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小米OV和荣耀,新战事将从九月燃起,欢迎阅读。
文 | 锦缎
自 5G 周期后,智能手机行业的创新已死,已经像无头苍蝇运行了至少 5 年。AI,正被寄望成为 game changer 的救命稻草。
根据最新消息,苹果计划于 2024 年 9 月 10 日举行秋季新品发布会。从之前厨子的预热铺垫不难知道,苹果发布会的重点将是 AI,如何定义 AI 手机将是重头戏,据了解 IOS 将迎来 10 年来的最大更新。
久旱逢甘霖。作为近 5 年最大的变革点,AI 手机的宣导势必将铺天盖地。泼天的流量,将催促产业链更多从乐观角度去畅想:AI 将开启新一轮的换机周期。
但我们似乎漏掉了对格局的思考,尤其是对国产手机品牌命运的推演:行业将是鸡犬升天,还是上演新人笑旧人哭的戏码?
01 面临的困境比想象中还大
与三四年前的手机相比,各大品牌手机在性能上属实已经没有显著的提升了。大部分人换手机的原因不是追求更好的产品,而是老手机实在没法用了。
不管厂商怎么吹,没有技术创新行业就没有秘密,所以人在同一水平。
除了苹果外,所有其他手机品牌的用户忠诚度很低,最终行业始终陷在无限内卷的状态,选手机已经变成了选空调,在一堆我不关心的参数中,最终选择了看价格。
2021 年是手机厂最后的巅峰。拿小米集团来说,这 5 年总收入就在 2000-3000 亿元之间波动,主要的增长还是依靠非手机的 IOT,纯手机的出货量已经多年停留在 1.5-2.0 亿部区间。
OPPO、VIVO、荣耀,虽然没有上市,但这三年的情况,与还算勤奋的小米相比,只差不好。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1)总量增长梦碎
在 AI 带来创新预期之前,国产手机厂实际面临的困境,比财务数据体现的其实要更大。
早在 2016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就触及了历史顶点的 14.7 亿部,然后开启了一路钝刀子割肉般的下滑。在长达 7 年的下滑过程中,只有苹果依靠华为被制裁,部分证明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和护城河。
其他所有国产品牌,都只是此消彼长的份额游戏。可能某款机型卖得火,这个品牌的份额就能短期起来一些,但马上就会被竞争对手抄袭然后以一个更低的价格来背刺你。
品牌之间其实没有太多技术秘密,可能不广为人知的是,安卓手机不同的型号中,半数以上是靠同样的代工厂来完成所有研发和设计的,有点像你在不同的餐馆里吃到了同样的预制菜。
资料来源:IDC
2)结构创新末路
在总量不增长之后,为什么手机行业并没有体感的这么惨呢?这是由于意识到总量不增长之后,业内开始流行一个词——微创新。比如:
手机芯片的制程,从 14nm,一路更新到了最新的 3nm,间接带动了台积电的繁荣;手机存储从 64G,更新到了 1T,拉动了海力士的业绩。
手机通信质量的提升,信号从 4G 更新到 5G,提升了 PCB、射频器件、电感的需求。
内卷螢幕和摄像头,螢幕已经更新到折叠屏,还细分为上下折、左右折、三折,摄像头择时,从单摄更新到双摄,最终更新到了滚筒洗衣机。
在总量下滑的这 7 年,手机品牌厂们靠码料,堆砌消费者不需要的功能,然后强行给中高端机手机提价,消费者也只能捏着鼻子买。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也带来了产业链结构性机会,比如摄像头光学产业链的繁荣,但手机品牌这种维持手机销售收入增长的模式,是典型的寅吃卯粮。
微创新给消费者上眼药,终将被反噬。比如,在摄像头的更新到 " 滚筒洗衣机 " 之后似乎已经乏力,小米 14Ultra 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直接可以说就是一台带有通话功能的数码相机。手机行业甚至出现缝缝补补再三年的奇观,二手机的翻新一度火爆,手机行业已与家电无异。
如果再没有创新,我们可以笃定的推导出来看似吓人但又必然的结论:手机总量的下滑,是一场安卓系集体的慢性自杀。
02 一个好消息,AI 是真正触及手机灵魂的变革
1)AI 需要手机这个载体吗?
AI 究竟该如何实现商业化应用落地,争论层出不穷,即使选择与硬體结合,可选择的载体也不少,比如汽车、电腦、眼镜、手机、音箱、手表,为什么非得死磕手机这条路呢?
抛开各种技术分析不表,随着苹果和 OpenAI 相互拥抱,这个争论已经被终结。在今年苹果 WWDC24 开发者大会上,Cook 宣布将与 OpenAI 合作,而且还是深度合作的模式。
由 GPT-4o 提供支持的 ChatGPT 集成将于今年融入进苹果所有的作業系統,包括 iOS、iPadOS 和 macOS;ChatGPT 的订阅用户也可以连接他们的账户,并直接在苹果系统中使用付费功能。苹果与 OpenAI 的合作,是各取所需:OpenAI 缺乏应用场景,苹果缺乏优质大模型。
手机的硬體体系、作業系統和生态都已经非常成熟,在手机中植入 AI,将直面数十亿的消费者,最容易形成商业模式的闭环。
2023 年,OpenAI 收入 20 亿美元,2024 年乐观预计在 50 亿美元,显然是支撑不了公司庞大的开支的,虽然靠微软输血没有问题,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 AI 搭载手机,将可能产生裂变的效果。
最可比的案例是谷歌和苹果的合作。谷歌为了获得苹果全家桶产品上默认搜索引擎地位,据估算每年向苹果支付 150 亿美元。由于苹果用户超过 10 亿,谷歌的绑定也获益匪浅,通过苹果设备获得搜索相关收入可能在 500 亿美元,扣掉 150 亿美元的费用,也还能创收超过 300 亿美元。
如果 OpenAI 和苹果合作,能产生类似的效果,将可能直接增加其超百亿美元的营收。这一推测也不无道理,在宣布与 OpenAI 合作后,苹果吹风表示可能会向 Apple Intelligence 的高级 AI 功能收取 20 美元左右的月租。
简单算一笔账,假如 15 亿苹果用户中,有 10% 的人选择付费,一年贡献的流水将达到 360 亿美元,假如其中一半返给 OpenAI,确实是一笔百亿美元的巨款。
2)AI 能给手机带来什么改变?
商业模式行得通,另外大众最为关注的是,那从使用体验上,AI 究竟能给手机带来什么变革?
可能偏表象的分析会从具体功能着手,比如 AI 手机将提供会议转录、实时特效渲染、同声传译、智能 P 图、邮件收发等功能,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顺带提供有趣和新颖的体验。但这种解读容易陷入到盲人摸象这种歌局部正确的谬误中。
手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认为,手机的本质是互動方式。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就是将互動方式从按键变成了触摸,苹果 siri 是失败的,也是由于其语音互動功能太弱。
之所以说 AI 触及到手机的灵魂,就是因为它将颠覆手机的互動方式。从被动输入式互動,变成主动互动式互動;多模态大模型的成立,又使得这种方式变成文字、语音、视频全方位的,你的手机可能未来变成你的贴身 AI 助理。
03 一个坏消息,AI 更像国产手机厂商们的毒药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AI 手机的渗透率将尝试挑战 10% 的关键门槛,一旦互動方式革新的论断验真。估计在 3 年内,AI 手机的渗透率将快速达到 50%。
从纸面上看,似乎所有主流的手机厂商都将积极拥抱这一变化,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端侧语言大模型,参数也不相上下,并配套自己的作業系統。
但真实情况是,安卓系品牌,面临的压力可能大于机遇。如果说传统的竞争难度是 100 分,苹果能拿 100 分,安卓系在总量下滑的这几年,产品力从 60 分追到了 90 分;但是 AI 将是游戏难度直接上升到 200 分,安卓的差距又将再一次被无情的拉开。
图:不同 AI 手机厂商端侧模型参数对比 来源:光大证券
1)苹果创新高的真实原因
历史上,苹果虽然投入 AI 不少,但是在方向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不在意大模型,它认为大模型是用于搜索的,对手机厂商来说没有价值。而大模型的智力涌现,让苹果认识到自己犯了彻头彻尾的错误。
2024 年中,苹果从造车和 MR 的泥潭里彻底走出来,选择 all in AI。并在通过接入 OpenAI 等外部大模型,苹果补齐了 AI 拼图中的最后一环,也再次回到了产业正确的方向上来。
不同于其他厂商,把 AI 当作噱头和卖点,苹果对 AI 的思考是:将使手机回到最自然的互動形式,而不是局限于被动的结构化指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苹果规划了 10 年的远大宏图,并切分为 3 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语音互動的 Siri 阶段,今年底的 iOS18 更新是近 10 年最大规模的更新,采用 AI 架构开发,Siri 将被打造成智能控制中心,为手机提供智能的人机互動方式。
第二阶段:利用外部模型和苹果自己训练的多模态大模型,依靠自有的云端混合算力,利用 AI 技术解决传统计算机语言难以处理的问题,实现影像和文字这两种模态的突破。预计到 iPhone 18 系列,将全面引入 AI 技术。
第三阶段:未来十年内,使 AI 成为作業系統中真正的一部分,具备理解世界和用户需求的能真实智力。
除了战略规划完全云泥之别外,从技术可行性层面,苹果手上能打的牌也更多。
苹果在享受低功耗的 ARM 生态的同时,还可以最大比例使用自主 IP,结合自有作業系統,以及最先进的制程,理论上苹果的硬體优势还是可以甩竞争对手两条街的。因此,理论上,端侧模型中,苹果能支持的模型是最大的,据测算可以做到 500 亿参数。
AI 由于需要更多的付费,势必从高端机开始渗透起。另外,苹果占据手机份额 20%,而且是最愿意为高功能支付溢价的优质客户。
苹果将 AI 定义为互動方式的创新,并且具有最大的成功概率,以及只要能成功就能打通商业模式的美好前景,这些才是支撑苹果公司市值创下历史新高的真实原因。
2)安卓系是否有一战之力?差距在被拉大
面对 AI 手机的滚滚大潮,虽然每家手机厂都在对外宣称我们高度重视 AI,但客观而言,性能落后 + 战略轻视,小米们相对苹果在 AI 领網域,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同于苹果的全家桶策略,安卓系是依靠群众的力量,高通 / 联发科负责芯片,谷歌负责作業系統,品牌厂 OVM 负责产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与苹果存在肉眼可见的差距,一做乘法就变成两个维度的产品。
如果说性能的差距终究可以用时间来弥补,那么战略选择的迥异就容易造成越努力越失败的终局。
其中,战略偏差最大的当属小米了。当苹果已经锚定互動模式的创新了,而小米在最新的财报中,还在强调突出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仿佛停留在 "1+N" 这种上一个时代的打法。
资料来源:小米集团 2024 年中期报告
对于 AI 的论述,也体现了公司的认知,目前停留在 " 赋能 " 层面。小米仍然把 AI 作为一种添头,将其视为手机、汽车、IOT 的附加功能,完全没有提到互動方式的创新。
不得不承认,小米的供应链能力绝对全球一流,仅用 3 年造出的第一款车,不仅爆卖,而且毛利率已经超过 10%,把一众造车新势力的脸都打肿了,甚至放眼全国,只有比亚迪的供应链能力可以与之一战。
而当年,雷军选择硬着头皮造车最底层的认知是,车是最尖端的科技,将对手机造成巨大的虹吸效应,不做车小米将没有未来。但 AI 多模态大模型的成立,使现在最尖端的科技已经变成了 AI,苹果选择彻底停掉造车项目拥抱 AI 就是例证。
所以苹果在 2024 年,端出的是 Apple Intelligence,小米却还是人车家。苹果想的是把握互動方式的革命,小米想的是应用场景的拓展,把 AI 定义为赋能。
由于小米 SU7 大获成功,我们也比较看好小米汽车的竞争力,汽车的投入对于小米来说,一定会牵扯过多的精力。未来再想掉头,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小米应战都乏力的话,OPPO、VIVO 和荣耀,可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除了与高通的关系,并不如小米那么紧密外,这些品牌都没有上市,以及与供应链交叉持股,导致他们对现金流和利润更加重视,在研发投入力度上,只会掣肘更多。
有人肯定会提到传音,它完全是错位竞争的,做均价 150 美元以下的中低端手机,能不能靠 " 普惠 AI" 给大家带来意外惊喜。我们建议也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对于传音而言,都先不谈技术的可行性,由于 AI 势必增加手机的日常使用成本,渗透到低阶手机,至少是 5 年后的事情了。
如果说,过去 7 年,手机总量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小米们可以通过性价比、渠道、营销等各种方式守住市场份额,书写了过去国产手机在全球大卖的高歌。但面向下一个 10 年,AI,已经唤醒苹果这头沉睡的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