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营销了、改编了、变味了,最后雪崩了,欢迎阅读。
写在前面
今晚写跨年档第四部,票房破 4 亿的大烂片——
《一闪一闪亮星星》
这片放在院线影史上,已经算是一个现象级事件了,但靠的不是质量,而是荒唐。
早在月初预售,片方就靠着 1314 下雪场的粉丝向营销,让这部电影预售票房破亿。一直到 30 号上映,它带着猫眼专业版上的各种 " 破纪录 ",比如内地影史元旦档爱情片、奇幻片各种数据第一,断崖式地登上鳌头。
不知道在这几百万的观众里,有多少是奔着 " 张万森,下雪了 " 热情而去的剧迷,有多少是被数据和仪式骗进去的路人,又有多少是出于跨年夜的陪同。
但大家都殊途同归般地,看了一场跟原剧没有半毛钱关系,也毫无新意和诚意可言的电影,然后骂骂咧咧地走出电影院,这本身也是开年来的,第一件现象级大事。
正文
这电影之所以这么火,大部分原因是借了去年剧版《一闪一闪亮星星》的东风。
但这也并不代表剧版本身质量有多好,甚至还有不少问题。只不过电影借用了剧版未殆尽的热度与开放性结局,急不可耐地要来缝合那留下来的市场缝隙。
原剧是以女主穿越回高中发现被遗落的爱情并试图拯救男主作为主线的爱情片,设定上有点类似之前的台剧《想见你》,但在主题表达方面远不及前者,而且有很多过度戏剧化处理,以及靠巧合强行推进叙事的痼疾。
但放在整个国产剧市场,饰演林北星的张佳宁、饰演张万森的屈楚萧,男女主双方在视觉上的青春感以及搭配起来的养眼,加上全剧都以女主视角呈现男主躲在背后的默默付出,这种讨巧的视角安排,确实能够成功捕获剧集所瞄准的用户群体,也就诞生了当年席卷整个朋友圈的破圈梗—— " 张万森,下雪了 "。
但到了电影,时长限制让其失去了电视剧在叙事空间上所具有的优势,主创在 " 编戏 " 上的短板就更明显地显露出来。
再加上过强的目的性,也就是前面说的,为了利用缝合 " 张万森,下雪了 " 的市场想象,最后再完成一波閱聽人收割,电影将主视点交给男主张万森,大篇幅地着墨于男主,而女主在前半段近乎工具人角色,让电影的绝大篇幅都裹挟着俗套的男凝色彩。
影版《一闪一闪亮星星》非但没有修正剧版里的问题,还把剧版为数不多的讨喜处都统统删掉,变成一部全靠片段、回闪撑起来的 MV,连青春疼痛文学都算不上,对带着不同目的进入电影院的观众都非常不友好。
为了更好聊清楚影版的问题,我们勉强基于剧版进行对比,来聊聊这种自戕行为。
影版《一闪一闪亮星星》完全是一个独立故事,除了保留下原班男女主,来打酱油的高歌和麦子,以及像突然想起来自己是从剧版过来一样的彩蛋,证明了剧版结局里那个未露脸的人就是张万森,让他撑着伞站在林北星身后,一起迎接这场期待已久的下雪。
其余内容全都改了,跟剧版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问题也在于,电影的每一处改动都是致命的。
影版在整体故事设计上,既削弱了青春,也削弱了悬疑。
它在一开始就选择拿掉佐证青春的校园戏份,而走向轻都市类型。
比如张万森穿越到过去想要救下在演唱会上因为意外离世的女主,最后两张登月计划演唱会门票却被女主抢先买走,于是他又申请去演唱会当志愿者,举报演唱会无证经营。
女主林北星出于暗恋张万森,想要买下一颗可以命名的星星,送给对方。于是她为了挣钱选择去发传单,去酒吧当服务员。后在酒吧遇见抢钱的小混混,张万森也不知道从哪儿蹦出来的,当面揍了对方一拳,完成了英雄救美的戏码。
以及张万森为了让小混混不再纠缠林北星,选择牺牲自己,让小混混揍打自己,死命拉住对方的脚,等待警察将对方逮走。
电影用非常戏剧化的形式外观,以及诸如以上非常狗血的戏码,来刻板地完成张万森在背后保护林北星的说明。
这些人物行为、所历经的事件,与青春与校园毫无关联。影版才不得不将故事发生时间,设定为高考后的暑假,苟延残喘般地想要续写所谓的青春。
除了青春,电影所削弱的还有悬念。
主观理解的纯爱,在电影里拥有至高无上的优先级,所以它不在乎叙事,也不顾及铺垫与伏笔。连剧版里微弱的悬念,电影都没做任何提取与保留。
剧版将张万森的 " 自杀 " 設定为女主穿越行为的一处悬念。这样一来,剧版至少运用了一定的叙事技巧来推动部分情节,同时也能靠后面的反转,凸显他对于林北星的保护,从而形塑张万森这个人物。
而影版虽然也涉及意外死亡,但完全依靠张万森的自述,配合画面剪辑,说明张万森穿越行为的动机。
到了全片大概三分之二的位置,电影也像摆烂一样,非常突兀地用男女主交换叙述来完成反转,让女主通过车载广播,以声音形式交代她也穿越到过去来救张万森的实情。
虽然这能圆回前面的种种不合理,但问题既在于前面缺乏细节与伏笔,给观众留下空间来揣测女主是否同样发生穿越,而且这种过度依靠自述,配合画面闪回的处理,其实是一种最拙劣的表达方式,目的只是强化浓度,完成煽情。
另一个大改动则是视角。
前面有提,剧版是采用女主视角来呈现她发现爱与被爱的过程,这个视角在整部剧里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个是女性观众能更容易代入女主视角,另一个就是侧面展现男主付出,借由女主视角来刻画张万森这个男性角色,成绩优异、温柔善良、默默守护,偶尔还呈现出俏皮与可爱的一面,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而影版却反其道而行,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用男主视角,来生硬展现他谈恋爱以及保护女主的过程。
比如他偷偷看她时的紧张与羞赧,一起吃便當一起回家的暧昧,他对着筷子发呆发笑,以及他总是能在女主被坏人欺负时,恰到好处般地出现。
这些爱情片里的小伎俩,早已经被用烂用尽了。除此之外,影版也没有其他设计或细节来刻画男主角色,以及两个人之间的暧昧情感。
而女主在前面的作用就完全是服务于男主的回忆、想象和思念,她永远只活在回闪画面里,活在慢镜头里,比如撑着伞在雨中回眸微笑,在典礼上对着同学微笑,在街上焦急地发传单,最后再被拉来服务于男主的拯救行为。
这种视角的选择以及角色功能的設定,反倒因有为凸显男主形象而弱化女主形象的嫌疑,而呈现出非常浓厚的男凝色彩。
而且这也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显得非常奇怪。
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充斥着片段式的情节,繁杂的闪回画面,节奏显得非常拖沓。而后面就像考试考到最后,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又匆匆交替给女主视角,解释说明,再让两人相遇坐上摩天轮,煽情一把。
这些动作所暴露出来的,就是对于这部电影而言,话题比故事重要,比情感重要。
影版不是在借人物塑造来完成自我认知。
无论是林北星还是张万森,双方都被强行安上 " 暗恋 " 动机。前者的喜欢非常简单,只是因为对方是高高在上的星星;而后者的喜欢则是出于小时候的误会,将对方要他坐上摩天轮才能成为朋友的约定,理解成要登上月球才能成为朋友。
电影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让林北星和张万森在一起就完了。
也不是靠情感建构来延续爱情故事。
青春时期最珍贵的喜欢,被电影解释成为了对方而不顾一切也不顾日常逻辑地与坏人打架,被稀释为最表面的高兴,落泪,和接吻。
缺乏了人物与情感,连最纯粹亦最深厚的喜欢都变成一种噱头,也许影版《一闪一闪亮星星》连爱情片都算不上。
取而代之,所填充这部电影的,就是被保留下来的强行和巧合。
比如曾经让两人相遇的书店突然要关门了,老板让张万森邀请林北星来参加告别会。突然下雨了,林北星跑来书店躲雨,张万森又正好在书店,说要帮她补习之类的。
还有毫不避讳的工业糖精。像两人在萤火海边玩着说假话游戏,坐在摩天轮上感受登月飞船的震颤。
以及那供给于炒作的台词," 你好,我是张万森 "、" 你好,我是林北星 ",在片中毫无由头地来来回回出现。
最后再接上两个主观镜头,让两位主演合着对应台词,煽情一场,这才算对得起那铺天盖地宣传的下雪场。
可是,张万森,最后不还是雪崩了。
音乐 /
配图 /《一闪一闪亮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