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買基金七年,我對基金經理祛魅了,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讀數一幟,作者:江辰鋒,編輯:黃慧玲,題圖來自:AI 生成
我們的老朋友小江同學如約來稿,分享他的 2024 年投資之旅。
年僅 24 歲的小江同學,投資基金已有七年,投資股票兩年。這一年,他在資產配置上探索得更多了:A 股、美股、黃金、債券、REITs…… 學得越多,問題越多,他選擇在行動中尋找投資焦慮的解藥。
這一年,他一邊在朋友圈寫下 "A 股悲情文案 ",一邊默念巴菲特名言逆勢加倉,最終喜提 " 收益 15%,回撤 15%" 的成績單。從資源股的高光時刻到港股的高位加倉被套,小江在躬身實踐中體會知易行難,也在看過更多基金經理 " 騷操作 " 後逐漸祛魅,從資產配置的 " 知識越多越迷茫 " 到 "35 歲才是投資成年禮 " ——這位 24 歲的 " 老韭菜 " 用血淚和賬單摸索讓自己保持内核穩定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盯着賬户綠光思考人生,或對基金經理的 " 梭哈式操作 " 產生懷疑,又或是在 " 别人恐懼我尿褲子 " 的人性真相中笑中帶淚 …… 這篇年度投資回憶錄,或許能讓你找到共鳴。
一、2024 年賬單:收益 15%,回撤 15%
時間回到一年前。2024 年 2 月 2 日,我盯着手機上的 K 線圖,手指在 " 賣出 " 按鈕上不停顫抖,這是我第不知道多少次想割肉了事,最終悲憤地在朋友圈寫下了如下文案。
面對 A 股的極端下跌,我曾多次萌生清倉的念頭,但理智告訴我,此時割肉無異于當 " 大韭菜 "。
那些抄底的名言," 别人貪婪我恐懼,别人恐懼我貪婪 "" 買在無人問津處,賣在人聲鼎沸時 ",不斷在我腦海中浮現。于是,我默默地撥通了家人的電話,申請追加投資(擁有穩定且關鍵時刻能提供資金支持的負債端,真是太好了)。
由于我剛參加完一位主要投資于順周期的基金經理路演,對于他所説的大宗商品十年大牛市的故事激動不已,于是,拿到錢後,我毫不猶豫地加倉了洛陽钼業、紫金礦業等資源股,并一度獲得了超過 40% 的收益。這位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也因重倉資源股,一度成為年内階段性業績第一。那段時間,我覺得我太有前瞻性、太懂投資了,每天在群裏曬收益與漲幅,聽别人説:股神!
雖然在 7 月份資源股開始見頂下跌,但是我一想到他説的:大牛市期間,資源股必然出現回調,并且回調可能會大到讓人以為大宗牛市已然結束。我就充滿了持有資源股到地老天荒的豪情,然後一度跌到虧 20%,最終在 "9 · 24" 之後獲利了結。
在 "9 · 24" 之前,面對上證指數的一路俯衝,我對 A 股的信心也一度跌落至谷底。當時,我正處于辭職後的 Gap 旅行中,每每在雲貴川的綠水青山中打開賬户看到更綠的 A 股,我的好心情也一掃而空。
當 A 股跌至 2689 點時,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未來的大額支出?負債端是否有壓力?經過梳理,我決定繼續持有。畢竟我才 24 歲,還有充足的時間與 A 股對耗。轉機也真的被我等到了。
"9 · 24" 行情的悄然而至讓每一位投資人都歡欣鼓舞,我也不例外。此外,由于短視頻平台的興起,我那些萬年不聯系的朋友們竟然開始向我咨詢開户事宜。就連我的父親,也不由分説地開始給我轉錢,并且要求我在股市中給他賺一輛車,這也釀成了我在港股的慘劇。
因為 Gap 旅行途經香港,我專程去開通了銀行賬户,準備進行海外投資。國慶期間,A 股休市,但港交所上市的科創 50ETF、2 倍做多創業板 ETF 等挂鈎國内指數的產品卻因做多情緒高漲而暴漲。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賺取了接近 50% 的收益。
當時我正在虎跳峽徒步,俯視腳下大山的同時看着自己港股券商 App 上顯示的單日盈利五位數,覺得我簡直就是氣運之子,仿佛靠着這一輪史無前例的中國資產大牛市就能實現小小的财富自由。
得意忘形之下我選擇了高位加倉,等一波暴力拉升,甚至輾轉找到在香港工作的朋友暫借了一些港币高位加倉,因此至今尚且虧損 10%。回想當時,我甚至還在告誡我的朋友們 " 需要注意風險,投資最重要的是賺錢而非賺多賺少 ",但是自己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再一次明白何謂知易行難。
整個 2024 年,盡管收益并沒有做到多好,證券賬户(12.3%)基金賬户(15.3%),但是最大回撤控制在 15% 以内,也算是做到了最初的目标:以盡量的低波動低回撤來獲得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
畢竟,人總是喜歡嘴硬的,去年虧錢的時候可以説自己有相對收益,今年可以説自己回撤控制得不錯。忽然間想到,這句話似乎某些時候也能套用在某些基金經理身上。
二、對基金經理祛魅
最初,我的投資是從公募基金開始,因此我對于基金經理始終存在一層濾鏡,認為每一位基金經理都是投資大師。然而,從 2024 年開始,我對于基金經理的看法發生了一些改變。
随着我也成為了產業鏈的一份子,我開始明白,大部分基金經理似乎并沒有自己之前想象的那麼厲害。
無論是 2024 年初在股市底部割肉微盤股的基金經理,還是輕倉踏空 "9 · 24" 行情、随後在 10 月精準高位建倉地產 + 光伏又馬上割肉的基金經理,都讓我深刻認識到:基金經理也是人,也會有基金經理做出底部割肉、高位接盤的操作。
當我撰寫第一篇分析基金經理文章的時候,同事點評道,我在文章中對基金經理存在太多主觀上的推崇,而非理性上的分析,表達不夠平實與理性,會誘導讀者。
起初我還争辯稱我就是覺得他好,并且多年來的業績也證明了他好。但随着對資管行業的了解越發深入,我也越發對基金經理這個群體開始祛魅,不再以仰視的目光去看待而是以平視與辯證的角度。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對比。2024 年是被動投資大年,股票類 ETF 規模迅速超越主動權益類基金。與此同時,滬深 300 指數遠遠跑赢被用來衡量基金經理平均水平的萬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數,滬深 300 大漲 17.77%,而萬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數僅小漲 3.45%。
在 2019 年和 2020 年主動投資如火如荼、明星基金經理層出不窮的時候,滬深 300 常常被用來作為比較對象,用以論證基金經理卓越的業績。然而,現在能跑赢滬深 300 的基金已經堪稱優秀。
最讓我大跌眼鏡的是這一年的業績冠軍,盡管是業績第一名,但是管理的其他基金收益率卻遠沒有那麼優秀,只是這只基金恰好踩對了風口,因此摘得桂冠。在公募中不止一位這樣的基金經理,他們在不同的細分賽道上進行梭哈式押注,等市場的風口吹來從而名利雙收。
也許可以認為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不具備區分此類基金的能力,基金經理的 A 基金年内大漲 40%,B 基金卻是落得虧損下場,作為普惠金融的公募基金中不該出現此類現象。
三、我的資產配置之路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買基金七年,炒股兩年了。"9 · 24" 行情讓我印象深刻,早年間懵懵懂懂交的學費,後來都從市場裏賺了回來。看着賬户的總賬,我忍不住感嘆:人真的要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投資,因為後面需要回本的金額肯定少。
不過,經歷了兩次市場的壓力測試之後,我發現人性真是復雜又真實。大家總説 " 别人貪婪我恐懼,别人恐懼我貪婪 ",但其實對我來説,面對市場的非理性下跌," 别人貪婪我更貪婪,别人恐懼我吓得尿褲子 " 才是人性真相。
所以,在 "9 · 24" 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該怎麼賺錢呢?作為年輕人,如果一味追求低回撤,結果就是收益也會很低,本金又沒那麼多,所以成就感也不強。但如果去追求高收益,風險又會變得很高,所以很難去做到二者間的平衡。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對于大多數人來説,投資并不能讓你暴富,只能讓你富裕的時間盡量縮短。因此每每看到網上那些所謂依靠股市的暴富故事,往往會略過,因為我知道這與我這個普通人無關,因此我才選擇了資產配置。
但是,在接觸了多元化資產配置之後,我的整個投資框架似乎又混沌了起來。股票應該怎麼配?海外配多少?A 股内部不同風格個股怎麼配?黃金和黃金股是否需要二選一?長債短債美債可轉債偏向于哪些?REITs 裏面是投保障房類好還是消費類好?
似乎在學習了更多投資相關的知識之後,對于投資更加迷茫了,盡管目前看來收益率依舊足以令人滿意,2025 年在整體下跌的 1 月期間錄得收益 6.2%,最大回撤僅 0.9%,但是我深知在令自我感到滿意的淨值之下是多麼混亂的思路。這讓我感到十分焦慮,想弄清楚怎麼做才能讓投資做到更好。
但是這一切在我經歷了一件事之後開始平靜對待,相熟的一位浸淫 A 股二十年的老法師在我向他請教之時説了這樣一句話:在投資這條路上,35 歲才是成年的門檻。讓我明白似乎有些問題時間自會給出答案,無論是财富還是閲歷,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時間的積累。
四、最後的話
因為喜歡與其他投資者進行交流,我常常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深深的焦慮:股票下跌了,是補倉還是割肉?漲了,是賣還是繼續捂着?不漲不跌又覺得一潭死水,太過無趣。
我也不例外。由于總是暢想自己的股票會一路往上漲,結果往往坐了一輪過山車後什麼也撈不到。後來,我學會了通過不斷做 T 來保持心情的愉悦和淨值的平穩。雖然從現在來看似乎少賺了一些,但至少心裏舒服。
在定期閲讀基金季報的時候,我讀到一句話:投資如人生,在保持内核穩定的基礎上,也得享受适度的波瀾壯闊,減少人生的遺憾。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讀數一幟,作者:江辰鋒,編輯:黃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