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邹振东谈微博热搜:注意力的制造与分配,欢迎阅读。
偶尔有朋友找我咨询舆论,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作为舆论事件的当事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大舆论。他们打开微信,发现朋友圈都在刷屏,殊不知,自己的朋友圈往往是自己的利益相关人或兴趣共同体,你所关心的往往就是他们所关心的。再打开抖音,又感觉舆论在铺天盖地,又不知,你想看到的,正是抖音想推给你看到的。再加上,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来关心,你觉得全世界都知道了,人人都在议论你,天快要塌下来了……
而我往往会做一个动作,打开微博看一看。结果发现事件的阅读量不过是几万、几十万或几百万,而点赞几万,评论几千,我就笑了,中国十几亿人,几百万怎么就全世界呢?有些明星随便咳嗽一下,就千万级的阅读、点赞与问候量。难道明星的粉丝就可以代表整个世界吗?
新浪微博一直是我关注与分析舆论场(注意,不是舆论,而是舆论场)最重要的一个标本。从新浪微博这个平台,人们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而且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别人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什么,并且第一时间感受到别人对这个世界的评价是什么。所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而且可以了解这个世界的难点、痛点、焦点、热点、沸点、爆点以及分歧点和共鸣点。新浪微博,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趋向完整的复制版,因为这种复制,新浪不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世界。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抖音、B 站都可以称之为一个世界,不过,微信看到的更像是朋友圈看到的世界,抖音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世界,而 B 站则是年轻化的世界。新浪微博从研究样本来看,是一个标准舆论场(或者叫典型舆论场或充分舆论场或完备舆论场),在这个标准舆论场中,政府、企事业部門、机构团体、媒体、明星乃至普通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麦克风,都可以发声。它相对而言的自然性、客观性与完整性,让我在试图把握一个舆论事件在整个中国舆论场的宏观情况时,第一时间会先拿它 " 开刀 "。
其实,即便是微博这种所谓的 " 自然性、客观性与完整性 ",仍然是一种假象,它不可能没有它生成的逻辑。就像我们看到的自然世界,是被万有引力、热力学定律、量子定律等一系列已发现或未发现的定律 " 规定 " 着一样,微博这个世界也一定有一个东西在 " 规定 " 着。而这个东西绝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是逻辑,一种主观可以设定的逻辑。
逻辑的世界就是被 " 整理 " 过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或接受微博的世界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要知道它是被怎样的逻辑整理出来的。
最近微博第一次公开了热搜诞生的生成机制。微博透露,其热搜主要由热搜关键词和热搜话题两种形式构成,被大量网友搜索和讨论的关键词或话题词可能成为热搜。其中,话题词由用户创建后生成,而社会时事话题的主持人主要是媒体。
舆论主体向多数人传播,目的是引发多数人关注,影响多数人认同,改变多数人行动。所以传播力分为三种:注意力、影响力与号召力。这三种力如何区分?比如你看了一个电影预告,你知道了有这么一部电影——这是注意力,你给了它好评——这是影响力,你真的因此就去电影院买票去看——这是号召力。三种力中,注意力是所有传播力的前提,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注意力是资源,资源就有竞争。舆论的本质就是一种竞争性传播。一部电影火了,就是同时期好些部电影暗了。一个健身教练火遍全网,就意味着无数个健身主播门可罗雀。
微博热搜,不仅是微博而且是全网最重要的注意力资源之一,所以它备受网民与监管部门的关注。去年 8 月,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微博热搜算法排序已经向网信办备案。微博这次公布的热搜生成机制,就是公布了其至关重要的注意力之竞争机制。从中发现,影响热搜的有三种舆论主体,单打独斗的众多网民、有组织的媒体机构和由算法控制的伺服器。个体、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前最主要的两种舆论主体,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被迫要与伺服器——这个机器舆论主体打交道。在微博,个体与媒体等舆论主体都在各自的账号各显身手,但热搜却是伺服器舆论主体的专场。只不过,伺服器的算法,仍然要依据个体与媒体的表现,由机器按照事先设定的算法语言进行随机抓取,形成相互制衡的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似乎给恶意刷榜有了可乘之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微博的算法也随之增加了防刷机制,作为伺服器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注意力,主要有三种行为方式,一是制造注意力,二是消费注意力,三是管理注意力。从制造注意力来看。
微博热搜的逻辑启示我们,最重要的网络动作是:触发。
注意!是触发,不是引发,一字之差,差别很大。弱传播理论指出,舆论的运动,是关注的变化,关注的聚集,是靠链接点的链接。舆论的变化都是线性的,是任意节点链接的产物,是链条式传播。链接点越多的舆论本体越容易爆发。要牢牢记住,舆论的传播,非常像多米诺骨牌,要一个牌 " 触发 " 另一个牌,才能连锁反应。不少舆论专家,在分析舆论事件时,喜欢分析舆论事件的 " 燃料 "(可燃物),比如舆论事件中暗藏了多少 " 煤 "。但烧过煤的都知道,煤是没办法简单用火柴点燃的,过去家里烧煤球,是要先点燃刨花、纸张或木屑等火引子的。舆论也一样,舆论的火引子就是 " 触发物 ",特别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
微博热搜有两种 " 触发 ":一个是关键词触发,一个是话题触发。表面上看,是伺服器机器在主宰,但仍然留下了人为利用(操纵)的空间。能不能生成一个方便被伺服器搜索的关键词,是零散个体触发热搜的关键。有的事件,关键词过多,注意力稀释,不能触发伺服器热搜的阈值,或者排名偏后,就进不了榜单。有时候,一个事物,有多个表述,比如台湾问题,如果你的关键词是涉台、对台、两岸,如果伺服器不能将涉台、对台、两岸都识别为台湾相关,以涉台、对台、两岸为关键词的文本就进入不了 " 台湾 " 关键词的机器检索。因此一个优秀的自媒体人,总是善于在标题和标签上設定方便搜索、容易识别及最可能与别人趋同的关键词,一旦满足伺服器的算法,就会进入热搜。当然,更容易被人为改变还是媒体的话题,我们发现,同一个事件,不同媒体設定的话题词,有可能产生天壤之别的话题量。比如我之前与张雪峰的交流,明明是态度非常温和的文本,没有任何 " 怼 " 的意思(不同别的教授),但用 " 厦大教授怼张雪峰 " 的话题設定,就明显比其他温和的话题設定更容易吸引眼球,结果,我只有两次回应,上了四五次热搜,这就是媒体的作用。所以,不要以为一切是机器在主宰,媒体就失去了作用。即便是算法的时代,个人账号总体上仍然比不上机构账号,特别是媒体账号。媒体在設定议题方面,仍然大有作为。
从消费注意力看。
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是:如何看待明星话题常常上热搜?不少人对明星大面积地占据热搜不满,认为大量的娱乐圈绯闻、闹剧或无聊之事挤占了人们的注意力资源,导致一些大事要事以及最应关注的民生民情被稀释甚至被忽略,比如明星的演唱会多次上热搜,而同一时期灾情呼救的声音却被淹没。微博热搜的算法逻辑告诉我们,这恰恰是网民的注意力消费现状。正是有这么多人搜索和关注(跟帖),才触发了这么多娱乐圈的热搜。当然,不排除有娱乐公司购买热搜的可能,但那么多网民还是用脚投票表达了他们的对注意力的消费选择。
这涉及了我们对注意力的价值认识,假如一个毫无营养的注意力消费,值不值得我们包容?就像一些焦糊、高油、高盐、高糖的食品被认定为垃圾食品,我们餐饮界是否要全部封杀?
也许是几千年来饿怕了,中国人对吃特别重视。物质食粮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营养,推此及彼,精神食粮也不例外。一个精神产品,我们总要追问它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在中国人心目中,娱乐圈可能就是一锅只有味道却无营养的垃圾食品。
但现实生活中,传统的营养观正在受到挑战。过去,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为粗纤维(crude fiber)既没有营养,也不被人体吸收,吃多了甚至影响人体对其他食物营养素与微量元素的吸收。以营养至上的观点看,粗纤维当然是一种垃圾食品。
直到 1970 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现代种种的 " 文明病 ",诸如肠癌、便秘、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病等,其发病率的增加恰恰与粗纤维摄入量的减少有关。粗纤维由废变宝,名字也开始变为 " 膳食纤维 "(dietary fiber),被誉为 " 第七营养素 "(你看,还是摆脱不了 " 营养 " 这两个字)。
从粗纤维到膳食纤维的华丽转身,启发着我们思考:物质食粮如此,精神食粮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
人类需要吸收健康向上的精神养分,也需要排遣各种负面情绪。物质生活中,人们需要吃喝,也需要拉撒;精神生活中,人们需要营养,也需要消遣,既需要蛋白质的知识界,也需要粗纤维的娱乐圈。普罗大众如此,社会精英也同样。精英一旦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基本上都属于营养过剩、精神 " 便秘 " 的受害者。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往往是最缺乏娱乐精神的, 对他们来说,最好的解药或许就是娱乐这种 " 粗纤维传播 "。
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至关重要,人类的精神世界也离不开下水道。娱乐节目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也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那些头一天晚上还在看 " 二人转 " 的人,第二天不太可能跳楼自杀;拿着汽油桶准备同归于尽的危险分子,一般是不会看演唱会的。反过来,当一个人心怀怨恨、众叛亲离,还天天只看时政类节目,这才是 " 维稳 " 最应该担心的对象。
从管理注意力看。
我有一个观点,管理者要善于分配注意力,而不是垄断注意力。
任何优秀的艺术家,都经不住 24 小时不间断地直播的。演员们都清楚,几个月的排练,为的是最后两小时的演出。在演出之外,要有大量的排练时间和休息时间,即便是演出当天,也要区分出舞台与化妆间、休息室,如果化妆间、休息室也是舞台,就特别考验演员的承受力。
注意力好比人流量。对于一个县委县政府,不要试图让全县民众的注意力 24 小时都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举措,就像不要把全县民众都吸引到县委大院周围一样。全县民众都围着县委大院绕圈,不是好事。要让人流分流道大街小巷与田间地头,在商业街逛街,在广场舞跳舞,在茶馆闲话,在楼道戏说。
不垄断注意力,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注意力的监管,而是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因为无论是个体、媒体还是伺服器,都可能会出现注意力的失衡现象。特别是大事出现、灾害发生时,伺服器算法就可能失灵。我注意到报道微博正在出台在大事、灾害应急时的救济措施,这是一个好的方向,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建议微博在日常时也要设定对热搜失衡的平衡机制,比如可以根据若干年积累的平衡数据,设定一个常数,当热搜比例突然显著偏离这个常数时,伺服器可以自动纠偏,通过限流、降低相关指数等措施,实现微博热搜的动态平衡。
而对于注意力的管理者,则要特别清醒,不要陷入对日常注意力的具体分配中,注意力的分配一定是应时和应急的。平时抓大放小,让舆论系统像生态系统那样自我修复与平衡,一旦关键时刻,重大节点,该出手时再出手。
作者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