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漫長的季節》爹味?都沒罵到點子上,歡迎閱讀。
豆瓣評分 9.4 的《漫長的季節》,也被罵了。
一邊是近五年内最好國產劇的封神之作,一邊是被不少網友批判的爹味過重,兩極分化之下,吵得不可開交。
劇裡角色爹味的争議,主要圍繞着範偉飾演的王響展開。他是個嘴碎又自得的中年男人,面對妻子和兒子,總是一邊嫌棄一邊教訓。
兒子睡個懶覺,妻子熬個中藥,都會招致他一頓陰陽怪氣。
圖源:電視劇《漫長的季節》
看起來是蓋棺定論的 " 爹味 " 行為,但往下看,他身上又有着護老婆、愛惜兒子的一面。
比如說給老婆換了價值三萬的心髒支架(這在當時不是筆小數目),會為了兒子而跟自己的仇人道歉求情。
顯然,這是個無比復雜的角色,從任何一個角度讨論他身上的标籤,都是合理的。一部分人認為他好、體現了時代背景,沒錯;另一部分人厭惡他身上的爹味,也沒錯。
而在她姐看來,這種兩極分化的口碑,實際上反映的是不同觀眾對情緒價值的界定不同。
發現沒,這類 " 男人們的故事裡 ",女性的感受總是被忽略的。
王響可以在各種場合表演他的權力,展示他的愛意,偶爾道兩句辛苦似乎就足夠抵消他一切負面情緒的攻擊,反觀妻子那邊,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她的小心、忍讓、和束手束腳。
她們的委屈,靜悄悄。
歇斯底裡的女人們
比如當你想到女性情緒,你會想到什麼?
愛耍脾氣的小女生、更年期的媽媽、蠻不講理的 " 中國大媽 "... 下到十八歲,上到八十歲,我們印象中的女性特質,似乎總是和歇斯底裡、聲嘶力竭分不開。
前段時間,有個因吃面而崩潰的女孩上了熱搜。
視頻裡,她坐在副駕駛上哭鬧尖叫,幾句話颠來倒去,看起來 " 情緒很不穩定 "。
圖源:抖音 @吃面男主
她哭鬧的理由聽起來也不可理喻:她和男朋友去面館裡吃面,但足足等了半個小時之後,面是坨的,還有股魚腥味。女孩受不了,準備跟店家反映,男友卻嫌她丢人。
視頻底下,不少人急哄哄地給女孩定罪:
挺沒素質的。
不去不就行了?
沒必要吧。
事兒多!
但只要看完視頻就知道,比起一碗難吃的面,更讓她崩潰的是男友的态度。
他嫌棄女孩丢人,所以放任女孩在旁邊争執就自己走開,而等兩人回到車上後,他又不顧女孩的情緒,怼着臉拍下她的暴躁還傳到網上。
在他的叙述和自白裡,自己是個寬容大度、情緒穩定的好男人,而對面痛哭流涕的女孩,則是個斤斤計較的 " 潑婦 "。
這似乎,又一次加深了人們對女性情緒化的刻板印象。
很長一段時間裡,敏感、事兒多幾乎成了女性情緒的代名詞。
搜索 " 被孩子寫作業逼瘋的家長 ",幾乎百分之九十出鏡的都是女性。
她們有的對着學不會算數的孩子破口大罵,有的在鏡頭前痛哭流涕,承擔了孩子家庭教育職能的母親們,一個接一個地在書桌前崩潰。
一邊發瘋,一邊自我懷疑。
去年大火的 " 退!退!退!",是 " 中國大媽 " 們吵架的冰山一角。
一直以來,中國大媽都猶如一種奇情景觀活躍在互聯網上。在大量媒體鏡頭的渲染下:她們四處侵占廣場舞地盤、她們在菜市場吵架、她們對着一切不滿無差别攻擊。
以至于 " 退退退 " 大火之後,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女人吵架,真恐怖。
随着越來越多的鏡頭對準普通女性,她們情緒化的特質也被無限放大。人們在各種各樣的環境裡吐槽着身邊的女性,無端的審判逐漸充斥在每一個評論區。
而視頻裡的女性越歇斯底裡,網友們的嘲諷就越鋪天蓋地。
看得人不禁想問:她們到底怎麼了?女人真的天生更容易 " 發瘋 " 嗎?
在抖音博主@晚 霞的視頻裡或許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與别的媽媽秀娃的生活不同,在她的主頁,充斥着暴躁媽媽的罵街日常。
永遠在打鬧的兩個兒子,動辄穿髒衣服穿破褲子,一小會兒沒照看就坐在地上打滾大哭,吃飯不好好吃,拼音不會寫,客廳裡永遠堆放着玩具和垃圾。
好不容易安置好兩個孩子再回到廚房,等待她的還是一堆沒洗的鍋碗瓢盆。
" 我是從天亮幹到天黑,你就說我瞅着一堆誰能不煩躁吧。"
圖源:抖音 @晚 霞
盡管她是用歡樂吐槽的方式記錄着這一切,但仍不妨礙網友在評論區裡對此感同身受:
做不完的家務、不被理解的憤怒,得不到疏解的怨氣 ... 如此種種構建起了女性外在的強勢。
但強勢背後,是一觸即發的脆弱。
那個吃面崩潰的女孩,一開始只是想要跟店主好好溝通維權,但伴侶不僅沒有幫她,反而高高在上地指責她情緒有問題,似乎是有意識地要塑造一個瘋女人形象,交給網友審判。
那些在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發瘋的女人們,明白溫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因而只好把所有壓力向外宣洩,用潑辣和蠻橫維護自己的利益。
說白了,沒有話語權的人,要引起他人注意,只能掀翻桌子。
" 瘋女人 " 與 " 抑郁症 "
令人痛心的是,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多麼暴躁易怒,女性群體的情緒問題,仍然是被廣泛消解、甚至是被污名化的。
" 瘋女人 " 的指控,大家一定不陌生。
" 閣樓上的瘋女人 " 這一意象最早來自小說《簡 · 愛》,小說裡,家庭教師簡愛愛上了别墅的主人羅切斯特,但後來才知道,羅切斯特的閣樓裡正關着前妻——瘋女人伯莎。
簡愛和伯莎,看似是客廳與閣樓中兩個不相幹的女性角色,但事實上," 一個代表的是能夠被社會或傳統所接受的人格,另一個則是自由、不受約束、經常具有毀滅傾向的自我外化 "。
" 每一個溫順善良的女人背後,或多或少都拖着一個癫狂的影子。"
而随着 " 瘋女人 " 意象的擴充," 如何制造一個瘋女人 " 也被人研究讨論。
2021 年 12 月,随着偶像王力宏的塌房," 煤氣燈效應 " 也走入了大眾視野。
在前妻李靓蕾的長文裡,反復提到王力宏對她的精神虐待:" 你會一直想要換,直到你可以找到會被你說服你太太是瘋子的心理師。"
她将其總結為 gaslight,也即 " 煤氣燈效應 "。
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通過 " 扭曲 " 受害者眼中的真實,而進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腦手段。
這個詞最早來自 1940 年的一部電影《煤氣燈下》。
電影中,少女寶拉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而心機男安東為了謀取财富,先是與她确定關系,表現出體貼入微的一面,後是不斷地用各種手段企圖把寶拉逼瘋。
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方法,就是把煤氣燈調得忽明忽暗。但當寶拉提出問題時,他卻堅決否認,好讓寶拉以為自己出現幻覺,覺得自己是個瘋子。
圖源:電影《煤氣燈下》
煤氣燈效應,就是制造一個瘋女人最便捷的路徑。
當然,讓女性陷入自我懷疑還不夠,外界的污名化,也是男權社會常用的手段之一。
許多中年女性一定都明裡暗裡聽過這樣的嘲諷:
" 這麼胡攪蠻纏,你是不是更年期啊!"
" 她就是更年期到了,你别跟她計較。"
" 那誰好像更年期了,跟瘋子一樣。"
" 更年期 " 三個字,仿佛成了負面情緒的綜合體,帶有極強的侮辱意味。
圖源:電視劇《男親女愛》
什麼是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女性卵巢功能從旺盛狀态逐漸衰退,直到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期,代表了女性即将進入到生命中一個不會再來月經,也不再擁有生育能力的階段,包括絕經和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
本質上來說,這是每個女性都要經歷的身體過渡,而情緒不穩定、敏感易怒,都只是更年期綜合征帶來的附加痛苦。
但在長久的污名下,這一原本中性的醫學定義,忽然有如洪水猛獸,變成了帶有病恥感的羞辱,甚至被演化成了攻擊女性的符号。
《家有兒女》裡的劉星,從小就知道用更年期攻擊媽媽
而更吊詭的是,人人都知道更年期不好,都知道更年期綜合征是病,但真正會給中年女性找個醫生治療、陪伴中年女性度過更年期的人,少之又少。
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别人都能承受,你為什麼不可以?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怎麼就你需要看醫生?
人們只是一次又一次抱怨着更年期的不可理喻,又一次又一次地忽略她們的求救信号。
于是我們看到,一邊是對女性情緒的病理化解讀,将她們的情緒問題簡單地歸結為更年期、發瘋、神經病;另一邊,則對她們的情緒不聞不問,任由她們在常态化的焦慮中墜入深淵。
這是一場無可挽回的死循環。
失語的她們,正走向崩塌
深陷情緒漩渦的女性,最終會走向哪裡呢?
在長久的歇斯底裡過後,女性無法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外界也不會給出答案。
所以,她們越是不可理喻,就越是疲憊不堪,最終滑向深淵。
一部分的情緒問題導向了身體上的痛苦,@健身博主周六野 前段時間在微博曬出了她的痛苦經歷,和前任分開時,她檢查出了六顆子宮肌瘤。
忍一時卵巢囊腫,退一步乳腺增生。并不只是一句調侃而已。
女性如果長久處于焦慮、煩悶等負面情緒中,往往會增加乳腺疾病的發病率,甚至幹擾内分泌,致使免疫功能紊亂,引發惡性腫瘤。
而另一部分,則陷入了更深的痛苦,離家出走、抑郁頻發,甚至——自殺。
2021 年,豆瓣網友@呗苦分享了媽媽的購物訂單。
給女兒買的紫檀手鏈,給丈夫買的手撕面包,給自己買的長款雪紡絲巾。
這條雪紡絲巾,後來成為了媽媽自缢的工具。
圖源:豆瓣
常年失眠焦慮的母親,早已患上了抑郁症,但無論是@呗苦還是家人,都沒有發現。
在中國,泛抑郁人群已經超過 9500 萬,在這其中,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青年,家庭主婦、失業、退休人群高于學生和職場人。
女性、中老年、家庭主婦。
三個關鍵詞的組合,拼湊起了更年期女性的普遍困境,但這部分的統計數據,到今天仍是空白。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醫生王雪曾經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女性更年期通常在 45 到 55 歲,意味着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下降,是發生抑郁障礙的高危時期,小部分人屬于首發,很多患者既往有過病史,但可能未重視,沒有就醫确診。
女性自己陷入更年期羞恥,親人注意不到她們的病痛,于是,她們被長久地忽視了。
「根據 1999 年我國衛生部提交給 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90 年代,女性自殺率高于男性(全球只有中國如此)。而自殺的女性中,又大部分集中在農村。根據《柳葉刀》的數據,1995 至 1999 年間,15 到 34 歲的中國女性公民之中,每 10 萬人裡年均約有 37.8 名女性自殺,而其中來自農村者占比高達 93%。」
這個數據,觸目驚心。
發現了嗎,身處在父權制所構建的文化中,女性的情緒始終在遭受四面八方的圍堵。
無論年紀,無論地位,無論身份,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被輕而易舉地摧毀。
女性洶湧的情緒,就是女性長久以來困境的唯一突圍,也是她們能喊出的最後的掙扎。
歇斯底裡的她和她們,就是無數個你和我。
要獲得解脫,或許只能如同周六野說的那樣:
離開讓你不适的環境,不要讓身體承受情緒的報應。
參考資料:
3.5 億抑郁症人群背後,她們為何成為沉默的高發者?| 騰訊新聞谷雨數據
你以為媽媽脾氣差,實際上是更年期抑郁症丨極晝工作室
自殺的農村婦女與老人:明碼标價的生命與無力抗争的命運丨 OPEN 開腔
監制 - 她姐
作者 - 今魚
微博 - @她刊 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