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小米OV和榮耀,新戰事将從九月燃起,歡迎閱讀。
文 | 錦緞
自 5G 周期後,智能手機行業的創新已死,已經像無頭蒼蠅運行了至少 5 年。AI,正被寄望成為 game changer 的救命稻草。
根據最新消息,蘋果計劃于 2024 年 9 月 10 日舉行秋季新品發布會。從之前廚子的預熱鋪墊不難知道,蘋果發布會的重點将是 AI,如何定義 AI 手機将是重頭戲,據了解 IOS 将迎來 10 年來的最大更新。
久旱逢甘霖。作為近 5 年最大的變革點,AI 手機的宣導勢必将鋪天蓋地。潑天的流量,将催促產業鏈更多從樂觀角度去暢想:AI 将開啟新一輪的換機周期。
但我們似乎漏掉了對格局的思考,尤其是對國產手機品牌命運的推演:行業将是雞犬升天,還是上演新人笑舊人哭的戲碼?
01 面臨的困境比想象中還大
與三四年前的手機相比,各大品牌手機在性能上屬實已經沒有顯著的提升了。大部分人換手機的原因不是追求更好的產品,而是老手機實在沒法用了。
不管廠商怎麼吹,沒有技術創新行業就沒有秘密,所以人在同一水平。
除了蘋果外,所有其他手機品牌的用戶忠誠度很低,最終行業始終陷在無限内卷的狀态,選手機已經變成了選空調,在一堆我不關心的參數中,最終選擇了看價格。
2021 年是手機廠最後的巅峰。拿小米集團來說,這 5 年總收入就在 2000-3000 億元之間波動,主要的增長還是依靠非手機的 IOT,純手機的出貨量已經多年停留在 1.5-2.0 億部區間。
OPPO、VIVO、榮耀,雖然沒有上市,但這三年的情況,與還算勤奮的小米相比,只差不好。
資料來源:公司财報
1)總量增長夢碎
在 AI 帶來創新預期之前,國產手機廠實際面臨的困境,比财務數據體現的其實要更大。
早在 2016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就觸及了歷史頂點的 14.7 億部,然後開啟了一路鈍刀子割肉般的下滑。在長達 7 年的下滑過程中,只有蘋果依靠華為被制裁,部分證明了自己的品牌價值和護城河。
其他所有國產品牌,都只是此消彼長的份額遊戲。可能某款機型賣得火,這個品牌的份額就能短期起來一些,但馬上就會被競争對手抄襲然後以一個更低的價格來背刺你。
品牌之間其實沒有太多技術秘密,可能不廣為人知的是,安卓手機不同的型号中,半數以上是靠同樣的代工廠來完成所有研發和設計的,有點像你在不同的餐館裡吃到了同樣的預制菜。
資料來源:IDC
2)結構創新末路
在總量不增長之後,為什麼手機行業并沒有體感的這麼慘呢?這是由于意識到總量不增長之後,業内開始流行一個詞——微創新。比如:
手機芯片的制程,從 14nm,一路更新到了最新的 3nm,間接帶動了台積電的繁榮;手機存儲從 64G,更新到了 1T,拉動了海力士的業績。
手機通信質量的提升,信号從 4G 更新到 5G,提升了 PCB、射頻器件、電感的需求。
内卷螢幕和攝像頭,螢幕已經更新到折疊屏,還細分為上下折、左右折、三折,攝像頭擇時,從單攝更新到雙攝,最終更新到了滾筒洗衣機。
在總量下滑的這 7 年,手機品牌廠們靠碼料,堆砌消費者不需要的功能,然後強行給中高端機手機提價,消費者也只能捏着鼻子買。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也帶來了產業鏈結構性機會,比如攝像頭光學產業鏈的繁榮,但手機品牌這種維持手機銷售收入增長的模式,是典型的寅吃卯糧。
微創新給消費者上眼藥,終将被反噬。比如,在攝像頭的更新到 " 滾筒洗衣機 " 之後似乎已經乏力,小米 14Ultra 引起了不小的争議,直接可以說就是一台帶有通話功能的數碼相機。手機行業甚至出現縫縫補補再三年的奇觀,二手機的翻新一度火爆,手機行業已與家電無異。
如果再沒有創新,我們可以笃定的推導出來看似吓人但又必然的結論:手機總量的下滑,是一場安卓系集體的慢性自殺。
02 一個好消息,AI 是真正觸及手機靈魂的變革
1)AI 需要手機這個載體嗎?
AI 究竟該如何實現商業化應用落地,争論層出不窮,即使選擇與硬體結合,可選擇的載體也不少,比如汽車、電腦、眼鏡、手機、音箱、手表,為什麼非得死磕手機這條路呢?
抛開各種技術分析不表,随着蘋果和 OpenAI 相互擁抱,這個争論已經被終結。在今年蘋果 WWDC24 開發者大會上,Cook 宣布将與 OpenAI 合作,而且還是深度合作的模式。
由 GPT-4o 提供支持的 ChatGPT 集成将于今年融入進蘋果所有的作業系統,包括 iOS、iPadOS 和 macOS;ChatGPT 的訂閱用戶也可以連接他們的賬戶,并直接在蘋果系統中使用付費功能。蘋果與 OpenAI 的合作,是各取所需:OpenAI 缺乏應用場景,蘋果缺乏優質大模型。
手機的硬體體系、作業系統和生态都已經非常成熟,在手機中植入 AI,将直面數十億的消費者,最容易形成商業模式的閉環。
2023 年,OpenAI 收入 20 億美元,2024 年樂觀預計在 50 億美元,顯然是支撐不了公司龐大的開支的,雖然靠微軟輸血沒有問題,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如果 AI 搭載手機,将可能產生裂變的效果。
最可比的案例是谷歌和蘋果的合作。谷歌為了獲得蘋果全家桶產品上默認搜索引擎地位,據估算每年向蘋果支付 150 億美元。由于蘋果用戶超過 10 億,谷歌的綁定也獲益匪淺,通過蘋果設備獲得搜索相關收入可能在 500 億美元,扣掉 150 億美元的費用,也還能創收超過 300 億美元。
如果 OpenAI 和蘋果合作,能產生類似的效果,将可能直接增加其超百億美元的營收。這一推測也不無道理,在宣布與 OpenAI 合作後,蘋果吹風表示可能會向 Apple Intelligence 的高級 AI 功能收取 20 美元左右的月租。
簡單算一筆賬,假如 15 億蘋果用戶中,有 10% 的人選擇付費,一年貢獻的流水将達到 360 億美元,假如其中一半返給 OpenAI,确實是一筆百億美元的巨款。
2)AI 能給手機帶來什麼改變?
商業模式行得通,另外大眾最為關注的是,那從使用體驗上,AI 究竟能給手機帶來什麼變革?
可能偏表象的分析會從具體功能着手,比如 AI 手機将提供會議轉錄、實時特效渲染、同聲傳譯、智能 P 圖、郵件收發等功能,提升用戶的工作效率,順帶提供有趣和新穎的體驗。但這種解讀容易陷入到盲人摸象這種歌局部正确的謬誤中。
手機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認為,手機的本質是互動方式。當年,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就是将互動方式從按鍵變成了觸摸,蘋果 siri 是失敗的,也是由于其語音互動功能太弱。
之所以說 AI 觸及到手機的靈魂,就是因為它将颠覆手機的互動方式。從被動輸入式互動,變成主動互動式互動;多模态大模型的成立,又使得這種方式變成文字、語音、視頻全方位的,你的手機可能未來變成你的貼身 AI 助理。
03 一個壞消息,AI 更像國產手機廠商們的毒藥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AI 手機的滲透率将嘗試挑戰 10% 的關鍵門檻,一旦互動方式革新的論斷驗真。估計在 3 年内,AI 手機的滲透率将快速達到 50%。
從紙面上看,似乎所有主流的手機廠商都将積極擁抱這一變化,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每個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端側語言大模型,參數也不相上下,并配套自己的作業系統。
但真實情況是,安卓系品牌,面臨的壓力可能大于機遇。如果說傳統的競争難度是 100 分,蘋果能拿 100 分,安卓系在總量下滑的這幾年,產品力從 60 分追到了 90 分;但是 AI 将是遊戲難度直接上升到 200 分,安卓的差距又将再一次被無情的拉開。
圖:不同 AI 手機廠商端側模型參數對比 來源:光大證券
1)蘋果創新高的真實原因
歷史上,蘋果雖然投入 AI 不少,但是在方向上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不在意大模型,它認為大模型是用于搜索的,對手機廠商來說沒有價值。而大模型的智力湧現,讓蘋果認識到自己犯了徹頭徹尾的錯誤。
2024 年中,蘋果從造車和 MR 的泥潭裡徹底走出來,選擇 all in AI。并在通過接入 OpenAI 等外部大模型,蘋果補齊了 AI 拼圖中的最後一環,也再次回到了產業正确的方向上來。
不同于其他廠商,把 AI 當作噱頭和賣點,蘋果對 AI 的思考是:将使手機回到最自然的互動形式,而不是局限于被動的結構化指令。
為了實現這一目标,蘋果規劃了 10 年的遠大宏圖,并切分為 3 個時間段:
第一階段:語音互動的 Siri 階段,今年底的 iOS18 更新是近 10 年最大規模的更新,采用 AI 架構開發,Siri 将被打造成智能控制中心,為手機提供智能的人機互動方式。
第二階段:利用外部模型和蘋果自己訓練的多模态大模型,依靠自有的雲端混合算力,利用 AI 技術解決傳統計算機語言難以處理的問題,實現影像和文字這兩種模态的突破。預計到 iPhone 18 系列,将全面引入 AI 技術。
第三階段:未來十年内,使 AI 成為作業系統中真正的一部分,具備理解世界和用戶需求的能真實智力。
除了戰略規劃完全雲泥之别外,從技術可行性層面,蘋果手上能打的牌也更多。
蘋果在享受低功耗的 ARM 生态的同時,還可以最大比例使用自主 IP,結合自有作業系統,以及最先進的制程,理論上蘋果的硬體優勢還是可以甩競争對手兩條街的。因此,理論上,端側模型中,蘋果能支持的模型是最大的,據測算可以做到 500 億參數。
AI 由于需要更多的付費,勢必從高端機開始滲透起。另外,蘋果占據手機份額 20%,而且是最願意為高功能支付溢價的優質客戶。
蘋果将 AI 定義為互動方式的創新,并且具有最大的成功概率,以及只要能成功就能打通商業模式的美好前景,這些才是支撐蘋果公司市值創下歷史新高的真實原因。
2)安卓系是否有一戰之力?差距在被拉大
面對 AI 手機的滾滾大潮,雖然每家手機廠都在對外宣稱我們高度重視 AI,但客觀而言,性能落後 + 戰略輕視,小米們相對蘋果在 AI 領網域,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不同于蘋果的全家桶策略,安卓系是依靠群眾的力量,高通 / 聯發科負責芯片,谷歌負責作業系統,品牌廠 OVM 負責產品。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與蘋果存在肉眼可見的差距,一做乘法就變成兩個維度的產品。
如果說性能的差距終究可以用時間來彌補,那麼戰略選擇的迥異就容易造成越努力越失敗的終局。
其中,戰略偏差最大的當屬小米了。當蘋果已經錨定互動模式的創新了,而小米在最新的财報中,還在強調突出 " 人車家全生态 " 戰略,仿佛停留在 "1+N" 這種上一個時代的打法。
資料來源:小米集團 2024 年中期報告
對于 AI 的論述,也體現了公司的認知,目前停留在 " 賦能 " 層面。小米仍然把 AI 作為一種添頭,将其視為手機、汽車、IOT 的附加功能,完全沒有提到互動方式的創新。
不得不承認,小米的供應鏈能力絕對全球一流,僅用 3 年造出的第一款車,不僅爆賣,而且毛利率已經超過 10%,把一眾造車新勢力的臉都打腫了,甚至放眼全國,只有比亞迪的供應鏈能力可以與之一戰。
而當年,雷軍選擇硬着頭皮造車最底層的認知是,車是最尖端的科技,将對手機造成巨大的虹吸效應,不做車小米将沒有未來。但 AI 多模态大模型的成立,使現在最尖端的科技已經變成了 AI,蘋果選擇徹底停掉造車項目擁抱 AI 就是例證。
所以蘋果在 2024 年,端出的是 Apple Intelligence,小米卻還是人車家。蘋果想的是把握互動方式的革命,小米想的是應用場景的拓展,把 AI 定義為賦能。
由于小米 SU7 大獲成功,我們也比較看好小米汽車的競争力,汽車的投入對于小米來說,一定會牽扯過多的精力。未來再想掉頭,也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
如果小米應戰都乏力的話,OPPO、VIVO 和榮耀,可能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除了與高通的關系,并不如小米那麼緊密外,這些品牌都沒有上市,以及與供應鏈交叉持股,導致他們對現金流和利潤更加重視,在研發投入力度上,只會掣肘更多。
有人肯定會提到傳音,它完全是錯位競争的,做均價 150 美元以下的中低端手機,能不能靠 " 普惠 AI" 給大家帶來意外驚喜。我們建議也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對于傳音而言,都先不談技術的可行性,由于 AI 勢必增加手機的日常使用成本,滲透到低階手機,至少是 5 年後的事情了。
如果說,過去 7 年,手機總量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小米們可以通過性價比、渠道、營銷等各種方式守住市場份額,書寫了過去國產手機在全球大賣的高歌。但面向下一個 10 年,AI,已經喚醒蘋果這頭沉睡的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