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大跳水!跌幅超4成!多家品牌集體降價,歡迎閱讀。
作 者丨鞏兆恩
編 輯丨張銘心 江佩佩
2024 年即将收官,車市全年銷量排位賽進入倒計時。
12 月,一輪新的價格波動來襲,打破了秋季降價潮的平穩過渡,自主品牌價格直降、0 息方案、權益加碼;合資品牌限時 " 一口價 "、購車禮包附加……
年末衝量,車市價格血拼迎來 " 抄底 " 時刻。
降價排行榜:多個車型最大降幅超 40%,寶馬 iX3 降價高達 16 萬元 圖源 / 懂車帝 APP 統計截至 12.24
時間倒轉回年初,比亞迪率先祭出 " 電比油低 " 戰略,掀起 2024 年的 " 價格戰 ",以增配降價的方式開啟了一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争奪拉鋸戰。
此後幾經波動,貫穿全年,在 " 升溫 " 與 " 降溫 " 的反復橫跳間,車企也緊繃着一根弦,一旦有人舉起價格 " 屠刀 " 引發新一輪降價潮,裹挾在其中的品牌們就要同步跟上,在無休止的 " 價格戰 " 中一次次擊穿價格底線。
車市 " 淘汰賽 " 繼續,當 " 價格戰 " 成為常态化命題,如何在價格上 " 拼刺刀 ",在 " 量與利 " 之間做出什麼樣的戰略決策,仍是 2025 年車企的必答題。
年終大促啟動!20 家車企已官宣降價
歲末年初,衝刺倒計時,春節前的大批量購車需求往往在 12 月開始提前釋放,車企為了 " 好看 " 的全年銷量再衝一把,汽車市場的 " 年終大促 " 成為常态。
相較于往年,2024 年年末的降價風暴則更為猛烈且緊迫。
一方面,車企 KPI 壓力大。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截至今年 11 月,僅有比亞迪、零跑、小米提前收官," 交卷 " 全年;吉利、奇瑞、長安、蔚來全年完成率均在 80% 以上,全年目标近在咫尺;剩下超半數的車企,增速不及預期,前 11 個月累計銷量與年初所定下的目标相差甚遠,小鵬、長城等車企完成率還不及六成,在 " 及格線 " 下徘徊,大概率難以實現全年目标。
面對更為嚴峻的交付目标,通過最後一波大力度的價格調整、優惠政策衝量,迎合年末用戶的購車需求,是提升市場份額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另一方面," 以舊換新 " 等補貼政策臨近尾聲,此前發布的國家以舊換新補貼以及多地置換更新補貼都将在 12 月截止,最後一波置換小高峰來臨,車企配合國補、地補再加碼,集中推出一波廠家補貼惠及消費者,助力年末購車時節。
具體來看,昊鉑汽車推出補貼權益衝刺國補倒計時,部分車型新車擁有至高 5.7 萬元置換補貼政策,包含國補 2 萬元、廠補 3 萬元,以及保險、保養等多重權益;比亞迪部分車型優惠 1000~3000 元不等,面對年末同級競品的低價上市,宋 Pro 将價格下調到 9.98 萬元;智己L6 可享受 3000 元現金補貼,較此前政策再加碼,并享有保險、選裝等多重優惠權益;問界汽車推出了至高 5 萬元的限時購車權益,涵蓋問界 M5/M7/M9 三款車型。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包含上述車企在内,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小鵬汽車、上汽大眾、一汽豐田等 20 家車企已官宣降價,以 " 限時價 "" 一口價 " 開啟年終降價。
特斯拉尾款立減活動也在進行中,截止日期為 12 月 31 日,針對 Model Y 後輪驅動版及長續航全輪驅動版車型尾款立減 1 萬元,售價 23.99 萬元起,消費者還可提供 "5 年 0 息 " 金融方案,進一步降低購車門檻。年末這一優惠政策,也讓特斯拉 Model Y 的價格下探到了全球有史以來最低。
跟随特斯拉的腳步,年末車市 "0 息風暴 " 來襲,理想汽車推出 "3 年 0 利率 ",理想 L6 最低首付僅需要 6.98 萬元,比 Model Y 還低;蔚來汽車在 "2 年 0 利率 " 的政策上,加碼贈送 "5 年 NOP+ 高階智駕 " 的政策,折合計算,這一權益價值約為 2 萬元。同時,騰勢、岚圖、極氪等多個品牌與車型都針對旗下部分車型推出了 "0 息 " 或低息購車政策。
車企積極跟進優惠的車貸新政,期望通過更低的購車門檻吸引消費者下單,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消費者購車初期的資金壓力。
緊抓置換補貼最後的 " 視窗期 ",年終 " 花式促銷 " 來襲衝量。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預估,年底車市有望走出 " 翹尾 " 行情。
今年前 11 個月 195 款汽車出現降價
2024 年最後一波 " 降價潮 " 打得火熱,讓這場激烈的 " 價格戰 " 從年初貫穿至年尾。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前幾年的全國乘用車市場價格戰,一般在每年年末比上年末高 4 個點左右的促銷增長水平,但 2024 年全國乘用車市場價格戰持續激烈,新能源車的促銷峰值已經上升 7 個點,并固化成降價。
今年 1~11 月,共有 195 款汽車出現降價,已經超過 2023 年全年的 150 款,也大幅超越了 2022 年的 95 款。具體來看,插電混動車型新車降價 1.5 萬元,降幅 8.5%;純電動車型新車降價 2 萬元,降幅 10%;增程式混合動力車型新車降價 1.58 萬元,降幅 6.1%;混合動力車型新車降價 1.05 萬元,降幅 4.3%。
面對 " 價格戰 " 這一常态化競争局面,合資、自主,豪華品牌、A 級市場,誰都無法獨善其身。
合資品牌多次重啟 " 價格戰 " 來維持僅有的市場份額,上汽通用、凱迪拉克、東風日產等品牌通過簡單明了的限時 " 一口價 " 定價策略,将過去熱賣的合資主流車型的價格門檻拉至 15 萬元以内。" 一口價 " 的直觀降價,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消費者觀望情緒,引導消費者下單。
BBA 們越來越 " 不值錢 " 了?
BBA 等傳統豪華品牌價格體系同樣面臨崩盤,上半年寶馬 " 腰斬 ",奔馳 " 跳水 ",奧迪車型下探 20 萬元以下,作為傳統一線豪華汽車品牌的 BBA 們,正在中國市場變得越來越 " 不值錢 "。即便年中 " 轉身 " 要退出降價的寶馬,最終還是回到原點,BBA 們也無法為 " 價格戰 " 按下暫停鍵。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 2023 年以來," 價格戰 " 愈演愈烈且經歷數次更新,消費者對于 " 降價 " 也變得不再敏感,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2024 麥肯錫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顯示,超 80% 的消費者表示 " 價格戰 " 并不能對其購買行為起到積極作用,他們或持中立态度,或成為 " 等等黨 "。
簡單粗暴的價格直降讓消費者逐步脫敏,收效甚微,但對于銷量的渴望依舊蔓延在各廠家之間。自主品牌靈敏捕捉到市場端對于 " 價格戰 " 的脫敏,且吸取往年價格直降讓車主深感 " 背刺 " 的教訓,今年以來則展現出更加靈活的促銷手段,包括 " 真金白銀 " 的廠家置換補貼、意向金膨脹、原價增配、"0 息 " 金融優惠、增值權益附贈等方式,刺激客流量與成交量的增加,在暗潮洶湧的變相 " 價格戰 " 中搶奪客戶。
有業内人士分析稱,一系列政策本質上都是車企變相釋放降價信息,刺激消費者的購車欲望,彌補銷量缺口,并通過周期 " 限定時間 " 的附加信息打消消費者們的觀望情緒,喚起其對于新車的購買意願。
硝煙彌漫的 " 價格戰 ",正在攤薄汽車行業的利潤。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 年 1~10 月,汽車行業收入為 8.33 萬億元,同比微增 2%;利潤為 3758 億元,同比下降 3.2%,利潤率僅為 4.5%,相較下遊工業企業利潤率 6.1% 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明顯偏低。
遊戲規則往往掌握在行業最大盈利者手中,除了比亞迪能夠實現 " 量利 " 雙收,更多車企陷入 " 要份額 " 還是 " 要利潤 " 的怪圈,在 " 價格戰 " 中裹挾向前的車企們無奈走向 " 放血式 " 經營,而跳出 " 唯銷量論 " 保利潤的車企,如長城汽車,看到業績上升的同時也必須接受銷售情況的不理想。
2025 年 " 價格戰 " 前序打響?
事實上,抛開 12 月份的常規年末促銷來看,今年三季度以來,國内 " 價格戰 " 逐步趨穩,崔東樹表示,8~11 月降價促銷頻次明顯少于 2~4 月,11 月的車市促銷較 10 月也保持在平穩水平。
" 随着冬季降價潮逐步平穩,市場逐步重回促銷增量的常态化競争局面。随着國家報廢更新的補貼力度強化,市場回暖,對車市的拉動效果明顯,因此價格戰的壓力相對減緩,年末車市進入持續走強的良好狀态。" 崔東樹表示。
三季度 " 價格戰 " 的降溫,讓市場看到一絲來年價格競争減弱甚至結束的希望。但随着比亞迪、上汽大通向供應商降本的要求發出,被業内視為新一輪價格下探的開端," 前序戰 " 激烈,2025 年的價格競争,如今看來還要繼續。
"2025 年,新能源汽車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市場競争也将更加激烈,進入大決戰、淘汰賽。" 這是比亞迪對 2025 年汽車市場的判斷。
面對 " 價格戰 ",上汽大通指出,當前汽車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突出,随着新車大量上市,市場供需失衡狀況預計在短期内難以得到根本改善,導致 " 價格戰 " 難以平息,并在 2025 年轉向 " 成本戰 "。
車企降本壓力迅速向產業鏈上下遊轉移,這意味着,2025 年車市 " 價格戰 " 大概率不會消失,作為與主機廠拴在一條繩上的 " 螞蚱 ",汽車零部件廠商或許将在新的一年承受更多的價格壓力。
終局未定,淘汰賽加速,盡管都不想裹挾在無休止的價格競争中,但當有一家車企在價格線前搶跑,其他廠家想要份額就必須跟上。越是關鍵時刻,越考驗車企在量與利之間的戰略抉擇。
烈火烹油般的 " 價格戰 " 下,只要利潤堅守價格線,就可能面臨份額縮小、逐漸在激烈的競争市場中弱化姓名的風險;" 以價換量 ",忍痛擴大規模的同時,就需要承擔利潤下滑、虧損的可能性。而更多想要留在 " 牌桌 " 上的車企與零部件廠商,往往沒有勇氣選擇前者。
傷害行業利潤,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等多位車企 " 掌門人 " 也從消費者的視角為行業敲響警鍾。無休止的價格戰下,車企與供應商面臨壓力,更為嚴重的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風險顯露,影響產品質量和安全,最終傷害消費者的利益。
造車是場 " 馬拉松 ",其中," 價格戰 " 這一長跑賽段成為重要的關卡,2025 年 " 降價潮 " 來襲,繼 2023 年的特斯拉、2024 年的比亞迪後,誰會在明年率先打響 " 第一槍 "?
近期你會考慮買車 / 換車嗎?你覺得車市還會降價嗎?歡迎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