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海外网友眼中的小米SU7:超前、想买和“像保时捷”,欢迎阅读。
文 | 电车通
时间过得很快,小米 SU7 发布即将过去一周,交付仪式也定在了 4 月 3 日,那些攥着订单狠狠期待的准车主已经迫不及待提车了。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小米 SU7 的热度渗透车圈各个角落,连平时不了解汽车行业的都来关注,甚至下了订单,把自己的 " 第一次 " 给了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的火爆是有数据依据的,互联网充斥着各种有关小米 SU7 的讨论,各大话题热搜榜单当中,十个热搜就有四个跟小米汽车有关。根据微信指数,小米 SU7 的热度在 3 月 29 日达到最高峰,整体指数日环比暴涨 244.36%。
百度指数公开的数据也一样,小米 SU7 的热度在 3 月 28-3 月 30 这段时间内维持高位,小米汽车被国内网友推到汽车圈的顶峰,站在汽车曝光的角度,SU7 可谓是梦幻开局。冲着小米和雷军的高人气,这款车型的关注度前所未有。
巨大的流量让小米 SU7 得到充分曝光,一款汽车覆盖整个车圈甚至车圈以外的用户,是多少车企梦寐以求的效果。SU7 的风也吹到了国外,在 X 平台上输入 "xiaomi",第一个弹出的关键搜索词就是 "xiaomi su7",很显然,这款车型在海外的关注度也不差,外国网友对这款国产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小米 SU7 在国内引发的 " 大地震 ",连海外都有强烈的 " 震感 "。
小米汽车在海外,有好也有坏
事实上,小米 SU7 早在 CES 展会上就亮相,放在小米展区的 C 位。前去报道的小伙伴告诉小通,许多人围着 SU7 参观,当时他们对小米汽车展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应该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海外媒体的视野当中。
除了海外媒体不带任何修饰色彩的报道,还有不少来自国内的上手体验视频,这些都为远在大洋对岸的海外网友提供了小米 SU7 最直观的呈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台看似平平无奇的中国汽车,就这样激起了海外网友激烈的讨论。但小通吃瓜一天之后,发现他们对小米 SU7 的看法都停留在 " 长得怎么样 "" 想不想买 "" 什么时候可以买 "" 像不像保时捷 " 这几个维度上。
首先汽车行业的大咖对小米 SU7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日经中文网引用了伊藤忠总研主任研究员深尾三四郎的话,称小米汽车如同乔布斯发布第一代 iPhone 一般,令人感到震惊。苹果放弃了 "Apple Car" 的构想,而小米代替苹果打造了一个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相结合的生态系统,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说,简直无懈可击。
前 CAR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费迪南德 · 杜登霍夫也给予了小米汽车颇高的评价,他认为小米汽车终结了亨利福特开创的传统汽车时代,开创了科技定义汽车的时代。虽然小米 SU7 看起来和保时捷 Taycan 有相似之处,但性能数据比 Taycan 好,在中国的售价约为 6.5 万欧元。
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 SU7 各项参数全面对标保时捷 Taycan 和特斯拉 Model S,不仅做到了参数对标,价格也不到后者的一半,光是性价比这件事,小米或许一直很有发言权。
事实上小米 SU7 的国内售价为 21.59 万元起,相当于约 2.78 万欧元,这位汽车专家给出的价格有错误,或许是算上了这款车型进口到当地销售的各种税费。但不论价格有没有说对,专业人士的评价代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实力的高度,他们对传统品牌的了解更深刻,也会主动接纳来自中国造车新势力带来的 " 新玩意 "。
雷军也在 X 平台中官宣了小米 SU7 的首次交付仪式,一位 Photoshop 教学老师 @DharnyelPeter 表示了对小米汽车的祝贺,他认为这是小米正式进军电动汽车是长的重要里程碑。@Abhi_Banarasi 则表示小米汽车回为小米这个品牌提供更多的高端属性,最终会影响到小米高端手机的销售,看得出来他们对小米这个品牌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 " 白嫖党 " 的伸手要饭 ......
切换到普通网友的视角,一位对新能源汽车了解比较深入的网友认为,小米 SU7 的外表看起来很华丽,考虑到它在中国的售价,他似乎犹豫了一下,说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他可能从未了解到小米汽车的历史,但也认识到汽车行业已经是軟體时代,軟體体验决定了一款汽车的成与败。不过关于小米汽车軟體的一些细节,他大概也不清楚了。
小通看了许多评论,发现大多数海外网友都是被小米 SU7 的外观所吸引过来,实际上他们对小米这个品牌的了解并不深,不知道小米造了汽车,更不知道外表之下的 SU7 还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各种来自国内的体验视频成了他们评价这款车好坏的素材,了解参数的很少,大多是来凑热闹的。
大部分海外吃瓜群众可能并没有了解到小米 SU7 的配置和价格,光靠外观和内饰这种肉眼可见的东西简单评价,比如不少网友都在发问,小米汽车会不会在印度、欧洲等市场推出。更有直球一些的表达出强烈的喜爱,像 " 有生之年 " 必买一辆、这辈子最喜欢的汽车就是它了之类的言论,不免有点尬吹的成分,小通就当是他们对 SU7 的一种认可。
但海外的网络环境和国内有一个共性,凡事热度高的事物,都存在看好和看衰两种声音。看完了一些对小米 SU7 的期待和好评,不看好的声音也值得我们关注。
@schmi1000 的言论十分尖锐,他坚信小米 SU7 只是保时捷的 " 复制品 ",这也代表着国产车没有属于自己的设计。网上对小米 SU7 外观的争议一直存在," 抄袭保时捷 " 显然是被多次提及。
也有像 @Lexnyc5644 这样对小米 SU7 外观直言不讳的,他认为小米设计的前脸比较一般,侧面和后面还算过得去,价格上虽然不错,但他打赌用的材料和零件都很便宜。在小通看来,这些声音都是正常的,激烈讨论的背后并非只有清一色好评或差评,但无论是哪种评价,多少都带一点 " 有色眼镜 "。另一方面,小米 SU7 在国内试驾过程中出现的悬挂断裂、翻车之类的,也进入到了海外网友的视野中。
" 抄袭保时捷 " 小通不敢苟同,就像苹果 AirPods,行业总会诞生一个标准答案,它会是综合各种因素最理想的解法,在接近最优解的道路上少不了设计上的相似。电动汽车更注重风阻系数和流线形体,没有必要为了不同而去忽视设计对能耗表现的影响。对于这些偏激的看法,还是太片面了。
另外,小通还没怎么看到过有网友讨论小米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只有一些简单的疑问,比如 " 小米汽车可不可以跟我的三星手机联动 " 之类的。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海外网友对小米汽车以及小米这个品牌了解十分有限,认知远不如积淀深厚的传统品牌,导致了他们对小米 SU7 的评价过于片面,很少能给出足够中肯的看法。
智能化也是一样,对于他们大多数人而言,CarPlay 以及特斯拉几乎是手车互联和智能汽车的全部,对国产新能源车的发展成果、综合实力、品牌影响、智能化进程欠缺了解,他们对这些没有具体的概念,也想象不出先进的智能车机和智能驾驶会怎么样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是小米汽车,以及一众国产品牌出海所面对的困境,这一现状恐怕还将维持许多年。
" 米车出海 " 或许不是太难
不可否认的是,小米在造车之前就已经打开了海外市场的销路,智能手机销量跻身全球前五,并获得一定的知名度。
说到海外布局,3C 业务起家的小米恐怕比部分国产汽车品牌更有话语权,这个品牌从 2014 年就到海外销售 3C 数码产品。
作为小米的一大市场印度,门店数量就超过了 18000 家,并在数十个海外市场当中扎营。眼下小米汽车虽然还是独立门店销售,但等到时机成熟,与小米之家共享销售渠道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汽车在海外有着销售渠道的优势,全球布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前提是小米汽车的产能顺利爬坡。现阶段国内一车难求,海外市场呼声再大,小米汽车的全球布局仍然需要时间。
要不了多久,国内汽车市场将会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市场总量不变,车企只是在不断啃食传统车企打下的江山。想要向上发展,走出国门成了行业共识,这几年陆续有车企宣布出海,把海外市场当做增长点。
但他们中有很多都在筹备和摸索的阶段,线下门店布局节奏很慢,也不像小鹏和零跑那样有巨头的支持,推广难度很大。
再加上海外市场很少有针对新能源车进口的补贴,进口关税重,出海的成本较高。理想汽车这几年都没有出海计划,海外的购车需求基本是靠个人代购出海完成的。
依托小米的实体门店,小米汽车的全球布局或许会比我们想象的更轻松,有线下销售渠道打基础,操心的事情自然比友商少一些。
不过,限制国产汽车出海脚步的,小通认为还是要回到认知这件事上。
要知名度,更要认知度
马斯克曾分析过特斯拉汽车在日本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当地消费者对电动车和特斯拉的认知不足,导致销量低迷。
解决办法也有点对症下药的味道,他认为首先加强对当地消费者的 " 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电动车的优势,以及特斯拉作为电动车巨头的品牌力。
本以为是马斯克想得过于简单,毕竟像 Model 3、Model Y 这样的车型并不便宜,对于寸土寸金的日本而言,也不适合大规模普及。但细想一下,使用条件并不是当地特斯拉销量低迷的关键因素,而是消费者没有认识到电动汽车的好处,这一点跟海外网友对国产电车欠缺认知没有本质区别。
小鹏与大众合作的消息在海外社交媒体当中也十分有讨论度,但大多数人只对大众这一品牌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有更多的认同感,对于小鹏这个成立刚满 10 年的中国造车新势力知之甚少,更不了解小鹏汽车在智能化互動、智能驾驶等领網域的先进性,这也导致了不同网友对这次合作有片面的看法。
蔚来、比亚迪、小鹏等新能源品牌布局海外,从成绩上看已经小有成就,部分车型在细分领網域当中连续数月夺得销量冠军,性价比和产品力两大优势逐渐在海外市场体现出来。
简而言之,国产汽车工业主导世界,放在今天早已不是新鲜事。国产车大举西进,确实让更多人看到了更有性价比的选择,可性价比产品背后的品牌和背景,仍然无法造成太多影响。
毫无疑问,从官宣造车到首款车型上市仅有 3 年的小米,SU7 名声大噪是一件好事,刷新海外网友认知则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国内许多人因为小米和雷军才购买小米汽车,相信海外消费者也会有同样的态度。
在海外搞发布会、试驾体验,以及多在大型车展上露面,在海外知名赛道上刷圈,国产品牌还需要更多的机会提升海外用户的认知,只有这样,海外网友才能真正了解国产车,并打心底接受国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