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伍佰成了“按鬧分配”的犧牲品,歡迎閲讀。
作者 | 李沁予 編輯 | 範志輝
伍佰上新聞了。
最近,伍佰自編自導自演的搖滾歌劇《成功之路》退票事件愈演愈烈,甚至登上了電視新聞欄目《上海早晨》。專家表示," 沒看清 " 宣傳文案并非鬧事理由,應尊重演員及他人觀看體驗,觀眾自身負有決策義務,信息素養待提升。
12 月 7 日,伍佰在謝幕時説出了這樣一段話," 相信我的,我就給他未來的樣子,不相信我的,我就是個騙子。"
當伍佰大膽嘗試以搖滾歌劇挑戰傳統音樂劇巡演模式時,期待的掌聲卻被台下退票的叫喊聲掩蓋。在上海首演的舞台上,《成功之路》似乎陷入了 " 觀眾水土不服 " 的窘境,成了一場台上表演與台下騷動的戲劇性拼貼。
伍佰的跨界突破為何在部分觀眾眼中成了 " 挂羊頭賣狗肉 "?" 巨嬰觀眾 " 的崛起又如何影響了藝術作品的接受與表達?
搖滾歌劇變退票鬧劇
2022 年,伍佰曾在台北小巨蛋演唱會上説," 我希望我的《成功之路》要麼是成為經典,要麼成為邪典。"
目前看來,《成功之路》是否成為經典尚未可知,但其在内地的首演,已然成為大型鬧事現場。
12 月 6 日,《成功之路》上海站首演當天,部分觀眾誤以為這是普通的演唱會,與本身預期不符,開始大鬧演出場所,在演出途中聚眾高喊 " 退票 "。其他觀眾、的觀演體驗、台上演員的演出狀态也被嚴重幹擾。
并且,在明令禁止拍攝錄影的場合,工作人員反復舉牌子告知觀眾不能拍攝、錄影,仍然有觀眾舉手機拍攝。
去年,伍佰耗時三年創作的《成功之路》在台灣就積攢了不錯的口碑,也讓徐克導演看完稱贊 " 大膽又有趣 "。據悉,伍佰為這部歌劇全新創作了共 26 首歌曲,皆由伍佰包辦詞曲,其中本人演唱或參與演唱的歌曲有 12 首。同時,他還匯聚了一批頗具才華的音樂人,通過這部搖滾歌劇為更多新鋭音樂人提供了展示平台,比如雷擎、法蘭黛樂團主唱法蘭(Fran)等。
要知道,以伍佰的人氣和資歷,完全可以用現有的作品直接串聯成一部點唱機音樂劇 / 歌劇,不僅僅降低成本,還能應得更多的票房。但他顯然不是為了撈一波快錢,也未安于傳統模式,而是選擇以原創内容進行一次全新的跨界嘗試,将個人風格與多元音樂形式融入劇作。
然而,老藝術家在職業生涯中一次充滿誠意的跨界嘗試,在内地首演時似乎未能有效 " 落地 ",反而讓部分觀眾有點難以接受。
在首場演出結束後,不少觀眾開始在社交網站吐槽該演出挂羊頭賣狗肉、票價太貴、不讓拍照、不唱代表作等等,直指伍佰 " 吃相難看、晚節不保 "。
事發後,主辦方選擇妥協,延長了退票時間,并體面表示,如對演出内容 " 有理解上的偏差 ",可按照原退票規則。此外,票務平台也向用户發送短信提醒演出内容。
台上表演,台下吵鬧,演出後網上開罵,這種戲劇性的畫面似乎也成了《成功之路》中的一部分。劇中,角色們為了追尋夢想和自我實現,常常面臨着選擇和衝突,伍佰在台上有句台詞 " 你要走嗎?",正好呼應着台下聲勢浩大的 " 退票!",由此碰撞出了荒誕的蒙太奇效應。
搖滾歌劇變退票鬧劇,這樣的演出環境,對藝人來説,簡直是一場噩夢。
伍佰為何 " 翻車 " 了?
實際上,《成功之路》在 2023 年,就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演出六場過 6 場。今年 7 月份,伍佰也發行了《成功之路搖滾歌劇原聲帶》。但凡有手機、家裏通網,都可以清楚了解到演出信息。
并且,在平台售票頁面、海報也都有标注 " 搖滾歌劇 " 字樣,詳情頁面下也列出了歌劇的節目單、演員陣容、劇情簡介,甚至在伍佰本人 9 月份微博上的預告内容都有清楚寫了 " 搖滾歌劇 " 相關信息。
從主辦方的角度來看,伍佰的這場歌劇演出并沒有刻意制造信息差,也盡到了告知的義務。
然而,這些内容顯然并未成功觸達或引導所有觀眾,甚至一些營銷号追求快速流量變現,極易将内容片面化。一部分觀眾顯然是帶着聽演唱會的期待而來(畢竟票不好搶),而不是搖滾歌劇,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被拉大。
其次,與演唱會不同,劇場演出通常有嚴格的秩序規範,不能随意拍照或錄制,許多觀眾因此無法分享或記錄現場 " 下班 "、" 指揮 " 名場面的社交時刻,也無法參與 "KTV 大合唱 " 的集體嗨歌環節,也讓一些觀眾感到演出缺乏他們熟悉的參與感。
另一方面,當劇場演出票價與演唱會持平時,部分觀眾自然傾向于用演唱會的體驗标準來衡量歌劇的性價比,這其實是一種對藝術形式的不合理簡化。歌劇并非僅僅為了呈現歌唱表演,其叙事、舞美和演員互動也是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細膩的藝術價值在部分觀眾的消費邏輯中,卻常常被忽略。
在消費主義構建的 " 用户體驗至上 " 理念下,部分觀眾認為,買票看演出不再是觀賞藝術,成了超值權利的兑現。這種思維模式下,觀眾天然地居于權力結構的上層,從而衍生出 " 我付費,我主導,我不滿,我摧毀 " 的扭曲觀念。
當消費者将藝術消費簡單化為買方市場的邏輯時,這種認知斷層便成為了衝突的導火索。
伍佰成了 " 按鬧分配 " 的犧牲品
網友總結出當代 " 巨嬰觀眾 " 的标準症狀:" 愛舉報、愛退票,現在也疑似失去視力、智力和素質。"
在消費主義與社交媒體的裹挾下," 巨嬰觀眾 " 逐漸成為當下文化領網域的現象級存在。他們熱衷于表達不滿,頻頻以退票、舉報作為對藝術作品的回應,卻常常忽視權益的合理邊界。
比如 2013 年,北京首都體育館周華健新專輯《江湖》萬人鑑賞會上,因沒有唱《花心》等經典曲目引起台下部分歌迷大喊 " 騙子 "。好在那時候社交媒體不發達,周華健也算是逃過網絡放大鏡下的審判。
今年 4 月,歌手許美靜南京演唱會退票事件衝上熱搜榜,現場很多觀眾高喊 " 退票 ",有前排觀眾面對許美靜做出不文明手勢,甚至給南京文旅局打去了投訴電話。同時,在網上也引發了新一輪對許美靜的讨伐,導致許美靜原定于 5 月在武漢舉辦的音樂會也宣布取消。
當然,與以上案例相比,伍佰顯然更慘。
畢竟他的演出并不存在虛假宣傳,且流程、演員信息明确,但面對無理取鬧的巨嬰觀眾,他還是選擇了破财免災,直接就讓這幫巨嬰觀眾退票成功了。
不過,大概率伍佰的這次誠意,不過是 " 按鬧分配 " 的犧牲品。畢竟,巨嬰觀眾并不理解伍佰的歌劇夢,他們只是想順手搶到一場能嗨能拍的演唱會門票。
這出退票鬧劇,也折射了演出市場的畸形現狀。
近幾年,時有發生的過度維權事件,不僅改變了觀眾對現場的期待,也深刻影響了行業從業者的決策邏輯。表面上看似是一種市場适應,實則對藝人和主辦方的霸凌,也使整個行業陷入趨同化與保守化的泥潭。
而 " 巨嬰觀眾 " 的崛起,不僅僅是消費習慣的反映,更是當下社會整體文化素養的某種投射。
如果是主辦方執行不到位,或是體驗未達預期,現場有人不滿并維權,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某些巨嬰觀眾選擇了極端化的方式——幹擾他人、甚至施加精神霸凌,将原本合理的維權手段變成了情緒化武器,将消費行為惡化成暴力索取。
完美的演出需要藝術家的大膽與真誠,也需要觀眾的開放與尊重,别讓演出繁榮了,素質反而消失了。
*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删改
排版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