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全球頂級明星,集體擺爛了!,歡迎閲讀。
好萊塢,這下慘了。
編劇大罷工,已經持續了兩個月之久。
如今,演員們也「擺爛」了。
16 萬好萊塢影視從業員,新加入罷工的隊伍。
無人寫又無人演,影視產業徹底停擺。
以往,好萊塢每周會有至少十幾部影視劇同時拍攝。
現在,一部也沒有。
高分好劇《小謝爾頓》《怪奇物語》《使女的故事》等後續劇集全部推遲制作。
電影當然也不能幸免。
漫威大片首當其衝。
《死侍 3》與《毒液 3》已經暫停拍攝工作。
華納年度大作《沙丘 2》也決定延期至 2024 年上映。
不少知名演員也現身這次罷工遊行。
「綠巨人」馬克叔走上街頭,揮舞着拳頭,高舉:
團結起來為了更好未來!
85 歲的奧斯卡影後簡 · 方達,更是不遺餘力地進行宣講。
還有《戀戀筆記》《時空戀旅人》的女主瑞秋 · 麥克亞當斯也走上街頭加入其中。
我在這裏支持工會,工會的要求十分合理。
面對這一情況,不少人都表示:
好萊塢這下玩完了!
果真如此?
今天,我就和大家理一理,看看這個世界第一造星大廠是不是真的要完。
兩個月前,魚叔曾聊過編劇罷工的緣由。
想看的可以回顧查看(點擊回顧),在此不做贅述。
編劇工會與制作人工會之間,至今未達成滿意和解,所以罷工仍在繼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演員工會也加入了罷工行列。
如此一來,無論規模還是影響範圍都上升了一大級。
美國演員工會,簡稱 SAG-AFTRA。
這是自上世紀 60 年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演藝圈罷工。
也是 63 年以來,好萊塢編劇和演員兩大工會首次同時罷工。
甚至還波及到了其他幕後行業,如造型師,道具師,會計、餐飲等等。
著名娛樂雜志《Variety》預言:
如果這次罷工不能妥善解決,那麼随着時間的延長,美國的股市也會受到重創。
那麼,這次演員罷工的訴求是什麼呢?
首要還是為了一個錢字。
你可能會感到詫異——
演員怎麼會缺錢?他們不都是日薪 208 萬嗎?
畢竟,阿湯哥去年僅憑《壯志凌雲 2》就拿到了1 億美元片酬(約 7.2 億人民币)。
但實際上,真正能成為大明星、收入極高的演員,只占很小一部分。
演員工會的大多數會員,收入還不如一般人。
《女子監獄》的一名演員,就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靠 44 集的出演所得分紅:27.3美元(約 197 人民币)。
還有很多演員甚至拿不到低保工資,也買不起醫保。
所以,這次罷工所謀求的,是對底層演員及工作人員待遇的保障。
包括提高底薪、養老金、醫保等。
許多大咖的發聲,其實不是在為自己,而是為了幫助近 16 萬的普通演員和基層員工。
正如馬特 · 達蒙所説:
我們罷工的目的非常重要。
我們應該保護那些處于邊緣的人。
每年 26,000 美元是你獲得健康保險的必要條件。
……
對很多演員來説,這是有沒有醫保的區别,我們要做對他們有利的事。
糟糕的是。
近些年,底層演員的生活條件還在不斷下滑。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媒體的發展。
這一點和編劇面臨的問題類似。
過去,電視台通常會保障最低工資,而且重播和轉售都會支付更多的抽成。
而新興的流媒體平台,并沒有建立這樣的規範,或只支付少量的抽成。
于是這些年來,平台越來越富,主創和演員們卻越來越窮。
他們(資方、制片廠)虧損賠錢為借口
同時還給他們的 CEO 上億美元
惡心!
演員工會主席法蘭 · 德瑞雪,在進行罷工演講
而更讓演員恐懼的還有一件事,AI 侵入。
在罷工前的談判中,制片方的代表提出一條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條件:
希望可以買斷演員肖像的使用權。
即通過一次性支付的方式,用 AI 掃描某個演員的形象。
在這之後,肖像如何使用,無需再通過本人許可,且無需支付新的薪酬。
這,不就是現實版的《黑鏡》嗎!
最新季的《黑鏡》,就有一集描述了這種可怕的未來。
演員的形象,被肆無忌憚地使用在 AI 編制的網劇裏。
但,網劇產生的惡劣影響,卻依然作用在演員本人身上。
演員想要奪回自己的權利。
卻被告知,因為籤署了影像權協定,無法起訴對方。
沒想到,這部劇剛播出一個月,就要在現實成真了?
更早的一部科幻電影《未來學大會》,則為我們呈現了更為荒謬的未來景象。
女明星羅賓 · 懷特,将自己的形象賣給了公司。
從此,她只能以虛拟形象出現在電影中。
起初還好,她本人無需出力就可以有固定收入。
可發展到後來,因為科技發展,人人都可以在虛拟世界裏變身為自己想要的形象,事情變得愈發不可控起來。
一方面,安全問題成了隐患。
當所有人都能躲在虛拟形象後,誰能保證不會出現違法亂紀的人呢?
另一方面,世界變得愈發不真實。
一個明星的形象,可能會被許許多多的人使用。
現實不再重要。
所有人都活在虛幻的夢境裏。
只有手握版權的掌權人們,在背後不斷地攫取着财富。
人的獨特性消失,不再是人。
只是物品,只是韭菜。
實際上,AI 技術的爆發只是這次罷工的一個導火索。
隐藏在背後的,是好萊塢多年來越積越深的各種危機。
早在十年前,史蒂文 · 斯皮爾伯格與喬治 · 盧卡斯這兩位好萊塢大導就曾預言:
今後會有一場不可避免的「内爆」出現,将永久改變電影的模式。
立足當下,回望這十年,我們會發現什麼?
首先,超英 IP 壟斷,中小成本電影鋭減。
好萊塢的格局早已悄然改變。
IP 的價值越來越高,原創的價值越來越低。
這也就使得,新人導演的生存空間日益受到擠壓,連大導演的立足之地也逐漸變小。
像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名導,也漸漸失去了票房号召力。
去年的新片《造夢之家》,票房表現就十分慘淡。
其次,全球化退潮,好萊塢叙事逐漸失效。
中小成本影片愈發吃力,好萊塢大片的市場也危機四伏。
上世紀 90 年代,好萊塢大片擴散到全國各地,引起了三分鐘熱度潮。
可随着全球化熱潮的衰退,人們對于這些大片的熱情也一同退去。
商業大片與超級 IP 無法永遠吃香。
斯皮爾伯格曾預言,好萊塢可能會有 3-4 部,甚至是 6 部耗資 2.5 億美元(18 億人民币約)的電影會失敗。
事實是到了今年,好萊塢已經超額完成了這個指标。
《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口碑票房雙失利
再者,流媒體成為主流,電視、院線紛紛衰退。
以網飛為代表的流媒體興起,不斷改變着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
最顯著的問題,就是作品的價值标準被改寫。
流量,成為第一評判準則。
速起速落的熱點與潮流,輕易就讓勞資雙方上頭。
可繁花似錦的背後,是市場的爆滿與看不清的深淵。
正如這兩年,韓國電影成為流量密碼後,本土創作卻漸漸陷入了危機。
最後,特效技術日益成熟,演員價值越來越被忽視。
作為觀眾,我們早已察覺:
如今的電腦特效,足以以假亂真。
去世的演員,可以在銀幕中復生。
年長的演員,可以重返青春。
甚至都不需要演員的形象,直接換膚變身。
再過幾年,随着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真人扮演在電影中還能占據多少分量?
當上述這些種種危機投射到演員的身上時,就轉化為一種對于可替代性的恐慌。
随着超英電影的崛起,明星作為演員的作用其實是大幅下降的。
像是漫威與 DC 的超英電影,大家看的是蝙蝠俠、是蜘蛛俠,是超人。
而不是背後的羅伯特 · 帕丁森,荷蘭弟及大亨。
誠然,作為演員他們仍具有高吸引力,但終究是「可被替換的」。
更别説,還有越來越多,根本就不需要演員的動畫電影。
誰能想到。
今年上半年的全球票房冠軍,是《超級馬裏歐兄弟》。
縱觀當下最吸睛的系列商業大片。
幾乎只有《碟中諜》系列,還穩穩地依賴于阿湯哥的個人魅力與影響力。
而阿湯哥立于不敗之地的要訣只有一個,實拍。
人們對于這一系列電影最大的期待,就是看阿湯哥如何突破自身極限,親身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拍攝。
這種屬于肉體凡胎的張力與魅力,也是數字 AI 難以帶來的。
而阿湯哥堅持不用替身不用數字特效做出來的電影,正彰顯了一種演員的自身價值。
但問題是:
能有幾個演員,可以成為阿湯哥?
不過,危機重重的好萊塢,并非無法挽救。
歷史上,好萊塢也不是第一次被高調唱衰。
每次遇到的嚴峻挑戰,都會推動一場自下而上的改革運動。
而罷工運動,往往是一次次行業進化的前哨戰。
現在我們有演員工會了
30 年代,好萊塢受到有聲電影衝擊,默片格局被重新洗牌。
與此同時,全球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
最早的電影演員工會,就誕生于這個時期。
目的就是為了保障演員的基本收入。
這場變革也幫助跌入谷底的好萊塢,起死回生,煥發生機,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
60 年代,好萊塢又遭到了電視的衝擊。
同時,歐洲電影與日本電影的崛起,讓美國本土老掉牙的類型片失去了吸引力。
受到重創的好萊塢,也因此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罷工運動。
重新對編劇、演員等工作人員的最低收入、薪資計算等問題,進行調整。
與此同時,年輕的電影人掀起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新浪潮。
由此誕生了科波拉、馬丁 · 斯科塞斯、史蒂文 · 斯皮爾伯格和喬治 · 盧卡斯等重量級大導演。
而這次的大罷工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特别的轉機。
比如,獨立電影公司就得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有 39 部與制片人聯盟無關的獨立制作,在得到演員工會的确認後,被批準可以在罷工期間進行拍攝。
其中就包括近幾年異軍突起的 A24 作品。
以此看來,很難説這一次會不會又是好萊塢的一次新陳代謝。
技術發展作為一種不可逆的社會變革,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
不過人們總要在其中尋找位置,尋求發展。
所以,在魚叔看來:
罷工并不意味着完蛋,更不是擺爛的象征。
而是潛藏着一種新的可能性。
正是這種改變的可能性,推動着電影一百多年的不斷發展。
不得不説,這也恰恰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