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漫长的季节》爹味?都没骂到点子上,欢迎阅读。
豆瓣评分 9.4 的《漫长的季节》,也被骂了。
一边是近五年内最好国产剧的封神之作,一边是被不少网友批判的爹味过重,两极分化之下,吵得不可开交。
剧里角色爹味的争议,主要围绕着范伟饰演的王响展开。他是个嘴碎又自得的中年男人,面对妻子和儿子,总是一边嫌弃一边教训。
儿子睡个懒觉,妻子熬个中药,都会招致他一顿阴阳怪气。
图源: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看起来是盖棺定论的 " 爹味 " 行为,但往下看,他身上又有着护老婆、爱惜儿子的一面。
比如说给老婆换了价值三万的心脏支架(这在当时不是笔小数目),会为了儿子而跟自己的仇人道歉求情。
显然,这是个无比复杂的角色,从任何一个角度讨论他身上的标签,都是合理的。一部分人认为他好、体现了时代背景,没错;另一部分人厌恶他身上的爹味,也没错。
而在她姐看来,这种两极分化的口碑,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观众对情绪价值的界定不同。
发现没,这类 " 男人们的故事里 ",女性的感受总是被忽略的。
王响可以在各种场合表演他的权力,展示他的爱意,偶尔道两句辛苦似乎就足够抵消他一切负面情绪的攻击,反观妻子那边,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她的小心、忍让、和束手束脚。
她们的委屈,静悄悄。
歇斯底里的女人们
比如当你想到女性情绪,你会想到什么?
爱耍脾气的小女生、更年期的妈妈、蛮不讲理的 " 中国大妈 "... 下到十八岁,上到八十岁,我们印象中的女性特质,似乎总是和歇斯底里、声嘶力竭分不开。
前段时间,有个因吃面而崩溃的女孩上了热搜。
视频里,她坐在副驾驶上哭闹尖叫,几句话颠来倒去,看起来 " 情绪很不稳定 "。
图源:抖音 @吃面男主
她哭闹的理由听起来也不可理喻:她和男朋友去面馆里吃面,但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之后,面是坨的,还有股鱼腥味。女孩受不了,准备跟店家反映,男友却嫌她丢人。
视频底下,不少人急哄哄地给女孩定罪:
挺没素质的。
不去不就行了?
没必要吧。
事儿多!
但只要看完视频就知道,比起一碗难吃的面,更让她崩溃的是男友的态度。
他嫌弃女孩丢人,所以放任女孩在旁边争执就自己走开,而等两人回到车上后,他又不顾女孩的情绪,怼着脸拍下她的暴躁还传到网上。
在他的叙述和自白里,自己是个宽容大度、情绪稳定的好男人,而对面痛哭流涕的女孩,则是个斤斤计较的 " 泼妇 "。
这似乎,又一次加深了人们对女性情绪化的刻板印象。
很长一段时间里,敏感、事儿多几乎成了女性情绪的代名词。
搜索 " 被孩子写作业逼疯的家长 ",几乎百分之九十出镜的都是女性。
她们有的对着学不会算数的孩子破口大骂,有的在镜头前痛哭流涕,承担了孩子家庭教育职能的母亲们,一个接一个地在书桌前崩溃。
一边发疯,一边自我怀疑。
去年大火的 " 退!退!退!",是 " 中国大妈 " 们吵架的冰山一角。
一直以来,中国大妈都犹如一种奇情景观活跃在互联网上。在大量媒体镜头的渲染下:她们四处侵占广场舞地盘、她们在菜市场吵架、她们对着一切不满无差别攻击。
以至于 " 退退退 " 大火之后,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女人吵架,真恐怖。
随着越来越多的镜头对准普通女性,她们情绪化的特质也被无限放大。人们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吐槽着身边的女性,无端的审判逐渐充斥在每一个评论区。
而视频里的女性越歇斯底里,网友们的嘲讽就越铺天盖地。
看得人不禁想问:她们到底怎么了?女人真的天生更容易 " 发疯 " 吗?
在抖音博主@晚 霞的视频里或许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与别的妈妈秀娃的生活不同,在她的主页,充斥着暴躁妈妈的骂街日常。
永远在打闹的两个儿子,动辄穿脏衣服穿破裤子,一小会儿没照看就坐在地上打滚大哭,吃饭不好好吃,拼音不会写,客厅里永远堆放着玩具和垃圾。
好不容易安置好两个孩子再回到厨房,等待她的还是一堆没洗的锅碗瓢盆。
" 我是从天亮干到天黑,你就说我瞅着一堆谁能不烦躁吧。"
图源:抖音 @晚 霞
尽管她是用欢乐吐槽的方式记录着这一切,但仍不妨碍网友在评论区里对此感同身受:
做不完的家务、不被理解的愤怒,得不到疏解的怨气 ... 如此种种构建起了女性外在的强势。
但强势背后,是一触即发的脆弱。
那个吃面崩溃的女孩,一开始只是想要跟店主好好沟通维权,但伴侣不仅没有帮她,反而高高在上地指责她情绪有问题,似乎是有意识地要塑造一个疯女人形象,交给网友审判。
那些在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发疯的女人们,明白温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而只好把所有压力向外宣泄,用泼辣和蛮横维护自己的利益。
说白了,没有话语权的人,要引起他人注意,只能掀翻桌子。
" 疯女人 " 与 " 抑郁症 "
令人痛心的是,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暴躁易怒,女性群体的情绪问题,仍然是被广泛消解、甚至是被污名化的。
" 疯女人 " 的指控,大家一定不陌生。
" 阁楼上的疯女人 " 这一意象最早来自小说《简 · 爱》,小说里,家庭教师简爱爱上了别墅的主人罗切斯特,但后来才知道,罗切斯特的阁楼里正关着前妻——疯女人伯莎。
简爱和伯莎,看似是客厅与阁楼中两个不相干的女性角色,但事实上," 一个代表的是能够被社会或传统所接受的人格,另一个则是自由、不受约束、经常具有毁灭倾向的自我外化 "。
" 每一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或多或少都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
而随着 " 疯女人 " 意象的扩充," 如何制造一个疯女人 " 也被人研究讨论。
2021 年 12 月,随着偶像王力宏的塌房," 煤气灯效应 " 也走入了大众视野。
在前妻李靓蕾的长文里,反复提到王力宏对她的精神虐待:" 你会一直想要换,直到你可以找到会被你说服你太太是疯子的心理师。"
她将其总结为 gaslight,也即 " 煤气灯效应 "。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通过 " 扭曲 " 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腦手段。
这个词最早来自 1940 年的一部电影《煤气灯下》。
电影中,少女宝拉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而心机男安东为了谋取财富,先是与她确定关系,表现出体贴入微的一面,后是不断地用各种手段企图把宝拉逼疯。
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方法,就是把煤气灯调得忽明忽暗。但当宝拉提出问题时,他却坚决否认,好让宝拉以为自己出现幻觉,觉得自己是个疯子。
图源:电影《煤气灯下》
煤气灯效应,就是制造一个疯女人最便捷的路径。
当然,让女性陷入自我怀疑还不够,外界的污名化,也是男权社会常用的手段之一。
许多中年女性一定都明里暗里听过这样的嘲讽:
" 这么胡搅蛮缠,你是不是更年期啊!"
" 她就是更年期到了,你别跟她计较。"
" 那谁好像更年期了,跟疯子一样。"
" 更年期 " 三个字,仿佛成了负面情绪的综合体,带有极强的侮辱意味。
图源:电视剧《男亲女爱》
什么是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女性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直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期,代表了女性即将进入到生命中一个不会再来月经,也不再拥有生育能力的阶段,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
本质上来说,这是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身体过渡,而情绪不稳定、敏感易怒,都只是更年期综合征带来的附加痛苦。
但在长久的污名下,这一原本中性的医学定义,忽然有如洪水猛兽,变成了带有病耻感的羞辱,甚至被演化成了攻击女性的符号。
《家有儿女》里的刘星,从小就知道用更年期攻击妈妈
而更吊诡的是,人人都知道更年期不好,都知道更年期综合征是病,但真正会给中年女性找个医生治疗、陪伴中年女性度过更年期的人,少之又少。
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别人都能承受,你为什么不可以?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就你需要看医生?
人们只是一次又一次抱怨着更年期的不可理喻,又一次又一次地忽略她们的求救信号。
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是对女性情绪的病理化解读,将她们的情绪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更年期、发疯、神经病;另一边,则对她们的情绪不闻不问,任由她们在常态化的焦虑中坠入深渊。
这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死循环。
失语的她们,正走向崩塌
深陷情绪漩涡的女性,最终会走向哪里呢?
在长久的歇斯底里过后,女性无法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外界也不会给出答案。
所以,她们越是不可理喻,就越是疲惫不堪,最终滑向深渊。
一部分的情绪问题导向了身体上的痛苦,@健身博主周六野 前段时间在微博晒出了她的痛苦经历,和前任分开时,她检查出了六颗子宫肌瘤。
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并不只是一句调侃而已。
女性如果长久处于焦虑、烦闷等负面情绪中,往往会增加乳腺疾病的发病率,甚至干扰内分泌,致使免疫功能紊乱,引发恶性肿瘤。
而另一部分,则陷入了更深的痛苦,离家出走、抑郁频发,甚至——自杀。
2021 年,豆瓣网友@呗苦分享了妈妈的购物订单。
给女儿买的紫檀手链,给丈夫买的手撕面包,给自己买的长款雪纺丝巾。
这条雪纺丝巾,后来成为了妈妈自缢的工具。
图源:豆瓣
常年失眠焦虑的母亲,早已患上了抑郁症,但无论是@呗苦还是家人,都没有发现。
在中国,泛抑郁人群已经超过 9500 万,在这其中,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青年,家庭主妇、失业、退休人群高于学生和职场人。
女性、中老年、家庭主妇。
三个关键词的组合,拼凑起了更年期女性的普遍困境,但这部分的统计数据,到今天仍是空白。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医生王雪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女性更年期通常在 45 到 55 岁,意味着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下降,是发生抑郁障碍的高危时期,小部分人属于首发,很多患者既往有过病史,但可能未重视,没有就医确诊。
女性自己陷入更年期羞耻,亲人注意不到她们的病痛,于是,她们被长久地忽视了。
「根据 1999 年我国卫生部提交给 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90 年代,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全球只有中国如此)。而自杀的女性中,又大部分集中在农村。根据《柳叶刀》的数据,1995 至 1999 年间,15 到 34 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之中,每 10 万人里年均约有 37.8 名女性自杀,而其中来自农村者占比高达 93%。」
这个数据,触目惊心。
发现了吗,身处在父权制所构建的文化中,女性的情绪始终在遭受四面八方的围堵。
无论年纪,无论地位,无论身份,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被轻而易举地摧毁。
女性汹涌的情绪,就是女性长久以来困境的唯一突围,也是她们能喊出的最后的挣扎。
歇斯底里的她和她们,就是无数个你和我。
要获得解脱,或许只能如同周六野说的那样:
离开让你不适的环境,不要让身体承受情绪的报应。
参考资料:
3.5 亿抑郁症人群背后,她们为何成为沉默的高发者?|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
你以为妈妈脾气差,实际上是更年期抑郁症丨极昼工作室
自杀的农村妇女与老人:明码标价的生命与无力抗争的命运丨 OPEN 开腔
监制 - 她姐
作者 - 今鱼
微博 - @她刊 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