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營銷了、改編了、變味了,最後雪崩了,歡迎閱讀。
寫在前面
今晚寫跨年檔第四部,票房破 4 億的大爛片——
《一閃一閃亮星星》
這片放在院線影史上,已經算是一個現象級事件了,但靠的不是質量,而是荒唐。
早在月初預售,片方就靠着 1314 下雪場的粉絲向營銷,讓這部電影預售票房破億。一直到 30 号上映,它帶着貓眼專業版上的各種 " 破紀錄 ",比如内地影史元旦檔愛情片、奇幻片各種數據第一,斷崖式地登上鳌頭。
不知道在這幾百萬的觀眾裡,有多少是奔着 " 張萬森,下雪了 " 熱情而去的劇迷,有多少是被數據和儀式騙進去的路人,又有多少是出于跨年夜的陪同。
但大家都殊途同歸般地,看了一場跟原劇沒有半毛錢關系,也毫無新意和誠意可言的電影,然後罵罵咧咧地走出電影院,這本身也是開年來的,第一件現象級大事。
正文
這電影之所以這麼火,大部分原因是借了去年劇版《一閃一閃亮星星》的東風。
但這也并不代表劇版本身質量有多好,甚至還有不少問題。只不過電影借用了劇版未殆盡的熱度與開放性結局,急不可耐地要來縫合那留下來的市場縫隙。
原劇是以女主穿越回高中發現被遺落的愛情并試圖拯救男主作為主線的愛情片,設定上有點類似之前的台劇《想見你》,但在主題表達方面遠不及前者,而且有很多過度戲劇化處理,以及靠巧合強行推進叙事的痼疾。
但放在整個國產劇市場,飾演林北星的張佳寧、飾演張萬森的屈楚蕭,男女主雙方在視覺上的青春感以及搭配起來的養眼,加上全劇都以女主視角呈現男主躲在背後的默默付出,這種讨巧的視角安排,确實能夠成功捕獲劇集所瞄準的用戶群體,也就誕生了當年席卷整個朋友圈的破圈梗—— " 張萬森,下雪了 "。
但到了電影,時長限制讓其失去了電視劇在叙事空間上所具有的優勢,主創在 " 編戲 " 上的短板就更明顯地顯露出來。
再加上過強的目的性,也就是前面說的,為了利用縫合 " 張萬森,下雪了 " 的市場想象,最後再完成一波閱聽人收割,電影将主視點交給男主張萬森,大篇幅地着墨于男主,而女主在前半段近乎工具人角色,讓電影的絕大篇幅都裹挾着俗套的男凝色彩。
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非但沒有修正劇版裡的問題,還把劇版為數不多的讨喜處都統統删掉,變成一部全靠片段、回閃撐起來的 MV,連青春疼痛文學都算不上,對帶着不同目的進入電影院的觀眾都非常不友好。
為了更好聊清楚影版的問題,我們勉強基于劇版進行對比,來聊聊這種自戕行為。
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完全是一個獨立故事,除了保留下原班男女主,來打醬油的高歌和麥子,以及像突然想起來自己是從劇版過來一樣的彩蛋,證明了劇版結局裡那個未露臉的人就是張萬森,讓他撐着傘站在林北星身後,一起迎接這場期待已久的下雪。
其餘内容全都改了,跟劇版一點關系都沒有。
但問題也在于,電影的每一處改動都是致命的。
影版在整體故事設計上,既削弱了青春,也削弱了懸疑。
它在一開始就選擇拿掉佐證青春的校園戲份,而走向輕都市類型。
比如張萬森穿越到過去想要救下在演唱會上因為意外離世的女主,最後兩張登月計劃演唱會門票卻被女主搶先買走,于是他又申請去演唱會當志願者,舉報演唱會無證經營。
女主林北星出于暗戀張萬森,想要買下一顆可以命名的星星,送給對方。于是她為了掙錢選擇去發傳單,去酒吧當服務員。後在酒吧遇見搶錢的小混混,張萬森也不知道從哪兒蹦出來的,當面揍了對方一拳,完成了英雄救美的戲碼。
以及張萬森為了讓小混混不再糾纏林北星,選擇犧牲自己,讓小混混揍打自己,死命拉住對方的腳,等待警察将對方逮走。
電影用非常戲劇化的形式外觀,以及諸如以上非常狗血的戲碼,來刻板地完成張萬森在背後保護林北星的說明。
這些人物行為、所歷經的事件,與青春與校園毫無關聯。影版才不得不将故事發生時間,設定為高考後的暑假,苟延殘喘般地想要續寫所謂的青春。
除了青春,電影所削弱的還有懸念。
主觀理解的純愛,在電影裡擁有至高無上的優先級,所以它不在乎叙事,也不顧及鋪墊與伏筆。連劇版裡微弱的懸念,電影都沒做任何提取與保留。
劇版将張萬森的 " 自殺 " 設定為女主穿越行為的一處懸念。這樣一來,劇版至少運用了一定的叙事技巧來推動部分情節,同時也能靠後面的反轉,凸顯他對于林北星的保護,從而形塑張萬森這個人物。
而影版雖然也涉及意外死亡,但完全依靠張萬森的自述,配合畫面剪輯,說明張萬森穿越行為的動機。
到了全片大概三分之二的位置,電影也像擺爛一樣,非常突兀地用男女主交換叙述來完成反轉,讓女主通過車載廣播,以聲音形式交代她也穿越到過去來救張萬森的實情。
雖然這能圓回前面的種種不合理,但問題既在于前面缺乏細節與伏筆,給觀眾留下空間來揣測女主是否同樣發生穿越,而且這種過度依靠自述,配合畫面閃回的處理,其實是一種最拙劣的表達方式,目的只是強化濃度,完成煽情。
另一個大改動則是視角。
前面有提,劇版是采用女主視角來呈現她發現愛與被愛的過程,這個視角在整部劇裡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一個是女性觀眾能更容易代入女主視角,另一個就是側面展現男主付出,借由女主視角來刻畫張萬森這個男性角色,成績優異、溫柔善良、默默守護,偶爾還呈現出俏皮與可愛的一面,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而影版卻反其道而行,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用男主視角,來生硬展現他談戀愛以及保護女主的過程。
比如他偷偷看她時的緊張與羞赧,一起吃便當一起回家的暧昧,他對着筷子發呆發笑,以及他總是能在女主被壞人欺負時,恰到好處般地出現。
這些愛情片裡的小伎倆,早已經被用爛用盡了。除此之外,影版也沒有其他設計或細節來刻畫男主角色,以及兩個人之間的暧昧情感。
而女主在前面的作用就完全是服務于男主的回憶、想象和思念,她永遠只活在回閃畫面裡,活在慢鏡頭裡,比如撐着傘在雨中回眸微笑,在典禮上對着同學微笑,在街上焦急地發傳單,最後再被拉來服務于男主的拯救行為。
這種視角的選擇以及角色功能的設定,反倒因有為凸顯男主形象而弱化女主形象的嫌疑,而呈現出非常濃厚的男凝色彩。
而且這也讓整個片子的節奏顯得非常奇怪。
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充斥着片段式的情節,繁雜的閃回畫面,節奏顯得非常拖沓。而後面就像考試考到最後,突然發現時間不夠了,又匆匆交替給女主視角,解釋說明,再讓兩人相遇坐上摩天輪,煽情一把。
這些動作所暴露出來的,就是對于這部電影而言,話題比故事重要,比情感重要。
影版不是在借人物塑造來完成自我認知。
無論是林北星還是張萬森,雙方都被強行安上 " 暗戀 " 動機。前者的喜歡非常簡單,只是因為對方是高高在上的星星;而後者的喜歡則是出于小時候的誤會,将對方要他坐上摩天輪才能成為朋友的約定,理解成要登上月球才能成為朋友。
電影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讓林北星和張萬森在一起就完了。
也不是靠情感建構來延續愛情故事。
青春時期最珍貴的喜歡,被電影解釋成為了對方而不顧一切也不顧日常邏輯地與壞人打架,被稀釋為最表面的高興,落淚,和接吻。
缺乏了人物與情感,連最純粹亦最深厚的喜歡都變成一種噱頭,也許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連愛情片都算不上。
取而代之,所填充這部電影的,就是被保留下來的強行和巧合。
比如曾經讓兩人相遇的書店突然要關門了,老板讓張萬森邀請林北星來參加告别會。突然下雨了,林北星跑來書店躲雨,張萬森又正好在書店,說要幫她補習之類的。
還有毫不避諱的工業糖精。像兩人在螢火海邊玩着說假話遊戲,坐在摩天輪上感受登月飛船的震顫。
以及那供給于炒作的台詞," 你好,我是張萬森 "、" 你好,我是林北星 ",在片中毫無由頭地來來回回出現。
最後再接上兩個主觀鏡頭,讓兩位主演合着對應台詞,煽情一場,這才算對得起那鋪天蓋地宣傳的下雪場。
可是,張萬森,最後不還是雪崩了。
音樂 /
配圖 /《一閃一閃亮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