遭了殃。
就在该事件发生之后,比亚迪和长城汽车也分别迎来了股价下跌,比亚迪 A 股、港股比亚迪股份分别下跌 1.91%、2.90%,长城汽车 A 股、H 股分别下跌 5.32%、5.09%;比亚迪当天股价最低跌至每股 255.14 元,最大跌幅为 2.43%。
"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天的比亚迪十分贴切。
而二级市场也因为此次举报显得异常动荡,5 月 26 日早盘,比亚迪与长城汽车股价延续周四状态,一开盘就开始下挫,长城汽车盘初跳水再度跌超 6%,比亚迪跌逾 3%。
截止周五收盘,长城汽车成交量 42.49 万手,成交额 10.07 亿,市值保持在 2015 亿元;而比亚迪方面,成交额在 45.83 亿,总市值 7190 亿元。
目前,双方车企并没有公布任何的相关信息进展,我们也相信这一场突如其来的举报并非是流量操作,而是行业互相监督下的一次博弈。
再来看看本周新势力方面,5 月 25 日,蔚来全新一代 ES6 终于上市,对于这款全新的车型蔚来也赋予很大期望,不仅在上市前给予了全面的宣传造势,还用尽全力给大家展示 " 上市即可试驾,交付 " 的决心。
可尽管举办了贴近用户,迎合用户的发布会,但 36.8 万元的起售价格还是迎来不少吐槽,就连行业资本市场也并不看好此次新车的售价。
据悉在蔚来发布会结束后,美股晚间开盘时,蔚来股价便应声跌落,跌超 11%。很多人预测," 是不是蔚来这款新车的售价标得有些高于市场预期,导致资本市场并不看好。"
网端也有网友借题发挥," 与其说全新,还不如是改款,在当下新能源汽车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刻,蔚来在价格上还在坚持,还想利用他的服务、换电以及用户社群去打差异化,这一点其实挺冒险。"
无独有偶,在发布会结束后到第二日(5 月 25 日),港股开盘的蔚来还是一路走低,截至 5 月 25 日早上 10:00,蔚来跌逾 9%,连同其他车企一起下跌,小鹏汽车跌近 8%,吉利汽车、北京汽车等跌逾 2%。
交银国际证券也给出了目前对于蔚来汽车的思考,"2023 年 2 季度蔚来销量增长可能低于预期……预估 2/3 季度的交付量仍将面临压力,此外,今年所公布的换电站数量的发展以及蔚来一贯要保持高质量的客户服务,这些获或将将进一步拖累利润率。"
行业对于蔚来的忧虑很明确,毕竟比起其他造车新势力,蔚来身上还背负着换电网络布局的负担。随着第三代换电站在全国范围内的更替,毋庸置疑蔚来在布局、研发、改进以及维修、维护上也将花上更多的财力。
另外,对于蔚来尚未披露 2024 年的新车型时间表以及旗下另一品牌阿尔卑斯的进展情况,资本市场也只能持有 " 前景保守态度 "。
被持 " 保守态度 " 的还有小鹏汽车,同样是 5 月 24 日,小鹏汽车公布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营收为 40.3 亿元,同比下降 45.9%,净亏损达到 23.4 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小鹏汽车的当季整体毛利率暴跌至 1.7%,同比降低了 10.5 个百分点,是三年来的首次负数,看来 G9 所引发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于当下的小鹏汽车打击深远。
当下的小鹏汽车的确处在卖一台亏一台的深渊之下。
二级市场自然也不会太好看,财报出炉的第二天早上,美股盘前暴跌 8.89%,10 点后跌幅一度扩大至 12%。截止周五收盘,小鹏汽车大盘指数成交量 2817 万股,成交额 8.98 亿,换手率 1.63%,总市值 540.96 亿。
行业分析师们也犀利的指出," 从小鹏汽车第一季度的盈利上来看,他并没有好转,而是全面低于市场预期,与其兄弟公司理想汽车相比,小鹏无法盈利的现实是残酷的。" 同时,小鹏汽车自己也给出悲观的第二季度营收指引," 该公司预计二季度实现营收 45 亿元至 47 亿元,将会同比减少约 36.8-39.5%。"
我们不免为小鹏汽车捏一把汗,与蔚来不同,小鹏目前所经历的更多是来自内部的改革与阵痛,但毋庸置疑现在的处境将越来越难。
其实从 5 月初开始,新势力车企在美股和港股市场的处境就没有太好,毫无规律的高低曲线也影响着新能源在国内 A 股市场的表现。
5 月以来,电池级碳酸锂的涨幅已超过 60%(4 月底 18 万元 / 吨),这也导致新能源整体产业有所波动,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出现反弹的机遇并不明显。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2023 年一季度补贴退坡导致 2022 年底需求部分透支,叠加碳酸锂价格急剧下跌、车企降价、消费者持币观望,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增速放缓。"
接下来最好的方法也许就能观望了。毕竟随着汽车市场的回暖和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接受度进一步提升,叠加各地促进汽车消费的举措的落地,新能源车销量在传统淡季有望呈现持续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