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中国消费者可以没有保时捷,但不能没有小米,欢迎阅读。
最新数据公布,保时捷在中国今年 1-2 月销量大幅度下滑,与小米汽车不断擦出火花的情况下,在中国车市似乎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极具差异化的认知:消费者可以没有保时捷,但不能没有小米。
销量暴跌 41%
据悉,今年 1-2 月,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只交付了 5545 台新车,同比暴跌 41%,相比 2023 年同期,更是有着 59% 的跌幅。
汽车博主统计显示," 具体车型方面,销量主力卡宴的销量缩水极为显著,和之前同期相比,少卖了约 2000 台;另一大支柱车型 Macan 的销量更是惨不忍睹 "。
有意思的,帕拉梅拉销量相对坚挺,这和保时捷的其它车型有着一定的区别。原因,或许是帕拉梅拉仍旧虏获广大女性消费者的芳心,而其余车型,已然受到了小米汽车的冲击。
就在 3 月份,媒体向保时捷证实,到 2029 年,保时捷将减少约 1900 个工作岗位,主要通过自然流动、限制招聘、自愿退休、特殊裁员及补偿等方式来实现。与此同时,保时捷还将通过固定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的方式,进一步裁减 2000 名员工。
造成这样的结果,是保时捷的吸金能力大幅度下降。根据财报,2024 年保时捷净利润为 36 亿欧元,同比下跌超过了三成。
可以没保时捷,但不能没小米
" 小米替代了保时捷?" 这样的说法,放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如今再看,有一定的依据。
小米 SU7 Ultra,50 多万元的电动跑车,从品牌力甚至是产品力而言,无法媲美保时捷任何一款车型;但就是因为 50 多万元的价格,造型犀利,马力充足,满足了更多年轻人对跑车的想象,保时捷咬碎了牙齿都买不起,而对于小米 SU7 Ultra,咬咬牙就能上——雷军看穿了年轻人的钱包,也看透了大家的消费心理。
实际上,受到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冲击,BBA 已然 " 缴械 ",通过比过去更狠的降价策略,保住自家的市场份额。保时捷属于超豪品牌,以选配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利润,降价这一套,明显不符合其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所以当小米汽车之类的能够成为心理上的替代品出现时,很容易就被抢占市场。
最后
面对小米汽车的多次 " 挑衅 ",保时捷都以一种优雅、大格局的方式回应,配得上国际大品牌的称号和荣誉。可现实摆在眼前," 中国消费者可以没有保时捷,但不能没有小米 " 慢慢变成公众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