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直擊2025上海車展:中國車企定規則的時代真正來臨?,歡迎閲讀。
2025 年 4 月 23 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車展在國家會展中心正式開幕。作為全球首個年度 A 級車展,這場占地 36 萬平方米的行業盛會匯聚了 26 國近千家企業,首發新車超百款,新能源車型占比突破 69%。展館内,跨國車企與中國品牌的展台犬牙交錯,鎂光燈下的新車與暗流湧動的技術博弈,共同勾勒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生動圖景。這不僅是新車型的秀場,更是一場關于技術主權、產業生态與全球話語權的無聲博弈。
新能源:從續航競賽到場景革命
本屆車展的展車結構中,新能源車型占比達 69.1%,較五年前北京車展提升近 30 個百分點。這組數據背後,是動力電池技術突破帶來的質變:寧德時代展出的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将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190Wh/kg,配合欣旺達的全場景電池解決方案,使得純電車型續航突破 1000 公裏成為行業新基準,并解決了北方冬季續航縮水的痛點。值得注意的是,固态電池技術首次從實驗室走向展台,其電解質材料從硫化物體系向氧化物體系的技術路線分化,預示着未來五年動力電池領網域的 " 軍備競賽 " 将進入納米級戰場。
跨國車企的技術轉型同樣激進。雷克薩斯首款國產純電車型 ES 500e 采用固态電池預研技術,續航突破 800 公裏的同時将電池厚度減少 15%,為座艙空間優化提供新思路。奧迪 E5 Sportback 概念車搭載的 800V 架構,10 分鍾充電 370 公裏的效率,标志着德系豪華品牌在補能體系上的追趕。
在技術突破的表象之下,新能源競争正從單一產品較量轉向生态體系構建。華為數字能源發布兆瓦級超充產品,與星星充電的兩兆瓦閃充方案形成互補,試圖在補能網絡層面重構用户體驗标準。這種基礎設施層面的布局,與五年前特斯拉主導的超充網絡建設形成代際差異——中國企業正試圖通過 " 車 - 樁 - 網 " 協同創新,建立技術标準的話語權。而廣汽與寧德時代共建換電生态的戰略合作,則将這種生态競争推向更高維度,通過标準化電池包設計和換電接口協定,謀求在新能源汽車後市場的主導地位。
智能駕駛:從硬體堆砌到價值閉環
當小馬智行的第七代 Robotaxi 以成本下降 70% 的姿态亮相時,智能駕駛技術正經歷從實驗室技術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轉折。Momenta 的 L2++ 級輔助駕駛系統搭載于日產 N7,商湯絕影的全場景智駕方案覆蓋城區 NOA。傳統車企的智能化轉型更具戲劇性:奧迪 A5L Sportback 作為首款搭載華為智駕的燃油車,用雙激光雷達 +11 攝像頭的配置,在保留 EA888 發動機的同時完成智能躍遷,證明燃油車也能融入智能生态。奔馳 CLA 純電版在保持三叉星徽設計語言的同時,采用 8155 芯片與華為座艙系統的 " 混血 " 方案;本田烨 GT 既保留内燃機時代的機械美學,又嵌入三連屏智能互動界面。
華為 ADS 3.0 系統在問界 M8 上的裝機,将無圖城市 NOA 的覆蓋城市從 45 個擴展至 200 個,激光雷達數量卻從 3 顆減至 1 顆。這種 " 減法哲學 " 背後,是端側大模型對規控算法的優化。更深層的變革發生在技術架構層面,汽車正在從 " 移動終端 " 進化為 " 認知主體 "。智能駕駛的競争焦點已從感知層硬體堆砌,轉向基于神經網絡的決策算法優化。這種技術重心的遷移,或将重塑整個智能汽車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格局。
這些技術方案的同台競技揭示出行業共識:2025 年将成為高階智駕的規模化元年。更揭示出產業轉型的深層邏輯: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斷裂式的颠覆,而是在繼承中尋求突破。
供應鏈:從幕後支撐到台前主導
在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黑芝麻智能發布華山 A2000 家族芯片,索尼展示車載曲面 OLED 顯示方案,偉世通的沉浸式數字座艙将座艙網域控制器算力提升至 50K DMIPS。甚至傳統供應商博世也展出全新電子電氣架構,通過區網域控制器将整車線束長度減少 40%,為車企的模塊化開發降本增效。
這些技術展示背後,是汽車產業價值鏈條的劇烈重構——當科技企業的展位面積超越部分二線整車品牌時,產業權力中心正在發生不可逆的轉移。英特爾第二代 AI 增強軟體定義汽車 SoC 的發布,與地平線征程 6M 芯片的量產上車,揭示出半導體企業正通過 " 芯片 + 算法 + 工具鏈 " 的全棧能力,深度介入汽車電子架構定義。
這種變革在商業模式層面催生新物種。華為鴻蒙智行通過 " 尚界 "" 尊界 " 等子品牌構建產品矩陣,将自身定位從供應商更新為生态主導者。其與上汽、江淮等企業的合作模式,既非傳統 Tier1 的零部件供應,也非造車新勢力的代工模式,而是開創了 " 技術平台 + 品牌授權 " 的混合生态。這種跨界融合的商業實驗,或将改寫汽車產業百年來的分工體系。值得警惕的是,當科技企業的技術滲透率超過某個臨界點,整車企業可能面臨 " 空心化 " 風險——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品牌主權,将成為所有車企的戰略必修課。
全球化: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輸标準
豐田的展台戰略極具象征意義。基于中國研發團隊主導設計的鉑智 7 轎車,将雷克薩斯 LM 的同款電控懸架下放至 20 萬元級市場,這種 " 以華制華 " 的策略,折射出跨國車企研發權重的東移。更具深意的是寶馬 " 新世代 " 概念車,專門針對中國路況優化的智能座艙支持方言互動和本地生活服務接入,這種深度本土化設計,預示着全球車型開發範式的逆轉。
韓系車企的集體缺席與現代起亞在華銷量巅峰時期 103 萬輛的對比,恰似中國汽車市場轉型的隐喻。這個曾以 " 性價比 " 橫掃中低端市場的車系,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掉隊,反襯出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邏輯:比亞迪第五代 DM 混動技術、蔚來 900V 高壓架構、吉利浩瀚智駕系統,這些技術突破正在構建新的競争護城河。
在出海戰略層面,中創新航、億緯锂能等動力電池企業的參展,與 Yandex 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亮相形成有趣對照。前者代表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化輸出,後者則顯現出俄羅斯科技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戰略押注。當奇瑞 iCAR 通過模塊化平台實現 " 一車七改 " 滿足不同區網域需求,當蔚來樂道 L90 以 "6 人 10 箱 " 的空間設計瞄準東南亞家庭市場,中國車企的全球化路徑已從單純的產品出口,更新為本地化研發與技術标準輸出相結合的新模式。這種轉變在政策層面獲得呼應:中汽協主導的智能網聯汽車标準體系,正在通過 " 一帶一路 " 合作框架向新興市場滲透。
產業哲學:從颠覆創新到定義場景
價格戰陰影下的創新更具現實意義。沃爾沃 XC90 入門版直降 16 萬至 47.9 萬元,卻在車身剛性上實現 28 噸抗壓能力,證明安全與成本并非零和博弈。五菱宏光 MINIEV 的換代車型以 4.98 萬元起售,卻搭載 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将百公裏電耗控制在 9.3kWh。這種 " 技術平權 " 在長安啓源 Q07 上達到新高度—— 12.98 萬元起的混動 SUV 配備華為 DriveONE 電驅,實現油電同價的同時提供 L2.9 級輔助駕駛。
高端市場則演繹着另一重價值邏輯。極氪 9X 以百萬售價提供五激光雷達和四電機驅動,其 " 天地門 " 對開式尾門設計,将勞斯萊斯式優雅與實用載物空間結合。紅旗金葵花概念車的 24K 金車标與防彈塗層,在奢華與安全之間找到新平衡點。這些看似矛盾的組合,恰恰印證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成熟——既能用成本控制打開市場,也能憑價值創新定義豪華。
上海車展四十年歷程,恰似中國汽車產業的成人禮——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從市場追随到标準引領,從產業跟跑到生态重構。當全球汽車產業的聚光燈持續聚焦東方,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市場的崛起,更是一個文明在工業文明坐标系中重新定位的壯闊圖景。