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大跳水!跌幅超4成!多家品牌集体降价,欢迎阅读。
作 者丨巩兆恩
编 辑丨张铭心 江佩佩
2024 年即将收官,车市全年销量排位赛进入倒计时。
12 月,一轮新的价格波动来袭,打破了秋季降价潮的平稳过渡,自主品牌价格直降、0 息方案、权益加码;合资品牌限时 " 一口价 "、购车礼包附加……
年末冲量,车市价格血拼迎来 " 抄底 " 时刻。
降价排行榜:多个车型最大降幅超 40%,宝马 iX3 降价高达 16 万元 图源 / 懂车帝 APP 统计截至 12.24
时间倒转回年初,比亚迪率先祭出 " 电比油低 " 战略,掀起 2024 年的 " 价格战 ",以增配降价的方式开启了一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的争夺拉锯战。
此后几经波动,贯穿全年,在 " 升温 " 与 " 降温 " 的反复横跳间,车企也紧绷着一根弦,一旦有人举起价格 " 屠刀 " 引发新一轮降价潮,裹挟在其中的品牌们就要同步跟上,在无休止的 " 价格战 " 中一次次击穿价格底线。
车市 " 淘汰赛 " 继续,当 " 价格战 " 成为常态化命题,如何在价格上 " 拼刺刀 ",在 " 量与利 " 之间做出什么样的战略决策,仍是 2025 年车企的必答题。
年终大促启动!20 家车企已官宣降价
岁末年初,冲刺倒计时,春节前的大批量购车需求往往在 12 月开始提前释放,车企为了 " 好看 " 的全年销量再冲一把,汽车市场的 " 年终大促 " 成为常态。
相较于往年,2024 年年末的降价风暴则更为猛烈且紧迫。
一方面,车企 KPI 压力大。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今年 11 月,仅有比亚迪、零跑、小米提前收官," 交卷 " 全年;吉利、奇瑞、长安、蔚来全年完成率均在 80% 以上,全年目标近在咫尺;剩下超半数的车企,增速不及预期,前 11 个月累计销量与年初所定下的目标相差甚远,小鹏、长城等车企完成率还不及六成,在 " 及格线 " 下徘徊,大概率难以实现全年目标。
面对更为严峻的交付目标,通过最后一波大力度的价格调整、优惠政策冲量,迎合年末用户的购车需求,是提升市场份额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另一方面," 以旧换新 " 等补贴政策临近尾声,此前发布的国家以旧换新补贴以及多地置换更新补贴都将在 12 月截止,最后一波置换小高峰来临,车企配合国补、地补再加码,集中推出一波厂家补贴惠及消费者,助力年末购车时节。
具体来看,昊铂汽车推出补贴权益冲刺国补倒计时,部分车型新车拥有至高 5.7 万元置换补贴政策,包含国补 2 万元、厂补 3 万元,以及保险、保养等多重权益;比亚迪部分车型优惠 1000~3000 元不等,面对年末同级竞品的低价上市,宋 Pro 将价格下调到 9.98 万元;智己L6 可享受 3000 元现金补贴,较此前政策再加码,并享有保险、选装等多重优惠权益;问界汽车推出了至高 5 万元的限时购车权益,涵盖问界 M5/M7/M9 三款车型。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包含上述车企在内,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小鹏汽车、上汽大众、一汽丰田等 20 家车企已官宣降价,以 " 限时价 "" 一口价 " 开启年终降价。
特斯拉尾款立减活动也在进行中,截止日期为 12 月 31 日,针对 Model Y 后轮驱动版及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车型尾款立减 1 万元,售价 23.99 万元起,消费者还可提供 "5 年 0 息 " 金融方案,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年末这一优惠政策,也让特斯拉 Model Y 的价格下探到了全球有史以来最低。
跟随特斯拉的脚步,年末车市 "0 息风暴 " 来袭,理想汽车推出 "3 年 0 利率 ",理想 L6 最低首付仅需要 6.98 万元,比 Model Y 还低;蔚来汽车在 "2 年 0 利率 " 的政策上,加码赠送 "5 年 NOP+ 高阶智驾 " 的政策,折合计算,这一权益价值约为 2 万元。同时,腾势、岚图、极氪等多个品牌与车型都针对旗下部分车型推出了 "0 息 " 或低息购车政策。
车企积极跟进优惠的车贷新政,期望通过更低的购车门槛吸引消费者下单,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消费者购车初期的资金压力。
紧抓置换补贴最后的 " 視窗期 ",年终 " 花式促销 " 来袭冲量。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预估,年底车市有望走出 " 翘尾 " 行情。
今年前 11 个月 195 款汽车出现降价
2024 年最后一波 " 降价潮 " 打得火热,让这场激烈的 " 价格战 " 从年初贯穿至年尾。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前几年的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一般在每年年末比上年末高 4 个点左右的促销增长水平,但 2024 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新能源车的促销峰值已经上升 7 个点,并固化成降价。
今年 1~11 月,共有 195 款汽车出现降价,已经超过 2023 年全年的 150 款,也大幅超越了 2022 年的 95 款。具体来看,插电混动车型新车降价 1.5 万元,降幅 8.5%;纯电动车型新车降价 2 万元,降幅 10%;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新车降价 1.58 万元,降幅 6.1%;混合动力车型新车降价 1.05 万元,降幅 4.3%。
面对 " 价格战 " 这一常态化竞争局面,合资、自主,豪华品牌、A 级市场,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合资品牌多次重启 " 价格战 " 来维持仅有的市场份额,上汽通用、凯迪拉克、东风日产等品牌通过简单明了的限时 " 一口价 " 定价策略,将过去熱賣的合资主流车型的价格门槛拉至 15 万元以内。" 一口价 " 的直观降价,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消费者观望情绪,引导消费者下单。
BBA 们越来越 " 不值钱 " 了?
BBA 等传统豪华品牌价格体系同样面临崩盘,上半年宝马 " 腰斩 ",奔驰 " 跳水 ",奥迪车型下探 20 万元以下,作为传统一线豪华汽车品牌的 BBA 们,正在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 " 不值钱 "。即便年中 " 转身 " 要退出降价的宝马,最终还是回到原点,BBA 们也无法为 " 价格战 " 按下暂停键。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 2023 年以来," 价格战 " 愈演愈烈且经历数次更新,消费者对于 " 降价 " 也变得不再敏感,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2024 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显示,超 80% 的消费者表示 " 价格战 " 并不能对其购买行为起到积极作用,他们或持中立态度,或成为 " 等等党 "。
简单粗暴的价格直降让消费者逐步脱敏,收效甚微,但对于销量的渴望依旧蔓延在各厂家之间。自主品牌灵敏捕捉到市场端对于 " 价格战 " 的脱敏,且吸取往年价格直降让车主深感 " 背刺 " 的教训,今年以来则展现出更加灵活的促销手段,包括 " 真金白银 " 的厂家置换补贴、意向金膨胀、原价增配、"0 息 " 金融优惠、增值权益附赠等方式,刺激客流量与成交量的增加,在暗潮汹涌的变相 " 价格战 " 中抢夺客户。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一系列政策本质上都是车企变相释放降价信息,刺激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弥补销量缺口,并通过周期 " 限定时间 " 的附加信息打消消费者们的观望情绪,唤起其对于新车的购买意愿。
硝烟弥漫的 " 价格战 ",正在摊薄汽车行业的利润。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 1~10 月,汽车行业收入为 8.33 万亿元,同比微增 2%;利润为 3758 亿元,同比下降 3.2%,利润率仅为 4.5%,相较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 6.1% 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明显偏低。
游戏规则往往掌握在行业最大盈利者手中,除了比亚迪能够实现 " 量利 " 双收,更多车企陷入 " 要份额 " 还是 " 要利润 " 的怪圈,在 " 价格战 " 中裹挟向前的车企们无奈走向 " 放血式 " 经营,而跳出 " 唯销量论 " 保利润的车企,如长城汽车,看到业绩上升的同时也必须接受销售情况的不理想。
2025 年 " 价格战 " 前序打响?
事实上,抛开 12 月份的常规年末促销来看,今年三季度以来,国内 " 价格战 " 逐步趋稳,崔东树表示,8~11 月降价促销频次明显少于 2~4 月,11 月的车市促销较 10 月也保持在平稳水平。
" 随着冬季降价潮逐步平稳,市场逐步重回促销增量的常态化竞争局面。随着国家报废更新的补贴力度强化,市场回暖,对车市的拉动效果明显,因此价格战的压力相对减缓,年末车市进入持续走强的良好状态。" 崔东树表示。
三季度 " 价格战 " 的降温,让市场看到一丝来年价格竞争减弱甚至结束的希望。但随着比亚迪、上汽大通向供应商降本的要求发出,被业内视为新一轮价格下探的开端," 前序战 " 激烈,2025 年的价格竞争,如今看来还要继续。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进入大决战、淘汰赛。" 这是比亚迪对 2025 年汽车市场的判断。
面对 " 价格战 ",上汽大通指出,当前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随着新车大量上市,市场供需失衡状况预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导致 " 价格战 " 难以平息,并在 2025 年转向 " 成本战 "。
车企降本压力迅速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这意味着,2025 年车市 " 价格战 " 大概率不会消失,作为与主机厂拴在一条绳上的 " 蚂蚱 ",汽车零部件厂商或许将在新的一年承受更多的价格压力。
终局未定,淘汰赛加速,尽管都不想裹挟在无休止的价格竞争中,但当有一家车企在价格线前抢跑,其他厂家想要份额就必须跟上。越是关键时刻,越考验车企在量与利之间的战略抉择。
烈火烹油般的 " 价格战 " 下,只要利润坚守价格线,就可能面临份额缩小、逐渐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弱化姓名的风险;" 以价换量 ",忍痛扩大规模的同时,就需要承担利润下滑、亏损的可能性。而更多想要留在 " 牌桌 " 上的车企与零部件厂商,往往没有勇气选择前者。
伤害行业利润,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多位车企 " 掌门人 " 也从消费者的视角为行业敲响警钟。无休止的价格战下,车企与供应商面临压力,更为严重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风险显露,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最终伤害消费者的利益。
造车是场 " 马拉松 ",其中," 价格战 " 这一长跑赛段成为重要的关卡,2025 年 " 降价潮 " 来袭,继 2023 年的特斯拉、2024 年的比亚迪后,谁会在明年率先打响 " 第一枪 "?
近期你会考虑买车 / 换车吗?你觉得车市还会降价吗?欢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