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這麼多年了,蘋果和它的iPhone手機為何一直在堅持假創新?,歡迎閲讀。
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如期舉行。這場被稱為 " 科技春晚 " 的行業盛會越來越名副其實,迅速向着春節晚會的方向轉變," 尴尬 "、" 平淡 "、" 無聊乏味 "" 政治正确 " 正在替代那些曾經為產品和技術創新發出的 " 呐喊 "。
電科技無意在這裏重復贅述 Apple Watch S9 和 iPhone 15 系列那些 " 遙遙落後 " 的更新和愈發精進的商業刀法。
因為正如郭德綱所説,當一個人跟火箭專家説航天應該用無煙煤的時候,航天專家多看他一眼都是輸了。
在 2023 年拿着 USB2.0 的 Type-C 接口、自定義按鍵和 48MP 像素鏡頭模組當創新大談特談的手機廠商面前,對于讨論新品的嘗試似乎都顯得過于多餘和無力。
與之相反的,電科技認為探讨另一個問題更有價值。
蘋果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甚至被譽為以一己之力支撐着泡沫遍地的美股的晴天白玉柱,曾經以其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而聞名于世,推出了 Macintosh、iPod、iPhone、iPad 等許多具有革命性和影響力的產品,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計算機、音樂、通訊、娛樂等行業的格局。
然而,近年來,蘋果的產品似乎沒有給用户帶來太多驚喜和新鮮感,只是在細節上進行微調和優化,沒有涉足新的領網域和技術。蘋果公司為何淪落至此,要大張旗鼓用一個長達近兩個小時的發布會來 " 假裝 " 自己還在創新?
蘋果是否已經失去了創新的基因?蘋果為何假裝創新?本文将從蘋果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嘗試來分析這個問題。
喬布斯去世,蘋果的創新基因也随之消散
蘋果的創始人和領導者史蒂夫 · 喬布斯(Steve Jobs)于 2011 年去世,他是蘋果的靈魂和創新的推動力。
喬布斯被譽為 " 世界上最偉大的創業者 "," 科技界最具遠見卓識的領導者 "," 硅谷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 等。他擁有非凡的創造力、洞察力、魅力和決斷力,他對產品有着極高的标準和品味,他敢于挑戰傳統和權威,他擅長發現用户潛在的需求和欲望,他能夠引領市場和潮流,他能夠打造出令人驚嘆和着迷的產品和服務,他瘋狂到堅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并多次做到了這一點。
喬布斯在蘋果期間推出了許多具有革命性和影響力的產品,比如 Macintosh、iPod、iPhone、iPad 等,也在蘋果建立了一種獨特的組織文化,強調創新、卓越、簡潔、協作等價值觀。
在喬布斯去世 12 年後回望過去,他的離開對于蘋果的影響比人們預期的還要巨大,他的離開從上至下地帶走了蘋果的創新基因。
蘋果現任 CEO 蒂姆 · 庫克(Tim Cook)是一位優秀的運營者,但被外界普遍認為缺乏創新的願景和魄力。
庫克在 2011 年接替喬布斯成為蘋果 CEO 後,按照喬布斯的遺願,沒有強行去 " 模仿 " 他的風格,而是走出了自己的管理道路,将蘋果打造成了一個更加穩定和高效的公司,實現了市值、利潤、銷量等各項指标的持續增長,成為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
然而,庫克的領導風格也被批評為過于保守和務實,缺乏創新和變革的動力和勇氣。庫克更關注于利潤和市值,而不是產品和服務,他沒有提出一個清晰和有遠見的戰略方向,也沒有推出令人興奮和期待的新產品或服務,展現出應有的引領市場和潮流的号召力。
庫克在蘋果期間推出的新產品,如 Apple Watch、AirPods、HomePod 等,都沒有達到喬布斯時代的創新水平和影響力,也沒有給用户帶來太多驚喜和新鮮感。庫克也在蘋果建立了一種更加保守和封閉的組織文化,不願接受外界的建議和挑戰,不再冒險和嘗試新的領網域和技術。一言以蔽之,庫克是一名合格的守成大将,但和鋭意創新的開拓者則完全絕緣。
Apple Watch 發布至今近十年,在外觀、續航等方面幾乎沒有改變;2023 年發布的 iPhone 15 系列竟能夠将 Type-C 接口、自定義按鍵和 48MP 像素鏡頭模組當創新,都從側面反應了這種保守。
庫克的保守也導致了蘋果公司在研發投入的不足。蘋果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意願去探索新的技術和市場,并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方面落後于其他公司。
蘋果雖然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但是它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卻相對較低。
2020 年的數據顯示,蘋果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為 187 億美元,占其總收入的 6.3%。而同期,谷歌(Google)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為 275 億美元,占其總收入的 15.9%;微軟(Microsoft)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為 192 億美元,占其總收入的 13.4%;亞馬遜(Amazon)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為 427 億美元,占其總收入的 12.4%。
甚至近年來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營收大幅下降的華為,在研發投入的絕對值和占比上,也超過蘋果公司。2021 年華為研發投入 1257 億人民币,超過同年蘋果的 1100 億人民币。根據任正非的説法,華為每年至少拿出營收的 10% 投入科研。
這些數據表明,蘋果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遠低于其他科技巨頭,反映出蘋果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夠高。
蘋果在研發方面的不足也導致了它在一些新興技術領網域落後于其他公司。
例如,在人工智能方面,蘋果雖然擁有 Siri 等產品,但是它們在功能、性能、智能程度等方面都不如谷歌的 Google Assistant、亞馬遜的 Alexa 等產品,今年更是被 ChatGPT 花式吊打。
這些例子説明,蘋果在一些新興技術領網域缺乏創新和競争力,并且可能錯過了一些重要的機遇和市場。
另外,庫克的保守還反應在蘋果公司產品線的多樣化和冗餘化上。庫克治下的蘋果再不願像喬布斯時代一樣壯士斷腕,果斷切割各大產品線之間的内卷式競争,導致蘋果產品沒有明确的核心競争力和特色。
喬布斯曾經説過," 人們認為創新是指添加新的功能或元素,但其實創新是指去掉多餘的東西。"
喬布斯在蘋果期間,曾經做過一些大膽和決絕的決定,比如取消 Macintosh 的軟驅、取消 iPod 的按鈕、螢幕甚至數據口等,這些決定都是為了讓產品更加簡潔和易用,也為了讓產品更加突出其核心競争力和特色。
但庫克時代的創新缺少了過去的堅定與果決,也缺少對用户真實需求的洞察,類似于小修小補的創新往往不被用户所接受。
比如 iPhone 6s 系列帶來的 3Dtouch 功能,為智能手機的互動帶來了全新的維度,但是卻因為蘋果并未在功能開發和用户教育上堅定付出而很快夭折,從 iPhone XR 之後便被移除,只存活了三代半的時間(iPhone XS 與 XR 同年卻保留了)。
iPhone 7 系列開始取消了 3.5mm 耳機口,确實推進了手機無線化的進程,AirPods 系列也不負蘋果重望成為庫克時代最成功的新品,但是關于蘋果取消耳機口必要性的讨論至今也沒有停歇過。
喬布斯也曾經對蘋果的產品線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整頓,通過對于科技發展的準确預期堅決布局,最典型的便是在推出 iPhone 之後,逐漸砍掉了當時還如日中天的 iPod 產品線。
但如今我們看到的卻是用着相同芯片、定位極端相似的 iPad、Macbook 產品線黏膩地緊貼在一起。Macbook 可以運行 iOS 程式,但拖着筆記本的傳統形态;iPadOS 也有讓其成為筆記本形态的妙控鍵盤,甚至還有了 MacOS 同款台前調度,但拉胯的系統調度和檔案管理讓 " 你的下一台電腦,還得是電腦 "。
事實上,Macbook 與 iPad 之間的競争明顯是存在最優解的,那便是 macOS 的桌面級系統,加上 iPad 靈活多變的硬體形态,即可同時實現用户 " 生產力 " 和 " 愛奇藝 " 需求。在 M 系列芯片出現之後這一產品的所有障礙都已經被掃除,現在阻礙這一完美創新產品誕生的,大概只有蘋果公司對于削減產品線和利潤受損的顧慮了。
試想一下,如果當年喬布斯顧慮到 iPod 產品線的營利,而砍掉了 iPhone 的多媒體功能,那麼之後還是否會有改變世界的蘋果手機,恐怕都是一個未知數了。
喬布斯對于簡潔的追求還體現在產品規劃上,每年僅有一款 iPhone,一款 iPad,但都代表着蘋果的最強技術和行業最高水準,消費者要考慮的僅有顏色、容量的細微差别,輕松讨好了在諾基亞和 HTC 紛雜的產品型号和精準的商業刀法上吃足了苦頭的消費者。
而如今的蘋果,iPhone 每年推出至少 4 款,使用不同芯片、螢幕、電池、鏡頭模組模組,今年的 15 系列甚至連 USB 接口規格都不相同;iPad 更有基礎款、mini 款、Air 系列、Pro 系列等等,不同產品之間不僅外觀 ID、芯片、接口、螢幕材質、螢幕刷新率、鏡頭模組、生物識别不同,甚至還有 2023 年款 iPad 使用一代 Apple Pencil 這樣的迷惑搭配,兩者連充電方式都不互相兼容。
對于蘋果的軟體工程師來説,光是為紛繁復雜的硬體產品提供 5 年以上的軟體支持服務,工作量就已經足夠可怕,不要説在功能上創新了。蘋果的資源分散和重復,也導致了蘋果的產品沒有明确的核心競争力和特色。
友商崛起、政治正确,遏制蘋果創新
在蘋果公司因為内部原因創新遲滞的同時,它的競争對手們正在迅速的崛起,這讓蘋果在各個領網域都面臨着強大的挑戰和壓力,影響了蘋果的創新步伐。
在 iPhone 面世的前幾年,蘋果公司憑借全面的創新 " 領先行業十年 "。在 HTC、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競争對手在系統流暢度、功能完善性、觸控靈敏度、軟體優化、硬體設計等方面緩慢追趕的時候,蘋果每年穩定地進行着大量的創新與進步。
多點觸控、應用商店、生物識别、語音助手等等,每一項新技術都是跨時代、引領潮流的。
但如今在智能手機市場上,蘋果面臨着來自三星(Samsung)、華為(Huawei)、小米(Xiaomi)等公司的強大對手,這些公司都在不斷地創新和進步,不但已經拉近了與蘋果的距離,甚至給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體驗。
例如,在螢幕方面,三星推出了曲面螢幕、折疊螢幕等技術,在攝像頭方面,華為推出了徕卡合作款、超級變焦等技術,在價格方面,小米推出了性價比極高的產品等。
這些技術和產品都給用户帶來了不同于蘋果的優勢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和影響力。這導致如今的蘋果在技術創新之外,還要對這些競争者們進行追趕,更加削弱了蘋果在研發和技術創新上的資源投入。
iPhone 15 系列便是很好的例子,在充電接口、鏡頭傳感器像素、潛望式光學模組上才終于追趕上了多年前的安卓機型。
導致這一現象的另一個原因便是智能手機產品形态,其實已經走入了它的生命末期。
當前方廣闊無際時,蘋果盡可以拔足狂奔,将一眾友商落在身後。但如今前方已經出現一堵名為 " 智能手機生命周期 " 的高牆,蘋果就不得不在牆下與友商進行貼身肉搏了。
智能手機是一種成熟的產品形态,它已經達到了一種技術和市場的飽和狀态,難以再有質的飛躍和突破。智能手機的功能和性能已經足夠強大和完善,難以再有顯著的提升和優化。智能手機的設計和外觀已經趨于同質化和标準化,難以再有明顯的差異化和特色。智能手機的需求和市場已經趨于穩定和飽和,難以再有顯著的增長和擴張。
智能手機作為蘋果最重要的產品和收入來源,已經走入了生命末期,難以再帶來創新和增長。蘋果需要尋找新的產品形态和市場,才能繼續保持其創新的優勢和領導地位。
這也是蘋果推出 Apple Vision Pro 的原因——将賽道切換到空間計算,再造一個新 "iPhone"。對于新產品的大幅資源投入,可能也是 iPhone 近年來創新枯竭的原因之一,蘋果今年在 iPhone 15 系列上最大的變化還是強大的 A17 Pro Bionic 芯片,而這也是為 Apple Vision Pro 和空間計算打下硬體基礎。
另一個很可能影響了蘋果創新的外部因素是,蘋果供應鏈轉移進程的不斷加速。
蘋果作為一家跨國科技公司,受到了各國政府的幹預和影響。蘋果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在中國制造的,這使得蘋果受到了美國和中國之間貿易戰的影響,不得不在供應鏈轉移上做妥協。
蘋果為了降低產業風險,不得不将部分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比如印度、越南、泰國等。這除了會影響蘋果的產品質量和交貨速度之外,也會影響蘋果的創新。
蘋果的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與產業鏈上下遊的技術協同,蘋果需要與其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共同研發和推出新的技術和元素,比如 OLED 面板、生產工藝等。蘋果在中國擁有一個完整和成熟的產業鏈,可以實現高效和優質的技術協同。
但是,蘋果在印度、越南等國家的產業鏈還不夠完善和穩定,必然會影響蘋果與其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的技術協同,導致蘋果在一些新技術領網域的創新受到限制或延遲。
所以在供應鏈轉移的過程中,在印度、越南等國家產業鏈尚不足以與蘋果協同開發新技術,甚至不能勝任很多基本組裝任務的當下,蘋果也不得不放緩創新的腳步來遷就,更多使用行業成熟的技術和設計。
iPhone 越來越臨近 " 柯達時刻 "
蘋果失去創新基因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内部和外部的多種因素,是一個長達十幾年的緩慢過程,很難簡單地歸咎于個人或事件。
蘋果失去了創新的基因,主要是因為它缺乏了變革的動力和突破的勇氣。
蘋果曾經是一個敢于颠覆和創造的公司,它推出了 Macintosh、iPod、iPhone、iPad 等革命性的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業格局。
但是,就像所有走向衰敗的王朝,随着蘋果的市值和利潤不斷攀升,它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保守,不願意冒險踏足新的領網域和嘗試新的技術。蘋果的產品也越來越缺乏創新和差異化,只是在細節上進行微調和優化,無法再給用户帶來驚喜和新鮮感,而蘋果的領導層也沒有展現出足夠的遠見和魅力,讓人們相信蘋果還有更大的潛力和使命。
iPhone15 雖然仍然是一款高質量和高性能的智能手機,但是它确實沒有給用户帶來太多創新和驚喜,失去了過往引領市場、颠覆行業、創造需求的光環。
雖然重拾創新對于蘋果公司來説困難重重,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包括更換領導層、優化產品策略、開放組織文化、加強技術投入等,無法一蹴而就。但蘋果還是應該警惕自滿和停滞,要繼續尋求變革和突破,否則即便大如蘋果也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蘋果仍然有很多優勢和機會,比如品牌影響力、用户忠誠度、生态系統協同、硬體設計等,如果能夠有效利用,還是有可能重新成為創新的領導者。但即便如此,誰又能笃定地説,讓果粉直搖頭的 iPhone15 不會是蘋果的 " 柯達時刻 " 呢,要知道直到膠卷被市場抛棄的那一刻,柯達也一直是全球最好的膠片制造商,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