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海尔斥资百亿入局血制品赛道,上海莱士还是“王牌”吗?,欢迎阅读。
文 | 全球财说,作者 | 潘妍
近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称,海尔集团通过海盈康(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总价 125 亿收购上海莱士股东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002252. SZ)20% 股份,并合计获得 26.58% 的表决权。
海尔收购上海莱士的同时,也代表着进入一个较为 " 特殊 " 的行业,即血液制品。
百亿叩响血制品大门
为什么说这个行业特殊?很大程度源于血液制品的原料为人体血浆,这也注定仍行业每一个环节均受到国家严格监管。
2001 年,国家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施总量控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企业。同时对行业实行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即每隔 5 年就进行 GMP 换证检查,且随时接受飞行检查。
此外,采取血浆原料的机构,即单采血浆站,只能由血制品企业设立,且对新设血浆站也设定了严格的要求和条件。
例如,实行 " 一对一供浆 ",血浆不能供应给其他血制品企业;实行 " 站区合一 ",每个浆站独占一个采浆区,区与区绝不重叠;实行 " 人区合一 ",只有采浆区的常住居民,才能到对应的浆站供浆等等。
但对于血液制品企业来说,血浆站数量代表的是上游供应链能力,决定着血液制品企业的规模。但诸多设限下,国内单采血浆站数量增长缓慢。
准入壁垒外加限制严苛,造就血制品行业牌照的稀缺性。根据万联证券发布一篇生物制品行业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 30 家,其中超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
行业的特殊性奠定了商业基调,即玩家固定,或是将越来越少,若想进入只能通过收并购手段。
除上海莱士外,近些年行业龙头几乎都发生过易主,如华润集团控股博雅生物、天坛生物收购西安回天、国药集团入主卫光生物,以及陕西省国资委获得派林生物控股权等等。
对于海尔来说,125 亿只是买了块敲门砖。上桌不易,赢牌更难,终局如何,还取决于手中是否存在王牌。
上海莱士好牌成 " 死局 "
2008 年,已成立 20 年的上海莱士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继派林生物、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后第 4 家在 A 股上市的血制品公司。
在刚上市的那几年,上海莱士业绩表现一直平平。2008 年至 2013 年,上海莱士营收由 3.10 亿元增至 4.9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仅 9.86%。远不及同期天坛生物 21.88%的年复合增长率,2013 年天坛生物营收额已达 18.37 亿元。
或也正是如此,2014 年起上海莱士开启疯狂 " 买买买 " 模式来扩充版图,陆续收购邦和药业、同路生物、英国 BPL、浙江海康、基立福子公司 GDS、广西冠峰等公司股权。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莱士的浆站数量直线上升。截至 2023 年末,上海莱士已形成一张遍布 11 省区共计 44 家浆站的大网。但同一时间,上海莱士的商誉也由最初的百万级别直接跃升至 50 亿元左右,且延续至今。
正所谓得浆站者得天下,上海莱士业绩增长立竿见影,2014 年便呈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65.88% 至 13.20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55.27% 至 5.11 亿元。
随之急速攀升的还有公司股价。2015 年 11 月,上海莱士股价冲至 24.76 元的历史高位,两年左右时间股价增长超 500%,市值由 200 亿元水平推高至千亿级,成为血制品行业首个千亿市值公司,而彼时天坛生物市值不足 300 亿元。
彼时的上海莱士,称得上当之无愧的 " 中国血王 "。而在背后操刀的实控人郑跃文,也在 2015 年收获了 " 医药首富 " 的称号。根据《2015 胡润医药富豪榜》,郑跃文以 430 亿元的财富登顶医药首富位置。
2015 年之后,上海莱士开始放缓收并购进程。彼时有分析表示," 市场标的,该上市的都上市了,该并购的都并购完了。"
于是,在郑跃文的主导下,上海莱士开始投身证券市场,前期也确实也尝到不小甜头。
2015 年至 2016 年,上海莱士净利润分别为 14.42 亿元、16.13 亿元,其中投资股票收益分别高达 8.75 亿元、8.29 亿元,郑跃文也因此一度被称为医药界 " 股神 "。
可惜,凭借资本运作登上巅峰的上海莱士,却也因此跌下神坛。
2018 年,上海莱士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净亏损 15.23 亿元,而致使当年业绩变脸的主要原因便是在证券市场失利。
亏损之余,上海莱士的股价也开始一泻千里。为维持公司的庞大市值和巅峰期股价,郑跃文又试图套用老招数。在经历长达 9 个月得停盘后,2018 年 12 月上海莱士抛出了一份 400 亿的天价收购案,计划买下基立福旗下 GDS 股权(估值 344 亿元)和天诚德国 100% 股权(估值 47 亿元)。
然而在复盘当日,上海莱士却惨遭二级市场血洗,连续 10 个交易日跌停,期间市值蒸发超 630 亿元,彼时股价已尚不足 7 元,较 2015 年时得历史高价已跌超 7 成。
此后,收购方案几经易稿,直到 2020 年 3 月,上海莱士宣布从原本 400 亿元调降至 132 亿元。而在此期间,上海莱士两大股东科瑞天诚、莱士中国因股票质押融资违约被动平仓,也丧失了对上海莱士的主导权,这导致第二大股东的基立福 " 被动 " 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成为大股东后,基立福对于上海莱士的实控权却表现并不积极。基立福承诺自 2020 年上海莱士完成收购 GDS 的 45% 股权交易的 36 个月内,不谋求上海莱士的控制权。
于是,在这期间上海莱士一直处在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靠并购起家的上海莱士,最终不得不接受被变卖的命运。2023 年 6 月,基立福表示正筹划卖出股权,计划获得约 15 亿美元。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市场不断传出谁将接盘上海莱士的传闻。据彼时媒体报道,有内部人士透露,高特佳、华润集团都曾考虑入股上海莱士,不过最终都不了了之。
如今,该项计划尘埃落定,海尔集团也是颇有诚意,125 亿元买入 20% 股权。若按照上海莱士首次公告日收盘价计算,溢价率达 17.60%,基立福也可以全身而退。
巨头齐聚大健康
对于海尔接盘上海莱士,即在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
海尔集团收购上海莱士之后,海尔也将得到稀缺的血制品经营资质,将实现对血制品行业上游领網域的入局,借此打通 " 血液制品 - 血液低温存储 - 智慧血液网场景解决方案 " 的全产业链。
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谭丽霞表示:" 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进一步完善了盈康一生的血液产业链布局,是我们深入医疗健康核心领網域的关键进程。我们期待与上海莱士、基立福紧密合作,提升血液生态产业链整合与创新,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根据盈康一生官网显示,盈康一生是海尔旗下物联网大健康生态品牌,深耕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技 3 大领網域,目前已拥有海尔生物 ( 688139. SH ) 、盈康生命 ( 300143. SZ ) 、上海莱士 3 家上市公司。
其中,盈康生物主要围绕肿瘤预诊治康产业链开展业务。海尔生物专注于生物安全领網域,从事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尤其能够为血液安全提供低温存储综合解决方案。
事实上,家电企业跨界布局医疗健康赛道如今已并非稀事,美的、海信、格力、TCL、西门子、索尼、飞利浦、松下等均有涉猎。
以比海尔入局更早的美的为例,旗下已拥有万东医疗、库卡医疗、美的生物医疗、美的楼宇科技、瑞仕格医疗 5 个业务部門,覆盖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医疗及教育设备、病房改造提升、医院院内自动化系统和軟體解决方案等多领網域,较为全面。
巨头一齐卷向医疗的背后,或是家电市场近年来白热化的竞争。
目前,国内白色家电市场依旧是由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2023 年,三家营收分别为 3737.10 亿元、2615.14 亿元、2050.18 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 337.20 亿元、165.97 亿元、290.17 亿元。对比来看,2023 年海尔营收规模略高于格力位列第二,但在净利润方面却明显低于其余两家。
同一时间,家电行业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海尔智家为例,2016 年到 2017 年是海尔智家快速增长期,营收增速保持在 30% 左右,但自 2018 年之后这一高增长骤然停止,营收增速降至 10% 之下,2023 年海尔智家的营收增速已降至 7.33%。
无独有偶,2017 年至 2023 年,美的集团的营收增速由 51.35% 降至 8.10%,格力电器的营收增速由 36.24% 降至 7.82%。
家电行业进入成熟期,家电巨头顺势开启多元化布局,培育起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尽管目前国内家电企业们布局医疗行业举动频频,但是从营收贡献来看,对集团整体业绩影响不大。
以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的三大上市主体来看,2023 年海尔生物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20.36% 至 22.81 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 32.41% 至 4.06 亿元;盈康生命营收同比增长 27.20% 至 14.71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116.85% 至 1.00 亿元;上海莱士同比增长 21.27% 至 79.64 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 5.35% 至 17.79 亿元。
可以看出,上海莱士的加入确实让海尔大健康规模迅速扩容,但三个上市主体总营收也堪堪百亿元水平,与海尔智家超 2600 亿元的营收规模相比,稍显羞涩。
对于海尔集团来说,面对如今的大环境,多元化布局已经成为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但医疗健康作为一个前沿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赛道,相对此前的家电业务要投入更高成本及更长时间,亦需要通过内部孵化或是高价收购来维持自身的竞争力,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