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买基金七年,我对基金经理祛魅了,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作者:江辰锋,编辑:黄慧玲,题图来自:AI 生成
我们的老朋友小江同学如约来稿,分享他的 2024 年投资之旅。
年仅 24 岁的小江同学,投资基金已有七年,投资股票两年。这一年,他在资产配置上探索得更多了:A 股、美股、黄金、债券、REITs…… 学得越多,问题越多,他选择在行动中寻找投资焦虑的解药。
这一年,他一边在朋友圈写下 "A 股悲情文案 ",一边默念巴菲特名言逆势加仓,最终喜提 " 收益 15%,回撤 15%" 的成绩单。从资源股的高光时刻到港股的高位加仓被套,小江在躬身实践中体会知易行难,也在看过更多基金经理 " 骚操作 " 后逐渐祛魅,从资产配置的 " 知识越多越迷茫 " 到 "35 岁才是投资成年礼 " ——这位 24 岁的 " 老韭菜 " 用血泪和账单摸索让自己保持内核稳定的投资方式。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盯着账户绿光思考人生,或对基金经理的 " 梭哈式操作 " 产生怀疑,又或是在 " 别人恐惧我尿裤子 " 的人性真相中笑中带泪 …… 这篇年度投资回忆录,或许能让你找到共鸣。
一、2024 年账单:收益 15%,回撤 15%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4 年 2 月 2 日,我盯着手机上的 K 线图,手指在 " 卖出 " 按钮上不停颤抖,这是我第不知道多少次想割肉了事,最终悲愤地在朋友圈写下了如下文案。
面对 A 股的极端下跌,我曾多次萌生清仓的念头,但理智告诉我,此时割肉无异于当 " 大韭菜 "。
那些抄底的名言,"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 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 ",不断在我腦海中浮现。于是,我默默地拨通了家人的电话,申请追加投资(拥有稳定且关键时刻能提供资金支持的负债端,真是太好了)。
由于我刚参加完一位主要投资于顺周期的基金经理路演,对于他所说的大宗商品十年大牛市的故事激动不已,于是,拿到钱后,我毫不犹豫地加仓了洛阳钼业、紫金矿业等资源股,并一度获得了超过 40% 的收益。这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也因重仓资源股,一度成为年内阶段性业绩第一。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太有前瞻性、太懂投资了,每天在群里晒收益与涨幅,听别人说:股神!
虽然在 7 月份资源股开始见顶下跌,但是我一想到他说的:大牛市期间,资源股必然出现回调,并且回调可能会大到让人以为大宗牛市已然结束。我就充满了持有资源股到地老天荒的豪情,然后一度跌到亏 20%,最终在 "9 · 24" 之后获利了结。
在 "9 · 24" 之前,面对上证指数的一路俯冲,我对 A 股的信心也一度跌落至谷底。当时,我正处于辞职后的 Gap 旅行中,每每在云贵川的绿水青山中打开账户看到更绿的 A 股,我的好心情也一扫而空。
当 A 股跌至 2689 点时,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有未来的大额支出?负债端是否有压力?经过梳理,我决定继续持有。毕竟我才 24 岁,还有充足的时间与 A 股对耗。转机也真的被我等到了。
"9 · 24" 行情的悄然而至让每一位投资人都欢欣鼓舞,我也不例外。此外,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我那些万年不联系的朋友们竟然开始向我咨询开户事宜。就连我的父亲,也不由分说地开始给我转钱,并且要求我在股市中给他赚一辆车,这也酿成了我在港股的惨剧。
因为 Gap 旅行途经香港,我专程去开通了银行账户,准备进行海外投资。国庆期间,A 股休市,但港交所上市的科创 50ETF、2 倍做多创业板 ETF 等挂钩国内指数的产品却因做多情绪高涨而暴涨。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赚取了接近 50% 的收益。
当时我正在虎跳峡徒步,俯视脚下大山的同时看着自己港股券商 App 上显示的单日盈利五位数,觉得我简直就是气运之子,仿佛靠着这一轮史无前例的中国资产大牛市就能实现小小的财富自由。
得意忘形之下我选择了高位加仓,等一波暴力拉升,甚至辗转找到在香港工作的朋友暂借了一些港币高位加仓,因此至今尚且亏损 10%。回想当时,我甚至还在告诫我的朋友们 " 需要注意风险,投资最重要的是赚钱而非赚多赚少 ",但是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再一次明白何谓知易行难。
整个 2024 年,尽管收益并没有做到多好,证券账户(12.3%)基金账户(15.3%),但是最大回撤控制在 15% 以内,也算是做到了最初的目标:以尽量的低波动低回撤来获得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毕竟,人总是喜欢嘴硬的,去年亏钱的时候可以说自己有相对收益,今年可以说自己回撤控制得不错。忽然间想到,这句话似乎某些时候也能套用在某些基金经理身上。
二、对基金经理祛魅
最初,我的投资是从公募基金开始,因此我对于基金经理始终存在一层滤镜,认为每一位基金经理都是投资大师。然而,从 2024 年开始,我对于基金经理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
随着我也成为了产业链的一份子,我开始明白,大部分基金经理似乎并没有自己之前想象的那么厉害。
无论是 2024 年初在股市底部割肉微盘股的基金经理,还是轻仓踏空 "9 · 24" 行情、随后在 10 月精准高位建仓地产 + 光伏又马上割肉的基金经理,都让我深刻认识到:基金经理也是人,也会有基金经理做出底部割肉、高位接盘的操作。
当我撰写第一篇分析基金经理文章的时候,同事点评道,我在文章中对基金经理存在太多主观上的推崇,而非理性上的分析,表达不够平实与理性,会诱导读者。
起初我还争辩称我就是觉得他好,并且多年来的业绩也证明了他好。但随着对资管行业的了解越发深入,我也越发对基金经理这个群体开始祛魅,不再以仰视的目光去看待而是以平视与辩证的角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的对比。2024 年是被动投资大年,股票类 ETF 规模迅速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与此同时,沪深 300 指数远远跑赢被用来衡量基金经理平均水平的万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沪深 300 大涨 17.77%,而万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仅小涨 3.45%。
在 2019 年和 2020 年主动投资如火如荼、明星基金经理层出不穷的时候,沪深 300 常常被用来作为比较对象,用以论证基金经理卓越的业绩。然而,现在能跑赢沪深 300 的基金已经堪称优秀。
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一年的业绩冠军,尽管是业绩第一名,但是管理的其他基金收益率却远没有那么优秀,只是这只基金恰好踩对了风口,因此摘得桂冠。在公募中不止一位这样的基金经理,他们在不同的细分赛道上进行梭哈式押注,等市场的风口吹来从而名利双收。
也许可以认为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普通投资者不具备区分此类基金的能力,基金经理的 A 基金年内大涨 40%,B 基金却是落得亏损下场,作为普惠金融的公募基金中不该出现此类现象。
三、我的资产配置之路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买基金七年,炒股两年了。"9 · 24" 行情让我印象深刻,早年间懵懵懂懂交的学费,后来都从市场里赚了回来。看着账户的总账,我忍不住感叹:人真的要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投资,因为后面需要回本的金额肯定少。
不过,经历了两次市场的压力测试之后,我发现人性真是复杂又真实。大家总说 "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但其实对我来说,面对市场的非理性下跌," 别人贪婪我更贪婪,别人恐惧我吓得尿裤子 " 才是人性真相。
所以,在 "9 · 24" 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赚钱呢?作为年轻人,如果一味追求低回撤,结果就是收益也会很低,本金又没那么多,所以成就感也不强。但如果去追求高收益,风险又会变得很高,所以很难去做到二者间的平衡。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投资并不能让你暴富,只能让你富裕的时间尽量缩短。因此每每看到网上那些所谓依靠股市的暴富故事,往往会略过,因为我知道这与我这个普通人无关,因此我才选择了资产配置。
但是,在接触了多元化资产配置之后,我的整个投资框架似乎又混沌了起来。股票应该怎么配?海外配多少?A 股内部不同风格个股怎么配?黄金和黄金股是否需要二选一?长债短债美债可转债偏向于哪些?REITs 里面是投保障房类好还是消费类好?
似乎在学习了更多投资相关的知识之后,对于投资更加迷茫了,尽管目前看来收益率依旧足以令人满意,2025 年在整体下跌的 1 月期间录得收益 6.2%,最大回撤仅 0.9%,但是我深知在令自我感到满意的净值之下是多么混乱的思路。这让我感到十分焦虑,想弄清楚怎么做才能让投资做到更好。
但是这一切在我经历了一件事之后开始平静对待,相熟的一位浸淫 A 股二十年的老法师在我向他请教之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投资这条路上,35 岁才是成年的门槛。让我明白似乎有些问题时间自会给出答案,无论是财富还是阅历,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四、最后的话
因为喜欢与其他投资者进行交流,我常常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焦虑:股票下跌了,是补仓还是割肉?涨了,是卖还是继续捂着?不涨不跌又觉得一潭死水,太过无趣。
我也不例外。由于总是畅想自己的股票会一路往上涨,结果往往坐了一轮过山车后什么也捞不到。后来,我学会了通过不断做 T 来保持心情的愉悦和净值的平稳。虽然从现在来看似乎少赚了一些,但至少心里舒服。
在定期阅读基金季报的时候,我读到一句话:投资如人生,在保持内核稳定的基础上,也得享受适度的波澜壮阔,减少人生的遗憾。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作者:江辰锋,编辑:黄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