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缅方对中方鸣枪示警,中方做出强硬回应,救援队伍已经被撤走,欢迎阅读。
缅甸发生 7.9 级强震后,中方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不仅派出救援队伍前往灾区救援,还出动运 -20 为灾区运送了大批救援物资,甚至出动卫星及时为其提供灾区信息。然而,中方的这番好意,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缅方反而 " 恩将仇报 ",将枪口对准了中方。
(缅甸政府军)
日前,缅方报道就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救援车队在缅甸冲突区行驶时,没有按照缅甸军队的指示停车,于是缅甸军队直接向中方车队鸣枪示警了。
缅方提到的冲突区,是奥马提村附近,也是中方救援队伍需前往灾区的必经之路,当时军政府正在和德昂民族解放军作战。
事件发生后,中方随即做出回应,称当下中国红十字会向缅方提供的救灾物资还在运输当中,目前人员和物资均安全。但同时中方也强烈敦促缅方,必须确保中方救援人员和物资安全,并保证运输通道是畅通的。
在中方的压力之下,缅甸军政府也迅速站出来 " 辩解 "。对于向中方车队鸣枪一事,左敏吞表示当时中方车队并没有通知到他们,安全部队也曾在距离中方 200 米的地方,使用灯光试图阻止他们,但是中方并没有停下来,再加上近段时间有些团体利用救援任务进行政治活动,所以安全部队才向天空开了三枪。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缅方的说辞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根据《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人道救援行动享有 " 不受阻碍通行 " 的特权,冲突各方有义务为标有红十字 / 红新月标志的车辆提供安全通道。缅甸作为缔约国,即便在非战争状态的救灾场景中,亦须遵守这一原则。鸣枪行为实质是对国际法赋予救援人员 " 受保护身份 " 的践踏。
(中国救援人员)
其次,缅方辩解称 " 灯光警告未被理会 ",但当时事件发生时间在夜间,夜间灯光信号的识别度要受天气、地形等因素制约,远不及无线电通讯或预先协调的行动路线通报可靠。这也说明,缅方未提前与中国救援队建立实时通信渠道,属准备工作失职。
况且据联合国《救灾协调指南》,东道国应设立 " 国家救灾指挥中心 " 对接国际救援力量。缅方若担忧车队偏离路线,应通过该机制协调,而非依赖前线士兵的临时判断。
最后,中国红十字会车辆明确悬連線构标识与中方国旗,缅军不可能误判其性质。选择鸣枪而非核实身份,反映其安全部队存在 " 泛军事化 " 思维惯性,将一切未经事先通报的移动视为潜在威胁,违背救灾特殊时期的 " 安全暂停 " 原则。
对于缅方来讲,这样做并不会给其带来什么好处。
过去,中缅两国互为重要邻邦,长期保持着 " 胞波情谊 "。中国在缅甸历次重大灾害中均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仅 2021 年克钦邦地震就提供了价值千万美元的援助。此次缅军对中国救援车队采取对抗性措施,与两国领导人多次强调的 " 命运共同体 " 理念形成鲜明反差,尤其在中方协助缅北和平进程、维持经贸合作的背景下,此类过激反应可能动摇双边关系基石。
此外,从历史经验来看,全球救灾实践中,像缅方这样对救援队伍使用武力的情况极为罕见。2015 年尼泊尔地震期间,印度、中国等多国救援队均获免检通行权;即便在政局动荡的葉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车辆仍能凭借标识安全通行。在这样的对照之下,缅方此举还将使其被贴上 " 不合作救援方 " 的标签,加剧国际社会对其治理能力的质疑。
(缅甸灾区情况)
在缅甸方面采取了一些不友好的行动之后,中国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日前,中国的公羊救援队就决定从缅甸地震灾区撤离,并向指挥部提交了申请。队员们于 2 日上午搭乘专机返回中国。
缅甸强震发生后,中国对缅甸提供了大量帮助。在联合国指定的工作区網域内,中国的救援队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多次搜救行动。他们认真排查了数十处坍塌的建筑,成功救出多名幸存者,还积极协助当地居民开展卫生消毒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缅甸军政府竟然选择对正在执行任务的中方车队鸣枪警告,这种行为实属不应该。
总之,鸣枪事件本质是缅军方未能适应 " 非传统安全优先 " 的全球治理范式。在气候变化加剧灾害频发的当下,各国军队需从 " 绝对安全观 " 转向 " 合作安全观 ",将人道救援通行权置于战术考量之上。此次事件应成为缅甸推进安全部门改革的催化剂,而非中缅互信滑坡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