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同学聚会后才明白:为什么体制内的人都不爱参加同学聚会了?这10个教训太现实!,欢迎阅读。
N 年前,我大学毕业在家乡体制内工作。高中同学中,有当公务员、事业编的,也有在央企、国企的,更有在当地做生意、民企打工、个体经营的。那个年代,文化生活贫乏,同学经常搞聚会。
有一次,某老板同学组织聚会,体制内工作的同学去了三个。吃完饭,我因为要加班就提前走了。另外两位同学参加了 KTV。在 KTV 包厢里,组织者叫了几位陪唱的女孩,动作有些不太雅观。其实,那两位体制内的同学保持了克制,不像其他同学放得开。
第二天,那几位 K 歌的同学被 " 治安处罚 " 了。那两位体制内的同学挺冤枉的,啥 " 花活 " 都没参与,但依然受到牵连。一个丧失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个被降职处分。幸好我没参与 K 歌,否则,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
很多年过去了,要求越来越严。总体来说,体制内的同学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遵守规定。
目前,体制内对同学、老乡、战友、培训班学员等群体的聚会,都有 " 明文 " 或 " 不成文 " 的规定。主要有三种:不提倡搞 " 团体 " 性的民间组织,防止 " 拉帮结派 ";不能去高級消费场所、参与高消费娱乐;工作期间不能饮酒。对同学聚会虽然没有规定这么 " 死 ",但体制内的人都比较谨慎,主动 " 规避 " 和 " 避嫌 "。
【2】心态分化。
体制内的同学,毕业几年之后,分化非常厉害。有的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有的还在基层 " 趴窝 "。混得好的,一是因为工作确实比较忙,二是避免被别人说自己 " 炫耀 ",所以,婉拒同学聚会。混得差的同学,难免有些自卑,不愿意攀比,也不愿意参加。
【3】精力分配。
职场是 " 金字塔形 " 的,升职加薪由上级决定。体制内的人在社交上必须进行精力分配,自觉不觉地遵守一个公式,即:80% 的精力用于经营有用的人脉圈层;20% 的精力放在其他日常交际上面。普通的同学聚会还没上升到 " 经营圈层 " 的地位,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4】防御心理。
自媒体时代,手机就是一部移动的平台,人人都是 " 小喇叭 ",发个朋友圈、晒个图片,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发者无心,看者有意。喝瓶价格偏高的好酒,如果被同学发到朋友圈里,可能就会出现 " 负面舆情 "。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很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5】减负心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同学毕业之后,各有各的 " 利益 " 圈层,哪还有那么多的 " 共同语言 " 呢。同学聚会很热闹,吹牛的、炫富的、推销的、拉票的、砍一刀的、求赞的,等等,不胜其烦。欢笑之后,代价就是冷漠,交心的同学也没有几个。与其心累,不如婉拒。
【6】逃避请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学毕业后,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但是,亲戚朋友还在家乡小城。家里有难事,难免要找 " 当地同学 "。同学聚会,往往也是 " 请托同学办事 " 的机会。合规的事情,体制内的同学肯定能帮就帮;不合规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帮。为了躲避 " 请托办事 ",干脆不去参加同学聚会。
【7】认知清醒。
体制内的同学,大多数人都在从事具体工作,负责 " 一亩三分地 "。他们的幸福观、事业观、成就观都在慢慢转变,大多数人只是想安安静静工作、踏踏实实过 " 小日子 "。体制内的人开始注意健康和养生了,提倡精简社交,不再喜欢参加那些无意义的大型聚会,而是喜欢约三五好友小聚。
【8】银子不多。
体制内的月薪普遍不高,月薪几千是常态,工资过万毕竟是少数。其他收入都不敢要了。正常收入,是舍不得拿出来组织同学聚会的。体制内还有一种规定,不准 " 吃请 ",也不准 " 请吃 "。花钱请客,自己舍不得,部門也不提倡;别人请客,参加了也有违反规定的嫌疑。
【9】中庸之道。
体制内就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不是人人都能混出头、人人都有优越感。外面的人,可能以为体制内的同学不参加同学聚会是瞧不起同学,其实,有些体制内的人是害怕同学瞧不起他们。我不参加聚会,既不是我瞧不起同学,也避免被同学瞧不起自己。
【10】防微杜渐。
同学之间,进入社会之后,分化是非常严重的。同学聚会也不再是单纯地畅谈友谊,而是各自带着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生意人,可能给你 " 下套 ",用你当 " 过桥 ",甚至打着你的 " 旗号 " 办事。喝酒之后,可能被诱惑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与其考验自己的 " 软肋 ",还不如不接受 " 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