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集体向「老登电影」 开枪,欢迎阅读。
一个电影话题冲上热搜(难得,电影好久都没人讨论了)——
# 老登电影。
网友恍然大悟:我就说这些豆瓣 top250 怎么看不进去,原来问题在这。
上榜的有:
老登标志有:
一," 有毒男性气质 "。
二,贬低女性。
三,喜欢故作深沉,苦大仇深。
什么是老登电影?
老登电影该不该骂?
Sir 编辑部召开紧急闭门会议,商议后得出结论——
无法达成统一结论!
于是今天,Sir 决定让编辑部的同事们,分别抬杠(各抒己见)。
唇枪舌剑,难免擦枪走火,但 Sir 保证,绝对真实,绝对有料。
"
我们会建立一个 " 不登 " 的世界
@小田不让切
登不分老幼
"
这个问题的开端,是豆瓣网友评论 " 豆瓣榜单 Top250" 电影中的 " 登味 "。
我们看到许多曾经定义为 " 经典 " 的电影,都被打上了十二道 " 登味 "。
在我们讨论 " 登 " 味儿的时候,其实是在对于这些被封为经典电影的 " 规则 " 的一种质疑。
既是,Top250= 经典 = 规则(好电影的范式)。
许多入门级影迷开始看片时,总觉得要刷完豆瓣 Top250 的片单,"Top250" 就成了一种权威,一种好电影的 " 例子 "。
所以,当《好东西》这样的女性主义的电影也被打上 " 小妞电影 " 时,我们不禁有所反思," 那些站在小妞电影对立面的经典电影就是好的吗?就是不可动摇的吗?那又是谁制定的规矩呢。"
所以," 老登电影 " 一词的出现,其实就是对于这些规则的 " 质疑 "。
纵观电影史的不难发现,20 世纪初期,好莱坞便就有以一种工厂流水线的方式开始制作电影,并细化出了不同种类的分工、电影类型,电影都如货架上的商品,按部就班的生产。
可以说,好莱坞制定了最初的游戏规则,并开始培养出一系列学院派的男性导演,并将奥斯卡推崇为世界顶级电影奖项,也为 " 男本位 " 叙事与镜头拍摄推波助澜。
在这些规则之下,其实对于编剧、导演来说,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的,并被视为不重要的,并成为电影里的性感肉弹与花瓶。
当老登电影登上热搜时。
不少人又翻出了《芭比》的肯言肯语,直呼太典了——
为什么说,《教父》是 " 老登电影 "?因为它符合曾经的这个 " 经典 " 的规则里,没有鲜明的女性角色,以宏大的男人 " 历史 " 为叙事主题。
所以,我们在谈论 " 老登电影 " 时,其实是在谈论它背后的 " 游戏规则 "。
是谁在评价 " 经典 ",谁在认定这就是 " 小妞 "。
" 老登电影 " 的出现,实则是反对 " 规则 " 的一种表现。
而这套男本位的游戏规则,也逐渐式微,女性观众逐渐不再喜欢男本位的电影,而是想要在电影里看到有着女性话语权的电影。
这种倾向被商业电影非常敏感地捕捉,并也慢慢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就拿漫威的《复仇者联盟 3》为例,在最后一战时,导演特地安排了一批女性英雄出现战场上。
曾经被视为男性观众为主的漫威,也能审时度势地看到了女性观众市场也需要平衡。
所以,从《复联》后,也出了一批女性英雄为主的漫威电影,虽然,是超英 " 性转版 ",可也走出了面向女性观众的第一步。
我认为," 老登电影 " 的提出,是有必要的。
正是有了这个词语,我们才能更专注创作一部 " 非登 " 电影。
" 老登电影 " 也许并不分是男、女导演,而是去看电影里,主角人物塑造是否立体,也就是,是否有一个专门为推动情节、或是映衬主角光环,而专门有一个 " 工具人 "。
那张艺谋举例,《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是绝对的 " 老登电影 "。
但,我们看他前期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是一部优秀的女性电影,他将视角放在高门大院下,一代代女性被父权所吞噬,他在叙述的是女性的历史,在电影里,主角正是在这大宅里的三位女性。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
" 老登电影 " 与 " 小妞电影 " 的提出,本质是两种情绪上的对立,提出这个词语,是对电影评价体系下认为 " 小妞电影 " 浅薄的一次反攻。
但,它一定要在当下的 " 两性议题 " 中去讨论,就是有意义的。
一旦脱离 " 两性议题 ",而单一将 " 老登电影 " 与 " 小妞电影 " 作为一部电影 " 好、坏 " 的判断,那其实片面的。
比如,这几年,推出了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电影,如《钛》《可怜的东西》《圣母》《某种物质》等高概念的女性主义电影,我们一方面肯定了这些电影里 " 女性主义 " 的进步,但也理性地评价这些电影是否能算一部好电影。
所以,也正是这些电影的积淀,才能一步步到现在,我们才能在电影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反对的,是老登们自认为只有 " 男本位 " 故事才是叙事重点的规则,而不是否定所有电影。
"
我诧异于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骂老登
@穿 Prada 的南瓜
坚定 " 好 " 和 " 登 " 不互斥的婉约派
"
我看过一个很好玩的评论是,既然 Chick Flick(小妞电影)已经存在于电影史那么久(维基百科显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就已存在),几乎可以说是垄断了大众对女性电影的认知,那么当下这种 Dick Flick(老登电影)的定义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和小妞电影形成对抗,而更像是一种将男本位电影从主流电影中剥离出来的举动。
毕竟以前大家想起经典电影,都会自然而然默认叙事是男本位的,例如英雄、黑帮、冒险等等传统的好莱坞大制作,虽然里面也有女性角色,但其实她们并不以一个完整的 " 人 " 的形象存在,更多的是作为男性的附件甚至奖励。
而 " 老登 " 电影的出现,我个人是认为这并不是对主流电影的粗暴无差别攻击,恰恰相反,是为了将两种性别都考虑进来,为了留出一片真正中立的主流地带,而非顺从以往的惯性,简单地将主流电影与男本位思维画等号。
在我们的影史里自然也是有这种好作品存在的,它们的门槛并不高,能真正做到全民普及和老少皆宜,最典型的是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机器人总动员》《千与千寻》等等。
一部电影的好和它的 " 登 " 并不互斥,可以同时存在,而这种对电影类型的新定义也并不是为了猎巫,而是在每个时代的文化浪潮里,总有人要负责提出新观点,讲出新东西,扭转惯性,促成变化。
至于冒犯性当然是有的,毕竟小妞电影的 "chick" 本身也不是什么好词,那么对应衍生的词汇自然也无需客气,无论什么量级的革命都不是请客吃饭。
至于觉得不舒服,那可能是因为单方面的话语霸权在长久的稳固被撼动后,世界转变的方向与你熟悉的舒适区正好相反,但这并不是世界的错。
"
帽子太多,会压垮电影的颈椎
@毛脸雷公嘴榔锤
一个企图脱离登籍的小登
"
我不同意将老登电影完全当作小妞电影的反面。
因为很多小妞电影,往往也 " 登未满 "。
《穿普拉达的女王》,主角与上司之间,行为、认知方式有着极大矛盾,她对抗,化解了上司抛出来的诸多难题。
《失恋 33 天》,黄小仙在上一段充满依恋的感情中失败,拯救她的失意境况的,是她身旁的王小贱,不仅充当她的导师,还提供长期陪伴。
内在逻辑不变,只是在形式上把这种 " 登 " 的叙事方式做了性别调转和简化。
这是一个典型的 " 花木兰式 " 困境。
" 穿男人穿的军装 "、" 做男人做的事 ",才能获得社会认同。
相反,同样的,凸显男性化的我电影,不见的就 " 必比登 "。
看看《犬之力》。
" 比拼男子气概 "、" 全是男人的故事 "、" 男人骑马征战,女人沉默守家 "……
表面上看,以上条件全部符合。
但是。
这里展现男人气概,是为了隐藏同性倾向;
男孩被叔叔压迫,他不反抗,是为了积蓄力量;
叔叔成了男孩的 " 导师 ",他不心软,还是设计害死了叔叔。
这些用了老登电影的设定方式,却又完全做到了对老登电影的反叛。
"
电影的未来属于老登
@芨芨草
一个资深老登电影爱好者
"
老登电影这个词,和近几年频频被发难的 " 老白男口味 " 基本上是等价的。
最初入围 " 老登电影 " 榜单的,清一色是好莱坞老牌导演,他们就代表着影史的经典和权威。
这些电影被发难的原因,是因为缺乏女性人物,对于女性人物的塑造扁平单一,电影聚焦于男性气质的显露,故事里总是发生在男性主导的领網域,比如黑帮、搏击、探险、战争、政治。
女性往往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或者是被工具化的。
比如是男性理想化的幻想对象。
一个被动承受惊恐虐待的道具。
而且这样的电影都深沉严肃,像一个生活中对你谆谆教导的 " 老干部 ",让年轻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敬而远之。
但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是老登。
马丁斯科塞斯拍出《穷街陋巷》的时候只有 31 岁,三年后就凭借《出租车司机》拿下金棕榈。
詹姆斯 · 卡梅隆的《终结者》是在 30 岁拍的。
在当时就是先锋和突破的。
而且,就是好看。
老登电影不是被时代抛弃了,他们所开拓的电影语言,他们所确立的主题,在今天还会无数次重复。
反观最近被打上 9 分的《好东西》,在电影层面有什么新的东西呢?能够在被人记住多久?
当然这么说,一定会受到强烈抨击,因为它正在被一群女性观众簇拥,而且情绪高涨。
但别忘了,当年咪蒙的粉丝可更多,情绪也激烈多了,今天她们是否还会重温咪蒙的雌文?
妙语连珠的金句,满到溢出的情绪价值,还有时代新女性的姿态,这些同样也是咪蒙风靡一时的原因。
" 老登电影 " 的一重意思是,这些电影无法顺应当下的性别意识,已经过时了。
但现在网上对 " 老登电影 " 的批判,无非是基于某种视角,或某种观念,却绝没有人敢说它们在艺术上落后了。
今天的 " 小妞导演 " 超越不了 " 老登导演 ",不是女性不行,是今天电影不行了,超越不了过去的黄金时代,换了什么性别区别也不大。
所以当老登电影被嘲讽的时候,作为一个老登电影爱好者,我仍然感到心平气和。
老登电影被驱逐出小红书。
他们回到了自己的万神殿。
"
执着老登,是因为拍不出更好的不登电影
@涂怡乐
一名嗑学家
"
当提到 " 老登电影 " 话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拆分辨析 " 老登 " 二字在普世意义上抨击的具体是什么?
从个人的角度去看 " 老登 ",首先的问题是 " 老 "。
即过度自信地固守旧一套的男性本位、父权规则,并且压制、批评、教育革新者;
另一个问题,则是过度 " 阳刚 "。
忽视情感,抹杀其他个体的主体性。
和 " 打倒老登 " 并行的另一条路,或许是走出一条 " 不登 " 电影之路,创作真正的 " 不登电影 "。
而这些在影史上都有品质更优秀的范例。
具体的 " 不登电影 " 划分:
①对固有的父权旧规则保持警惕态度;
②不 " 恐弱 ",不过度 " 阳刚 ",最好是能做到理性的自我反思;
③不用太性化的镜头拍摄女性,女性不是大胸大屁股的承载体。
比如说,姜文、曹保平的电影就能满足①,但是前者不能满足②和③,后者不能满足③。
同样的第五代导演 " 刺秦 " 主题,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对王是反思的,而张艺谋的《英雄》更多是拥簇态度。
△ 陈凯歌《荆轲刺秦王》
所以,以①为前提,陈凯歌更不登。
全男性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完成②,就像军事背景的《士兵突击》。
它客观看待并包容了许三多在成长期间不那么 " 阳刚 " 的、精神脆弱的一面。
在这个作品中,精神上柔软包容的史今和实力强劲、游刃有余的袁朗在叙事位置上同等重要。
△ 史今退伍,路过长安街流的眼泪
" 不登电影 " 的本质,还是 " 人本位 "。
而②的更高要求,即理性的自我反思。
比如讲述特定政治环境下、青少年对 " 危险女性 " 的迷恋这一故事时。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杨德昌更 " 不登 "。
因为他对于小四和小四父亲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也用更加冰冷、客观的视角自我剖析。
而电影中对小明的刻画,相较于《阳光》的宁静,则是明显更不老登;
△ 上图:《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下图:《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么," 不登 " 电影难道是要求直男导演不能拍摄 " 性感女性 " 吗?
也不是。
拿姜文和他的偶像费里尼作比较,重点不是镜头中的胸和屁股,而是背后的男性主体如何看待自己。
姜文电影中的性感女人最终都会被自己这样的阳刚主角征服。
△ 姜文《太阳照常升起》
而《八部半》中,费里尼电影中性征明显的妓女和 " 我 " 只是共享了一段狂欢时光,一同在海边起舞,各自都有主体性。
而 " 我 " 甚至只是一个孱弱的小男孩。
承认自己的 " 阳痿 ",是 " 不登电影 " 比 " 老登电影 " 更有勇气的一点。
" 老登电影 " 的本质,是卡在 " 不登电影 " 中间的关隘。
它需要冲破自己因为不够包容、洞察不够完整所造成的深度局限。
说白了,还是没有那么了解 " 人 ",过度迷恋被套路化成 " 爹 " 的那个 " 我 "。
当然,一些女性主角、女性导演的电影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就像同样讲传统与乡愁,我们不满于某些套路式的西北风味 " 老登 " 文艺片,却能够普世地接受《恋恋风尘》。
本质还是创作者对自己、对世界的尊重。
始终有一种好奇的、超越旧模板的角度去展现美、去思考概念。
这样的电影,就是为所有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